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5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22:10:2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8年11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鹅口疮和呕吐。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为症状表现与鹅口相似,所以称为鹅口腔,又因为鹅口疮的疮面满布白屑如雪片,故而又称为雪口。
            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病症。古人认为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由于呕与吐常常同时发生,所以合称呕吐。呕吐的发生无年龄和季节的影响,而以婴幼儿及夏季容易发生。凡是内伤乳食、大惊卒恐,以及其他脏腑疾病影响到胃的功能,导致胃气上逆者,均可以引起呕吐。及时治疗,预后比较好,经常或长期的呕吐,则会损伤胃气,津液耗损,气血亏虚。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儿童鹅口疮和呕吐的有关内容。

            鹅口疮,又称为雪口,常见于新生儿,或者体质很弱的婴幼儿,可以清洗之后,用青黛粉外搽。
            呕吐可以发生与任何年龄的儿童,总与脾胃虚弱,喂养不当、内伤饮食有关系。
            中医的治疗,虽然可以辨证论治内服汤药,但是,不要忘记外治,小儿按摩、针灸、贴药,都有很好的疗效,也很容易被患儿的家长所接受。
儿童不容易自己掌握吃东西的量,也容易被一些五颜六色的“垃圾小食品”所吸引,因此,加强监管,注意“病从口入”,防止“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很重要的。
因此,中医有“欲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当然,“三分”不能太过,太过也是弊端。
5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9:22:4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1月2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及推拿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灵枢经》云:“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经络系统的概念,经络系统的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走行和交接规律、分布、流注次序,以及十二经脉的循行。
        请关注朱胜君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朱胜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 经络学说的有关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独特的学术概念,是为了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而建立的学术理论,离不开天地阴阳、脏腑机能、气血精津液、表里上下、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基本条件的支撑,在中医临床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络相当于地上的河流,是古人互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天地之间充满生机的保障。
《灵枢经》云:“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
也就是说,有生命就应该有经脉,没有经脉就没有整体之间的联系。
疾病的生成,也和经脉的作用不能发挥有关系;
中医治病也离不开经脉,治病水平高低也与对经脉学说的把握分不开。

56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09:4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8年11月2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郁证的内容。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者易怒喜哭,或者咽喉如有异物梗塞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元代的《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著名的方剂。自明代以后,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清代的王清任对郁证中血行淤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并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久用不衰的有名方剂。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反应性精神病等都可以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施治。

               让我们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郁证的有关内容。

               郁证是中医特有的学术概念,《黄帝内经》极为重视人体气机通畅,升降出入不足是疾病,太过也是疾病。
               又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有关论述。
               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就形成了“郁证”。
               朱丹溪继承前任有关学术经验,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著名的方剂。为后世治疗开辟了道路。

56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21:4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1.22晚上8: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中“祛湿剂”的相关内容。

         祛湿剂主要包括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剂五大部分。今天晚上我们主要学习后三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方剂有: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等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中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祛湿剂”的相关内容。

今天涉及到的方剂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等方剂。

湿证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有关,更与人体的正气关系密切,尤其是肺脾肾三藏的关系密切。

天地之间,人在气交之中,“水从天上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土居中央。

湿证的形成,与肾主水,脾之运化,肺气输布,心阳强壮都有关系。

5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22:4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8年11月23日)晚上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有关脉学的部分内容。脉诊,也叫"切脉"或者“号脉",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大特色。古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下不少的宝贵经验,对于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些医家过分夸大脉诊,说得神乎其神,以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诊察,这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必须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论治是我们中医人永远的灵魂。按疾病的一般规律,脉证绝大多数都是相应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脉上的反应也会和其他症状不相符合,也就是所谓的“脉证不符”。此时就应该全面分析,区别主次和真假,可以“舍脉从证”或者“舍证从脉”。让我们共同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 刘敬章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脉学的有关内容。
《史记,扁鹊传》说,扁鹊是脉学的创始人,“至今言脉者,由扁鹊也”。

"切脉"或者“号脉",是脉学的一部分,不仅要辨别不同的脉象,关键是要理解脉象背后的意义。


中医与西医都摸脉,但是结果不一样。中医摸脉,可以“尽见五脏症结”,西医摸脉只能反应心血管的有关内容。
扁鹊认为,脉与天地阴阳有关系,是通过研究呼吸与脉动的关系,脉动与气行的关系,气血循行与天道自然的关系,来研究是否健康。

不正常的脉,有五损脉,也有五至脉。
都是精确计算的结果。
司马迁说扁鹊“”守数精明“”
56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21:43:1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杜明明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医针灸学》的治疗篇!
      包括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病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相关内容!
      大家一起期待杜明明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刺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几种外科病症的有关问题。
      理解针灸,不能从“药物吸收后的作用”,或者“物质干预”的作用原理来衡量,它不是利用化学原理的“靶点治疗”、“作用抵抗”,而是通过影响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把“内在卫生资源”调动起来,发挥作用,而起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作用。
      因此,离开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指导,就难以理解古人的经验,也不容易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内经》说: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21:42:5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她和大家一起谈论“自汗、盗汗”病的诊治问题。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本病属于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者。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自汗、盗汗”病的诊治问题。
                            生物进化的过程,让人进化成最高级的生命,不仅有发达的大脑,而且有猿猴无法比拟的“皮肤”。
                           人被称为“裸虫”,不是蔑称,应该是一个高度的赞扬。因为,人体发达的汗腺、皮脂腺,敏感的感觉传导,在诊治之中的重要价值,是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中医极为重视人体的汗出,分表里证。
                           自汗、盗汗是中医学格外重视的病理现象。
                          《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
                           盗汗、自汗,都有独特的病理机制,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56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22:1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11-26 22:17 编辑

             大家好,本周一(2018年11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大腹痛,指的是胃脘以下,脐部以上腹部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的是下腹部的正中部位疼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证候,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小儿“腹痛”的有关内容。



           腹部居中属土,脾胃所居,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化生气血津液,被称为“后天之本”。

           小儿不知饥饱,容易伤食、受凉,影响运化,发生腹痛。

           当然,寄生虫感染、气血瘀滞、肝郁脾虚、肾虚水湿等等,也可以造成腹痛,只是常见与少见有区别,治疗方法不同而已。

           儿童的腹痛,可以辨证论治,内服中药。但是,艾灸、按摩、针刺,都有很好的疗效,食疗调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杂合以治”与“活法巧治”,都是中医大智慧的体现。

            
56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21:56:4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1月2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咱们今天准备学习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以及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还要学习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循行和生理病理特点。
        请大家关注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奇经八脉”的有关内容。
经络是人体沟通内外表里上下的联系方式,内连脏腑(络属于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脏腑有阴阳的属性,脏与腑,互为表里,又和手经足经的“三阴三阳”相对应,构成标准的十二经脉。
除此之外的联系通路,主要的有八条经脉,就被称为“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这些奇经八脉,虽然不属于特定的某个脏腑,又离不开脏腑的功能,因此,它们根据循行部位不同,阴阳属性各异的特点,也有很多不一样的调节作用,很多有名的穴位,就属于“奇经八脉”,而不是三阴三阳的经脉。

57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22:0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8年11月2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痰饮的内容。         
      所谓痰饮,就是指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局部病理产物,又成为某些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疾病的致病因素。一般来说,黏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肺金。盖肺气郁则成热,热盛则生痰。朱丹溪曰∶有热痰,有湿痰,有酒痰,有食积痰,有风痰,有寒痰,有老痰。热痰,用青黛、黄连及用青礞石丸最捷。湿痰,身多软,而重用苍术、白术。又曰∶湿痰,用黄芩、香附、半夏、贝母。热痰,加栝蒌、青黛。酒痰,用栝蒌、青黛,蜜丸噙化。食积痰,用神曲、麦牙、山楂,或化痰丸、消积药攻之。风痰,用南星、白附子。寒痰用半夏。老痰,用海石、香附、半夏、栝蒌、五倍子。同时痰饮之病,主要在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让我们期待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痰饮的有关内容。  
        痰饮是中医学独特的疾病名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之中首先提到这个疾病,认为这是水液代谢出现了问题。
        水液运化与分布不正常,可以出现的病症有几种情况 ,总的称呼为“饮”。因此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张仲景所谓痰饮,就是指水液在肠道里流动、积存:“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素盛今瘦,是疾病造成的结果,也是痰饮的外在表现。
       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当然,后世对于痰饮病的研究,有所发展,甚至说“无痰不做眩”,又说“怪病多谈”。
       临床上,能够仔细辨别痰饮病,做到辨证论治,取得很好效果,是不容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4 05:12 , Processed in 0.07294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