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haoz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复制链接]
51
匿名  发表于 2004-12-4 14:18:39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中医一辞的真正定义
                      刘大钧教授:
   “中医”二字的本义,是一个《易》医结合的概念,是对中医理论最高度最简洁的概括。
    中医:它以《易》“中”的概念医疗平衡人体恢复健康。而是以《易》“中”的概念医疗、平衡人体以恢复健康。
   其中,考《艺文志》之“经方”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语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为“中医”之名最早见于典籍者,亦“中医”二字本义的理论依据所在。
   其二,所以“经方”中“本草石之寒温”的用药原理,及“量疾病之浅深”、“辨五苦六辛”的治疗方针,其旨皆在“致水火之齐”,以达“通闭解结,反之于平”。阳阴偏盛、功能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人体疾病产生,寻求人体重新恢复功能下的平衡,亦既“得中”,又可欲病。此为“中医”理论精义所在,一旦“中”被伤,人即生病,此亦“中医”二字精义所在。
  其三,在《内经》中有着更为详细充分的表达,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故治病要点在“实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阴治,阴病治阳”。总之,其要点都在“反之于平”,以收“常得中医”之效。
   故“中医”之名,始于古人,其义出自“经方”与《内经》。
5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4 20:24:41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看了您写的,我真的很高兴!
但是昨天,遇到两个病人,一个76岁了!胃癌晚期!他曾经是位老革命!很惋惜!看到他满脸都是沧桑!我真的心里不舒服!虽然我还小,还没有成为真真的医生!但是他是我见到的第一位不能治愈的病人!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
或许以后我还会见到很多这种情况!但现在我还不好接受!
还有一位是不是癌证病人被诊断为癌证,当打开胸腔后才发现是肺炎!但最让我不明白得是医生还是切了一片肺叶!看着这些病人,我真的好难受!
53
匿名  发表于 2004-12-4 22:52:02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04 11:11pm 第 2 次编辑]

    我没有您所谓的QQ设备!请您谅解!其实,我的另一个网名:糖糖,是纪念一只,牠老了,且因罹患乳癌而去世的狗,它生前的名字:糖糖!其实,医生还是会有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不是以个人的意愿,而能转移!您能问您自己:我能做什么?其实,因为我不了解,此医生是要救人、还是要谋财害命,我不敢下断语!我会问他!您觉得,医生切了一片肺叶,对病人是否有益?愿您成为良医!您可上民间中医的网站去看看!因为它可能会让您,学到真正的中医!
http://37tcm.com/cgi-bin/leobbs.cgi

             学医篇的作者说:
   修德——》基础——》专业知识——》再修德——》新基础——》更高深的专业知识,这样的循环,才是真正学本事的途径!
    其实无论学什么东西,只要是想学真本事,进师们的第一要务,乃是职业道德教育。
    曾有学院的学生问我学医的诀窍,我说:“实现就是修德!”
    并说:「其一:《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天下病机已至终章,病无绝症,唯证绝尔。其证之绝,该因渴而穿井,是故消渴也能杀人,外感以至顷生,下工庸工,猛于虎也,毒于蛇也!
   其二:有学医不修德者,医术纵高,空有画皮,只入魔道!祸福口中出,妄言之,则杀人无形,虽有偶愈之患,传告乡里,反成帮凶,为虎作伥,害人愈多;更有广而告之天下者,含灵之巨贼也!」
54
匿名  发表于 2004-12-5 20:11:14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05 08:43pm 第 2 次编辑]

           学医篇的作者说:
    常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答案是肯定。今天要谈谈【象数观念】什么是象数观念呢?“易象数的根本就在于将 象和数合于一种 数学模型。
    古人建立的八卦、太极图等等 都是数学模型,或者称为 象数模型 更加贴切。今人自然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信息,研究新的事务(象),总结新的规律(数和文字说明),从而有新的 象数模型。这就是实事求是!”显然,我说所的【象数】就是总结出世间万物(象)的规律,抽象成图形和数字(数)这不仅是易的本源——圣人作卦都是【参天两地,远近身物】。而且就连《内经》,《神农本草经》乃至《伤寒论》等经典,都是如此。
    不是说易医同源吗?源头就在【象数】中!在上文中,我提到了【象数观念】是一种【数学模型】。为什么这么说?【数学模型】,常见于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统计归纳一些经济现象,导出一个公式,丰富理论,从而推演经济发展走向。这就是常见的数学模型的用途。

    中医何尝不是如此?五运六气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看看手里的《黄帝内经》,如果找一下插图,就会看见图片都是在经络学 和运气学的几篇论文当中。如果说经络学的插图是“写实画”,那么运气学中的插图,恐怕就是“抽象画”了!前辈在撰写《黄帝内经》之时,为什么要配以插图?为什么不仅有对人身的写实画,还有对自然规律的抽象画?
     因为正是这些图表,体现了理论的精华。一张图,一个表格,加上少许文字说明,这就是完整的理论了。这就是中医的象数思维。图表+文字,是不是像产品说明书?或者试验报告一样呢?西方科技常常用实验来验证一个理论,而中医的理论,在形成之初,已经完备了——不需要再次验证了。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发现看作是一项新的涡轮技术,那么中医的理论进步就直接是一台洗衣机。西方科学家在实验室反复证明他的理论,而中医的“洗衣机”已经投入生产了。要学好中医,就是要有象数观念,阴阳五行就是数字游戏!
5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6 20:33:27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有机会我真的很想与你聊聊,不知道可以吗?
不过最近我的忙我的考试了!
我们1.9就会放假!
56
匿名  发表于 2004-12-9 17:01:26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09 05:16pm 第 1 次编辑]

     我很乐意!希望您能考试愉快!因为此计算机,不让我常常上此网,您如果要找我,还是请您去上《大医精诚中医在线》的网站,《医理探源》的单元!这样,您更好方便联络,《学医篇》的撰写人,因为他常常在那里!其实,他的学医篇,仅供您参考!甚至,以上我所有提供给您的数据,仅供您参考!
    学医篇的撰写人对我说:「至于胃癌,西医的说法,早期的胃癌,有90% 的治愈希望!中医说:胃癌应该是最容易治疗的癌症了,纯粹是耽误的结果!」
    注:癌症,中医不是以癌来命名,而是以其它的字称呼它!
57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0 19:29:5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谢谢您!
我会找您的!
有机会要和你好好聊聊!
58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2 20:23:26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19 06:45pm 第 2 次编辑]

     转载:【习医有五法:诵解别明彰】
    在《内经》这部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着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诵读可使学子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有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考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内容的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问、善问,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数据,例如《辞源》、《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数据,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子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数据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的共性,以益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了解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便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加深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就会感到书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 “厚”到“薄”,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着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
   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着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如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弄懂弄通,从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
59
发表于 2004-12-12 22:16:24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偶可是以医理为治病。
治病就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其余的东西,是副产品。四四。
60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3 12:52:12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真是不幸,昨天又病了,这以是第三次生病了,一个月内!
我觉得医生应该先生病后当医生,这样才能真真的理解病人的疾苦!
星期六回家后,着着急急的洗了个澡,没有注意,着凉了,晚上发烧,烧到39.5,到第二天才发觉,晚上开始输液打针,好痛苦,我想这还仅仅是个感冒发烧,要是别的什么大病,我都不想活了!开个玩笑,通过这次生兵,使我更能体会到病人的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6 09:05 , Processed in 0.2888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