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轩辕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6:35:4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为加强精神统治,汉明帝有意引入佛教文化。公元64年,明帝以夜梦金光飞神而请教群臣。大臣傅毅解释,金光飞神是天竺国得道升天之神,天竺国人称为“佛”,家家户户信佛读经。于是,汉明帝派使者蔡谙等12人西行,寻求佛法。蔡谙一行在大月氏国,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随即邀请二僧到中国传经。二僧欣然答应,用白马驮载佛经和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象,与汉使来到中国。公元67年,他们到达洛阳。汉明帝亲自接见二位僧人,将他们临时安置在专管宗教外交事务的鸿胪寺。次年,在西雍门外专门建成了一座寺院供天竺僧人禅居传经,该寺以白马驮经故事而命名为“白马寺”。两位高僧在寺内合译出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单独译出了《土地断结经》四卷、《法海藏经》一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汉明帝视如珍宝,敕令藏于皇家图书馆——兰台石室。从此,白马寺金光普照,法轮常转,香火日盛,信徒逐年增加,门外求法取经者络绎不绝。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东汉以后,在中国文化三大主流中,佛教仅次于儒学而高于道教。佛教能在中国生根、开花,首先归功于汉明帝这位积极引进外来文化的封建皇帝。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6:37:0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大规模造纸技术出现了!!!!!!!!!!!!!!!!!!!!!!!!!!!1
后期还有更好的造纸技术!!!!!!!!!!!!!!!!!!!!!!!!!!!!
++++++++++++++++++++++++++++++++++++++++++++++++++++++++
  三十三、蔡伦改进造纸术
  从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中国人发明纸的时间,最迟在汉武帝时。通过对西汉灞桥纸的化验分析,可知当时的纸已经是麻植物纤维制成,这种纸俗称"麻纸"。由于麻是古代平民衣料的主要来源,所以西汉时麻不可能大量用来造纸;由于麻纸的数量受到极大限制,质量也不可能提高。从敦煌出土的麻纸来看,虽然是汉宣帝到王莽时期的产物,但质量比较粗糙,造纸技术还处在初始阶段。
  到了东汉中期,自然科学技术远远超过西汉,学校教育的范围也扩大到了平民之家,这就为蔡伦改进造纸术创造了主观、客观条件。
  蔡伦是东汉中期宫廷中的小宦官,由于他聪明机灵,汉和帝时,让他掌管皇帝的手工业作坊,监造各种器械。其中,也监造麻纸。他看到麻纸的原料对纸的产量限制太大,便产生了以树皮来取代麻做造纸原料的想法。他令人把纤维细密的树皮反复槌打,破碎成絮,放在生石灰水里热煮,煮成置池水漂洗,去粗留细,飘洗期间用工具搅动,使尘物下落,絮丝上飘。待薄薄的絮丝层凝结以后,用竹席将薄絮层淋出,凉干以后,揭下来便是又薄又白又软的纸。蔡伦把这种纸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大加赞扬,令蔡伦写出用树皮造纸的加工程序和经验,向全国造纸作坊推广。接着,蔡伦利用破布、旧鱼网、麻头造纸,从而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由于蔡伦改进的造纸技术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制造程序简易,纸的质量高,便于书写,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纸的产量大大增加,进入到寻常百姓之家。这不仅适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蔡伦因此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为纪念蔡伦,把造纸技术改进后出现的纸统称为"蔡侯纸"。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使用纸的国家只有中国。由于东汉帝国对朝鲜、越南、西域的行政管辖关系,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很快传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地区。还由于东西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造纸术从中国逐渐传入欧洲、非洲,从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6:42:1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晕倒,小日本以前都这么横啊
!!!!!!!!!!!!!!!!!!!!!!!!!!!!!!!!!!!!!!!!!!!!!!
++++++++++++++++++++++++++++++++++++++++++++++++++++++++++
607年八月,日本国摄政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来到洛阳,向隋炀帝递交了国书。国书上写"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看到"日没"二字,心里很不愉快,对负责外事的官员说:"蛮夷书上有无礼的地方,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尽管心里不乐意,但作为大国之主自有大国之风范,炀帝并不计较。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6:44:3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震撼中原大地的洛阳抗日保卫战,从5月4日到25日,历时21日。其间,9日到25日,装备落后的中国孤军抗击机械化的精锐之师,打死打伤日军约2万人,毁敌坦克60多辆,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同时,中国守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伤总计约1.6万人,其中,兵力约有l万左右的十五军突围后只剩2lOO多人;九十四师官兵8000多名,幸存者仅300多人。十五军与九十四师用生命和热血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英勇悲壮的一页。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6:46:3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同年,地震,伊、洛河竭。
  夏代已有宫殿,能冶炼、铸造青铜器和铅等,并能造车、纺纱、酿酒,制作玉器。这些仅从二里头遗址发掘物品中就可得到证明。从二里头遗址发掘文物还可看出,当时已能合范铸造铜容器。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02:3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5500年前出现铜器................
+++++++++++++++++++++++++++++++++++++++++++++++++++++++++++

  中国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4期: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
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 。
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
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04:2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百色盆地长约90公里、宽15公里,考古学家在至今29年间共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地点70多处。地质学家推测,大约80万年前,巨大的陨石撞击亚洲的东南部,碰撞引起燃烧。大火焚烧了广西百色盆地茂盛的森林,使其下面的砾石层暴露出来。于是,当时的早期人类开始用砾石加工手斧、砍砸器、手镐、刮削器等石器。其中手斧是双面打制、对称设计的,而且都有一定的尺寸标准。这说明当时的亚洲古人类智力水平与同一时期的非洲、欧洲和西亚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没有什么差别。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07:3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砭石者,针、灸之母也!
一、中医的完整构架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究竟有多少种医术是很难全部列举出来的。但中医包括哪些大的组成部分是有答案的。我们在最古老的,同时又被多数人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找到了多种中医医术的记载。特别是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并列论述了砭石、毒药、灸、微针和导引按跷五种医术。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中医的完整构架包括了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五大部分,砭石疗法排在首位。这五个部分是支撑着中医学术殿堂的五根顶梁柱。砭的失传是中医学的一大损失。它不仅使人类失去了一种医疗保健的方法,而且破坏了中医学术殿堂的完整构架。
  现如今,我们走进中医院里人们能够看到并接受治疗的有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气功和按摩疗法,唯独没有砭石疗法。所以再次开发和发扬砭石疗法成为现代中医界的一大课题。
二、砭石的再发现和砭石疗法的现代开发
  上个世纪的1978年在山东青州的战国墓出土了一套13枚的编磬,这套编磬中有11枚完好无损,敲击时发出美妙的声音,可惜两枚已经损坏。为了修复这套编磬,山东音乐教授杨浚滋先生对编磬的制作石料查找了大量的古籍文献,终于在《尚书·夏书·禹贡》中发现:“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贡······泗滨浮磬······”说明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当时规定徐州的贡品之一为泗滨浮磬。而制作这套编磬所用的石料泗滨浮石是我国在夏禹时代距今4000多年前就被命名的,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命名的岩石。杨浚滋先生走遍泗水流域,终于寻找到这种泗滨浮石,并修复了已经损坏的两枚编磬,恢复了古编磬的完整性。在1987年中国首届艺术节上,我国古老的泗滨浮磬重新向全世界发出庄严、美妙的声音。杨浚滋先生的工作使得人们重新看到并获得了泗滨浮石。
  叩击泗滨浮石的美妙声音同时震动了中医界,专家们认为这种岩石可能就是制作砭具佳石的材料。经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专家耿乃光教授对泗滨浮石制成的砭具做了物性检测,经过鉴定,泗滨浮石为方解石微晶结构,发现泗滨浮石在手指上摩擦可发出超声波,脉冲平均在3698次/刮擦一次,其脉冲频率范围为20~2000Hz。采用先进的红外频谱仪测试最大量程为15微米处,泗滨浮石仅降低19%,显示泗滨浮石具有极远红外线辐射。泗滨浮石是世界上唯一进入极远红外范围的岩石。1997年6月30日中国中医药报公布了“发掘中国古老的砭石疗法”后,引起国内外中医界的高度重视,日本针灸界立即派出以井上蕙美子为首的考察团考察砭石和砭术,回国后开办了日本砭术师培训班,并成立了日本砭术学会。在我国专家们也不断对泗滨浮石制作的砭具进行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治疗经筋病取得明显疗效。并用砭具对人体作微循环的研究,证实泗滨浮石可使人体局部升温,使微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等六大功效。
  经科学家测定,泗滨浮石具有与人体波形相似的红外线辐射及较强的超声波辐射,为砭石治疗的科学性提供了依据,但是如果认为砭石疗法治疗就等于超声波治疗和红外线辐射治疗,那就把砭石疗法和西方医学的物理治疗等同起来,这是不能认同的,泗滨浮石的红外线和超声波辐射发出的功率远无人工制造的治疗机发出的功率大,但是不论是患者感受还是医生观察到的治疗效果,砭石治疗都比物理治疗优越。

  根据远古医学文献记载“以石刺病为砭”,在此基础上认为砭石疗法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大发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是砭石疗法的故乡,我们必须承担起继失复兴砭石疗法的使命。在耿乃光教授的推动下,联合我国砭具考古专家和中医文献研究泰斗马继兴教授和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发起,经中国针灸学会批准,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包括港台成立了砭石疗法门诊部,特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设立的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临床培训中心,每天的门诊量占西苑医院门诊数的1/3。在国外有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砭石疗法并陆续成立了砭石疗法学术团体。于2001年10月召开首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它是在全国砭石疗法的科研临床工作一次大检阅,共收集到论文48篇,上万例病例,涵盖了砭石的考古、文献、临床、保健、实验研究以及砭石的物性等方面。
  21世纪是兴砭的时代。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生物学世纪,产生了当代医学无法治疗的现代文明病,如疲劳综合症、电脑综合症和人体各部急性肌肉痉挛性疾病,但这些现代病却在中国最古老的砭石疗法治疗下得以痊愈。当代砭石疗法建筑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它具有无创、简便易学,无污染等特点,改善亚健康状态,在临床治疗中的内、外、妇科等疾病均取得明显疗效。增强医疗保健疗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定能成为西方崇尚的替代疗法,填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并被世界医学所公认。
  2006年12月份,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国家有关部门对砭石和刮痧的充分认可,也标志着砭石疗法在现代中医界的地位和它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次大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同泗滨浮石是现代砭石当中最佳的石材选择。
三、关于砭石疗法的古典文献
  目前可以查阅到关于砭石记载的古典文献资料有:
  《黄帝内经》、《周礼·天官》、《太玄经·二达》、《礼说》、《管子·法法》、《春秋左传》、《韩非子·六反》、《外储说右上》、《列子·黄帝》、《战国策》、《汉书·艺文志》、《说苑》、《淮南子》、《山海经》、《龙树眼论》《外科精义》、《银海精微》、《疡医大全》、《薛氏医案》、《外科枢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马王堆帛书》等等。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09:0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什么是砭?
医疗保健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疾病和治病过程认识的总结,而这一认识过程是从石器时代开始。漫长的历史、反复地实践、不断的提高、发现了穴位、发现了经络、发明了用石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适合外伤的用药,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砭的前身。及至氏族社会后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三千年),石器、骨器的种类更加繁多,制作也更加精细。我国古代传说中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可能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宋·罗泌《路史》"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说的是距今五千年前的伏羲氏试制草药制造砭具,治疗百姓的疾病。肯定了这个历史时期"砭"已经是完整的医术,且早于"药"。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10:0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是否有一种特殊的石? 可以磨得很细????????????????????????
+++++++++++++++++++++++++++++++++++++++++++++++++++++++++++++++++++++
用石做针,石质脆易断,针必粗。"扎"字解为"穿透",统解为"古代人用粗石针穿透皮肉治病",这种说法不好理解,近乎荒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 00:18 , Processed in 0.09005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