|
铁板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医教育问题,一是“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两个都是大题目,提出来请大家各自发表意见,归纳起来肯定非常有价值。
1,中医教育问题:
我是中专学校的中医教师,属于初级的教学水平,这个级别的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代表中医教育,要我评论中医教育是不够格的。
我和论坛的诸位,都和各级各年龄段的中医师有过交往有的还非常熟悉,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熟悉的同行的学医经历与体会,也可以间接探讨中医教育得失。讲讲我老师,我同学,我师弟、我的学生等等的学习成长过程,可以作为讨论中医教育的素材。
这是我准备谈我内容,也是对大家的邀请。
2,关于“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话题,题目太大,我自己也理解不准。只一个创新,就会争吵几年,中西医结合搞了几十年了,还在争论。恰如诸葛亮形容“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中医界争论问题的情形,和诸葛亮描述的很像,幸亏另一部分中医人没有想那么多,所以研究创新工作还在不断进行。
我引出《中国医学通史》里的一段史料,大家可以就这些史料发表评论、评价: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以中风病为例,1983年全国首届中风病学术研讨会,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标准”定中风病名,别称卒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并提出病类与证名联合的辨病分证诊断方案,即将中风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病类,然后再分为九种证候。其病名诊断举例为:“中风病、中脏腑;痰热内闭心窍证”,中风病名诊断经全国30多个医疗科研单位2200多例患者的反复临床验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的改革是中医治疗急病的关键。传统剂型有丸、散、膏、丹、汤等。给药途径主要经口服。这些剂型及给药途径,在临床急救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且体积、容积较大,吸收慢,使用不方便,难以收到速效,高效的效果。尤其对小儿及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难以接受。1983年以来,卫生部中医司及后来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委加强了中药剂型改革工作的领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多种新剂型,如片剂、浸膏、合剂、冲剂、气雾剂、针剂等,以及多途径的给药方式,特别是静脉给药,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使得原来采西药急救治疗的急病,如高热、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也能用中药治疗。
自1983年以来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和剂型改革组,共研制40多个中医急症新制剂。其中如厥脱症协作组的参附青注射液、养阴增液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系列制剂,通过了临床验证,显示了中医治疗厥脱症的优势。
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对中医急病诊疗评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1992年2月中医管理局在广州,召开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会议,制定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五年计划》及《加强全国中医急症工作的意见》。同年,扩大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设中医急症奖励基金。修订《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随后相继出版了《中医急诊医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等急症专著。
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促进中医急症工作开展,组织专家对部分已正式生产的中药制剂进行论证,筛选出15种列入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症室必备的中成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