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老山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6-9-27 00:37:51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昨天上网,见先生问:“风热在其表”,你的依据是什么?“舌苔白而薄”,说明什么?
    惭愧,因线瘊在先,风热之患未去,又搜得“舌苔薄白或微黄欠润,脉浮数。皆因风热犯表、肺卫失和所致。”之语,故有“风热在其表”的错误。急着再仔细观察,见舌淡红,淡白苔中间已有点厚,且中间有一直裂纹,让其不要再喝菊花粥(仅喝过一次),又查舌诊资料,舌苔白而薄润主虚寒证,与热恰相反,今中间已有点厚,且中间有一直裂纹,问之,晨起时有黄痰,其他感觉都没什么。
    如此看来,前次应为外感风寒、风湿,阳虚内寒,今已为寒湿阻滞,或系痰湿,裂纹为血虚,结合其膀胱失约之肾阳虚,及先生先前怀疑的血虚,则肾阳虚血虚是其目前长期性的体质,又值秋季,外感也易于受风、湿、寒,如此大体判断一个指导方向,是否可以?是否还要注意秋之燥的因素?
    在今天的情况下,可否喝生姜红枣红糖茶?
    线瘊一事,已为标,暂存不会有变,因他人已有多年证例,薄涛版主之法作最后的手段。
52
发表于 2006-9-27 01:17:29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对了,黄痰,“黄痰在晨起时有,他时就无”,说明什么?寒湿化热之兆?还未全化热?气郁而使寒湿化热?生姜萝卜红糖茶?这个,这个……,先生赶紧给指点一下。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4:22:31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下面引用由张建国2006/09/27 01:17am 发表的内容:
对了,黄痰,“黄痰在晨起时有,他时就无”,说明什么?寒湿化热之兆?还未全化热?气郁而使寒湿化热?生姜萝卜红糖茶?这个,这个……,先生赶紧给指点一下。
秋季,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具体他说,下列饮食可供选择。
银耳:又称白木耳,是一种有补益作用的名贵补品。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肝糖,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常用来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妇女白带过多、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症,与黑木耳比,其性偏凉、养阴生津作用比黑木耳强。
藕:性味甘凉,是止血、生津的良药,富含淀粉、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含维生素C最多。
猪肺:味甘、性微寒,功能补肺,若是肺虚咳嗽,可用猪肺一具,竹刀切片,麻油炒熟,同米煮粥食;或猪肺洗净后,放入杏仁五钱,炖熟食之。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秋令相应,故猪肺在秋季多食之,“以脏补脏”。
蜂蜜:既是滋补佳品,又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神农本草经》上说:“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延年益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这两种单糖均能直接供给热量,补充体液,营养全身。对于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等均有一定疗效。
橄榄:为硬质肉果,人口味酸涩,嚼之余味回甘。其含钙量在水果家族里名列前茅,每100克果肉含钙204毫升。橄榄又分欧洲产和中国产。欧洲产叫乌榄,味甘涩,性平,有开胃消滞、解腥止痢、消炎退肿之功;中国产叫青橄榄,为“肺胃之果”,是药食兼优的果品佼佼者,有清肺利咽、化痰消积、解毒生津的作用,可治疗咽喉肿痛、肺燥咳嗽、食少食积,及河豚中毒等症。秋天气候干燥,若常食二三枚橄榄,有生津、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之效。
54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4:34:40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下面引用由张建国2006/09/27 00:37am 发表的内容:
昨天上网,见先生问:“风热在其表”,你的依据是什么?“舌苔白而薄”,说明什么?
    惭愧,因线瘊在先,风热之患未去,又搜得“舌苔薄白或微黄欠润,脉浮数。皆因风热犯表、肺卫失和所致。”之语,故有“风 ...
先生的夫人“与其道友们去杭州礼佛,今回来感觉累了且有感冒之先兆”。这种现象,窃以
为应是舟车劳累与外感风寒所致,不必过份担心。
55
发表于 2006-9-28 03:03:45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6/09/27 02:34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的夫人“与其道友们去杭州礼佛,今回来感觉累了且有感冒之先兆”。这种现象,窃以
为应是舟车劳累与外感风寒所致,不必过份担心。
    先生所说极是,今问之已无不适之感,观其舌,已呈淡红舌淡白苔且有神。又回到其膀胱失约之事,现已可约束一段时间,看来也在继续好转。线瘊看来要用薄涛版主之法了,且让我再思考一下。
    回顾先生的话头,从产妇的面色论血虚,又从出汗论湿热、“汗病”之根在于肾、血症、湿邪搏阳、阳明胃实等,使我逐渐走向对身边病例的认识与观察。先生虽又提示阴阳水火气血,我对此尚无感觉,只顾学习从脉入手,恰遇夫人“舟车劳累与外感风寒”,错误之处经先生喝问,猛然一惊去从望字探查,原来大致判断一个指导方向,可从此处入手,平时也有观人形色、神色、气色之悟,只是未将此之“生活之中学习”来悟透,望、闻、问之生活之中惯常能力,要与医学知识联系,依此入手再去与脉相证,是为自学者学习四诊的途径。
    先生看如此学习是否妥当?
    秋季之食,仅是猪肺我家人都不喜欢,青橄榄也是我之嗜好,但有必买直至落市,银耳蜂蜜红枣却是颇受欢迎。主食之中也常吃面食,只是现在的面粉都是雪白,不知为何要把本色搞得那么白,咳!食品法?科学方法?究竟何时能有自然法。
56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13:21:07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是的,我个人就是这样学的中医。但是许多中医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
的,包括不少中医教授、博士。他们总以为把脉是神圣的,殊不知在望、闻、问、切
中,把脉是最低等的!简单说一下,先生可以想象一下把脉的过程:患者的脉搏,医
者通过指尖来感觉,这中间有个神经传导信息过程,这过程要求医患双方处于一个什
么样的状态?。。。呵呵,我也不知该如何说才好,不说也罢。窃以为,把脉应是上
门服务医生所为,在早上,病人没有做任何剧烈运动,此时把脉,才有更大的价值!

哈哈,自然食品?不说也罢。银耳、蜂蜜,先生可知如何辨认吗?市场上的银耳白白
的,好吃吗?有用吗?蜂蜜,今年央视新闻:没有添加任何成份的才叫蜂蜜!否则只
能叫蜂蜜制品。但市场上的“蜂蜜”,有多少能达到真蜂蜜的要求???其药用价值
到底有多大?嗨,真难想象!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21:31:34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下面引用由张建国2006/09/27 11:37pm 发表的内容:
黑箱化、白箱化并无褒贬的含义,而是两种研究方法。黑箱化,是研究某对象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至于输入与输出在其内部是怎样转化的,则不在黑箱化的研究范围之内,他的积极意义是确定对象的特性、用途。白箱化是将黑箱的内部转化给显现出来,他的积极意义是既明确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又明确输入与输出的转化过程。
   从理论上看,似乎白箱化是更好的方法,但从实际上来看,许多被认为已白箱化的事物,后来又发现其并未“白箱化”,如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到……,又如从抗生素的短暂的速效,到其副作用的严重后果等等。问题是白箱化的标准本身,是否客观,这个问题的展开,将会背上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个人认为,医源先生的本意,是想说明中医是有客观根据的,中医在辩证论治时,是明了其内在变化关系的。但如果将此理解为白箱化,是不妥当的,白箱化与科学化是一种思维模式,白箱化与科学化的终点是“描述”,我们的“描述”果真就无所不能吗?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是“悟”,“描述”仅是启迪,其终点是抛开“描述”而合于自然,西方文明所缺失的正是这一方法,中医既有“描述”,更强调“悟”。
   语言相、文字相是有缺陷的,尤其是科学概念下的语言相、文字相,对中医的描述是支离的,因为她在描述时,已经主观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
   思考一下“道可道,非常道”。
   思考一下佛祖为何说:没有传过法。
   我就是zjg1956,《对“中医理论白箱化”谈谈看法》是我初上论坛时的观感。
由此贴可知先生也是一方高人!与先生聊了这么久,先生该不是考我吧?失敬失敬,
言语不当之处,请海涵!
58
发表于 2006-9-28 22:51:32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6/09/28 09:31pm 发表的内容:

由此贴可知先生也是一方高人!与先生聊了这么久,先生该不是考我吧?失敬失敬,
言语不当之处,请海涵!
    先生何以言“考”、“不当之处”、“海涵”?
    我的语言出自肺腑,做事力求身心合一,心识得正,身合之则无往不利,从中国文化中而受益非浅,处世、机遇、……,生活实践中已得到证实。所证实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佛家、道家、……。
    既是博大精深,又是浩如烟海,所学无法穷尽,只得求取基本的把握,学也随缘。今遇先生,感觉正直而厚实,“既有热心,又有阅历,而且根基也厚实”也是身心合一之感,并无言辞修饰。所谈所论,只为求知、求证、心谈、心识得正,先生之处有以教我,正是我之幸事,先生如此过谦,如何使得。
59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00:16:17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个人看了先生的贴子,确实感觉到先生的学识非同一般,有此言论应是不足为奇,先生以为然乎?先生之言确是出自肺腑,谢谢!话又说回来,能将生活与中医联系起来的医者,似乎不多。目前,社会上的众多中医人,多好单纯研究药物、医理,殊不知研究得越深,离医道却是越远。举个例子,有个同胞在希腊,“现在主要症状:
a、怕湿热的天气,家在深圳,回国回深圳之后感觉非常难受,深圳很湿热,在雅典感觉则好很多;
b、从事销售工作,近2年多来工作压力很大,曾经有10个月左右背痛,后自己学习经络按摩委中等穴位见好一些,后来又拔火罐,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位置出现大量水泡,以及部分血水水泡,但仍然有10%的疼痛;
c、怕冷,总想多穿一点衣服;
d、另外肠胃一直不很好,大约14年了,感觉只要后腰部受凉,就立即拉肚子,完事后就没事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不敢少穿衣服。
e、湿热环境下很能出汗,特别是深圳的夏季,而出汗后又很容易受凉拉肚子,因此感觉不能冷也不能热,搞得很狼狈。好在多年来找到了拉肚子的规律,就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希腊拉肚子的情况也少多了。
我非常希望知道我的病的病机是什么?”(自述)
对此,先生认为他的关键病因是什么?窃以为,如果单纯的依靠药物治之,实是难也!
60
发表于 2006-9-29 01:06:34 | 只看该作者

与 张建国 先生聊天

    首先感觉其适应性差,应当加以锻炼,主要是锻炼人体机能,而非锻炼肌肉。如:在大樟树旁,闭目神游,将身体合入樟树,与其相互交流,当然,天气、风寒都要注意。如此,会有体表清凉、细胞温而有活力之感,久之,机能强之而冷热可耐。拉肚子,后腰穴位意火勤燃,若真能认真习得,体虚、寒气必可好转。如此看来,他当有熬夜的习惯。
    工作压力,就应领会老子的穷力举重之论。
    锻炼、卸压为其根本,不去护其根本,穷于应付,终将酿成灾害。
    先生以为然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12 23:10 , Processed in 0.32181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