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方国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21: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辅行诀》记载治疗外感天行之大小二旦、六神“伤寒”病症经方16(加正阳旦汤计17个)个,张仲景著《伤寒论》撰用《伊尹汤液经》(《辅行诀》)中大小二旦、六神17方证中的15个。
《辅行诀》曰: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双溪无间医者《伤寒论的几何逻辑基础---伤寒子午论---经络是动是病论》曰:
    “伤寒,乃人体明堂之开合呼吸。与天地之开合呼吸,发生位错,变位,移位乃至易位,而扰动经脉血气之位置,而导致经脉血气之位动是也。位动,则位置失守而失之所职,乱也;失职,则血气失稳而失之所常,病也。故,太阳是动,则太阴是病,厥阴是动,则阳明是病,少阳是动,则少阴是病。故,太阴是病,治之太阳,阳明是病,治之厥阴,少阴之病,治之少阳。”
    双溪无间医者《伤寒论的几何原理•汤液之标架》曰:
    “阳旦汤,小阳旦汤即桂枝汤;大阳旦汤即金匮黄芪建中汤加人参。
      阴旦汤,小阴旦汤即伤寒黄芩汤加生姜,大阴旦汤即小柴胡汤加芍药。
      青龙汤,小即伤寒论之麻黄汤;大即伤寒论之小青龙汤。
      白虎汤,小即伤寒论之白虎汤;大即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参易姜。
      朱雀汤,小即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大即小朱雀汤加人参干姜。
      玄武汤,小即伤寒论之真武汤;大即伤寒论之真武汤加人参炙甘草。
      勾陈汤,小即伤寒论之理中丸术易枣;大即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
      腾蛇汤,小即伤寒论之大承气汤大黄易甘草;大即伤寒论之大承气汤加葶苈生姜。”
一、大小阴阳二旦汤
1、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木中木](三两)     芍药[金中土](三两)     生姜[木中土](二两,切)     甘草[土中木](炙,二两)     大枣[土中火](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解析:
    “阳旦者,升阳之方”。
    “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为太阳是动,传变厥阴是病,方用小阳旦汤。
    太阳是动则传变厥阴是病,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土、木虚,强克脾土之土、火。“小阳旦汤”方中桂枝为木中木,芍药为金中土,生姜为木中土,甘草为土中木,大枣为土中火。以“木体”之土、木补扶“木‘本’体”之土、木;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之土(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并以“土体”之木、火反侮转化“木体”之木、土(木生火,火生土)克甘土,方证见(图5—35)。
    太阳是动为“‘木体’之水、土、木虚,强克脾土之土、火”,传变厥阴是病用“小阳旦汤”是方,桂枝为君,芍药为臣,甘草、生姜为佐,大枣为使,化甘除痞,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之病。是方一君一臣二佐一使。
    天(药)五(味)、(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阳数也,肝阳不足为阳虚用一、三、五、七阳数并升阳方,日三服阳数也,取阳虚证以阳数升阳之意也。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2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24: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二、大小六神汤
5、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水中木](三两)     杏仁[火中木](半升,熬打)    桂枝[木中木](三两)      甘草[土中木](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解析: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为太阳是动,传变厥阴是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是动则传变厥阴是病,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木大虚,强克脾土之土。“小青龙汤”方中麻黄为水中木,杏仁为火中木,桂枝为木中木,甘草为土中木。以“木体”之木补扶“木‘本’体”之木;以“土体”之木反侮转化“木体”之木克甘土,以“木体”之母“水体”之木、以“木体”之子“火体”之木扶助木体之虚木,方证见(图5—39)。
    太阳是动为“‘木体’之水、土、木虚,强克脾土之土、火”,传变厥阴是病用“小阳旦汤”是方,桂枝为君,麻黄、杏仁为臣,甘草为佐使,化甘除痞,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一佐使。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地(药)四(味)为金,天(煮取)三(升)地 (温服)八(合)木数也,地(减)二(升)天(水)七(升)火数也,青龙者东方木,金伐木赖火以宣发,煎服是方有讲究,五行生克制化在其中焉。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2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27: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16、大螣蛇汤
    治天行热病,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枳实[金中木](三两)      厚朴 [火中金]     甘草[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      葶苈[火中金](熬黑,打如泥)      生姜[木中土]      芒硝[水中火](后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内芒硝,待焰化已,温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枣。
解析:
    “螣蛇者,降泄之方,以枳实为主”。
    “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为少阴是动,阳明是病,方用大螣蛇汤。
    少阴是动则阳明是病,是病为脾(胃)土五行中之金亢木亢太过,而水亦亢,克肾水之火。“大螣蛇汤”方中枳实为金中木,厚朴 为火中金,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葶苈为火中金,生姜为木中土,芒硝为水中火。以被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水;以脾(胃)土“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之重金,以脾(胃)土“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泻泄土体之金、木;为防泻木太过,以“土体”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方证见(图5—50)。
    少阴是动为“‘土体’之金亢木亢太过,而水亦亢,克肾水之火”,致阳明是病用“大螣蛇汤”是方,枳实为君,生姜为臣,厚朴、葶苈、芒硝、大黄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之病。是方一君一臣四佐一使。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天(水)一(斗二升)地(先煮)六(味)水数也,地(温服)二(升)天(药)七(味)火数也,地(煮至)四(升)为金数;螣蛇者为中土,以金、水、火而制土行降泄之效,煎服是方有讲究,五行生克制化在其中焉。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29: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3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
   《辅行诀》记载开五窍以救五脏中恶卒死病症方5(加启喉丸方、灌耳方计7个)个,《 救五脏中恶卒死方》即是中医之急救方,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31: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3、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火中木]刮去皮絃,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木中金]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解析:
    “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胀”。
    “凡卒死,息闭不通”是病,为肺脏气血突然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用吹鼻以通肺气是方以急救。
    是病为肺金“金体”五行中之火、土突虚,强克肝木“木体”之金、水。“吹鼻通肺气”方中皂角为木中火,细辛根为木中金。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之木(木体之水生火体之木)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土;以被肝木“木体”之金反侮转化“金体”之火克辛木,方证见(图5—52)。
    “肺脏气血突然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是病用“吹鼻通肺气”外用是方,皂角为君臣,细辛根为佐使,化辛除痉,治卒死,息闭不通之病。是方一君臣一佐使。
    内经曰:鼻者,肺之官也,涕为肺之液。以是方之极细粉末用苇管吹鼻中少许,致肺脏被壅之气血化为涕液随喷嚏而出使是病愈,五行生克制化在其中焉。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33: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34: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
一、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治验医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4 09:05 , Processed in 0.0527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