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老教师、论坛资深会员llyyjj访谈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4-8-30 10:04:18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8-30 03:47
对的。不过,真“不要找别人的不是”恐怕“救中医”就成不了个专业了,有些人就要失业了。

还有, ...

应该从历史上论证中医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改革,淘汰错误认识的过程,而绝非什么“回归经典”。
————————————————————————————————————
说得好!千头万绪,但最终中医能发展才是硬道理。
42
发表于 2014-8-30 11:12:5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8-29 19:40
铁兄夸奖的过了,各位夸奖的我都不好意思了,谢谢了!

    06年我学会上网,看到的是新华网发展论坛充 ...

李老师可否就“中医文化”和“文化中医”做一些厘清、界定的工作?
或者是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谢谢李老师
43
发表于 2014-8-30 12:40:27 | 只看该作者
(病多,治不了,医学就要发展,也许医学的发展永远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但总得发展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嘛)
这句话说的有哲理,是的,宇宙无限大,人类所能探索的永远只是一部分,未知永远大于已知,人定胜天是一句空话!,无论什么医学,永远不能治愈人类所有的病。但是,人类仍要发展,科学仍要发展,中医仍要发展,我们能够在未知的领域有所新作为,对疾病的方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但是,天道仍然会不断地翻新花样考验我们,即便癌症能完全解决了,会有更难的病来对抗我们,非典、艾滋、埃博拉,这样的例子已经不少了。肯定的说,以后还会有更多更难的病等着人类,但是我们不能怯阵,我们只有学习再学习。研究再研究,向前再向前。这样我们才算“不辱使命”,不辜负一个医生的名誉。作无悔的一生。
44
发表于 2014-8-31 19:37:2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8-29 22:22
内容多,这系统可以用彩色字,彩色醒目,便于大家分辨内容

维基百科的介绍,和“废除中医”有关运动 ...

关于废除中医的活动,再补充一个资料:

张功耀近日在韩国演讲:

……在这场大讨论中,我和王澄先生发起了一个签名运动,建议中国政府改变现有的医疗体制,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使之成为在政府的科学指导和监管下由民间使用的补充医学或选择医学。这个诉求曾经获得247位中国公民和海外华人的支持。
----------------------------------

张功耀叫叫喳喳了七八年,万人签名活动有了247位支持者。
还有,前段时间有位“棒棒医生”博客说,他们召开了一个“世界废除中医大会”,到会者有2、30人。

这就是这几年“废除中医”的情况。


45
发表于 2014-8-31 22:08:45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很好!
中医之所以不亡,就是因为方子还有效,老百姓还相信你。
46
发表于 2014-9-1 10:35:10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8-29 20:39
大家都对李老师充满崇敬之情,而且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也希望把对您的访谈推向高潮,让更多的人进一步认识您 ...

铁板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医教育问题,一是“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两个都是大题目,提出来请大家各自发表意见,归纳起来肯定非常有价值。
1,中医教育问题:
   我是中专学校的中医教师,属于初级的教学水平,这个级别的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代表中医教育,要我评论中医教育是不够格的。
我和论坛的诸位,都和各级各年龄段的中医师有过交往有的还非常熟悉,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熟悉的同行的学医经历与体会,也可以间接探讨中医教育得失。讲讲我老师,我同学,我师弟、我的学生等等的学习成长过程,可以作为讨论中医教育的素材。

这是我准备谈我内容,也是对大家的邀请。


2,关于“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话题,题目太大,我自己也理解不准。只一个创新,就会争吵几年,中西医结合搞了几十年了,还在争论。恰如诸葛亮形容“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中医界争论问题的情形,和诸葛亮描述的很像,幸亏另一部分中医人没有想那么多,所以研究创新工作还在不断进行。

我引出《中国医学通史》里的一段史料,大家可以就这些史料发表评论、评价: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以中风病为例,1983年全国首届中风病学术研讨会,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标准”定中风病名,别称卒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并提出病类与证名联合的辨病分证诊断方案,即将中风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病类,然后再分为九种证候。其病名诊断举例为:“中风病、中脏腑;痰热内闭心窍证”,中风病名诊断经全国30多个医疗科研单位2200多例患者的反复临床验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的改革是中医治疗急病的关键。传统剂型有丸、散、膏、丹、汤等。给药途径主要经口服。这些剂型及给药途径,在临床急救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且体积、容积较大,吸收慢,使用不方便,难以收到速效,高效的效果。尤其对小儿及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难以接受。1983年以来,卫生部中医司及后来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委加强了中药剂型改革工作的领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多种新剂型,如片剂、浸膏、合剂、冲剂、气雾剂、针剂等,以及多途径的给药方式,特别是静脉给药,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使得原来采西药急救治疗的急病,如高热、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也能用中药治疗。

        自1983年以来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和剂型改革组,共研制40多个中医急症新制剂。其中如厥脱症协作组的参附青注射液、养阴增液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系列制剂,通过了临床验证,显示了中医治疗厥脱症的优势。
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对中医急病诊疗评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1992年2月中医管理局在广州,召开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会议,制定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五年计划》及《加强全国中医急症工作的意见》。同年,扩大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设中医急症奖励基金。修订《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随后相继出版了《中医急诊医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等急症专著。
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促进中医急症工作开展,组织专家对部分已正式生产的中药制剂进行论证,筛选出15种列入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症室必备的中成药。

47
发表于 2014-9-1 11:1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9-1 11:39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8-30 11:12
李老师可否就“中医文化”和“文化中医”做一些厘清、界定的工作?
或者是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谢谢李老 ...


梁兄要我做一个简单的论述,我还想做个复杂点的论述,复杂点的,就是引经据典,得几跟几条才说的清楚,先发一个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医的言论。

习主席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在国际活动中讲到中国文化和中医问题,代表国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医的评价,发在这里,呼吁大家认真学习。
(1、2……等编号是我加的,为了大家阅览方便)

1, 在荷兰期间,习近平在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的私人午宴上讲到肩负的历史重任时说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2,  ——3月27日,巴黎,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  ——3月28日,柏林,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
  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4。  ——3月29日,柏林,习近平在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时说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 ——4月1日,布鲁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据人民日报报道整理)

6, 新华社墨尔本6月20日电 习近平在墨尔本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讲话: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他说,中医孔子学院把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必将为澳大利亚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为加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

习主席的这几个讲话主要是讲中国文化的,讲中国文化免不得要涉及中医,要涉及中医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请大家认真学习了以后,就可以理解中医文化、文化中医的概念。


48
发表于 2014-9-1 11:17:41 | 只看该作者
狂奔的蜗牛 发表于 2014-8-31 22:08
说得很好!
中医之所以不亡,就是因为方子还有效,老百姓还相信你。

那是,所以我们要做到是什么,您这一句就说明白了。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2:16:1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赞同!中医之所以存在,不止是方子有效,更主要的是理论也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现在有很多病种在古代没有,比如非典,流脑等,用中医理论指导有效。如果只有方子有效,就符合方舟子废医验药观点!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4:24:30 | 只看该作者
李老谈的基本上是引文,当然引文也代表李老师自己的倾向。比如您教学生,大多数都要按照教材讲。您的引文基本上代表主流观点。我的意思是您主要是应该谈您自己的看法。什么是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有的人泥古不化,有的人创新的东西已经没有中医味道了。比如认为中医经络是神经血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1 20:12 , Processed in 0.0723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