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草木沉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经典中医理论?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20-10-29 10:50:5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29 02:35
谢谢大家的关注以及热烈发言。
         气虚,心脾肺肾都有气虚,一般认为没有肝气虚,有肝气郁 ...

现在教材说:心气虚就是心肌收缩无力心力衰竭

一一个人认为,心气虚较多的相当于心力衰竭之代偿阶段,而心力衰竭之失代偿阶段,更多的相当于心阳虚证。个人认识,仅供大家讨论参考。
42
发表于 2020-10-29 11:07:1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心气虚较多的相当于心力衰竭之代偿阶段,而心力衰竭之失代偿阶段,更多的相当于心阳虚证。
===============================================
          愿与先生交流、探讨。
          心力衰竭的病因非常多,常见的是高血压。高血压在发展到心力衰竭之前,由于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纤维变粗,心脏收缩力量加大,耗氧量增加。西医用降压药,降低外周阻力,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能够使用人参吗?中医脉诊高血压病人,脉象滑、数,也不是人参的适应症。人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皮下水肿时,可以用人参,在这里人参补的是脾气而不是心气!

点评

一病有多证,能不能用人参,以辩证为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8 11:25
43
发表于 2020-10-29 11:35:3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29 03:07
个人认为,心气虚较多的相当于心力衰竭之代偿阶段,而心力衰竭之失代偿阶段,更多的相当于心阳虚 ...

心力衰竭的病因非常多,常见的是高血压。高血压在发展到心力衰竭之前,由于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纤维变粗,心脏收缩力量加大,耗氧量增加。西医用降压药,降低外周阻力,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能够使用人参吗?

一一心力衰竭不一定就是高血压所致;人参的作用不仅仅是"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此处存疑);洋地黄类药物也可以增加心肌耗氧,但它仍然可以应用于抗心力衰竭。
44
发表于 2020-10-29 11:36:43 | 只看该作者
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一一百度了一下:

人参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

  为什么人参对心脑血管有治疗作用?原理是什么?

  人参对心脑血管有三大作用:强心作用,血管调节作用,抗聚抗凝抗栓作用。

  人参有很好的强心作用。这是因为,人参当中的皂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流量,并能抗心律失常。人参的强心作用的强度与成分有关,三醇型>人参果酸型>二醇型:三糖苷>二糖苷>单糖苷。

  人参能调节血管。各种人参皂苷的不同单体对血管有的能扩张,有的能收缩。人参总的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但人参对血压无明显降低作用。

  人参有抗聚抗凝抗栓作用。人参皂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沉、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医生们观察到,在临床上给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每天口服3克红参粉时,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血输出量,并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阻力减小,从而改善了心脏衰竭的状态。经研究发现,人参根中的强心成分为几种三萜类皂甙,它们可通过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和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等途径,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点评

中医辨证结合现代药理应该是最合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10:48
45
发表于 2020-10-29 17:20:5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10-29 03:36
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一一百度了一下:

        人参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研究最早、最多、最彻底的中药,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研究成果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用,西医用不上、不会用。
        上面已经说过了人参可以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此时的人参入脾经,在复方中起到补脾主运化的作用。
         药理研究与人体的实践情况是不同的。我观察到人参具有升高血压,引起失眠、烦躁的表现。
         药理研究人参可以治疗休克,中医里理论中也有独参汤治疗四逆证(类似于休克)大补元气。某中医大学一位教授用独参汤治疗休克,导致死亡,病人家属告到法院,不了了之。
          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人参绝对不能用,在本论坛讨论的时候中医教师李瑜谨明确回答不能用。
          人参的准确使用必须遵循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使用,不能按照西医研究的药理作用使用,仅仅可以作为参考。如同青蒿素、黄连素、麻黄素等等一样,在辨证论治的时候,没有任何意义。
46
发表于 2020-10-29 17:42:1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现在的中医底气不足,就是因为过多地相信西医的各种检查,西医的药理研究,西医的解剖生理,而忽略了经典理论,没有学好四诊八钢,看到病人,自己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辨证论治没有学会,西医各种检查,动物实验一知半解。院士、教授忙于创新,把自己那一点点经验归类于西方科学谓之创新,找中医里理论中的“不足”,用西医补充。而实际上他们看到的不足、错误,恰恰是中医的长处,这种情况从西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开始了,从李时珍开始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直至今日的脑主神明,一脉相传。正本清源,捋清经典中医理论的原貌,才能够正确的传承创新。
47
发表于 2020-10-29 17:58:4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经典著作要有敬畏之心,如同敬畏大自然一样,不要轻率的改变他。中医经典经过2000多年的洗礼,大浪淘沙,其中的错误、糟粕经过2000多年的锤炼,已经被历史扬弃过了,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这次疫情得到了验证,1800年前张仲景的方子到现在居然能够治疗新冠肺炎(最新发现的疾病),不可思议!!西方科学不能说明为什么?教授、院士们不能解释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根据?麻杏石甘汤出现在2000年前,现在管用,今后凡是病毒性肺炎还管用,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麻杏石甘汤加减还管用,在温病学中就有现成的方剂可供选择,对于危重型肺炎,中医辨证论治仍然有治疗的方剂。中医有充足的自信治疗西医没有办法的疾病。
48
发表于 2020-10-29 18:2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29 10:23 编辑

   人参的性味与归经:
性味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无毒。”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49
发表于 2020-10-29 18:41:3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29 09:20
人参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研究最早、最多、最彻底的中药,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几乎 ...

人参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研究最早、最多、最彻底的中药,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研究成果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用,西医用不上、不会用。

一一这个只能说是"个人认识或见解了"。

点评

各人见解。请多多批评指正。  发表于 2020-10-31 08:18
50
发表于 2020-11-2 07:3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1 23:44 编辑

        这是我查到的最早中医教材。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北京中医学院主编,本书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容较为系统简要,并附录有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供中西医参照学习。197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基础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四诊八纲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八纲
第四章病因学说及辨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及辨证
一、六淫
二、七情
三、疫疠
四、痰饮
五、瘀血
六、饮食失宜
七、劳逸失常
八、外伤及虫兽伤
第五章脏象脏腑证治
第一节气、血、精、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二节心与小肠
一、心的生理病理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
三、心病的辨证论治
四、小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心痹
第三节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二、胆的生理病理
三、肝病的辨证论治
四、胆病的辨证论治
附:黄疸
第四节脾与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二、胃的 生理病理
三、脾病的辨证论治
四、胃的辨证论治
附1:胃脘痛
附2:中医脾胃实质探讨近况
第五节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三、肺病的辨证论治

四、大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咳嗽

第六节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附:女子胞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三、肾 病的辨证论治
四、膀胱病的辨证论治
附:水肿


第一节卫分证

第二节气分证

第三节营分证

第四节血分证

第七章治则

第一节治疗原则

第二节治法

第八章中药和方剂

第一节方药的概论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和方剂

(一)解表药

(二)解表

二、清热药和方剂

(一)清热药

(二)清热方

三、温里药和方剂
(一)温里药
(二)温里方
四、祛风湿药和方剂

(一)祛风湿药

(二)祛风湿方

五、泻下药和方剂

(一)泻下药

(二)泻下方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七、消导药和方剂

(一)消导药

(二)消导方

八、祛湿药和方剂

(一)祛湿药

(二)祛湿

九、理气药和方剂

(一)理气药

(二)理气

十、理血药和方剂

(一)理血药

(二)理血

十一、补益药和方剂

(一)补益药

(二)补益方

十二、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一)镇潜熄风药

(二)镇潜熄风

十三、固涩药和方剂

(一)固涩药

(二)固涩

十四开窍药和方剂

(一)开窍药

(二)开窍方

十五、驱虫药和方剂

(一)驱虫药

(二)驱虫方

第九章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冠心病

第二节慢性肝炎

第三节溃疡病


第五节肿瘤

第十章经络及针灸

第一节经络腧穴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三、经络的临床应用

四、腧穴的分类

五、腧穴的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

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



三、奇穴

第三节刺灸法


二、灸法




第四节其他疗法

一、按摩疗法



四、敷药法

五、热熨法

六、贴药法

七、吹药法

第五节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五、呕吐(附:呃逆

六、泻泄

七、痢疾

八、便秘

九、癃闭

十、淋证

十一、遗精

十二、阳痿

十三、不寐

十四、癫狂

十五、痫证

十六、眩晕

十七、头痛

十八、痹证

十九、痿证

二十、面瘫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

二十二、痛经

二十三、胎位不正

二十四、肠痈

二十五、扭伤

二十六、耳鸣、耳聋

二十七、牙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19:21 , Processed in 0.1667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