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梁常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问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4-8-25 10:2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25 10:2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8-25 10:14
回复:
         那么,请先生说说热实结胸证的表象是什么?阴阳易的表象是什么 ...


对不起,不能再向下说,理由已说清。你没理解,说明你还不知,但是,我知道,却不能在这里说。
等我的书出版后再说吧,也不要强我所难。
你喜欢刨根问底,但我只能点到为止。你可以用你的认识来驳我。
至于你说的阴阳易,我只知阴阳,不知阴阳易。你自己创的词吧?

点评

阴阳易是《伤寒论“》中一个病名,“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10:36
52
发表于 2014-8-25 10:36:38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25 10:24
对不起,不能再向下说,理由已说清。你没理解,说明你还不知,但是,我知道,却不能在这里说。
等我的 ...

阴阳易是《伤寒论“》中一个病名,“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点评

这部分内容,我没看。我研究中医治疗疑难病,都是以现代中医教材为兰本,以四诊辨证施治为主,疗效果显著。我不研究感染性疾病,那是西医的强项,我只研究中医治疗常见难治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10:50
53
发表于 2014-8-25 10:45:20 | 只看该作者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92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诨)散主之。

点评

我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这已是极为庞大的工程,涉及学科极广。前人花百年时间未能参透,我做这些已尽最大努力。 至于对于中医内科学一些疾病,在临床上治疗效果不错,所能解释的都是我治过的病。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10:57
54
发表于 2014-8-25 10:50:35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8-25 10:36
阴阳易是《伤寒论“》中一个病名,“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 ...

这部分内容,我没看。我研究中医治疗疑难病,都是以现代中医教材为兰本,以四诊辨证施治为主,疗效果显著。我不研究感染性疾病,那是西医的强项,我只研究中医治疗常见难治病。

点评

实际在临床中,这种病到底有没有,也很难说,病人因与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患者房事传染,而且书中的方,我想现在也没有人会这样用这个方法治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11:01
55
发表于 2014-8-25 10:55:13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喜欢刨根问底,做学问吗,就得认真,而且要十分认真,甚至于十二分认真。
      “阴阳易”不是我的发明。
      既然先生不知道阴阳易是何物,表象以及浅层真理也没有讨论的必要,我也不必勉强先生。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吧。
      谢谢先生关注,下次我们再交流。
56
发表于 2014-8-25 10:57:1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8-25 10:45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92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 ...

我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这已是极为庞大的工程,涉及学科极广。前人花百年时间未能参透,我做这些已尽最大努力。
至于对于中医内科学一些疾病,在临床上治疗效果不错,所能解释的都是我治过的病。对于没治的病,还没有思考,思考当在若干年之后再说。眼前不再分散精力。

点评

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学问都掌握得了,选好目标,专注其一容易突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11:29
57
发表于 2014-8-25 11:01:49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25 10:50
这部分内容,我没看。我研究中医治疗疑难病,都是以现代中医教材为兰本,以四诊辨证施治为主,疗效果显著 ...

实际在临床中,这种病到底有没有,也很难说,病人因与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患者房事传染,而且书中的方,我想现在也没有人会这样用这个方法治了。

点评

中医教材都是从四大经典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后世医家的成果,综合而成。我用起来,感到很方便。伤寒论虽是中医临床理论的源头,但那是在当时用处大。如今黄煌教授整理的经方,已是古方新用,因为现代病与古代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11:10
58
发表于 2014-8-25 11:10:59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8-25 11:01
实际在临床中,这种病到底有没有,也很难说,病人因与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患者房事传染,而且书中的 ...

      中医教材都是从四大经典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后世医家的成果,综合而成。我用起来,感到很方便。伤寒论虽是中医临床理论的源头,但那是在当时用处大。如今黄煌教授整理的经方,已是古方新用,因为现代病与古代病不完全一样,而且感染性疾病已被西医拿走。中医的出路不在这里,而是在于现代难治病。
59
发表于 2014-8-25 11:11:3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只是看看先生是不是认真看了《伤寒论》而已,如果没有认真看过,就下了一个浅层真理的结论,证据显得不足。
      到此为止吧。

点评

伤寒论也好,中医内科学也好,中医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四诊与辨证施治、方证对应。这是中医的唯一方法。就是认证,伤寒论也跳不出这个证的范围。我是对“证”下的结论,证的变化很多,就是不看伤寒论的证,也出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11:24
60
发表于 2014-8-25 11:2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25 11: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8-25 11:11
我也只是看看先生是不是认真看了《伤寒论》而已,如果没有认真看过,就下了一个浅层真理的结论, ...


伤寒论也好,中医内科学也好,中医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四诊与辨证施治、方证对应。这是中医的唯一方法。就是认证,伤寒论也跳不出这个证的范围。我是对“证”下的结论,证的变化很多,就是不看伤寒论的证,也出不了“证”的范围。这一点不会错。
“证”就是浅层真理,未达真正的本质,即浅层也。
说是浅层,还要忽略张冠李戴的事实。这已是对于中医的最高评价了。
我这么说,反中医人士也未必同意,定要指出张冠李戴的现象,认为是错误。
中医治病,只要方证对应,就会有效,这就是经验医学的特点。伤寒论无非是系统整理了经方,归纳为六经或六病而已,但没有跳出“证”这一核心。我只抓这个证,就已可对其本质下结论,不必悉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05:37 , Processed in 0.1067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