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取类比象,邀请中西医融合先生、王锡民教授、仁海于先生、gl101先生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17:54:12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或取类比象是现代中医起的词,在内经里,有比类一词,看是当作一种研究方法的: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客得之。
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
夫经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是失我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19:5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10-14 20:01 编辑

我把本帖里主要观点归总一下


张其成
………………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类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就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发明了不少新的诊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
这是我一楼引百度里的,张其成先生提到取象比类的价值,在于“启迪人的思维”,可是前面他说,“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似乎科学价值就在于“启迪思维”,这里只好这么理解。


仁海中西医

取象比类,相对而言,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特点、性质等相互类似的现象;但如果将这些现象高度概括并形成了五行学说,再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用这种理论归属到“五”里面去,就是绝对化了,自然就是错误的了。
-------------------------
于先生观点明确,取象比类不能高度概括了使用,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萧铁
   在这个运用抽象思维达致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喻象最主要的功用在于解说,当然也可作为一个产生模型(或称猜想) 一 具有复杂结构的理 一 的工具,但本身却不具备验证的功能。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很多猜想虽未经严格验证,但有一定的经验支撑,尤其如果看上去符合某种占主导地位的哲理,就可被接纳为真。但从今天的认识论看,它一不是唯一的认识手段,二不可以代替甚至压倒确实的证据,特别是反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比喻的恰当性的判断不能违背逻辑。
----------------------------------

萧先生讲的深入,内容多,主要的观点是取象比类是一种解说方法,或者“产生模型”“,这个意思也相当于前面说的启迪思维的意思。
 
王锡民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古人认识事物的一个普遍的、一般的方法,并不只是在中医中,在诸子百家中,易经中都是用这种方法。简单说,就是形象类比法。用这种方法,不是因为这种方法好,而是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无法知道事物的内在机理,所以,只能打比方。如果在今天,还把这种方法当成高明的方法,那就成笑话了。所以,这类方法仅此而已,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
王教授观点,取象比类是古代一种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这里补充一点,王教授的观点我赞同。后面说到“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是说这个方法本身不值得探讨,这一点本帖里几位观点都一致。

中西医融合观:
        
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这些说法只具有或然性,必须经过反复实践的验证,才能够得出比较正确点结论。
      “鸽之性,喜升腾,能补人之阳气”,运用的是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事实上它是来源于实践的。首先是人吃了鸽子肉,发现具有补阳气的作用,在追问其机制的时候,看到鸽子喜欢升腾,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就说:鸽之性,喜升腾,能补人之阳气。
     “肝开窍于目”,首先是经过长期观察,许多人吃了动物的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为什么呢?古代人不知道缺乏维生素A而造成夜盲,为了给个说法,根据五行归类,就把目归类于肝了。从此之后,凡是眼疾,首先从肝治疗,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成功的记下来,进一步证明肝开窍于目是正确的,失败的就不说了。余类推。
   取象比类经过一个长期、反复实践的过程,才能够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经验,把这个经验归类到阴阳五行的框架内,才能够形成理
论。
---------------------------------
中西医融合先生讲:“这些说法只具有或然性,必须经过反复实践的验证,才能够得出比较正确点结论”。



以上所引各位观点,还有铁版、无敌几位,对取象比类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我总结一下:
取象比类,是古代一种原始、简单的认识方法,有启发思路的作用,其解说作用和内容,可能有一定科学价值,但方法本身,在现代社会没有什么价值。
我总结的不符合哪位原意,我们继续讨论。

我发这个帖子,是因为这几年常听说的一个词,叫“中医思维”,大家口口声声的中医思维,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我想一个一个和大家探讨,因为,在几十年前我学习中医起始,就只讲中医学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几年不知道怎么忽忽悠悠出来一大堆。比如,莫名其妙的“天人合一”、稀里糊涂的“医者意也”、惚兮恍兮的“医者道也”等等。

出来了,咱们就争取说清楚,说不清楚的,就是忽悠人,忽悠人的东西,不会长久。

王教授说,这个方法“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确是,但把这个方法的真相说清楚,正确宣传中医,却是有价值的。咱们不能让人家说中医思维,就是一些稀里糊涂的东西。

如果大家对取象比类还有兴趣,我上面贴出了“比类”在《内经》中的出处,大家可以继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3
发表于 2014-10-14 20:07:47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0-13 16:23
谢谢李老师的邀请。
我对取象比类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有一般性的了解。
我个人理解:

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就是打比方吗?
44
发表于 2014-10-14 20:16:58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4 20:07
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就是打比方吗?

想说啥就度说出来,不要吞吞吐吐。
45
发表于 2014-10-14 20:18:3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0-14 19:53
我把本帖里主要观点归总一下


李老师提炼得很好。
主要是取象比类,没涉及取类比象。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20:24:27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4 20:07
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就是打比方吗?

比打比方用处大一点点,可以起个启发思路的作用。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20:29:48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0-14 20:18
李老师提炼得很好。
主要是取象比类,没涉及取类比象。

取象比类或取类比象都不见于中医经典中。我是在网上看到,50年代的一本中医教材提出“取象比类”这个词,据说是对《内经》中比类的解释。从字面上看,没有看出二者的区别,您讲的区别,指适用范围的区别,应该是“取类比象”用的更多些。

以前学中医的时候,介绍中医学特点,提到过“取象比类”或“取类比象”,好像都是混用的。那时候也没有个“中医思维”的说法。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20:33:16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个例子:

经常看到讲取象比类时,举核桃补脑的例子,这个例子是乱点鸳鸯谱。中医用核桃,历来是补肾的,补脑是西医的说法。这些学者,整天防中医西化,却去学西医的说法。

还有,“吃啥补啥”,老百姓的说法,也不是中医的说法,老百姓说什么咱们管不了,中医人士不应该胡说。
49
发表于 2014-10-14 20:47:1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0-14 20:16
想说啥就度说出来,不要吞吞吐吐。

不想说啥,我就是问一下。
50
发表于 2014-10-14 20:48:4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0-14 20:24
比打比方用处大一点点,可以起个启发思路的作用。

嗯,是这样啊,那就废了它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2 17:27 , Processed in 0.0582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