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余同意渔翁在20楼之说,余以为中华医学,源远流长,肇始于上古,萌芽于三代、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六朝,兴旺于隋唐,繁荣于两宋,争鸣于金元,成熟于明清,迨于民国,西医东渐, 中医凋零,几被废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后,中医始得复兴。中医其起源实情,因年代久远,已无从稽考,古籍所载,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歧黄论医 等,均为传说,不足信也。华夏医学之有文字可考者,始于殷商,其甲骨卜辞中已有疾病记载,然较杂乱零散,尚无理论体系,至先秦之世,社会变革,各国养士之 风盛行,士人著书立说,欲以经世致用,以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三教九流,杂说纷纭,其中精气、阴阳、五行之说渗入医界,始有医理之萌,其后经秦汉医家增删,历数百载,医理遂成,始称中医。或曰中医源于《周易》,余非之,考诸《周易》与《黄帝内经》即可判矣。《周易》分《易经》和《易传》, 前人以为《易经》为文王所演,《易传》乃孔子所作,非也。《易经》为西周卜筮之书,成于周初,用于占筮也,周人以其中卦象、卦辞和爻辞推断人事之吉凶。《易传》乃解经之文,其哲理基于《易经》之卦象衍绎而成,精深玄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易传》成于先秦至西汉年间,非一人一时之作,共有十篇,先秦七 篇,汉儒三篇,此十篇解经之文犹如“经”之“羽翼” 故又称《十翼》。汉前《易传》七篇原皆单独流行,故汉前所称之《周易》,特指《易经》。自汉儒将解经之《十翼》合入六十四卦经文后,则经传并行。汉以后所 称之《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黄帝内经》据考证其篇章亦成于先秦至西汉年间, 亦非一人一时之作,由汉人编纂而成,托名黄帝所作。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乃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等论医之书,现今所存之《黄帝内经》,包括《素 问》和《灵枢》两部分。从其篇章文风观之,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多为先秦之文,或杂以秦汉之篇,故多认为成书于后汉,与《易传》成书相同,复经魏晋南北朝及 隋唐医家的增删修订,遂奉为医家经典。《黄帝内经》集先秦两汉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精气、阴阳五行之说贯串始终,所论有脏腑、经络、腧穴、病因、病机、 病证、诊法、治则、针具及刺法等。精气、阴阳之说亦见于《周易》,然五行之说则首见于《尚书》。先秦两汉之时,典籍丰富,因战乱之故,多已散佚,现今已难 窥医易之关系。余以为《易传》之篇与《灵》《素》之章皆同时代之作,无所谓源流也,皆源于当时之哲理即精气、阴阳、五行也,然《易》《灵》《素》均对后世 医家影响至深则是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