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oushaoku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22:39:03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这个贴子最后由loushaokun在 2006/10/12 10:52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的病因学说对中医的辨证的消极影响值得我们重视,这一方面陆广莘老师有专题研究。《伤寒论》的方证辨证和药证辨证就是以内因反应决定论为基础的诊治系统。事实上在《内经》中已揭示,中医的病因学说已从早期的‘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变也”的外因决定论,渐渐地转变为“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为生”的内因反应决定论。所谓病因,也仅仅是 “因病始知病源之理”,就是后世倡导的“审证以求因”。它是以机体内部反应的性质逆推,是反应结果决定着对刺激因素性质寻找着具体的致病因素的判断。然而古往今来的医者的内心,冥冥中总还在寻找着具体的致病因素,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关于寒邪温邪之争,从皮毛人还是从口鼻入,新感还是伏邪,伏在什么地方,以及以季节主气命名,都是过分强调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环境因素、气候因素、致病因素。中医学的现实生命力和理论价值:不在于是对环境因素、气候因素、致病因素的如何把握。恰恰在于:极端重视和紧紧抓住: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健康和疾宿互相转化过程中人的抗病系统的反应。
52
发表于 2006-10-15 18:20:59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腹证的诊察是方证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方证辨证的人,必然能掌握它。
53
发表于 2006-10-16 13:44:36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loushaokun :

胡希恕   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大家:“方证对应,方证辨证是辨证施治的最高要求。”刘渡舟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
大家在讨论方证,能说明一下方“证” 里的 证 究竟要精确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最高要求?
我理解的证是包括了一堆症状,证是对这一堆症状的描述。我的问题是:究竟那些症状要精确到什么程度? 我给“精确”这个词的定义是: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描述
不知道我对 “证”有没有理解错误了? 如果有,请大家指教


-=-=-=-=- 以下内容由 kie2006年10月16日 02:28pm 时添加 -=-=-=-=-

不知道我对 “证”有没有理解错误了? 如果有,请大家指教
第2个问题是:要通过什么思维方式和手段来拿到这个神圣无比的 “证” ?
第3个问题是:要通过什么思维方式来选出或创造这个方 从而达到方证对应?
5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7:46:35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这个贴子最后由loushaokun在 2006/10/16 05:53pm 第 1 次编辑]

    你想的正是我30年前想的问题,几十年来我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在思考。在群多的症状中怎样有序地抓住方证呢?的确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自已去摸索,所谓的老师只是相对地多一点经验与思路罢了。
    我的肤浅的体会是:面对貌似杂乱的症状,医生主要是抓主症。什么是方证的主症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是主症:
1、六经提纲证中的症状与脉象
2、伤寒金匮中有方的条文中的症状与脉象
3、腹证
4、后世名方中主治明确的脉症
     也可以在成无已的伤寒明理论中寻找主症范围,也可以在日本汉方家吉益东洞的类聚方中寻找主症范围等。具体的工作要自己动手去作,慢慢地就会找到门径,当然更重要的要在临床中学习。
你提的第二、第三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55
发表于 2006-10-19 08:15:28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我们后学者希望听到专家的指教。
56
发表于 2007-7-2 00:54:59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方证对应,方证辨证是辨证施治的最高要求
57
发表于 2007-7-2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下面引用由loushaokun在 2006/09/26 08:44am 发表的内容:
胡希恕   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大家:“方证对应,方证辨证是辨证施治的最高要求。”刘渡舟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同意这个观点
58
发表于 2007-7-2 17:01:46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病因:广义概念: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狭义概念:精、神、志、意、存亡得失。肺燥与肝风、心火与肾水、为对应关系、湿与痰为新陈代谢废物。则为脾土。心主神明、四气调神、荣卫气血、气之升降、七情之变、志意顺四时、为基本原理。体现精气结构分解合成是否正常。区别五藏虚实、形体神气。经气失调即为根本治疗目的。治法:根据阴阳代谢原理、津液精气血脉、及风寒暑湿燥火与七情、四时与空间和寒热虚实之不同,杂合以治。方证、中医治法与方剂可参考。医理病因与方证对应一致。是其理。
59
发表于 2008-11-22 16:32:55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温故知新.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41:21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方证辨证的一点体悟


先讲一亇我的亲身经历,就是这个经历,使我走上经方研究的道路,使我成为中医师。
??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偶然的一亇机会,我读到了三十年代出版的陆渊雷的论医集,从中知道了中医学中有一种方证辨证的路子,知道了伤寒论的重要性。反复熟读了陆的激情洋溢的著作后,我就变成了他的忠诚的"遥从弟子",开始了仲景著作的学习。三年来,虽我用针灸已治愈许多同村的病人,但还没有开过一张处方,.心里跃跃欲.试。我同一生产队的一亇年轻的农民,因为端午节多吃鸡蛋与棕子,呕吐、腹泻、腹痛,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输液后好转,但胃胀、呕.逆、便溏,几个月一直不愈。看了几个中医,都认为病因是伤食,处方离不开消导化食的药物,但不但无效,病情反而日益加重,体重三个月减少了20多斤。最后来我处求诊,我认为是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类方证,根据是患者当时的三大主症:心下痞硬、呕吐恶心、肠呜下利.再考虑他另有口疮、睡眠不安等兼症,选用甘草泻心汤,当时年轻气盛,认为方证丝丝入扣,必然有效。我的辨证以方证为诊断要点,而病因仅仅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这是从仲景使用桂技加杏子厚朴汤得到的启发。仲景使用此方,不管是喘家或是下之后,只要符合桂枝汤加杏仁厚扑的方证,就可使用。处方后心中甚至暗暗决定,如果这方服下无效,今后我不打祘把中医学下去了。服3支药后,患者诸症明显改变,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觉得终于找到了学习中医的方向,只要按照这一方向努力,一定可以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此案继续治疗后,完全治愈。所以我把这亇病案的治疗成功,看成是我学习中医道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然而,高兴没有持续多久。后来遇见好多类似方证的患者,却时而有效,时而无效,使我清醒地意识到辨证以方证为唯一的诊断要点是不够的。例如,一个男的“腺病质”乙肝患者,22岁,心下痞硬、呕吐恶心、大便溏薄、口疮、睡眠不安、小便黄,投用甘草泻心汤多剂而无效,原先的手舞足蹈变成手足无措。治疗的失败当时又不能找到什么教训,真是惶惶不可终日。过了好多年,读了好多书,才慢慢地体悟到方证是一种外延更为广泛的“方证状态”,不仅仅是一系列有序的症候群,它还包涵着体质、西医的疾病谱等因素。依此思路辨证,上述这个乙肝患者可能是“柴胡桂枝证干姜汤方证状态”。如果是一个“筋骨质”的胆石病患者,出现心下痞硬、呕吐恶心、大便溏薄、口疮、睡眠不安、小便黄等症候,可能就是“大柴胡汤方证状态”了。如果是一个“肌肉质”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心下痞硬、呕吐恶心、大便溏薄、口疮、睡眠不安、小便黄等症候,可能就是“葛根黄芩黄连加半夏汤方证状态”了。所以,方证状态辨证的路子是很有希望的路,因为它有规矩可循。即使病情复杂多变,“神明变化出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于规矩之中,所谓从心所欲不与感逾矩”。
  一点体悟,作为自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2 14:19 , Processed in 0.0631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