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丁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7-2 12:30:59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营卫还同属气,分工应有所不同。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22:56:15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內經中經與脈確實是兩種系統
但其有相關性,
待丁和兄休息夠了再來好好討論"
呵 呵  这里各位皆堪当我师,谨充马前卒,还请各位先生不吝赐教,尤其山羊公公,经验丰富,可别掖着啊。
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
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
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味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现代医学认为,血细胞携带营养物质与氧气等,营养物质即中医五味之属,养五气合氧气,而生神,气源与血,出于脉,归于经,而称真氣;即“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血行于脉中,气入于经;經脈共同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
《气的乐章》说:穴道就象模拟用的小弹簧,是会加强血液压力波往下输送的中继站,譬如说肝经的穴道都很大而且很软,所以它的频率都很低。
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神之变也”即现代医学所谓心肌的节律性自动起搏,心脏就象发电站,穴道就象变电站,穴位解剖可见动脉与神经并存,穴位是脉中血气转注于经的中继站,所以才会有加强血液压力波往下输送的功能,经,应该就是神经,神经传导主管血管运动,古中医所注重的是现代医学所忽略的谷气——长养神经的最基本的有机物质,谷气使组织结构很软,频率也就很低
经脉是神经与动脉的合称,络脉代指静脉,不是输送营养的主脉,只是联络、构成回路之用,“浅显易见者皆络脉”——能看见的只有静脉,经筋是神经与肌腱的合称,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是古中医理论中经筋的变名。
以上浅见供大家参考。不知 逸湘先生看法如何,欲聆听高论。

-=-=-=-=- 以下内容由 丁和2008年08月23日 10:53am 时添加 -=-=-=-=-
又是一处表达不明,《内经》说经脉,其实重在经气,《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刺法),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经是神(生物电)的通道,相当现代医学神经纤维,神行于经,即现代医学合称神经及神经电位。经气通行于神经髓鞘内,维护神经信息传递。经气不足,神经递质生化也相对不足,神经信息传递阻滞,那么首先妨碍并影响全身功能的就是血液循环。
53
发表于 2007-7-3 20:32:24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7/07/02 10:56pm 发表的内容:
"內經中經與脈確實是兩種系統
但其有相關性,
待丁和兄休息夠了再來好好討論"
呵 呵  这里各位皆堪当我师,谨充马前卒,还请各位先生不吝赐教,尤其山羊公公,经验丰富,可别掖着啊。
...
"“神之变也”即现代医学所谓心肌的节律性自动起搏,心脏就象发电站,穴道就象变电站,穴位解剖可见动脉与神经并存,穴位是脉中血气转注于经的中继站,所以才会有加强血液压力波往下输送的功能,经,应该就是神经,神经传导主管血管运动,古中医所注重的是现代医学所忽略的谷气——长养神经的最基本的有机物质,谷气使组织结构很软,频率也就很低"
逸湘答:其實我比較喜歡用自來水配水系統來比喻,穴道像加壓站,血由心臟送出後經壇中穴將動能轉為壓力位能,但傳輸一段距離後能量會衰減,這時穴道予以加壓,提高其壓力位能。經卻不等於神經,經是一條共振波的循行路線,波的特性是有能量,有方向,有大小,只是神經是經的上層組織,控制著經,而更上層則是"心",中醫的心有時指的是心臟,有時指的卻是西醫稱的"腦"功能,此處指"腦"。
"经脉是神经与动脉的合称,络脉代指静脉,不是输送营养的主脉,只是联络、构成回路之用,“浅显易见者皆络脉”——能看见的只有静脉,经筋是神经与肌腱的合称,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是古中医理论中经筋的变名。"
逸湘答:"經"是神經指揮下呈現的"波"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23:26:29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和在 2007/07/03 11:27pm 第 1 次编辑]

[只是神經是經的上層組織,控制著經,而更上層則是"心",中醫的心有時指的是心臟,有時指的卻是西醫稱的"腦"功能,此處指"腦"。:"經"是神經指揮下呈現的"波"]

神經指揮下呈現的"波"可能与气街的层次有关吧
[中醫的心有時指的卻是西醫稱的"腦"功能,此處指"腦"],此与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争论有关吧,出现此疑问的关键是没有把中医与西医对人体观察的不同角度加以区别,
西医重点在于观察器官组织的功能,能见物质的多少、细菌、病毒
《内经》理论则在于气生化的体内外因素,经气的根结络属
《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对此理解:“此受五脏浊气”说明“五脏浊气”输于其表——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而五府将五脏浊气精化之后,上升成为象天,是天气的根源,
书本对此句解释含糊,说:此五者共同的功能是运行水谷,传化不已,象天一样运转不休,若照此解释,就应该“此五者”浊气向五脏去,而不应该是“此受五脏浊气”?
《气的乐章》五脏管生存,六腑司欲望:五脏大部分是主管它本身的必要功能,六腑则与我们的欲望有关,从胃经(第五谐波)开始,血才开始流到脑部,,所以供应到头上的血都是从胃经开始的,胃、胆、膀胱、大肠、三焦、小肠、通通都到头上来,所以在演化过程里,凡是大脑在控制的,例如我们大脑情绪的开发、欲望的开发,都与六腑有关。心,也就是高频的部分,这些是后来才开发的。
此段与《五脏别论》我所理解的“天气之所生”可以印证
那么对“心主神明”可以理解为心神系统主管的气血直接影响大脑的思维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肝生筋、肝主目,在体为筋,在志为怒;心生血、心主舌,在体为脉,在志为喜,……
即在脏腑表里络属之外,各组织器官也有分部,分别归属于五脏为部主。中医的所谓“主”,应该与现代医学的神经信息传递、调控相应,五脏各自分管范围内的情志,行为、功能由该部神经络属,而部内神经经气根结于该部部主所属动脉
《气的乐章》引〈黄帝内经〉说:速者府也,迟者脏也,内脏经脉频率很低,一到阳经也就是体表的经络,频率就相对较高,
思:体表频率较高是因为越到体表,经气中水谷被消耗,共振的阻滞因素减少,脏腑之间经络存在频率高低差异,一经之本与标之间,可能也存在频率高低差异。
由以上种种,感觉到,有人说中西医不通约,其实,不是中西医不通约,而是没有摆正中、西医互相的位置,〈内经〉理论对人体的解视远高于现代解剖学,〈内经〉理论能如此精确,运用千年,若不以解剖观察,难有如此完整的理论,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基础,不如西医,在此基础,将二者对比,就象将长人的头按在矮人的脚下对比,不仅找不到相同的鼻子、眼睛,连相同的脚趾都找不到,这就是所谓不通约。
55
发表于 2007-7-4 09:59:54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思:体表频率较高是因为越到体表,经气中水谷被消耗,共振的阻滞因素减少,脏腑之间经络存在频率高低差异,一经之本与标之间,可能也存在频率高低差异。
逸湘:
王博士本意是指臟腑的差異
五臟為內屬陰且測到的共振頻率較低
六腑為外屬陽且測到的共振頻率較高
又西醫對腦的研究近年進步神速
發一篇給丁兄參考
腦力祛病by Dan Ferber
(原載:讀者文摘2007年5月號p.49)
新一波的醫學研究,發現人可以利用腦力恢復健康,方式聞所未聞。
    2006年9月,微軟創辦人之ㄧ的保羅.艾倫成立的”艾倫腦科學研究所”,完成了全世界第一份腦基因圖譜—艾倫腦圖譜(Allen Brain Atlas)。
   透過腦圖譜的研究顯示,人體的基因約有百分之八十由腦部控制「開關」。
    目前已利用在「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傳送基因進腦部,穿越血管障礙送藥物進腦部,及「腦力治病」。
    研究發現腦部有一調回路可以刺激迷走神經,遏阻發炎,與敗血病相關。並証明頭部和免疫系統之間有一種固定聯繫。或許可能透過控制腦力來緩和發炎,抵抗疾病。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和Omneuron生技公司,使用特殊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掃描機和軟體,讓病人”看到”自己腦部的活動,並訓練他們以想像力來控制這些活動,以減輕慢性疼痛,有些病人能把痛感減低百分之四十以上。
   透過這篇報導,更加證實祖先留傳給我們很多寶貴的資產,這「腦力治病」,道家的功夫可強過西方多多,但假以時日,西方就要追上了,身為炎黃子孫要努力了。
56
发表于 2007-7-4 11:05:13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如果穴位是血液加压站,是否能测出动脉管内分段的压力差?压力的形成机制如何?
57
发表于 2007-7-5 09:16:10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下面引用由jinke2007/07/04 11:05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穴位是血液加压站,是否能测出动脉管内分段的压力差?压力的形成机制如何?
建議先生看過書再來參加討論
壓力形成的機制第一在動脈出心臟後的大轉彎約在壇中穴的位置
此處將動能轉為壓力位能
其次就在穴道
再來是經
58
发表于 2007-7-5 09:26:02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個人把王博士的重點整理了一下
经络是甚幺?
  经络学是中医的基础里论,可经络是甚幺?连很多中医都搞不懂,现在市面上的经络学书籍仅是把经络图秀出来,靠此是很难学懂经络学的。以下依据王唯工博士「气的乐章」一书,对经络作一简介。
  人体这幺一个复杂的机构,以一颗仅仅1.7瓦的心脏(一般小夜灯是5瓦),是如何充分送血到每一个细胞呢?静脉是不会动的,血是如何回流心脏的?又如何分配的恰到好处呢?自来水管线末端常缺水,用户会哇哇叫。人体细胞却是承受不起缺血的,细胞会死的。人工心脏做到30几瓦却送不出血,这是怎幺回事?人体是很聪明又奥妙的,工作分配一下吧!把身体分成十二区(有点像自来水公司的第几区处),即为中医所谓的十二经络(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心经、心包经)。分配好了,那如何控制呢(自来水公司为此常弄得焦头烂额)?输送的能量哪里来(自来水供配水系统有许多加压站)?更奥妙的事出现了,原来心脏不只是每分钟跳72下,它还发出12谐波,分别对应12经络。肝1、肾2、脾3、肺4、胃5、胆6、膀胱7、大肠经8、三焦经9、小肠经10、心经11、心包经12。
其实还有别人看出看出心脏不只是每分跳72下这幺单纯,在科学人杂志2003年9月号,曾志朗副院长「莎翁之谜在于心」一文指出,一位在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杨姓医师,他发现在两次心跳之间会出现一组波动,他并依此作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可做心脏病发作的预警,后来又引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上。其实杨医师看的还不够仔细,其实不是一组波动,而是十二组,也不只可预测心脏病,若配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可预测所有疾病,而这就是王博士做的。
   12谐波分别对应相关脏腑,比如说第一谐波对应肝脏;第二谐波对应肾脏,依此类推。当心脏收缩将血推送出去,一出去大动脉马上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在此血流的动能转为压力位能(这就是中医坛中穴所在,心气不足就是心脏送血出来的压力位能不足)。然后呢心脏发出第一谐波时肝脏产生共振,血进入肝脏;依此类推,分别进入肾、脾...等脏腑。要改变分配则只要改变各谐波的能量大小,那幺进入各脏腑的血量就改变了,而且可以控制的很精确。脏腑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呢?肝经的共振频率是和肝脏相同的,依此类推。全身的血液输送与分配就这幺做到了。而经络的路径恰在动脉与静脉间,静脉是不会动的,但静脉中有逆止瓣膜,靠着经络共振的能量,血就被送回心脏了,经络上的穴道扮演的是类似加压站的角色,当经络的能量传输一定距离而减弱时,由穴道来提升能量。
   经络和脏腑的相关性,不止在于血液的输送与分配上。脏腑皆位于身体内部,脏腑病了如何知道,身体的奥妙又再次上演,靠着经络,身体把脏腑的讯号送到体表了,故中医可以靠着脉诊,诊断脏腑的健康,而且可在很早期就发现,真正「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在目前西医的技术仍是无法做到的(西医目前通常要到脏腑功能剩下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才验的出,此时已经很难治了)。发现问题之后呢?西医对脏腑的慢性病只能用「束手无策」来形容,但中医如何治呢?脏腑的慢性病基本上都是由于供血不足,中医做的就是提供充分的血液供给,如何做到呢?中医长期以来已建立甚幺药可提高何经络能量的资料,用对药就是了;而针与灸也是在改变经络的血液分配。若是有阻塞的问题,中医有很多活血化淤的药。疏通、分配就把慢性病治好了。其实也不是那幺难理解。
   说到此要把肝跟肾特别再拿出来讲一讲。以上所说经络的顺序事实上和人类胚胎发育的顺序是一样的。人类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细胞数量已经很多,血液的输送已经无法单靠扩散,于是就有了血管跟心脏,接着有了肝脏,这时一些早期的分化组织的血液供给是由肝经掌控的,比如说被称为生命中书的延脑(所以肝功能不好会头昏)。之后肾出现了,肾最早是在脑干部分,称为原肾,所以这部分的血液供给是由肾经掌控的(如内耳);然后是在腰部的中肾,所以这部分的血液供给是由肾经掌控的;最后才是目前的肾(或称后肾)。所以头昏,中医说肾虚;腰酸,中医说肾虚;腿无力,中医说肾虚(腿部血液循环是由肾经掌控的)。而肝是内脏中藏血最多的器官,所以当其它器官缺血时,身体通常是会调肝的血去协助,但调多了肝也受不了,但它是受拖累的,所以太劳累会影响到肝,其它器官有病也可能影响到肝,所谓相生相克,所以中医看病通常要看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治不好的。
   因为这理论,只要量到心跳频率,就可以知道12经络频率,用示波仪就可以量到12经络,经络不再是看不到摸不着,而是客观的存在。
59
发表于 2007-7-5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王唯工博士「气的乐章」一书,将中医的「脉象」说了很清楚,但是人体是如何控制经络的,个人参考各家说法,有一点个人心得。
    控制经脉的应该就是「自主神经系统」,作用点就是穴道,所以在王唯工博士之前有的经络仪就是以穴位的电位来测量的,这种电位法事实上量到的是穴位神经细胞的电位,这种方法不能说错,只是难以和中医古典「经络学」取得联系。所以说「经络学」是这样的,经脉是用来「控制」血液循环系统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经脉控制的对象与控制的结果;自主神经系统是用来「控制」经脉系统的,经脉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对象与控制的结果。由背部膀胱经来看特别具有深意,肺俞(念输,输的古字),是掌管供应肺部细胞血液的穴道,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依此类推,这些俞穴恰好位于脊椎两旁神经节的位置。所以,「针」与「灸」是有很大不同的,「针」是直接作用在经脉上层的神经系统上,所以「针」不只有改变血液分配的作用,由于其对神经的作用,所以有「止痛」等用法;「灸」则是直接作用在穴道上,改变的是穴道的柔软度(使共振容易),或是使穴道的血淤改善、能量的介入提高细胞活力。自主神经系统与非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运动有一种根本的差异,非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运动是会「疲劳」的,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运动是「不」会「疲劳」的。这可对照到「气功」的锻炼上,「气功」的锻炼有一部份就是在对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目前已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气功的锻炼,练功者可取得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比如说使内脏振动(这也印证了自主神经系统可使内脏振动的说法),改变血流分配。而且有一点很特殊的,比如运气将手举起是不会累的,因为这时作用的是自主神经系统,而非一般举手时以意念控制的非自主神经系统。
    所以,中药的「行经药」事实上就是一种「神经药」,会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如将王唯工博士的研究结果与之前「电位法」的成果合起来看,再做进一步的神经学研究,对人体的了解相信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19:52:44 | 只看该作者

读《气的乐章》 借《气的乐章》再寻气的真面貌

[ 透過這篇報導,更加證實祖先留傳給我們很多寶貴的資產,這「腦力治病」,道家的功夫可強過西方多多,但假以時日,西方就要追上了,身為炎黃子孫要努力了。]
逸湘先生热爱祖国医学之心跃然呈现,为此特钦佩。
不过想来,不管多先进的医学,凡不以修正谷气生化机制为前提,待投放临床,难免不出弊端。
《内经》的价值实在是不可估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7 15:30 , Processed in 0.05904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