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55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21:45: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

                    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何梦瑶。何梦瑶(1693一1764),字赞调,又字报之,号西池,又号砚农,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清代著名医家。《医碥》《伤寒论近言》为其代表医著。何梦瑶也是一位儒学之医,且为官清廉;除医学外,他在易学、史学、文学、数学、音律等方面均有造诣。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对何梦瑶学术的传承和发展颇为重视。邓老说:“清代岭南医学是一个大发展的年代。如对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家何梦瑶,被誉为‘南海明珠’。何氏《医碥》批判了受景岳学说影响,治病过用温补之弊。该书二百年来多次翻刻印行,足见其影响之大。”《邓铁涛医话集》史如明鉴,何梦瑶的治学经历及学术思想对中医式微的今天也有两大启示:一、中医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中,才能复兴发展;二、中医学术只有不同学派互相争鸣才能勃勃发展。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医家何梦瑶(1693一1764)的学术成就。



                   何梦瑶是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原来是官员,做过知州,以及几个县的县令,。

                   他在当思恩县令的时候,瘟疫流行,他用方药救活了大量患者。

                   他年老返乡之后,热心行医,治病救人,并出版了几部医学著作,成为很有成就的有关清代著名医家。代表作是《医碥》《伤寒论近言》。

                   何梦瑶在《医碥》中批判了治病过用温补之弊。



                  何梦瑶对岭南医学有很大贡献,是较早研究地方用药特点的医学家。
55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21:4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2018年11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哮喘。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啸鸣、气喘性肺系疾病。

           哮喘有明显的遗传性倾向,初发病年龄以1-6岁多见。发作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季、春季气候多变时易于发病。大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可以缓解或自行缓解,在正确的治疗和调护下,随年龄的增长,大都可以治愈。而严重哮喘发作可以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要积极、及时、慎重处理哮喘发作状态。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儿童哮喘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哮有宿根,喘无善证。

根在何处?

一在脾,脾虚生痰;一在肾,久必及肾。

这容易理解,很多人不知道“根在儿童”。

儿童的哮喘,比较好治,我治好了很多儿童哮喘,当时有些病儿病情很重,虽然治好了哮喘,但是一般仍然看出他们先天体质弱。

儿童的哮喘,不及时治疗,到了成年人的时候,就难以治愈了。

所以,我认为这个根,与儿童哮喘,儿童发病有关系。

只要抓紧治疗,一般都能治愈。



这一点,我很有体会。
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2:01:3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1月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运行于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素问.五藏生成》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那么,血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血是怎样生成的?血的循环机理是什么?血具有哪些生理功能?血与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请关注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关于血的有关内容。

        中医学所说的血,与西医不一样,不仅仅是红色的血液,还有更多的学术内涵。它和气一样有阴阳的属性,与脏腑的关系,也有不同的描述。

        这不是故意标新立异,而是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无缝对接”,可持续传承,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取得预期的成功。

        背离了中医的传统理论,用西医貌似正确的观念改造中医,就难以驾驭中药方剂,也不好解释中医治病救人的学术原理。

        不要“自设陷阱”,让中医失语。



        中医认为: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朝百脉),精血互化,血汗同源,运行于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素问.五藏生成》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细心揣摩,就能“深得古人之心”,了解中医精华。
55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21:3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8年11月7日)的一技术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_窿闭的内容。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东汉殇帝姓刘名隆,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汉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的名称。直到明代才又有了窿闭的论述,《景岳全书·癃闭》将癃闭的病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妨碍膀胱,气实而闭者。并详细阐述了气虚而闭的病理机转。

       让我们期待王秀民的精彩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窿闭的内容。

      她除了和大家介绍有中医的关专业知识之外,还通过古代文献的“避讳”知识告诉大家一些相关知识。

      因为唐宋皇帝的祖上有人叫“李预”,《神农本草经》的薯蓣,就改成了“薯药”;有人叫“赵曙”,改了名的“薯药”还需要再次改名,因此“薯蓣”就变成了“山药”。

      清朝康熙大帝名叫“玄烨”,中医的“玄武汤”,就改成了“真武汤”;中药“玄参”,则改成了“元参”。

      古代中医命名的癃闭,虽然早就见于《内经》,但是因为东汉殇帝姓刘名隆,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

      殃帝是个短命而倒霉的皇帝,但是竟然因为他的名字而修改了中医的一个病名,可见历史环境对于中医的影响,是非常剧烈的。



      据说,中医的“真气”一词,也是因为避讳秦始皇的名字“嬴政”,由“正气”改成了“真气”。



     华佗“可以活人”宝书送人不敢要的悲剧,仲景“被迫坐堂行医”的成功,都是令人深思的大问题,不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5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0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1.8)晚上8: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中“治燥剂”的相关内容。

        中医理论中的燥,分为外燥和内燥,外燥宜宣散;内燥要滋润。治燥剂主要包括“轻宣润燥”和“滋阴润燥”剂两大部分。今天晚上我们主要学习这两部分的丰富内容。涉及到的方剂有:轻宣润燥的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和滋阴润燥的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治燥剂”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轻宣润燥”的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和滋阴润燥的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方剂。
       对于燥邪伤人的问题,《内经》虽有论述,但是,内容不多。“病机十九条”之中,就缺乏有关内容,刘河间对此有所补充。
吴鞠通《温病条辨》既吸收了喻嘉言清燥救肺汤的学术成就,也继承和发挥了沈目南《燥病论》的学术特长,辨别秋燥为病的特点很细致,值得大家参考。
      吴鞠通说:“盖喻氏之清燥救肺汤,即《伤寒论》中后半截之复脉汤也。伤寒必兼母气之燥,故初用辛温甘热,继用辛凉苦寒,终用甘润,因其气化之所至而然也。”
     “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此说很有见地,不容忽视。他分三焦论述燥邪伤人,也很有临床指导意义。


5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27:36 | 只看该作者
                 预告:本周五(2018年11月9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萍霞讲述《中医诊断学》。

                她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二部分,原文选录。上周黄小平讲了第二:闻诊,问诊,切诊,这一部分内容。本周给大家汇报四诊当中的“脉诊”

               让我们一起期待来自新疆的朱萍霞讲述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朱萍霞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二部分“原文选录”之中的“脉诊”内容。

              关于脉诊的神秘性,中医界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慨,也有的人说“熟读王叔和(《脉经》),不如临证多”。
              中医传到日本之后,他们也许是感觉脉诊很难把握,就不摸脉,只会摸肚子(腹诊)。
              二三十年前,朱良春国医大师到日本访问,日本一些学者组织20多名患者来摸脉,然后由朱良春先生写出诊治情况,符合率很高,日本人大惑不解,向朱老求教。
             朱老略一沉思,就说:
             你们见过中国的笛子吧?只不过是一根竹管,上边有很多孔,演奏者却可以吹出余音绕梁,关键是他们懂得音乐。否则,用笛子做竹管来使用,还不如一个吹火棍,因为“一吹它就跑气儿!”
             朱老一席似乎是玩笑的比喻,把中医复杂脉诊的意义和学习脉诊的价值,说得很透彻。

55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下篇治疗各论内容:
        包括癃闭、水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具体内

        请大家届时关注王群才讲解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下篇治疗各论内容:
        主要包括癃闭、水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具体内

      《内经》说: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又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黄帝内经》认为,根据不同病情,根据天时地域之宜,分别使用针刺、艾灸、药物、导引按跷、砭石等治疗方法,或者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因此,针灸可以治疗很多病,或者说能够治疗所有的疾病。

5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2 19:0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11-12 19:08 编辑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她和大家一起谈论“血证”病的诊治问题。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占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本病属于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血证”病的诊治问题,主要是血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占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中医认为“血气者,人之神。”血在人体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血的生成与运行,与很多脏腑有关系,也和很多内外因素密不可分。
               中医这个认识与西医不同,西方古代有“四体液学说”,认为发烧、疼痛,还有很多病都是“血液太多”,所以“放血疗法”在西方很盛行,美国总统华盛就是被错误的过度放血而致死的。

              中医认为出血,有很多原因,火热妄行,气不统血,都是常见原因,当然,有些失血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仔细辨认,辨证论治才能有好的效果。

5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2 22:0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2018年11月12日20: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口疮。
              小儿频繁发作上、下呼吸道感染,在单位时间内超过一定次数,即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古代医籍的虚人感冒、体虚感冒与本病接近。
              反复呼吸道感染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1—3岁的幼儿更为常见。以冬春季气候变化剧烈时易反复发病不已,夏天有自然缓解的趋势,一般到学龄期前后明显好转。如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咳喘、心悸、水肿、痹症等病症,甚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部位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有发热,周身不适为特征。若果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口疮的病名,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指出口疮的发病与火热之邪上攻有关。本病属于西医学口炎范畴,包括溃疡性口炎、疱疹性口炎、口角炎等。
            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一般预后良好。体虚患儿,口疮可以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体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合理治疗小儿时期疾病是保证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决定一生体质的重要措施。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口疮”的有关内容。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偶尔一次的感冒不一样,古代所描述的虚人外感、体虚感冒与本病接近。多见于1—3岁的幼儿,也可以在成人之中的体虚、产后出现,老年人也较为为常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气候变化剧烈时易反复作。
           我当年主持过相关课题,治疗了几千例儿童的反复感冒、咳嗽、哮喘。
           这类病儿,不能单纯补虚,也不能单纯清火。单纯补虚容易上火,单纯清火不能尽快提升抗病能力,必须“清补结合,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并且,缓解期与发作期,连续观察治疗,密切观察证候变化,做到“随证治之。”
           反复口腔溃疡,也和患儿喂养不当,体质气阴不足,虚火上炎等,有一定关系。
           儿童的疾病,脏器轻灵,往往随拨随应,容易治愈。
           尽管,独生子女,或者目前放开二胎之后,人们普遍重视儿童的健康,但是,很多人对“三分饥和寒”的喂养护理要求,做不好,因此,才容易出现“复感儿”日久不愈。

5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11:19:3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1月1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的区别: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五癃津液别》。
       那么,津液的概念是什么?津液又是如何生成、输布和代谢的?津液具有哪些生理功能?津液与五脏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接下来还要详细的阐述气、血、精、津、液五者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机制。
       请关注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津液”的有关内容。
       在中医的体系里,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有的时候把“津”和“液”统称在一起,有的时候则分别来说。

      《内经》说:“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
       又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由此可见,津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津液在身体之内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8 07:51 , Processed in 0.1640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