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董红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8-7-15 14:55:15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为何以黄芩黄连之苦寒之品再燥其阴?”

寒之品当凉润,为何反燥??盖因苦入心,动火!按五行相生,燥哪里的阴?又燥到哪里去?想过吗?
52
发表于 2008-7-15 15:13:54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6,桂林本伤寒论云: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V[C{\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e8Z_ae
董红昌按:本条与上条所证同为一条,承上而来,也为宋本所无。是此条若不省略,当为“阳旦证,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汤主之”。此条虽云阳旦证,然口渴、烦躁、小便赤,说明热已入于阳明,且津液已伤,而谵语则提示邪热结于阳明,是故此条条文当见“头痛、发热、汗出、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等证,故当用调胃承气汤和之|VCIRk
。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调胃承气汤,芒硝咸寒以化燥结,大黄苦寒以下热积,甘草以和之。故宋本伤寒论29条: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07条,1Xy?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前后对比,可知此条说述当急下以存阴,调胃承气汤正合其法。而看看桂林本的伪造者,给出的处方(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既然病已热结津伤,为何还用半夏劫阴夺津,为何还用泽泻利水消阴,为何还用黄芩苦燥伤阴!
___————————————-
调胃承气汤救一时阳强阴弱,,其中大黄,无论量大小,生熟,最终无有不泻,有一到三天的区别,是逆经救急之用;桂林本的处方是顺经从中,黄芩泻相火,当然也有泻到哪里去的话题,关键对于“泽泻利水”有误解,在这个方子里,刚好解半夏之燥。
知易子 先生也未能解释清楚。

53
发表于 2008-7-15 15:55:46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既为阳旦证,难道不应该先考虑解表吗?热去阴精自无所犯,又何必滋阴!"
(((——————————————————--
看此问, 董红昌 先生对于“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未有理解?
汗是水湿,为啥“汗大出者”反而“湿气在”?“但风气去”有一个阴阳应象的现象。
“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欲汗出未大出,反而风湿俱去,说明经脉虚厥得补充而解。
说明一个理,人体内但凡风、湿、热,皆由脏器不断生化,依靠经脉输送,通而无积则不病,不是象西医理论,可以力排。当病浅,气血足够,发而解之,守之,病愈。若病深气血不足,发而气血越虚,邪气复至,病益甚。《灵枢》有多处相关论述。
所以起阴气兼解表,有时就成为必须之法。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4:13:29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上面的高人,很高兴您的参与,您把我辩倒了,我认输!我觉得是开宗立派的大宗师,您的言论已经超越了我的知识体系。您继续…………,但您的水平太高,我无法想象您的博大,所以只能再旁边崇拜您了,您光临鄙贴,真是此贴蓬荜生辉,您一定的继续………………
此致,敬礼!
55
发表于 2008-7-16 17:45:13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愿勤于思考的年轻人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宗师!
56
发表于 2008-7-18 10:35:24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请教董红昌  先生:
在[ 请知易子大师答题 ]看到两句话:
[第 39 楼]我道门之学,别有师承,渊源清晰明了,可供大家随时在道协查证。不管孙曼之老师的事,
[第 48 楼]今天还实在有点忙,我要是能想知易子大师时刻泡在网络上该多好,可惜我还有病人
————————————
请问,董先生是注册道士?是舍道学而操医业?还是学医业而振道学?给人看病是以道家身份还是医生身份?
对董先生质疑《伤寒论》的动机,至关重要,务请公示。
57
发表于 2008-7-18 12:52:43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8/07/18 01:12pm 第 9 次编辑]

“丁亥年夏受业于孙曼之老师”
也就是2007年夏天,学业满打满算,才一年,如此张狂,这也伪,那也伪。
靠傍着中医药论坛总版主,踏着《伤寒论》,确实是飙升的妙法?
因为是为老师抱不平,老师窝心,乱七八糟的东西,居然视而不见!!!
58
发表于 2008-7-18 13:11:13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忽略,该不是一甲子前的丁亥年吧?如是,则本人认错。
59
发表于 2008-7-18 13:26:53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在这个方子里,刚好解半夏之燥。 知易子 先生也未能解释清楚。
********************
请先生仔细读读以下解读:
黄芩清脾胃火 泽泻去脾水 半夏燥脾湿生金 加强肺敛降功能。
半夏燥土生金,转归肺太阴,可以解之,黄芩亦助之。达到滋润旺发肺收敛功能效果。
60
发表于 2008-7-18 15:49:47 | 只看该作者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泽泻去脾水”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疑误。在中药有关书籍中,如泽泻、茯苓之类,有“淡渗利水的说法,而据此作为利尿之味。
而药理试验,此类药对尿潴留者有利尿作用,对健康人并不增加小便量,
而本人在试药中,发现能解除腰椎与骶椎之间腹侧多年的痛,,没有小便增加的现象。而本人绝对没有水湿潴留。
因此思考,农家的一种习惯说法,水田灌水之后,水从田埂漏洞遁走,说“漏”,无洞从地下进入隔壁田里,说“渗”,也符合味淡少刺激的特点?
实际此类淡渗之味渗水液和解孤阳。恢复经脉蠕动而利尿。
所以说“泽泻理解有误,。在这个方子里,刚好解半夏之燥。 知易子 先生也未能解释清楚。
“半夏燥脾湿生金”与先生的看法相同,然热盛伤阴,脾家无湿或阴虚,则半夏性燥不宜,以泽泻淡渗相佐。
或许观点有些孟浪武断。供先生同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7 19:22 , Processed in 0.06448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