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殿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06:15: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第三篇 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⑴
孙殿文
任何优秀领导管理艺术的民族文化均会内涵着自己的优秀哲学宝典。中国哲学的宝典在哪里?那就是自秦则被谬误否定为“筮书”的《周易》经文,她才是中国优秀哲学的真经。
一、“唯万物”世界本原的君子经论
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所以,《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万物之始生也。”一个“盈”字所表的“充满”,则彻底否定了非物质的唯心东西所存在着的空间。一个“唯”字则确定了《周易》的物质第一性认识,为“物质的聚合,是万物之始生的根本”。故《屯》卦《象》说:“云雷《屯》,君子以经论”。
二、“夫妻之道”的对立统一规律观
《周易》经文是以意象来形象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所以,我们以此来阅读经文,才可进入经文内容的旨意实际。《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是说:“揭开天地自然世界的认识氤氲迷雾,对万物变化的淳朴看法,男女意象结合的精神,则是万物化生的原理”。这是《周易》对整体世界二极分离、对立与联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的概括,并由此创建了以“夫妻之道”意象对立统一规律的阴阳之道中国哲学体系。中国文化历史精华的“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三纲所统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对家庭社会存在反映的一切对立统一矛盾辩证观、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均植根于“矛盾车轮说”。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7:26: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第三篇 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②
孙殿文
三、“夫妻反目”的矛盾斗争性车轮说
对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认识,《系辞》称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经文在《小畜》卦称谓“车说辐.夫妻反目”;《道德经》称谓“三十辐共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构成车轮整体的部件是车毂、车圈、车辐条。其是以车辐条的“共毂”将本与其分离、对立的车圈联系在一起而结成矛盾统一的整体。由于车辐条的正直同一,从而转化了车毂对车圈的压迫力和车圈对车毂的反压迫力,形成了矛盾处于对抗运动状态中的平衡力,于是获得了“恰当其无矛盾的,有车之用”。此是《周易》哲学本于正直同一的矛盾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观点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起点。故《既济》卦说:“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是说:“柔顺他们的与历史开头相对末尾的时代文明,为‘矛盾车轮说’是曳拉着时代发展的动力观点无咎。”这是《周易》矛盾动态哲学趋时避凶的“唯变所适”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观点。中国是在黄帝时代就发明了车的历史,由此佐证中国哲学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开展人化自然创造物资生产力的历史,将源远流长于《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作结绳而为罟,以田以鱼,盖取诸《离》”的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源头;而“车轮矛盾对衡方法论”,则是其又一次历史性的质的飞跃。
   原始社会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制度由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而造成了中国哲学理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矛盾病态僵化运作形式。于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其趋向死亡的历史根本原因。对此,《睽》卦说:“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经文说:“为了使不美好消失,原始社会丧失龙马精神的矫健发展活力是不要角逐竟争引起的,由于恢复社会发展的龙马精神出现的‘恶人’社会意识形态无咎。”从而中国历史进入了以“恶”为起动 历史前进性发展杠杆的阶级社会特殊阶段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是“天下一家”同人主义思想的理想信念,而其服务的宗旨是《屯》卦、《象》说:“‘虽馨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所以,中国哲学的“恶”是侧重于“触怒人”的阶级斗争观。是以此来逼迫激化人的角逐意识,从而达到强化人的自我否定性发展的“自强不息”目的。是促使矛盾双方贯通所规定着自己走向反面转化的发展趋势,以加速“匪寇媾婚”否定之否定理想早日实现的最高目的。故《说卦》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及“战乎《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其文旨“薄”,均是说矛盾斗争性是逼迫观的;而“水火不相射”,是对矛盾斗争性是相互对抗性压迫射杀如同水火不相容观点的否定。“山泽通气”,则是讲的矛盾同一性。这是《周易》哲学在“天地定位”对立统一规律上的阴阳矛盾辩证观。矛盾斗争性的相互逼迫观,是乾德人文中国哲学“自强不息”观的核心思想。待续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4:44: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第三篇 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③
孙殿文
四、同人主义思想的人类同一性观
以人是同样人的矛盾同一性来把握人类存在“男女”差异的斗争性,坚信“匪寇婚媾”是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的必然归宿,这是《周易》“夫妻之道”哲学的坚定信念。其是建立在肯定占统治地位原始社会意识形态被阶级社会贼寇意识形态所否定后,而遵照否定之否定规律所得出的“否定贼寇意识形态而回复人类结亲联姻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上的信念。所以,《同人》卦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野”:为“民间”。“涉大川”:是对人类涉越大的险阻而开拓新生活空间发展的意象。其爻辞说:“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则是对“同人”斗争史否定之否定发展全过程的历史必然现象写照。此是儒家文化为什么起源于民间,而又坚信“小康”,“大同”论社会发展史所“克已复礼”的植根原理。
《系辞》说“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奇”:是认为是奇才。“耦”:二人并肩耕作。“一”:统一。“君”:统治。此是,《周易》对统治与人民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认识。由于事物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在力量。而是根据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斗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结果。本于《系辞》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的人民史观,“圣人所完成的统治才能,无论是人谋的唯物论统治,还是鬼谋的唯心论统治,均是百姓赞许、给予的能力。”所以,“统一统治而并列人民”,是人民史观符合绝对真理的反映,故为“君子之道”。“并列统治而统一民,”是英雄史观片面符合相对真理的历史阶段性反映。故为“小人之道。”
“君子之道”的奇才是《履》卦说“眇而视、跛而履”。“眇”为高远。“跛”为矛盾贯通、包含“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双方力量不平衡矛盾特殊性上的“刚柔跛脚”。“履”为践履,是实践的意思。《泰》卦说:“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宗旨,是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的。上述是“君子之道”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实践“夫妻之道”是奇才的原理。于是《周易》创建了“井田制”,以“井”意象以公有制为核心牵制私有制的“一体二制”而改革开放的经济基础社会革命理论,来政策调控公私跛脚的矛盾转化,走《小畜》卦说:“九五,‘有孚挛如’,不独富”的社稷主义发展道路。也就是“有信用维系不断发展的历史样板”,是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此是《周易》“扬弃”人类历史社会发展道路所追求的理想目的,故《损》卦说:“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根据《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百姓安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以别野人”的历史考证。“井田制”则是《周易》作者们亲自实践这一革命理论,在井意象上升到改革开放思维具体的“井道不可不革”上,而具体应用“车轮矛盾对衡方法论”,以公有制为轴心来统一以私有制为外围而实施经济基础变革,在阶级社会中兴中华取得“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于人”的伟大历史创举。此是中华“小康”,“大同”论社会革命思想理论的哲学基石。
54
发表于 2008-5-16 20:07: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不管孙先生的观点对与否,但是孙先生能用真名真姓真身份,他说话就是负责的,在这个意义上,孙先生就是一条汉子!这比那些用假名假姓的人来胡说八道要光明垒落多了。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06:2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第三篇 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④
孙殿文
五、“谦以制礼”的辩证否定观
“谦以制礼”是《周易》认识论逻辑思维的辩证否定观。故《蒙》卦辞说:“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经文是“肯定蒙味的人类自我思维通达,是否定自我追求童蒙,而以童蒙的精神世界要求自我的否定之否定逻辑进程。起初《易》的筮占告知再三的渎职,渎职则是不能告知有利正确的事实”。此是《易》哲学由唯心论的蒙味而自我否定发展开化为唯物论的历史,是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过程;并且提示了只有肯定人类蒙味的存在,才是能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接近的无限发展认识论思维。
六、“出入以度”的质量互变规律把握
《系辞》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帅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原来,《周易》是在运用唯物辩证法上述三大基本规律上,“其以量的出入以度的把握,从外部、内部量的限度使用上而了解了事物质变惧怕,又明白忧患与原因的。”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3:1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第三篇 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⑤
孙殿文
七、“反身修德”的自我先进发展革命观
《周易》作者之一的周公在《尚书.君奭 》说:“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作者说的“逆反天命论的可信,我道思维的宁王德延的实际,则是对‘天’的理解不是庸人释解于文王承受天命论的概念”,而是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的批判性和能动的革命性的本质。所以,《坤》卦说:“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正确的理论才尊重,是不习惯势力认识的无不利思维”,则是经文对上述理论观点的表述。为了对此做到心中有数,《说卦》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则是把握事物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建立在辩证否定观上的逆反思维。对此,儒家称谓“反身修德”;道家称谓“正言若反”。这是《周易》哲学建立在矛盾双方的贯通规定性是自我走向反面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去用”,在自我否定性发展上保持自我先进性的革命思维。“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古老的哲学概念,所以《周易》专设《革》卦论述之。根据《遁》卦“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的介绍,中国创建革命言说的先驱是起源于黄帝《易》的历史,此是《周易》经文坚信“革命是没有谁能战胜它的言说”的起源。经文中的“黄牛”:黄,是黄帝《易》说;而“牛”,是《周易》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意象。所以,《大畜》卦说:“童牛之告,元吉。”经文反映的“童牛所告诉的,它开始的美好精神”,则是《周易》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所“童蒙求我”思维必须具备的精神。《遁》卦是论述用逆反客观具体事物发展过程的历史是必然趋向死亡隐遁规律的思维,如何发挥自己主观能动的革命先进性,来掌握、控制此规律危害的专卦。《周易》全书认为人类“治历明时”(《大象》《革》)的革命方法论,是唯一能掌握、控制此规律危害而保持自我先进的行为。所以,《革》卦说:“初九,巩用‘黄牛’之革”。而《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如果人们“只是保持运用黄帝《易》说牛意象的精神,而没有实践具体的革命行动,是不可以有所作为的”。此是《周易》反映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治理好历史而文明时代的君子之道认识论本质的最深刻思想。至于中国哲学自我发展为什么衰落的原因,在我的《<周易>社会革命理论哲学思维综述》论文中已论述,由篇幅的关系,在此不再多述。
鄙人这篇“笑言哑哑”拙作,是打开中国哲学《周易》宝典的金钥匙。在这人类“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二十一世纪到来之际,我愿将其无私地奉献给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错误和缺点是难免的。故恳请同仁批评、指正,让我们为共同弘扬《易》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的中国哲学《易》文化而互勉互励!以服务于迎接复兴中华所面临新世纪的挑战!

让我们为四川汶川大地震死难的同胞致哀,为幸存下来的受难者表示真诚的慰问!
死去的人已成为历史,活着的人需要创造历史!
为此,在我的《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论文得以发表后,而敬录经文的学习心得是:“自强不息”千秋复,“厚德载物”万代丰,“匪寇婚媾”天人合,“首出庶物”保和平!
57
发表于 2008-5-23 06:2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余同意渔翁在20楼之说,余以为中华医学,源远流长,肇始于上古,萌芽于三代、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六朝,兴旺于隋唐,繁荣于两宋,争鸣于金元,成熟于明清,迨于民国,西医东渐, 中医凋零,几被废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后,中医始得复兴。中医其起源实情,因年代久远,已无从稽考,古籍所载,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歧黄论医 等,均为传说,不足信也。华夏医学之有文字可考者,始于殷商,其甲骨卜辞中已有疾病记载,然较杂乱零散,尚无理论体系,至先秦之世,社会变革,各国养士之 风盛行,士人著书立说,欲以经世致用,以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三教九流,杂说纷纭,其中精气、阴阳、五行之说渗入医界,始有医理之萌,其后经秦汉医家增删,历数百载,医理遂成,始称中医。或曰中医源于《周易》,余非之,考诸《周易》与《黄帝内经》即可判矣。《周易》分《易经》和《易传》, 前人以为《易经》为文王所演,《易传》乃孔子所作,非也。《易经》为西周卜筮之书,成于周初,用于占筮也,周人以其中卦象、卦辞和爻辞推断人事之吉凶。《易传》乃解经之文,其哲理基于《易经》之卦象衍绎而成,精深玄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易传》成于先秦至西汉年间,非一人一时之作,共有十篇,先秦七 篇,汉儒三篇,此十篇解经之文犹如“经”之“羽翼” 故又称《十翼》。汉前《易传》七篇原皆单独流行,故汉前所称之《周易》,特指《易经》。自汉儒将解经之《十翼》合入六十四卦经文后,则经传并行。汉以后所 称之《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黄帝内经》据考证其篇章亦成于先秦至西汉年间, 亦非一人一时之作,由汉人编纂而成,托名黄帝所作。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乃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等论医之书,现今所存之《黄帝内经》,包括《素 问》和《灵枢》两部分。从其篇章文风观之,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多为先秦之文,或杂以秦汉之篇,故多认为成书于后汉,与《易传》成书相同,复经魏晋南北朝及 隋唐医家的增删修订,遂奉为医家经典。《黄帝内经》集先秦两汉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精气、阴阳五行之说贯串始终,所论有脏腑、经络、腧穴、病因、病机、 病证、诊法、治则、针具及刺法等。精气、阴阳之说亦见于《周易》,然五行之说则首见于《尚书》。先秦两汉之时,典籍丰富,因战乱之故,多已散佚,现今已难 窥医易之关系。余以为《易传》之篇与《灵》《素》之章皆同时代之作,无所谓源流也,皆源于当时之哲理即精气、阴阳、五行也,然《易》《灵》《素》均对后世 医家影响至深则是事实。
58
发表于 2008-5-23 18:34: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我对它的定义是:“科学是人类透过现象进行本质认识,在揭示客观内容和客观规律的过程中,而对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能够标准其数,并为人之目的服务的分科学问”。
*******************
达到这个高度,确实不简单。
不是易医同源那么简单问题。医是术,是易在人体保健 治病领域运用歧黄术。当然还有冶炼术 制造术 。。。。。。
59
发表于 2008-5-24 05:53: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楼主的方向没有问题,学术问题需要严谨,
要证明也有相当难度,我认为这里几街不错
我也说两句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话,我也研究过一年《易经》
用了10年以上的时间研究内经,支持医易同源的观点
但我的研究方向是对二者的研究思想方法

希望介绍研究思想和方法,先谢谢了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5-24 20:43: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首发】增补:“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是“医易同源”之本
兼复罗鸿声先生帖:
谢谢来帖,观点鲜明,态度诚恳。虽然先生将“医易同源”理解为“同源于《周易》,”并在通常的认识下而持否定的观点;但是我对先生能够站在社会变革,历史的继承与发展高度,来考察《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内容,以及其学术思想和源流等,于是得出与我相反的结论,却表示理解和敬重!
本人之所以得出“医易同源”于“太极、阴阳、然其要一”,而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根据,也是来自《周易》为什么要“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画而成章。”与《黄帝内经》为什么要“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气血,各守其乡。”二者之间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内在联系而在于均是载体哲学思维同源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我们的祖先透过事物现象进行本质认识,并力求能够标准其数,而“唯变所适”地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服务之目的,所为什么要“我道以一贯之”,之所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根本,而是将阴阳必须更迭为“刚柔”运用辩证矛盾的本质。我想这也是先生为什么得出与我相反结论,而之所以存在分歧的根本。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最深刻的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人们为了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则必须首先了解辩证矛盾,以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等范畴,它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前提。
为此,《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画而成章。”
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气血,各守其乡。”
由于哲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而与政治敏感相联系,所以在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否定过程特殊阶段自然历史进程后,而君主专权已成为代表社会矛盾无容质疑“九五之刚”的实质和核心,又有谁还敢“分阴分阳迭用刚柔”,而“审其阴阳,以别刚柔”,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来阐述阴阳之道呢?我个人认为,这是造成中国阴阳哲学传承与发展,之所以不得“我道以一贯之”是矛盾辩证之真谛,而中医理论为什么要分多个层面,却不能“然其要一”运用矛盾辩证阐述阴阳理论学术思想及指导临床实践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9 11:23 , Processed in 0.0560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