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7:4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31 09:51 编辑

         2.人和动物性行为的区别
         一些社会生物学家不仅分析了灵长目动物和人类在性行为上的相似性,更研究了其中的区别,这是揭示人类性特征的必然途径,这种区别,首先是从人的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开始的。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这是古猿进化为人决定性的一步。这一变化引出了人类许多异于动物的特点,性交方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的性交方式,在文明社会中被认为是黄色淫秽而被禁止描述,但是在人类性进化史上,却是使人最终与猿相区别的第一个伟大转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动物如狗、马等交配时,都是雄性动物的面对雌性动物的背,这种姿势中国民间称之为“爬胯”,性学上称为“后入位”。可是,古猿通过十分漫长的进化演变为人以后,在手脚分工、直立行走的基础上,性交方式演变为面对面进行,即“前入位”。这一变化对提高人的性交质量,产生了与动物交配的质的区别,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面对面地性交,可以在性交过程中观察到对方欢快而丰富的面部表情,这种视觉形象会进一步激发性心理,使性交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从性选择的立场看,视觉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感觉。
         第二,人类通过长期的面对面性交的实践,在人体的正面大大地扩展了性敏感区,如口唇区、生殖器部位、女性的乳房等。特别是女性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性刺激感受器官——阴蒂,它是女性性唤起和达到性高潮的主要受刺激点。这些性敏感区对加强性刺激、激发性兴奋、增强性交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在人类的生物进化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男女两性共同发起、推进和享受性生活。这和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有关,也和语言思维的高度发展有关。
         第三,手脚的分工,使人类两性在性活动中出现了爱抚行为,它作为男女交流性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作为“性前嬉”与“性后嬉”的一个主要内容而大大增强性交效果。人类的爱抚行为如:交颈抚、浅抚、深抚、接舌吻、消魂吻等许多种类,这都大大地丰富了性活动的内容,是动物所不可比拟的。爱怃与爱情是大脑有意识的活动,具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与社会性。
        第四,由于手脚的分工,女性能用手来反抗、抵御那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强迫性交,使性交便于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以上所有性感受与性动作构成复合条件反射刺激物,引起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如性快感,条件反射形成后还能够遗传给后代,所以任何一个性动作、性行为都会引起性快感。
       人类性进化的第二个重大转折就是发情期的消失,这是人类与动物的又一个根本区别。动物都有发情期,它发生于一年中的少数特定季节或时期,只有在这较为短暂的时期里才产生性冲动,才能实现性交。人类发情期的消失可以使人类在全年的任何时候产生性欲,她们在任何时期(包括月经期、孕期和哺乳期)都能产生性要求,实现性交,并能较迅速地进入性高潮。这不仅使女子扩大了受孕机会,从而使人口迅速发展繁衍,而且使面对面地性交得以在不间断的反复中巩固下来,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性交模式,推动人类性生活的健康、正常和欢乐。这种健康、正常和欢乐的性欲望大概只有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才能成熟,根据是:配偶契约关系最早出现在母系社会;性高潮带来的性快感可能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原因。妇女无声无息地排卵并不像雌性猿猴那样伴随外生殖器的肿胀,然而她们的乳房与臀部、光滑的皮肤、前向的阴道(便于面对面地性交)、柔和的声音以及其它第二性征仍具有很大的性吸引力。以上这些虽然还离不开生理反应的范围,可是都直接涉及到性感情、性意志等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人类性行为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迈出了十分重要的几步,这些特征也是性欲望与性本能不同之处。
        对猿猴来说,它们的性交关系只是偶遇与随兴。雌性在动情期间,或多或少都是随便交配直到怀孕,此外她们并不怎么需要雄性。而雄性在交配后,也很少再关心雌性及所生的幼猿。可是,从猿进化为人后,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男人与女人联系日趋稳定,形成了一种所谓配偶契约关系,由于男女之间的联系延续到后代,男子在为家庭服务之中找到了归宿,从而配偶契约关系又得到进一步加强,人类在两性关系问题上离动物越来越远了。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来的,由动物的性本能进化为人类的性欲望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人类在保留了动物性本能的同时,人类的性活动与性欲望大大超越了动物的性本能,因为人的性欲望除了具有本能的性质以外还具有心理和社会性质。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性活动与家庭、爱情紧密相联这是动物根本没有的。爱情、性活动是家庭的主要构件,家庭是阶级社会的细胞。所以人的性欲望、性活动与动物的性本能完全不一样,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性欲望涵盖、包容、扬弃了性本能。欲望与本能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又具有可融合性、连续性。
        3.人类性欲望的发展历程    (待续)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1:2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2-2 03:28 编辑

             3.人类性欲望的发展历程                  
         人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环境异常险恶的原始社会,性行为的主要目的也是繁衍后代,因为只有快速地繁衍后代,才能弥补与自然环境抗争的人员损失,才能确保生物链上人类这一种群的生存和延续。原始社会对人类来说是一个生殖崇拜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性器官崇拜的时代,所以在那个时代出现了群居乱交就不足为怪了,生殖崇拜时代可以说是人类的性愚昧时代。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加,人类已不再需要单纯通过人口的增加来确保种族的延续。人口的快速增加,反而有可能导致剩余产品的减少,为了争夺剩余商品,引发阶级斗争与种族斗争。人类下意识地认识到通过禁止或减少性行为来防止人口的快速增加,宗教与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对人民实现性禁锢,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性禁锢时代。而统治阶级对自己采取放纵欲望,其结果一方面导致腐败,另一方面导致富贵病如糖尿病,性病,性功能障碍,精神疾病等。
          自从私有制社会建立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就是这样骄奢淫逸,而且总是以性掠夺、性侮辱、性玩弄作为其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们在享有多妻特权的同时,还占有众多的女子供其玩乐。例如春秋、战国时,楚庄王即位,“淫于声色,左手拥秦姬,右手抱越女”;齐景公当政时是“左为倡,右为优”;魏王饮宴时有楚姬舞于前,吴妹歌于后,越女鼓瑟于左,秦娥泛筝于右”;吴王夫差的后宫中竟有“宫妓数千人”。统治者耽于女色,往往导致政治上的腐败,人民造反,外族侵入,国家灭亡。
         对于个人来说,性的享乐价值是必不可少的,妓女的出现就是以性的快乐为前提的。古今不变。妓女的产生大概是和人类的性伦理同时产生的,因为妓女是伦理的产物。文明社会的娼妓制度是以钱来换得性满足,而野蛮社会的娼妓制度则是“神圣”的。对原始初民来说,性交是神圣的,有神力的,男女性交意味着人口繁衍,五谷丰登。所以他们经常在祭神的盛大节日里,在神前性交,以祈求神灵保佑。这就需要有一群女子为了祭神而在神庙里专司性交,以祭拜神灵。这种女人,就是“圣妓”。和“圣妓”性交,并不是狎妓的行为,有些地方要付钱,有些地方是不要钱的。“圣妓”获得的报酬也不敢私有,而要献之于神,因为她的整个人已属于神了。私有制就是买淫、卖淫的病根,铲除私有制就是最好的良药。劳动剩余引发私有制的出现,也是欲望产生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基础,性欲望与性快乐、性享受是密一不可分的,几乎是与买淫、卖淫同时发生的。
          从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耽于声色,他们所欣赏的音乐、舞蹈有许多都充满了性内容。这种音乐、舞蹈的性内容和原始社会的性音乐、舞蹈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以压迫、剥削、供少数人淫乐为特征的。夏桀、商纣这些统治者都“以钜为美,以众为观”,欣赏盛大壮观、人数众多的乐舞场面,并以此为美。这种审美观,既包括了乐舞本身的华美,又包括了奴隶主炫耀财富(奴隶众多以及其它物质财富的厚足)的意识。他们的审美观还包括了性放纵和淫欲,于是,专供奴隶主欣赏的乐舞就不得不按照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去创作、表演。相传商纣喜淫声,把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延关起来,威胁、强迫他“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
         唐朝就出了两个上烝下报(晚辈男子与长辈女子奸淫,古人谓之“烝”;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奸淫,谓之“报”)的皇上。一个是唐高宗李治,看中了其父唐太宗的妃子武媚娘,乘唐太宗病卧在床之机,奸污了武媚娘。唐太宗死后,唐高宗干脆把武媚娘接到宫中,当了自己的老婆。以后便圆了武则天临朝听政,君临天下的梦,成了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女皇帝。另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相中了亲生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硬是把儿媳妇从儿子家里抢到宫中。用的手段仍然是唐高宗用过的手段——先送其出家当尼姑,然后再接进宫中当妃子,由此引出了“安史之乱”,把大唐王朝送上了不归路。在统治阶级放纵性欲的同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禁欲。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上剩余产品的不断积累和闲暇时间的明显增多,尤其是避孕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类性行为的享乐目的与生殖目的有可能并行不悖,也就是说人类无需通过减少性行为来达到减少生殖的目的。由此,性禁锢时代便宣告结束。经过悠长的性享乐价值的压抑,一旦这种压抑解除,人类便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并开始肆无忌惮地张扬性享乐,由此便步入了二十世纪中叶的所谓性解放时代。性解放在解除性禁锢方面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代人伦常的紊乱、性传播疾病的泛滥尤其是爱滋病的蔓延、部分国家居民性的生殖目的的过分淡化等,无疑是性解放运动带来的阴影。
       “性泛滥”伴随“性革命”产生,其动力是追求性快乐的欲望。以前广大群众受封建意识的影响,认为性是不健康的。因此不敢过于追求性生活、性快乐,婚前或非婚性关系会遭到社会的强烈谴责,性欲望处于禁锢状态。而随着对性认识的变化,人们对性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婚前性行为也日益普遍,性行为的发生年龄也有所提前。但是,在“性革命”的同时,“性泛滥”也应运而生,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西方从60年代开始,6070年代都是性解放,或者叫性革命。80年代有回潮,一个是美国里根政府上台,英国是撒切尔政府,这都是非常保守的。然后是发现艾滋病。发现艾滋病是对性革命的那种乐观的气氛是一个特别大的挫伤。大家发现这个事情并不是一个天堂,好像闻到了地狱的味道。很多人都有朋友死去,死于艾滋病什么的,整个社会都有一个反思。
       除了人类以外的几乎所有动物性行为均与其生殖目的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一般动物的性行为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其发情期无一例外地都是容易受孕期,而绝大多数动物在非容易受孕期几乎不存在性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性的享乐价值是必不可少的,但对整个人类来说,性的生殖价值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因复制技术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得人类有可能通过无性繁殖而繁衍后代,以致人类性的享乐目的和生殖目的的完全分离也同样成为可能,这种性器官功能的改变可能引起性器官的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如同语言的发生引起喉器官的发生、上下肢功能的分离导致人类直立一样,也许会引发人类进化(或者退化)的转折。
           4.人类的过去与明天    (待续)

点评

这些与中西医融合有关吗?再多抄点,把一本书变成两本书。  发表于 2015-2-11 10:07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06: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2-2 22:14 编辑

            4.人类的过去与明天            
          动物的行为只受自然环境与本能的调节,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及人类的意识的调节。所以,人类的未来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与调节。由南方古猿进化为猿人,就是因为冰川期的到来,大面积的森林消失,迫使南方古猿从森林走向平川,由攀缘为主的行为转变为以站立为主的行为,以采摘树上的果实为主的摄食行为转变为用手在地上寻找食物的摄食行为,行为的改变导致上下肢功能的改变,手足分工,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了人类这一新的物种。当猿人站立起来并用手使用原始石器时,人类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动物的思维,原始人类的群居生活需要彼此沟通与交流,于是出现了语言,语言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人类与南方古猿最终脱离干系,成为全新的物种。
         人类与南方古猿的主要区别:
        1)所有的南方古猿都有小的脑子、大的颊齿和前突的上下颌,他们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其生活与形态可能与现代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上的狒狒相类似。他们只是行走方式与人相似,其它方面则没有一点与人一致。与南方古猿相比,能人的脑量已经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牙齿也有所变化,显示出对于食性改变(更多地以肉类为食)而产生的适应。但是还不止这些。对我们人类祖先生物学的新研究显示,人属的其它许多方面也改变了,从而使这种生物从类似于猿的一端跳到了更象人的一端。
         (2)独特的生长曲线:现代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婴儿刚刚从母体内生出时是软弱无助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儿童期,然后经过一个生长突然加快的青春期,此时他们的身高以惊人的速率增长。在现有哺乳动物中,惟独人类出现这种现象;包括猿类在内的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从婴儿期几乎直接步入成年期。现代人类从一个青年个体到成年,在生长突然加快的青春期中,身体尺寸的增加大约为25%;相反,黑猩猩的生长曲线十分稳定,它们的身材从青年到老年仅增加14%。
           那么现代人类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独特的生长曲线呢?原来这与人类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高强度的学习过程是相关的。现代人类之所以需要如此长的时间进行强化的学习,那是因为他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维持生存的技能,而且还要学习从猿人到现代所产生的所有文化以及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是所有动物界中唯独人类才有的特殊适应,儿童期和成熟期的不同寻常的生长发育型式使这种适应成为可能。当相对漫长而艰苦的学习时期过去以后,人类的身体便可以凭借青春期的突增性加速生长而“赶上来”。
         (3)软弱无助的婴儿期:不过,现代人类初生婴儿的软弱无助现象却不是文化上的适应,而是一种生物学现象:由于人类拥有大的脑子但骨盆结构具有制约性,因此人类的婴儿出世的时间相对太早。
          脑子的大小不仅仅与智力有关,而且还与生活史中重要的事件有关,例如断奶的年龄、性成熟年龄、妊娠期和寿命。与脑子较小的动物物种相比,与之相关联的脑子较大的物种的婴儿断奶期要迟一些,性成熟要晚一些,妊娠期要长一些,个体寿命也要长一些。根据与其他灵长类的比较所进行的一项推算显示,如果要使初生婴儿脑量达到与身体的比例相适合,平均脑量为1350毫升的现代人的妊娠期应该是21个月,而不是实际上的9个月。这就是说,人类的婴儿在诞生时脑量远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要达到那个水平,他(她)还需要1年的发育时间才能赶上去;因此,他(她)初生时必然是软弱无助的。
         那么现代人类为什么不能在怀孕21个月后生下具有适当的脑量能够有一定的自助力的婴儿呢?为什么大自然将人类的新生儿过早地暴露于进入人世的危险中呢?这是由人类所拥有的大的脑子和相对狭小的骨盆开口所决定的。
           在猿类和人类的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即脑子的发育快于身体的发育;也就是说,脑量在生命史的早期就迅速达到成年个体的水平。猿类新生儿的脑量平均约200毫升,大约为成年时的一半。因此,猿类的新生儿就能够拥有一定的自助力。如果现代人类也象猿类那样生出具有一定自助力的新生儿,那么新生儿的脑量就应该达到675毫升。对于人类的雌性个体(妇女)来说,分娩出脑子如此硕大的婴儿是异常困难的,有时甚至会威胁到母亲的生命。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骨盆的开口已经有所增大以适应婴儿脑子的增大;但是,骨盆开口的增大是有限度的,它受到了两足直立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制约;当新生儿的脑量为现在的平均385毫升(约为成人的13)时,人类骨盆开口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限。
          从新生儿到成年,人类脑量增加2倍,而猿类脑量只增加1倍。这种不同的脑发育型式本身就是人猿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4)现代人童年时代的延长是由于其体质生长与猿类相比减慢了。因此,人类在其生活史中所经历的任何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都要来得比猿类晚一些。例如,第一颗恒臼齿的萌出时间,人类儿童在大约6岁,而猿类则在大约3岁;第二颗恒臼齿的萌出时间,人类为1112岁之间,而猿类则为7岁;第三颗恒臼齿的出露,人类在1819岁,而猿类则在9岁。
           早期人属的牙齿和上下颌骨的构造与南方古猿不同,表现出更强的肉食性。
           早期人属脑量的增大也表明其肉食性的增强。生物学家证明,脑是动物新陈代谢耗费能量很大的器官,以现代人为例,脑子只占体重的2%,但却耗费人体新陈代谢总量的20%。灵长类是脑量相对最大的一个动物类群,而人的脑量又大大地超出一般灵长类的水平。如果体重相当,人的脑量是猿的3倍。因此,早期人属脑量的增加必然与获取更高的能量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早期人属的食物必须既来源可靠又营养丰富。这样的食物资源只能是肉类,因为只有肉类才是最高效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集中来源。这一切表明,早期人属只有在其食物中大大提高了肉类的比例,才能形成超过南方古猿的大的脑子。
          除了牙齿、颌骨和脑量外,早期人属还在其它体质方面显示出比南方古猿更强的适应性,这些体质特征是:南方古猿虽然能够两足行走,但是灵活性依然较差;早期人属则行动敏捷,而且开始能够有效地奔跑。
          人类对美味、细腻、营养丰富食物欲望的追求导致了牙颌畸形、龋齿、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引发了颅面形态的改变。
         通过人类与南方古猿的比较,可以看出:人类器官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器官功能与结构出现了不对称。
           性器官由以生殖功能为主逐渐变为以娱乐功能为主,如果女人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儿,用剖腹产代替阴道产,功能的变化可能引起器官形态及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基因的改变,一旦基因发生改变,人类将脱离哺乳动物进化成新的物种,或者灭绝。不要忘记,古猿变为人类就是因为上肢的功能改变,由猿的手变为人的手,这是关键的一步。现代社会欲望的无限膨胀,许多器官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例如:经过加工的精美食品已经不需要坚硬牢固的牙颌系统进行咀嚼,牙颌系统的主要功能变为美容与传递信息,食品的进化还会引起整个消化系统的变化;信息量的无限增加,大脑信息储备量的相对不足要求大脑的容量增加,而剖腹产与孕妇丰富的营养可以满足婴儿大脑容量增加的要求(那么新生儿的脑量就可以达到675毫升,妊娠21个月);抗菌素与化学药物、化学制品引起白细胞减少必将引起造血系统功能的改变;交通工具的发展必将引起下肢功能的变化,各种机械的发展代替了手的功能……人类发展到现在特别是近100年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器官的功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始动原因就是欲望的无限膨胀。由猿进化为人大约经历了1000万年~3000万年,才有了今天的人,如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的某一个器官功能(这个过程可能几十年就可以完成),而器官的结构形态没有与之相适应改变(器官结构形态的改变需要几万年或者几百万年才能完成),也就是机体的内环境发生了不协调,这就是疾病,这就是现代病。如果器官功能变化非常迅速,而器官的结构形态的变化根本无法与之相适应,个体就会死亡。所以,人类要建造美好的社会,人人健康,节制欲望是一个根本措施。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指的是思想、意识。实际上人类在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界使之为自己所用的同时,不仅使人类的思维进化,不断的改造着人类的思想与意识,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的形体与器官结构,人类这种主观世界与人类的形体、器官结构的变化是自然进行的,不是人为的、有意识控制的。所以,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发展方向都是在自然规律的控制之下,由猿进化到人再发展到现代人,是自然界的恩宠。那么人类能否自觉的、有意识的、定向的控制人类进化的方向与速度呢?人类的前途:①自然消亡或者人为消灭;②进化为新的物种;③维持哺乳动物的物种属性。人类的这三种前途现代的科学技术都能实现,人类的前途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了避免人类走向消亡,首先就要节制欲望。从此,人类第一次有意识的改造自己,使自己的进化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使器官功能变化的速度与器官结构变化的速度相适应,使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界的进化相适应,人类开始了对人类自己进化与自然界进化方向及速度实行协调与控制的新时代,即人类在认识自然世界、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时,自觉地认识自己,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己(包括思想认识与形体结构)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人类曾经被动地改造过自己,例如,计划生育,避孕技术,文化革命的洗脑运动,都是人为的改造自己,但是没有与人类进化的方向与速度相联系。从此,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类形体结构的进化,人类生理功能与生化机制的进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与人类的行为及欲望相关。
        由较低级的动物向较高级的动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其结构由具有一种功能向具有另一种功能转变来完成的。动物行为的改变引起了器官功能的改变,功能的改变引起了机体结构的改变,并以基因的形式遗传给后代,最终导致新的物种出现,或者该物种的灭绝。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人类,通过节制欲望规范人类的不良行为,控制人类进化的方向与速度,使之与自然界的进化相适应,维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存。
        结论 (待续)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06:4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2-3 22:56 编辑

       结论 
        (1)南方古猿→猿人→现代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食物变化(摄食行为变化)→咀嚼功能变化→牙颌器官结构形态变化(退化),脑容量增大→颅面形态变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当行为变化剧烈迅速,器官功能迅速变化,而器官形态结构变化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当器官形态结构变化与功能变化不适应时,就会发生疾病或者个体死亡或者物种灭绝。
自然环境变化、欲望、本能、社会环境等都能够影响人的行为,行为变化→功能变化→器官结构形态变化→基因改变→新的物种或者该物种消亡。
        (2)迄今为止人类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人为参考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现在人类首次认识到 :以自然为参考系遵循自然规律,节制欲望,改造人类自己,规范行为,改造人类的思想与形体、结构,同时改造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是人类的明天。
认识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与自然界也是不断变化的,人类改造着社会与自然,同时社会与自然也在改造着人类的思想意识及形态结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各种理论无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理论,因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参考系)认识“真实的客观实在”会得到不同的理论,而且“真实的客观存在”是不停顿的前进着变化着。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事物得出的不同理论,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共同参考系使之融合为新的理论。
        (3)科学技术创造了资本,资本反过来控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速度,科学技术成为资本的工具和奴隶。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但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具有阶级属性,民族属性,国家属性,科学技术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利用,成为自己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医学也是资本的工具,有资本就能够享受医学服务,没有资本就不能够享受医学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是为资本服务的。科学技术应该为全人类服务,应该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这是世界的未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例如生殖行为与摄食行为。剖腹产改变了人类阴道产,人工喂牛奶改变了人类母乳哺乳,交通工具代替了下肢行走,饮食细腻引起牙颌系统退化,过多饮食引起代谢综合征……。急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迅速的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以致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生物化学机制的进化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现代欲望病的发生。
         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以资本为基础,行为受欲望的支配,科学技术是资本的工具。如果欲望与资本得不到节制,那么科学技术与人类行为就会被欲望与资本所控制。放纵欲望与资本垄断本来就是亲兄弟,是资本主义的灵与肉,是构成资本主义的思想基础与物质基础。中国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地位相继确立,资本,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元素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资本作为牟利的工具,与欲望密切相连。
        “色食性也”,是动物乃至一切生物的本能,植物吸收阳光空气和土壤及水中的营养物质,开花结果,也是为了生存与繁殖,哺乳动物的性行为与摄食行为也是为了生存与繁殖,而人类色与食的欲望已经不完全是为了生存与繁殖。性与食是动物最主要的行为,这两个行为的改变会导致物种的进化与退化。所以当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的性行为与摄食行为时也同时改造着人类这个物种,即欲望与资本正在改造着人类。科学战胜神学之后被资本捧上了天,成为至高无上的,任何人和事,自然界和社会都要服从科学,科学可以征服自然,科学可以征服人类,科学可以改造人类,可以实现人类的任何欲望,可以长生不老……,科学如同金鱼与渔夫的故事中的金鱼一样,贪心(放纵欲望)的老太婆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科学技术是工具,而不是真理,谁掌握它它就为谁服务。
        五、不同文明对欲望的认识(待续)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08:27:03 | 只看该作者
       五、不同文明对欲望的认识
      (一)佛教
      佛教认为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围绕着有情的生命层次不同安立了三界。佛教所说的一个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还有众多的星球,如水星、火星、金星、木星等。这样的一个世界,在佛教经典里称为一个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都以有情生命为核心,围绕着有情生命的层次,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什么叫欲界呢?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说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特别的强烈。什么叫欲望呢?佛经里对欲望的定义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关于欲望的内容,佛教里面通常说有五欲,就是对财物需求的财欲,对男女房事需求的色欲,对名誉需求的名欲,对饮食需求的食欲,对睡眠需求的睡欲。佛教对五欲的内容,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解释,就是根据人的五种感官需求:色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好听的声音;香欲,鼻子希望嗅到好闻的气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味道;触欲,身子希望感觉到好的感觉。在欲界里生活的众生,对五欲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所以,这个世界就叫欲界。在所有的欲望当中,有两种欲望最为强烈,这两种欲望就是饮食、男女。中国古人就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但是其它的欲望也很重要。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欲望还是有偏重的:每当人们偏重于哪一方面,哪一方面的欲望就特别的强烈。像有的人偏重于吃,对饮食非常讲究,认为吃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样,他的食欲就很强烈。有的人性欲特别强烈,认为乱搞男女关系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的人对地位看得很重,认为得到了名誉,有了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偏重于睡欲,他觉得只有睡眠才是最开心的时候。所以,欲望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说,人类都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很难摆脱欲望的左右。这是欲界众生的特点。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如何才能在一生中,过得自在、幸福?常言说:“理得心安。”明白道理之后,欲望就没有了,心就安宁了。因为他们认为欲望乃人类痛苦的根源。这些欲望包括对物质的追求、对异性的追求,对地位名誉的追求。正是这些欲望给人生带来了无边的困惑与痛苦,只有克服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他们就通过各种苦行根治欲望的产生。
    涅槃是最高的快乐。佛偈说:“涅槃最乐”。涅槃就是断除欲望,不仅是世俗的欲望,也是佛法方面的欲望。不为贪欲所动是走向涅槃的行为,所以佛教主张禁欲。
      (二)儒教和道教(待续)
46
 楼主| 发表于 2015-2-6 10:05:29 | 只看该作者
               (二)儒家和道教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形态是由种族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当时,奴隶主的统治日趋没落,新兴的地主势力逐渐抬头,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这就导致了思想观念的活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人生,涉及如何看待性问题。不同的学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通过对“人欲”的探索而展开的,在这个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不同的性观念。欲,是人的一种需求。《礼记·曲礼上》提出的“欲不可从(纵)”,温子升《定国寺碑》中的“缘障未开,业尘犹拥,漂沦欲海,颠坠邪山”,都是这个意思。现代心理学中关于需要的理论,如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的理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用“欲”来概括的,而且古人认为,性、情欲是“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对此大致有三种态度:
无欲论:在这个问题上,有文字资料可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主张以“无欲”的态度来对待各种欲望,例如他提出“故常无欲”,意思是人的常性是没有什么欲望;又提出“不可见欲”,意思是有常性的人不可以见到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从而想到欲望;又提出“少私寡欲”,意思是少考虑自己,不要有什么欲望。他认为外界有许多“可欲”的东西影响人们,使人们产生种种欲念,搅乱了人们的思想,引起了社会的许多不安宁。因此,只要“不可见欲”,就可以保持内心和世界的宁静了。
          老子追求无欲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战国中期的庄子也主张“无欲”,他说:“夫天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这意思就是说,许多人追求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并以此为乐,但最后这都是痛苦,因为很难追求到满足的程度,所以,追求这种欲望实在是很愚蠢的。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是清净无为,不追求任何快乐,即所谓:“至乐无乐”。
                节欲论:节欲论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后世推崇孔孟之道,通过打着孔孟之道招牌的旧礼教来实行残酷的性禁锢与性压迫,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对包括性欲在内的人们的欲求还是抱着一种比较客观、合理的态度。
           孔子虽为儒家的创始人,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就人欲观为例,儒家的人欲观大体经过三个时期:先秦两汉中国本土原生的节制欲望的时期、隋唐宋明受佛教禁欲观影响的禁锢欲望的时期、明清近现代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解放欲望的时期,三个时期的分野很大,而许多学者却将三者混为一谈,孰不知这种禁欲主义恰恰是与孔子节欲思想的初衷相违悖的。
         儒家首先肯定了人存在欲望的合理性,但是对欲望要有节制,同时追求与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要适当、要合理。例如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性欲,儒家也是肯定的,这方面的名言就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是肯定了追求功名就可获得享受,包括金屋藏娇。可是,孔子又强调人们应该像追求美色一样地去追求美德,所以他叹道:“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又认为,由于饮食与男女之事是人的两种大欲,必须加以节制。人所最应畏惧的,一是枕席之上,男女性交不加节制;二是在宴席之上,面对佳肴美味而不加节制;二者对人的戕害都是不知不觉的,人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实在不应该。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之说,这个欲显然是指人的感性欲望,与道德情感并无关系;不仅如此,如果欲望过多,就会妨碍道德人心之发展。“寡欲”并不是不要欲,“寡欲”和“无欲”还有所不同,孟子并不是完全地反对欲望;但“寡”到什么程度,什么限度,他并没有说也很难说清,但总要以不妨碍心之所存即道德情感为限。这又一次说明,儒家对人的欲望持一种很谨慎的态度,但不是一概反对之。
           儒家创始人的节欲思想,在荀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理论。荀子名况,赵国人,他所处的时代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末期。商鞅变法以后,他的思想也反映出当时一些新兴者的要求。他指出,人有欲念,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阐明了性、情、欲三者的关系。他又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也是这个意思。
          荀子深刻地指出,老子那种为了维护社会安定而用“去欲”的办法使人们“无欲”,是无能的表现,因为他们没有将人们的欲求引向正道的方法。所以他说:“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因此,荀子主张承认人们的欲求,但要把这些欲求引入正路,加以合理的节制。他提出了“中理”这一标准。所谓“中理”,就是欲求应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如果符合,那么欲求再多也不要紧:“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反之,即使欲念少,而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会破坏社会的安宁:“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从“中理”出发,他认为,当欲求产生以后,应考虑是否应该去追求,从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方式来满足。他既反对“去欲”,也反对“纵欲”,称那些“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的人为“小人”。他认为为人之道应当是“重己役物”,既应该去追求满足基本的、合乎礼义的欲望,又不可去做名誉、地位、金钱的奴隶。荀子的这些观点,后来被总合百家之长的《吕氏春秋》采纳了,但《吕氏春秋》又有一些发展。在《贵生》、《情欲》、《为欲》、《大乐》诸其中,围绕欲念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阐述。例如《情欲》篇说:“天生人而使人有贪有欲,……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但是,并不是任何欲求都是合理的。《吕氏春秋》认为,人们的各种欲求都必须以“贵生”为前提,而不能“亏生”;如果有益于“生”,就应该去追求、满足,如果有害于“生”,就应该止欲。这种观点和现代西方性科学家提出的“自愿,无伤”的性道德观念是多么相近。
           《吕氏春秋》又进一步指出人的欲求对思进取是个很大的推动力量,如果人的欲念多,那么可资利用的地方就多;如果人的欲念少,那么可资利用的地方就少;如果无欲,那就不可能得以利用了。所以,“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这和现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提出的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理论又是何等相似,而这却出自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国!
纵欲论: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杨朱。杨朱是战国初期的道家,可是他和老子“无欲”的主张相反,极力主张纵欲。他的理论核心是“为我”,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后来成为一句名言,从“为我”出发,他主张纵欲、尽情享乐。他主张纵欲的第一个理由是:欲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享受“美厚”、“声色”之乐是顺乎自然、顺乎人性的,理应得到满足,人的正常生活应该是“任情极性”。他主张纵欲的第二个理由是,人生苦短,如果不及时行乐,那么韶光流逝,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他说过:“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第三个理由是生命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在死神面前,无论贵、贱、贤、愚一律平等,那些守仁节欲的人,生前活得很辛苦,至多博得个好名声,但是最后双目一闭,和那些纵欲、快乐一世的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因此,还是在生前及时行乐为好,否则,如果为了博得好名声而拚命节欲,最后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以杨朱为代表的纵欲论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它在实质上代表了一种狂拓不羁、腐朽自私的人生观。所谓“人生如梦,为欢几何”,“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在思想体系上都和杨朱的纵欲论有一定的联系。
                关于包括性欲、情欲在内的这三种关于“欲”的理论,影响深远,几千年来一直贯串在中国人的思辨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可是在某些方面又相互联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总的说来,统治阶级以无欲论来对待和要求人民群众,开明一些的则鼓吹节欲论,可是对他们自己来说,奉行的却是纵欲论。
             春秋战国各学派关于欲望的争论一直延续到宋朝,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儒、道、释三教合流不得不完成,则是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的。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所以不能使人没有欲望;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对人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所以又需要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中国社会发展对人的欲望刺激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的欲望限制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三教之间必须在一定程度完成大致的融合。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三教只得自觉不自觉地、情愿不情愿地开始了三教的合流,虽然这种合流在各家表现的程度不尽相同。道释试图吞并其余两家的结果,是被儒家改造性地吸纳其适合自己的思想精华后赶下政治舞台,而儒家合并道释的结果,自然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儒道释三教融合形成宋儒理学,其中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限制与禁锢欲望,因为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而被提倡。
            (三)基督教(待续)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16:03:50 | 只看该作者
               (三)基督教
            基督教以前的古希腊哲学,把一切不道德的事情之根源都归结为肉体的欲望。欲望本身被设定为罪之原因。上述观点之基础在于对人的看法——人看作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而灵魂与肉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灵魂不死,而肉体有死,故肉体是灵魂暂时的寓所。基督教的看法,节制乃是一种自治、自习、自主之德。人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冲动,都要为上帝的灵所管制。人的欲望如果用得适当,是合法的,如果用之过度便是恶行。据基督教《圣经》中说,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在一条蛇的引诱下偷吃了伊甸园里智慧树上的智慧果,因而被上帝罚下凡尘。人类的始祖即已在欲望的诱惑与权力意志的驱动下偷吃禁果——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与文明史中一切邪恶行为的隐喻与象征,所以亚当与夏娃的子孙都是有罪的,因为他们有欲望,能够受到诱惑而有罪。禁欲一说在基督教的教义上由来已久,早期教会特别强调性生活方面的自我控制和约束。在帝国时期,古罗马传统对性的严格态度被惊人的淫荡放纵行为所打破,最后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堕落和腐败。及后到了封建社会,基督教禁锢欲望,在中世纪的欧洲,禁欲主义浪潮兴起并发展到巅峰。早期的“欲”代表一切的欲望,包括求知、温饱等等,越发展到后期“欲”所代表的事物就愈加专注,现在最常见的表达就是“肉欲”——即“性”。
            西方社会经过文艺复兴,由基督教的禁欲观转变为对享乐与物欲的崇拜,主张用人性来反对神性,人性就是欲望的化身,人生的目的就是对欲望的充分满足。这种对欲望放任的态度一方面使得西方社会物质文明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了物欲横流的可怕处境。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由欲望主宰生活的时代,新欲望产生的速度几乎与旧欲望得到满足的速度一样快甚至更快。对“物”的疯狂消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对性的无度追逐导致感情的危机以及家庭的解体。如果任由这一纵欲的状况持续下去,人们将深陷欲望的泥潭不能自拔,人类的家园将毁灭在自己的手上。
           在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前,儒释道三家便已在皇权的涵摄下形成“三教论衡、同归于善”的传统。基督教传人中国之后要在这一语境中进行涵化,“同归于善”当然最为简便。再者,中国与西方均可以在传统中找到“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资源。“引导”过景教(唐朝的基督教)的佛老思想最终是落实于“养性”;作为明清以后汉语基督教之主要阐释依据的儒家学说,则以“修身”为根。隐含其间的,正是汉语本义上的“道德”。“道德”在中国的古文字中,与人类的行为密不可分。“道”字从“走”从“首”;“走”是人的行止,“首”则像“人头有发形”。“德”字从“彳”;“彳”也是“小步而行”,所以“德”即是“用力徙前”。直到《礼记·中庸》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和《易经·乾卦》的“君子进德修业”,伦理道德之学大体是以行为规范的意义传世的。西方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对“至善”的追索始终潜在其间;这与基督教的神学伦理含有相似的指向。任何一种作为世俗行为规范的伦理,实质性的内容都在于平衡利益和欲望的冲突。由此而来的典型的道德劝诫,即是“节制欲望”、“凡事不可过分”等等。儒家学说则一如西方的基督教神学,在伦理的问题上,老子关于“道”与“礼”的命题更加切近基督教伦理学的入思之路。伦理道德、善、修身养性与欲望的关系,取得了大致相同的意见。
           (四)伊斯兰教(待续)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08:43:54 | 只看该作者
         (四)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是鼓励人行善的,都以许给行善者的最高精神理想和两世的幸福。《古兰经》教导人们要抑制和控制各种欲望,约束多种情欲,并用礼拜、斋戒等方法,使人们实践此点。但它的整体内容,并不是否定人的现实生活,否定人的自然欲望,而是要求人们应当学会如何在尘世间的生活中求得真主喜悦,把人生慢慢引向真理之途。对于人生的“不完美”,《古兰经》并不像基督教那样,视作是人前定的罪孽,而指出人今生的不完美是自己造成的,人要改善人生,拯救人类自己,就应该到今世的人生中去工作,以补益人群,完善自己,从而为自己将来能进入天园创造条件。真主降下启示,派遣使者也就是为引导人们走向正道。
    斋月里坚守斋戒,忍饥受饿使身体感到不适,这只是一个方面的训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精神训练,克制习惯的欲望,对不正当的行为和声音,目不视,耳不听,心不想,口不言,手不动,避免一切欲望的罪过,例如停止听音乐、看电视剧、参加娱乐性活动。把自己的物品和钱财割爱予人,向需要的人施舍,克服内心里的私欲和留恋,让困难中的人获得福利,生活愉快。所以,斋月里坚忍的意义不仅是调节生活制度和作息时间,而是一个月的精神训练期,一切都是自觉的行为,不受表扬,没有强迫,也没有监督,只有自己良心的深刻思考和忠于真主的祈祷。
宗教所提倡的美德都是绝大多数穷苦人们所希望得到的,否则就失去了信任,得不到公众的认可。
       小结:在奴隶社会中晚期,地中海沿岸、印度、中国先后出现了的三大文明、四大宗教,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都对欲望进行了认真系统的讨论,得到了几乎相同的认识,即程度不等的禁锢欲望。文艺复兴之后,全世界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提倡解放人性,放纵欲望,导致生态平衡与社会经济危机。
    人类欲望的特点是无限性,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的无限性推动着人们不停地去追求满足。从这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欲望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如果人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满足欲望的追求,社会就无法进步了。封建传统伦理观把欲望看作万恶之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人性的扼杀。但要特别强调的是,欲望并不等同于贪婪。……欲望是人正当的要求,它与人满足欲望的能力应该是匹配的。为了节制欲望,就个人而言,其办法是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这是先贤们经常劝告我们的。但仅靠这种劝说是不够的,对社会来说,还需要有制度上的防范,这就是法律的威慑力。当这些方法达不到效果时,欲望无限膨胀还会引起机体疾病,从而起到遏止欲望的作用。伦理道德、法律监狱以及疾病是遏止欲望的武器。而疾病则是最终的武器,爱滋病遏止了性解放、性革命;代谢综合征遏止了无限膨胀的食欲;抑郁-躁烦综合征遏止了功利欲望。人类三大基本欲望都找到了自己的克星,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界的惩罚。
     节欲保精,现在很多人都把它解释成:节制性欲,保养精气,固摄阴精。其实这种解释很不全面,节欲不单纯是节制性欲,欲指欲望,包括财欲、权欲、物欲、情欲等。节欲是指节制奢侈的欲望,减少过度的思想负担和精神紧张,要清心养神,恬淡虚无,精神松驰,去除烦恼郁怒,避免憎恨忧愁。节欲静养可以修复心理创伤,恢复功能障碍,保养肾精。如对金钱财产、权力官职、名望地位过度的追求,势必耗精伤神,在追求这些欲望时常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精神紧张,耗精伤血。节制情欲,合理安排性生活,可减少体力消耗,保精养神。节制物欲、权欲等奢侈的欲望更能起到蓄精养神的作用。
      第二章       
      中西医融合哲学观(待续)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09:2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2-10 01:26 编辑

            
中西医融合哲学观
          一、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间差
           欲望是宗教及哲学、医学、道德伦理学、心理学共同讨论的中心问题,这些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矛盾、斗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着。其中宗教与哲学对欲望的讨论最为重要,宗教与哲学的发生与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世界三大文明,四大宗教,在现代世界里集中的反映在东、西方文明的矛盾,所以把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进行比较与融合,把中国宗教、哲学与欧洲宗教、哲学进行比较与融合,寻求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关系着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欲望就是二者的共同参考系,所以我们应当考察人类的历史。
          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封建社会,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典型的社会形式之间都有一个过渡时期,氏族社会、春秋战国、文艺复兴、现代社会都是过渡时期,旧的秩序已经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形成完善,是一个社会、思想大动荡的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是产生伟大思想的时期。
          世界各地区的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原始社会经历的时间最长,没有文字记载,根据考古发现进行推测,全世界大体一致。奴隶社会之后各地区、各国家出现了差异,一是社会形态方面的差异,同一社会阶段,社会形态千差万别;二是时间方面的差异,在同一时间段里世界各地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段,同一社会阶段延续时间长短也不同。由于中国与欧洲处于世界的两端,在古代相互交往比较困难,所以出现了历史发展的显著不平衡。在中国,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是分开讲的,造成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分离,似乎二者是对立的。现代社会的交通与通讯已经把全世界连为一体,全人类的历史将成为同一的进程,中国的历史再也不可能与世界分离。
          如果把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奴隶社会的典型是古埃及、巴比伦、雅典与古罗马,封建社会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典型是英国与美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中国是春秋战国,在欧洲是前苏格拉底时代;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欧洲是文艺复兴,在中国是民主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新时代,全世界进入现代社会,又是一个过渡时期。
            现代社会,就全球危机而言:(1)自然问题。这类全球问题主要是以自然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典型表现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逐渐枯竭。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无节制地作用于生物圈而导致的。(2)社会问题。此类全球问题主要是以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多极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自身的愚昧所引起的。(3)精神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自身就是全球问题的重要构成,而且也是其他全球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它主要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的,这包括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堕落。个体行为是受欲望驱使的,资本主义提倡放纵欲望导致了全球危机,而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到了尽头,社会主义在前苏联已经失败,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被认为是初级资本主义,全世界对世界的未来迷茫不解,这就是现代社会,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禁锢欲望)被彻底摧垮,资本主义规则(人本主义,放纵欲望)已经动摇,共产主义受到怀疑,是一个知识、观念大爆炸,使人的个体行为无所适从的伟大社会变革时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后现代主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新时代。重温世界文明史是为了寻求人类的未来。
        “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文明史的出现有三个标志——定居、出现农耕,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所以文明史开始于奴隶社会。西方欧洲文化是在古代地中海沿岸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东方文化是在中国黄河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西方欧洲历史(一般情况下代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待续)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08:5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2-11 01:02 编辑

        (一)西方欧洲历史(一般情况下代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奴隶社会
        1.古埃及——人类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古埃及是非洲东北部的奴隶制国家。约两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经营农牧业。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现了约40个州。约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国家,定都孟斐斯。前王国时代(约公元前30~公元前28世纪),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集权统治,都城提尼斯。古王国时代,确立以法老为首的中央专制政体,定都孟斐斯。约公元前23到公元前21世纪,地方势力强大,王国分裂。到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公元前18世纪),埃及再度统一,迁都底比斯。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仍定都底比斯。此后,埃及在政治上逐渐衰落。公元前525年为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版图。
         2.两河文明——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
          两河,一条叫幼发拉底河,一条叫底格里斯河,均发源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沿河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合于农业生产。早在公元前4000年,这里就形成了农业文明,进入奴隶社会并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在这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产生了第一部人类有史以来最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还创造了阴历和星期。
         公元前18世纪中期,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加强奴隶制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分序言、文本和结论。法典内容庞杂,有诉讼手续,窃盗处理,租佃关系,债务赔偿,婚姻立嗣等民刑事的处理原则。法律绝对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公元前1600年,法典全部条文刻写在一根玄武岩柱上,石柱高2.5米,正面上方刻着在太阳神面前祈祷的汉谟拉比王。太阳神将象征权利的王杖交给国王,太阳神后面刻着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法典。其用意显而易见。
          这部地地道道的奴隶制法典是古巴比伦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对于研究奴隶社会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3.波斯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国家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处在米底人统治之下。公元前553年,阿黑门尼德家族的居鲁士推翻了米底的统治,建立了波斯王国。建国后执行对外扩张政策,占领吕底亚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和巴克特利亚、花拉子模等地。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即位,出征埃及时国内发生高墨达政变。冈比西斯返国途中死亡。大流士一世镇压政变后掌权,继续对外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00年在希波战争中失败后,国势渐衰。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灭亡。
       欧洲封建社会
       1.罗马帝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大帝国
        公元476年,欧洲奴隶社会终结,封建社会开始。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废除共和,建立元首制,总揽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开始帝国时期。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已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有“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公元395年,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下灭亡。这是欧洲奴隶社会终结、封建时代开始的标志。东罗马帝国虽继续存在,但也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1453年,在农民起义和外族的入侵下,这个古老帝国也宣告崩溃。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后逐渐传播到帝国全国全境。4世纪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基督教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并到基督教神学中,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2.古希腊民主政治——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例
         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希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落首领的权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隶制度在希腊形成,开始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由于陆地贫瘠,城邦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海上扩张和殖民统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希腊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强大的力量。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位于希腊半岛东南的阿蒂卡平原。雅典建城至今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8世纪,爱奥尼亚人建成的雅典是古希腊城邦的盟主(奴隶社会)。
         古希腊指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数百个奴隶制城邦。内地城邦多以农业为主,一般实行寡头政治;沿海城邦工商业较发达,多实行民主制,以雅典为其代表。在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组成的民众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定期讨论和表决重大事项,如选举官吏、制订法律、决定宣战与讲和等。但奴隶和外来人无权参加大会。所以,雅典民主制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其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
         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戏剧、历史、哲学的发源地和民主的诞生地。公元前3000至前1400年克里特岛就存在米诺斯文化,有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雅典人对艺术、哲学、法律、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前5世纪为雅典的极胜时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大师。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大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都在这里诞生或居住过,这些光辉的名字照耀着人类文化的黎明。古希腊文明孕育了欧洲文明,如欧几里德、毕达格拉斯的几何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奠定了欧洲科学的基础。
        3.拜占庭帝国——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千年王国
        从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建立到14535月,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大约1500年,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旧址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走向分裂,政治、经济重心开始东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查士丁尼在位期间,镇压人民起义,企图恢复古罗马统一的奴隶制帝国。自7世纪起,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日益缩小,并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1204年曾被拉丁帝国取代。1261年重建后不久,又遭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14535月,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
          4.查里曼帝国——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
          公元89世纪,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强大的封建国家。国王丕平死后,查理执政,继续实行对外扩张政策,经过一系列的征服和战争,法兰克王国的边界西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今意大利的一部分。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加冕查理为“罗马人皇帝”,法兰克王国改称“查里曼帝国”,查理皇帝号称查里大帝。
         5.奥斯曼帝国——一个伊斯兰教的封建帝国
          13世纪末,土耳其鲁姆苏丹王的部落酋长奥斯曼袭封后,宣布独立。继任者自称苏丹,不断向外扩张,并于公元1453年灭东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16世纪,苏丹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极盛。1571年与西班牙、威尼斯联合舰队作战失败,国势渐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日益崩溃。1922年,以基马尔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奥斯曼帝国,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公元56世纪,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处于氏族制度的瓦解时期,伊斯兰学者把它称作是“蒙昧时期”(查希里叶时代)。一种意见认为穆罕默德时代就大范围看阿拉伯半岛属于原始公社游牧社会,但从麦加社会而言已出现了阶级,形成了是奴隶制。另一种意见是麦加社会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在伊斯兰教兴起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折中的意见是伊斯兰教产生后,麦加社会乃至半岛上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种不典型的奴隶制发展阶段。此时阿拉伯半岛处于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尔王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6.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
         公元145346日,君士坦丁堡上空突然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全城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原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围困了这座古城。他下决心要拿下这座历史名城,并把它变成伊斯兰教的中心。同时,他给士兵们许诺,进城以后可以大杀大抢三天以示慰劳。土耳其士兵进城后,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宫殿被付之一炬,历代相传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基督教偶像都从教堂搬出,换上了伊斯兰教的神龛。全城最大的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君士坦丁堡陷落了,它标志着延续达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从此覆灭。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
        1.文艺复兴——历史变革的序曲
        14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开始形成。资产阶级要求在政治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桎梏,用新的世界观去支配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它的内容表现为人文主义,其特征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解放反对教会精神束缚,这些都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为前提的。文艺复兴是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并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时代,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所走的第一步。
         2.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而呐喊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产生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运动,这一运动以法国为最。当时,一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哲学、法学和文学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个性解放。运动中出现了各种流派,以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温和派,以卢梭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梅叶为代表的平民思想家,还有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的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他们著书立说,抨击王权、神权和封建特权,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和民主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上准备。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开端
         16世纪末以来,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教会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而召开国会,与会代表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人数占居多数,他们与国王发生了尖锐冲突,革命正式开始。16421648年两次爆发内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手工业者和自耕农组成的军队击溃王军。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被认为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产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向全世界扩展的进程。
        4.美国独立战争——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1775419日,愤怒的波士顿民兵伏击英军,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通过了武力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宣言,决定组织军队,任命大陆会议代表、著名军事家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7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战争初期,英军占优势。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胜利是战局的转折点。1781109日,英军主力在约克镇被击溃投降。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组成联邦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式建立。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世纪末,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极端腐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国王路易十六为首的第一等级(僧侣)、第二等级(贵族)与第三等级(手工业者、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1789714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革命初期,政权落到君主立宪派手中,他们颁布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人权宣言》,制定了《1791年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该派的土地政策极不彻底。又颁布了限制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镇压示威群众。17928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逮捕了路易十六,结束了君主立宪统治,宣布成立共和国,审判并处决了路易十六。但掌权的吉伦特派并未彻底废除封建所有制,也没有坚决抵抗外国的武装干涉,结果导致国内经济恶化,王党叛乱四起。1793531日和62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建立了雅各宾派专政,把革命推向高潮。1794727日,雅各宾派在“热月政变”中被推翻,大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也推动了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斗争。
世界现代社会的开端
         1.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社会矛盾的激化使革命形势日趋成熟。19172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由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镇压和各地革命运动的高涨,布尔什维克党于1025日(公历117日)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进行起义并取得了胜利,组成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多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转折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进入90年代,超级大国之一的前苏联解体,从而使二战结束以来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宣告终结,世界的多极格局开始形成。这一重大变化,引起了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分化与重新组合,导致各国重新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并确立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地位。国际关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不但会影响本世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且对21世纪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演变(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9 09:00 , Processed in 0.1055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