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节 《内经》与古代天文学——《<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2:47 | 只看该作者
⑹天之五佐:古人认为五星助天以行德。《史记正义》云:“言水、火、金、木、土五星佐天行德也。”
⑺东宫苍龙:即东方苍龙七宿。苍龙为古代四象之一。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想象构成龙形,叫青龙或苍龙。青、苍色,东方木也。高诱注《淮南子》云:“木色苍,苍龙顺其色也。”《史记索隐》:“案:《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也。”
⑻南宫朱鸟:即南方朱雀七宿。朱鸟,即朱雀,四象之一。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想象构成朱雀之形,叫朱鸟或朱雀。朱,赤色,南方火也。《史记索隐》:“案:《文耀钩》云:‘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鸟。’”《史记正义》云:“柳八星为朱鸟咮,天之厨宰,主尚食,和滋味。”咮,(音昼zhou)鸟嘴。
⑼西宫咸池:即西方咸池三星,“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
西宫,《史记索隐》:“案:《文耀钩》云:‘西宫白帝,其精白虎。’”
咸池,《史记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潢南,鱼鸟之所托也。”
参为白虎:参三星象白虎图形。白虎,四象之一。《史记正义》:“觜三星,参三星,外四星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为白虎形也。”
金栋按: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想象构成白虎之形,叫白虎。引文只由参星构成,与其它三象不一致。若仿其它三象,将“西宫咸池”与“参为白虎”统一为“西宫白虎”,则成“西方白虎七宿”。
又,将二十八宿中相邻近的星连接起来,组成四个想象的图形,就是四象。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组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这七个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个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由以上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管飞《天问之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话》)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3:34 | 只看该作者
⑽北宫玄武:即北方玄武七宿。玄武,四象之一。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形如龟蛇相交,故名。玄(武),黑色,北方水也。《史记索隐》:“案:《文耀钩》云:‘北宫黑帝,其精玄武。’”
4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3:59 | 只看该作者
⑾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观测日月的运行,以测度岁星的顺逆及其所主的吉凶祸福。揆,测度之义。岁星是地球的行星,即木星。它有时看上去可以逆行。其中的道理,请参看本节末附文“天文历法门外谈”。古人认为,岁星顺行主吉,逆行主凶,见下《史记正义》。
《史记正义》:“《天官(占)》云:‘岁星者,东方之木精,苍帝之象也。其色明而内黄,天下安宁。夫岁星欲春不动,动则农废。岁星盈缩,所在之国不可伐,可以伐人;失次,则民多病;见,则喜。其所居国,人生有福,不可以摇动。人主怒,无光,仁道失。岁星顺行,仁德加也。岁星农官,主五谷。’《天文志》云:‘春日,甲乙;四时,春也。五常,仁;五事,貌。人主仁亏,貌失,逆时令,伤木气,则伐见岁星。’”
占星术:“通过观测和解释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预卜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亦称星占术。……曾流行于古代各国。在我国始于春秋,《国语》《左传》中多有记载。占星术虽始于巫祝,但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汉典》)
4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5:22 | 只看该作者
二、古代天文学常识简介
【原文】上面围绕相生说联系了一些天文知识。为使一般读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内经>时代》,下面再简单解释一点常识。
首先再说“斗”,它即指现在的“北斗七星”。青年朋友,特别是大城市长大的人,对它不很熟悉——高楼大厦遮挡之外,再加上强烈的人造光源,使城市人很少注意星空。再加上北斗现在的位置往北(或说下)移了一些,就更不便于城市居民看到。然而两千或三千年之前,它的位置比现在高,离天极也较近。其亮度虽不及太白(金星)等一等星,却非常容易识别。北斗七星图形像一把勺子,杓柄(斗柄)朝外,大体上每年围绕北极星(北极星不是固定的,但取代时间很长)转一周。因地球自转,斗的视运动又是每昼夜一周。它既可用作每日记时的标志,也可用于一年中定季节的标志。《夏小正》及《淮南子》中所说的“斗柄在下”“斗柄指寅”等,就是作为判断季节、月份的标志。原始历法“观象授时”,肯定参考过它。中国在这点上得天独厚,南半球和赤道附近便没有这一优越条件。古代中东天文学另有所本,此处不便说。北斗围绕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天球的北极。天球南北极的联线也正穿过地的南北极(中国古代地极的概念与现在不同)。天球也有赤道和子午线。另有黄道、白道等说,都是用以说明日、月、行星运动及其他星体在天球上的位置的。
如果超出《<内经>时代》的时限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特点,可简单总结为以下九点:①星空分区以上面提到的五宫为主。(唐以后再加三垣说)②表示星体位置使用赤道坐标系统。③二十八宿虽非中国特有,但特别受重视。④历法方面一直以阴阳合历为传统,故有闰月。二十四节气也为中国独有。⑤进行数学推算时以代数为主。几何法少用。⑥干支配日、记年,地支配时、每日分为百刻(有例外时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记时方式。⑦一周天常分为365.25度。⑧天体理论不统一,和历法推算的关系也不密切。⑨与天文密切相关的占星术以阴阳、五行、分野、天人感应等为基础。
以上这种外行式的介绍,对讨论《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已大体够用。下面提到某些内容时,再作必要的说明。
4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6:12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北斗七星:又称北斗,由七颗星组成。见前文补注。
⑵视运动:是反映天体真运动的一种表面现象。例如,天体的周日运动就是一种视运动,它是反映地球绕轴自转的一种表面现象;太阳每年巡天一周的运动也是一种视运动,它是反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种表面现象。(百度百科)
⑶赤道:“1.古代主浑天说者认为,天体是个浑圆形的球体,赤道即指天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现代天文学称为天球赤道。2.指地球赤道,即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汉典》)此指天球赤道。
⑷黄道:“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它是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天球赤道相交于北半球的春分点和秋分点。《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汉典》)
白道:“指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汉典》)
⑸五宫:即中宫天极星、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咸池(白虎)、北宫玄武。
4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6:37 | 只看该作者
⑹三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体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座。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的合称。”(《汉典》)
三垣包括上垣之太微垣、中垣之紫微垣及下垣之天市垣作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先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出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百度百科)
4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7:00 | 只看该作者
⑺赤道坐标系:“天文坐标之一。以赤经α和赤纬δ两个坐标值表示天球上任一天体的球面位置。该坐标系常用于行星与恒星位置的研究。”(《汉典》)
金栋按:赤道坐标系是三种常用的天球坐标系之一。另两种天球坐标系是地平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天文学中更常使用的是赤道坐标系。
48
发表于 2016-6-22 14:07:4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2 00:10
【原文】正式探讨《内经》中的天文学内容时代标志之前,还是首先把前几节没说清的一个较关键的问题再讲细些 ...

  五行学说要能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必须使五行和四时相配。最初的配法,应是没有考虑到土,而且是受五行相克说指导。由于水火相克,金木相克最易理解,用它们去配四季便很自然。其中,冬与夏气候寒热相反,分别配以水火理应是首选。春秋虽不如冬夏相反那么明显,其由寒渐暖和由暖渐寒的相反变化还是较易发现。至于两行各配哪一季比较符合常识,还是金配秋比较好,因为金给人的感觉以凉为主,木则反之。于是相克的四行配四季便完成了。然而,四时在一年之中是以次递变的。由春至夏,至秋,至冬,这个顺序不能说是依次相克,应该说是依次相生。所以最早的相生应该是木火金水。这个环子除了金生水较牵强外,都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不参考天文学发展的影响,现在只有土无处可放。可惜,在五行中它又是最尊贵的。要坚持“土不主时”或“土王四季”,就完不成五行相生的圈子。这是一个矛盾。现本《内经》五行归类的内容中还留有明显的痕迹。
---------------------------------
  以此而论,赵先生的学问是假的,因为他揭示的不是自然之道,而是主观唯心的拉郎配。赵先生的拉郎配是没有根据的,证明离开五星是配不成的。一年四时24气是太阳主气的气化规律,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五方东南西北中之位,五位行的是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太过不及而造成胜负相克,如【春胜常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五气离开五星,怎能相克?

49
发表于 2016-6-22 15:34:3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2 00:10
【原文】正式探讨《内经》中的天文学内容时代标志之前,还是首先把前几节没说清的一个较关键的问题再讲细些 ...

是四时配五行在先,还是五方配五行在先,我认为应是四时⑶①。
[自注]①五行与四时相配,才便于说明一年的生长化收藏。五行与五方相配,才便于说明五方的温、暖、热、凉、寒。显然是五行配四时更容易一些。仔细想来,二者又大体上是一回事。比如,夏季配火就是南方属火,冬季配水就是北方属水。至此还不需要借助其它理论。涉及到春季、东方、秋季、西方如何与五行相配,才用得着下文《鹖冠子》所说。当然,斗柄所指本来和五行无关。假如看夜半斗柄所指,就不是“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无耐那时的习惯是看初昏斗指,于是很容易被五行学说利用。其实,一年的气候变化属于两极现象,比较便于用阴阳学说说明,而不便于用五行学说说明。试看,拿来《鹖冠子》之说后,还有土、中央以及后来添的季夏不好安置。古人不得不为此大费心血,最后还是不很通顺。四时气候变化是古人最熟悉、也是和那时乃至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最密切的环境条件,故最需要理论说明。而那时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所以,我认为四时配五行先于五方配五行。第四节也说过,阴阳五行是离不开四时的。《内经》讲天地之道,是阴阳之道,也是五行之道,又是四时之道。正是通过与四时相配,才实现了阴阳与五行糅合。--------------------------------------------
  赵先生果非常人,说的有理,可惜无据。据在七篇大论,中医的一切根据都在运气之中。而四时是主气,五行是客气,四时有五行,五行有四时,不是相配,而是自然之道。北斗斗柄如时钟指针,转一周同日之天周,同24气,12月,四时,是12地支六气的标志。而四时,五行则是天体运行的气化表现。
50
发表于 2016-6-22 15:46:0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2 00:10
【原文】正式探讨《内经》中的天文学内容时代标志之前,还是首先把前几节没说清的一个较关键的问题再讲细些 ...

按这种理论,中央如此尊贵,只有配土才合适。再分析“建四时,均五行”六个字连写,又有土可以在四时中占一个位置的意思。为了这种需要,便先后有了土主季夏,五行各主七十二日,土主中间七十二日和土主长夏等说法。不管这几种说法怎样矛盾,在土居一年之中这点上是一致的。五行相生的顺序这样成为定局。如果用图表示以上三步演变过程,应如下(实线箭头示相克,虚线箭头示相生)
------------------------------------------
  中医坏就坏在这些能人手中,五行能乱配,人体能乱配吗?这些毫无根据的乱配,谁能相信,其理能立世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0 20:44 , Processed in 0.0575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