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老中医张珍玉教授谈胃脘痛辨证特点
2008-10-21 13:50:37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 显示次数:146 编辑:hpc 进入论坛
张珍玉先生临床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为总结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辨证规律,我们选择张珍玉先生临床疗效显著的胃脘痛病案1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的症状,俗称“胃痛”。《素问》称:“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历代医家又有“心腹痛”、“心痛”、“心下痛”等。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多由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忧思烦恼怒等因所致气机不畅,从而导致胃的病变。然胃之受纳,腐熟及消化功能,又要依赖于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与肾阳的温煦,故胃脘痛一症也与脾、肝、肾的病变有关。
「常见证候」
寒邪犯胃:胃脘疼痛较甚,有抽缩剧痛感,发作较急,得温可减,痛时常兼有恶寒,或呕吐白沫,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脉紧。
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食少纳呆,喜暖喜按,遇冷则剧,畏寒肢冷,其大便溏泻,小便清长,其痛时轻时重,数年不愈,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脾胃气虚:胃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语声低微,或有脱肛,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虚弱。
胃热: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畏热喜冷,口渴喜凉饮,或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阴虚:胃脘部隐隐灼痛,绵绵不休,入夜溲赤,手足心热,或干呕呃逆,舌鲜红少苔,脉细数。
肝气犯胃:胸胁胃脘胀满,攻冲作痛,痛处游走不定,其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善太息,食少纳差,呃逆,嗳气反酸,或大便不畅,苔黄白,脉弦。
瘀血停滞:胃脘部刺痛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拒按,食后痛甚,或大便色黑,甚或吐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宿食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恶食,大便臭秽不爽,舌苔厚腻,或黄白相兼,脉实或滑。
1 病案选择
临床胃脘痛病案以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在庐山会议上正式提出的胃脘痛的定义以及诊断标准为依据。选择张珍玉先生临床诊治疗效显著的标准胃脘痛病案1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
2 胃脘痛辨证统计结果
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分型频数与频率表,见表1。表1 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分型频数与频率表(略)从表1可知: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脾胃不和为主,其累积频率达99.74%;其中与肝相关的辨证有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脾不和,三者累积频率达92.90%。
3 胃脘痛辨证统计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重视肝,从肝与脾胃关系不和辨证胃脘痛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一临床辨证特点?我们对此做一总结分析。
3.1 重视脏腑,综述历家 重视脏腑辨证是先生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张先生指出:在脏腑关系中肝与脾胃关系最密切。生理上,一则肝属木,脾胃属土,五行木克土;二则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气机升降,饮食物纳运消化功能。正如《血证论》谓:“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1]。”正因为生理状态下肝与脾胃的密切联系,所以病理状态下易于相互影响为病。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肝气逆乱横逆犯脾胃,是临床肝病引发脾胃病的常见发病途径。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胃脘痛病位在脾胃,肝病易及脾胃,胃脘痛不离肝。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的论述,明确胃脘痛由肝病引发的观点。对肝病引发胃脘痛论述较全面的首推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肝气不疏,脘痛呕恶”。并单设“木乘土”一门,注重从肝胃关系失常论述胃脘痛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明确提出:“脘痛……病在肝胃[2]”等。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明确提出:“诸痛者皆属于肝[3]。”对历代医家关于肝与脾胃脏腑关系的深入分析,为先生重视肝,从肝与脾胃关系失常辨证胃脘痛奠定了基础。
3.2 因时制宜,总结临床 由于临床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发生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胃脘痛发病亦体现出这一时代特点。先生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强调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精神的过度紧张焦虑,临床由于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证越来越多见。临床胃脘痛多因情绪变化而诱发或加重的现实即是佐证。如麻仲学通过胃脘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情志失调作为发病的潜在因素,常常可使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低下,易与饮食、劳倦、外感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胃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易产生胃脘痛疾病[4]。先生从临床实际出发,在深研中医五志伤五脏理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肝藏象理论基础上,因时制宜地提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纳运功能,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通过影响肝,导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进而导致胃脘痛发生成为目前临床胃脘痛病发生的最常见发病途径的发病学观点。可见,先生重视肝这一胃脘痛辨证特色的形成是基于临床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3.3 深研病机,深化理论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基本病机的认识,大致两类:以气滞为基本病机;另一种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为基本病机。针对上述胃脘痛基本病机,先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突出了从肝与脾胃不和分析胃脘痛基本病机的思路,先生强调:从病机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而言,胃脘痛的病机复杂,证型多样,但是胃脘痛作为一临床独立病证,“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抓住“不通”,分析清楚导致“不通”的虚实两端,是分析胃脘痛病机的关键,是治疗胃脘痛的主攻目标。
从实的一面而言,实而滞本于肝:胃脘痛之“不通”的基本病机突出在气滞。正如柯氏所言:“中医认为痛的基本病机是气机不通[5]”。张氏等通过对7315例胃脘痛各证型分析,提出胃脘痛证候的演变以气滞证为基础,各证候多在气滞证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时其他证候也可因阻滞气机而致气滞症状[6]。而肝气主动,运动性最强,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气滞是贯穿于胃脘痛各病机阶段的基础,从脏腑辨证角度而言,则意味着肝气疏泄失职亦贯穿于胃脘痛病机各阶段,胃脘痛各证型都有潜在的肝失疏泄病机存在。正如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所言:“诸痛者皆属于肝。”可见,胃脘痛基本病机在气滞,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滞之本在肝,胃脘痛病发生在于肝主疏泄失常,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从虚的一面而言,虚而滞不离肝:一方面木克土,木旺乘土,肝木对脾胃土的制约作用太过,则导致脾胃虚弱,另一方面土虚木乘,木郁土中。可见,肝与脾胃气机不和气机郁滞导致胃脘痛,不论木旺乘土,还是土虚木乘,木郁土中都具有脾胃虚弱本虚一面存在,只不过脾胃虚弱有微甚及偏脾与偏胃之别。一则脾胃虚弱有微甚之分,脾胃虚弱之微者,脾胃气虚,脾气升而不畅,胃气降而不顺,枢机不利,易发气滞,而人体一身之气的畅通运行在于肝气之疏泄,气滞则病及肝。二是脾胃虚弱之甚者,脾胃虚弱定有肝木乘侮的一面。中土虚弱,木郁土中,中焦气机不得肝木之疏泄,则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综上所述,重视肝,从肝与脾胃关系失常辨证胃脘痛是先生因时制宜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更是先生深研历代医家论述,深化胃脘痛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肝与脾胃脏腑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体现。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 在 2009年09月23日 02:29am 时添加 -=-=-=-=-
口疮方治疗口腔溃疡-张珍玉医案
2008-10-21 13:51:55 来源: 显示次数:134 编辑: 进入论坛
方名:口疮方
组成:煅炉甘石2克,人中白(煅)1克,青黛2克,冰片 0.3克,枯矾0.5克。
功效:燥湿收敛,化腐生肌,清热止痛。
主治:口疮。
用法:上药共为极细末,放瓶中收贮,将药末搽于患处,1日1次。
疗效:张珍玉教授祖传此方治疗口腔溃疡收效满意.笔者在临床中常遇到口腔溃疡,以婴幼儿多见,以此方治疗又方便见效又快,且可免除服药的困难。
李某,患病半月,经西药治疗无效,投上方1次而愈。
刘某,62岁,患病6年,投上方3次而愈,10年未复发。
张珍玉192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的中医世家,16岁中学毕业随父习医。在其父指导下,他四大经典手不释卷,金元四大家之作孜孜以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业医始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已见成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医。
1952年青岛市中医学校成立时,作为优秀青年中医首批被安排进修。1956年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又作为师资培养对象首批被推荐入学。1958年作为高水平师资培养对象被选派赴南京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中医教学研究班深造,1959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执教,成为该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创始人和奠基者。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经遴选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晋升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历任山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先生多次主持自编教材,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撰写,相继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者。
张珍玉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少年时期便随父学医,几十年来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精通医理,医术精湛。他倾毕生精力,为百姓解救病痛,向不问贫富贵贱,业医甲子,活人无数。及至晚年,不顾年事已高,常年奔波于诊疗一线,凡危重急症,每获奇效,深受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的尊敬与崇拜。他从事高等中医药教育近半世纪,向学育人,学富五车,造诣极深,成就卓著,是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奠基者和理论发展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熏桃李遍天下,熏享誉海内外。他治学严谨,编著、出版的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的学术论文50多篇,积数十年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许多广为学术界公认的新理论和成果,为我国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 、“山东省科技兴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录入《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山东省有重要贡献专家名录》。先后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研究会委员、全国内经委员会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附:口疮方临床验证 王明耀
读贵刊1987年第12期刊登的名医验方“口疮方”一文后,我用于临床屡试屡效。此外笔者注意若仔细观察溃疡面局部表现酌情加减疗效更好。若溃疡面周围黏膜红肿充血明显,其色鲜红,溃疡面凹陷不深,舌红苔黄,为胃火炽盛,原方加黄柏2克,石膏6克;若黏膜色淡,有散在点状片状溃疡,舌淡苔薄白或厚腻,是脾虚湿盛,原方去炉甘石,加乌贼骨3克;若病变局部瘀紫兼舌下络脉怒张为气血淤滞,原方加血竭1克,生蒲黄1.5克;如局部腐膜厚积,黏膜充血,伴秽臭之气为热毒炽盛,原方加生大黄3克,硼砂1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