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czph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8:45:3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禁針禁灸規律初探
張麗蓓 喬岩岩
(河南省老幹部醫療康復中心 鄭州 450003)
  
  禁針禁灸與多種因素有關,其間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本文僅就此作一初步探討,以期對針灸有所裨益。  
  
1.氣候與機體狀態因素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身氣血受自然界影響而發生變化,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意即天氣過於寒冷之時,人體血行凝滯,衛氣內沉,不可針刺;氣候溫暖之時,血行潤滑、衛氣外浮,用刺不須遲疑。竇漢卿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說針刺切忌“寒熱風陰”(《標幽賦》),即大寒大熱的天氣及大風、陰晦之日,不可針刺。《靈樞‧終始》曰︰“新內勿刺”、“已醉勿刺”、“新怒勿刺”、“新勞勿刺”、“已飽勿刺”、“已飢勿刺”、“已渴勿刺”,表明針刺療法須在患者情智安定、氣血調順、飲食起居適宜的情況下運用,若在新內、大怒、過飽、過飢、醉、勞、渴之時,患者脈亂氣散,營衛失調,經脈之氣不能依次運行,則不宜針刺。亦即“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靈樞‧終始》)。《標幽賦》中也說,“神不朝而勿刺,神舊定而可施”,說明針刺必須在病人精神安定、精力充沛、沒有恐懼之時進行,這樣才能防止意外,提高療效。此外,“凡汗已後勿灸”(《千金方》)、“無刺漉漉之汗”(《靈樞》),說明汗後正虛之人不可用灸刺之法。

2.病證因素  
  在特殊病證的禁針禁灸方面,歷代醫家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2-1 邪正俱衰不宜針刺   
《靈摳‧邪氣臟腑病形》:“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針灸問對》:“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意即當形氣與病氣俱不足,即邪正俱衰之時,不可針刺。元代竇桂芳也認為 “氣贏劣者,不可刺;久病篤危者,不可刺”(《針經指南》)。張介賓認為“重病不利於針,故五虛勿近;實邪最所當用,故五實勿遠,益針道難補易瀉耳” (《類經‧針刺類》)。在張氏看來,針刺之法主要用於邪實、氣實之人,而邪衰氣虛之人則不宜針刺。  

2-2 脈證相違者不宜針刺    
《靈樞》云:“無刺病與脈相逆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指出脈象與疾病不相符者,不可針刺;若陽熱病見氣口及人迎之脈象都顯沉靜,此陽證得陰脈之象,亦不可針刺。故《標幽賦》云:“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
  
2-3 熱證不可用灸刺    
《靈樞.逆順》曰︰“無刺熇熇之熱”,並明確指出了九類不可刺的熱病。在此之後,張仲景在《內經》針刺治療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邪踞三陽,宜用針刺;邪入三陰,宜用灸法的觀點,反對熱證、火逆證用灸。因“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傷寒論》),而灸乃火熱,用以治療熱病,猶抱薪救火,勢必助長熱邪,致火毒傷陰,變證蜂起。張介賓等醫家也贊成此觀點,如《景岳全書》指出,“其有脈數、煩躁、口乾、咽痛、面赤、火盛、陰虛內熱等證,俱不宜灸,灸之反以助火,不當灸而灸之,災害立至矣。”  

3.解剖部位和腧穴因素  
  古人對人體重要臟器所處部位及大血管等處的針刺非常慎重。《素問》云:“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說明醫者必須熟悉重要臟器的解剖部位,以免刺傷。《素問‧刺禁論》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詳細地記載了刺中五臟後的症狀及預後,並指出了刺中延髓、大血管等處可引起嚴重的後果。  

  在腧穴的禁用方面,《針灸甲乙經》記載了禁刺穴位14個,禁灸穴位24個。禁刺穴位中,有的屬於絕對禁刺,如“神庭禁不可刺”;有的屬於禁深刺,如“上關禁不可刺深”;有的屬於禁多出血,如“顱息刺不可多出血”等。以後《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書也記載了禁針禁灸的穴位。   

歸納起來有以下特點:  
<1>穴處有重要臟器者。如雲門穴處內有肺臟,《甲乙經》曰“不可深刺。”   
<2>穴處有大血管通過者。因人迎、手五里穴下有大動脈通過,故《甲乙經》曰︰“人迎刺過深殺人”,“人迎禁不可灸”。
<3>頭面部一些腧穴。如《甲乙經‧針灸禁忌》:“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針灸大成‧禁針穴歌》:“腦戶聰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4>具有特殊作用的一些腧穴。如三陰交、合谷具有活血通經、墮胎的作用,故《針灸聚英‧禁針穴歌》云:“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古人提的禁針禁灸問題,是有一定的根據和原因的。首先,古代針具簡單,做工粗糙,針身較粗(現用直徑 0.2mm~0.4mm的細針,較古代針細小),操作起來較易發生事故,從而增加了針刺的禁例。再者,古代醫療水平較低,醫者對危重情況沒有很好的處理措施,所以一些偶然出現的針刺反應,也被認為是針之罪而列為禁例。
  
  另外,歷代各醫家的學術觀點不同,對針灸作用認識有偏見,這也是造成禁針禁灸問題混亂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之禁針禁灸與多種因素有關,對此問題我們應當辨證地對待,在當時條件下不可刺灸,不等於在今天的條件下也不可刺灸。事實上,為了驗證這一點,前人已做過大量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針對氣候因素的影響,竇漢卿《針經指南》曰:“然大寒無刺,令病人於無風暖室中,啜以粥食,飲以醪酪,令病人無畏寒氣,候氣血調勻,然後可刺。”對於大勞、大驚、大恐之病人,《甲乙經.針灸禁忌》指出:“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傾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對於禁灸穴,陳延之主張“有病可灸,無病不可灸”。王孰中也基於這一思想,在《針灸資生經》中提出禁灸穴許灸三壯的觀點。又如《傷寒論》反對熱證用灸,而後世主張熱證用灸者,大有人在。明代龔居中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在所著的《紅爐點雪》一書中,明確提出灸寒熱虛實諸證皆宜。虞摶《醫學正傳》對此解釋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他;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目前,屬於火熱性質的病證,如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用灸法治療效果很好,也進一步證實了熱證是可灸的。因此,對於禁刺禁灸這一問題,應辨證地、歷史地分析,切不可望“禁”卻步.
52
发表于 2006-5-16 23:28:35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艾灸在 2006/05/16 11:59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艾灸2006/05/07 10:17pm 发表的内容:
马氏温灸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病案例
〖案一〗
  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先后两次延请马少群先生诊治。第一次用温灸治疗两个月后,病情大见好转。第二次用温灸治疗半年后病体 ...
[fly]可以试一试![/fly]。[glow=推荐]文字[/glow]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19:03:5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隔姜灸疗
  祖国医学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隔姜灸疗法,它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片生姜,而后点燃艾柱进行艾灸治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既有独特的疗效,又简单易学,且舒适无痛苦。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隔姜灸疗法,供参考应用:
  尿频:令患者仰卧,腹部放松。取鲜生姜切为2mm厚的薄片,以三棱针或针灸针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把姜片置于中极穴(肚脐下4寸)、关元穴(肚脐下3寸)、气海穴,既可三穴同时施灸,也可分别施灸。将艾绒捏成花生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此为1壮。每穴灸3~5壮,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即可见效。
  便秘:取神阙穴(脐中),把普通食盐置于其中,后在食盐上放置直径约为3~5mm的姜片,厚约3~4mm,上置艾柱施灸,连续灸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脐上4寸处)、内关(手腕内侧正中上3寸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把生姜切成1mm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约灸45分钟,1日2次。
  气管炎:白芥子3g、半夏3g、公丁香0.5g、麻黄5g、细辛2g、麝香0.2g。上药共研为细末,取适量填满脐中,把1片厚约3mm的姜片盖在药末上,上置大艾柱施灸。每穴灸1次,10次为1疗程。(中国中医药报)
__________________
5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19:05:24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亲自验证灯火灸法
由于我看了新时代青年和facecat2位先生所写的灯火灸法一文,还是总觉得不可思议,特于昨晚验证:
验证步骤:
1、用细绳蘸香油点燃,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点不着,最后无奈换成尼龙绳,这回成功点燃。
2、选择试验地方,我选择的是大拇指外侧第二关节下方,这里没有任何穴位。
3、下灸时,一碰到皮肤,尼龙绳的火就灭了,也没有趴的一声。也不疼。
4、然后选择稍粗的尼龙绳多蘸香油,一触皮肤,马上有“噗”的一声,但火头没有灭。
5、最后狠了狠心,用火灸直接顶到皮肤上,并作大约半秒钟的停留,这一次听到了明显清脆的“趴”声,火头也随之熄灭。但钻心的痛,今早起床后洗脸时一碰到温水还很痛,皮肤上并留下一个小白点。
试验结论:新时代青年和facecat二人对灯火灸法的使用和描述基本正确,如果大家也愿意试验,请注意以下几点:不要重复我的错误
1、记得旁边放盆凉水,因为下灸后很痛,蘸一下凉水会舒服很多。
2、还要事先准备好烫伤药膏,我因为没有准备,所以现在还很痛,大家记得这一点。
3、如果没有听到趴声,需多蘸香油,并在下灸时在皮肤上停留时间稍长,但也不要超过1秒钟。现在我已经备好了烫伤药,今晚我准备再试试用其它的油,如花生油等。明日我会将试验报告贴出。
               转自百度贴吧 > 中医吧 作者: 向日葵同学 2006-5-9 12:19  
5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19:07:17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罗诗荣老中医灸疗经验介绍
罗诗荣, 男, 生于1923 年, 安徽合肥人氏, 主任医师, 现为杭州
市、浙江省、国家级名老中医, 杭州市针灸学会会长。1938 年矢志岐
黄, 师从伯父罗茂洲。1943 年悬壶杭州开业针灸从医。1958 年参加
联合诊所(杭州针灸专科医院) 至今, 从事针灸临床50 余年。罗老
重视督肾证治, 善用“铺灸”疗法, 享誉海内外。曾发表“铺灸治疗寒
湿痹”、“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 例临床观察”等论文10 余
篇, 其“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课题研究, 获浙江省
医药优秀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其多次荣获杭州市、浙江省劳动模
范称号, 1989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老临证50 余年, 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
杂症而取得较好疗效, 享誉海内外。现将其临证点滴
介绍如下。
重视督肾证治, 擅用“铺灸”疗法
“铺灸”又称长蛇灸, 是罗老在国内独一继承和
发扬创导的独特灸法, 临床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
劳顽痹之证。铺灸疗法时间选暑夏三伏天, 以白天为
宜。取督脉, 从大椎穴至腰俞穴。灸料以斑麝粉、大
蒜泥、陈艾绒组成。
操作时令患者俯卧, 裸露背部。督脉穴(脊柱) 上
常规消毒后, 涂以蒜汁, 在大椎至腰俞穴处敷上斑麝
粉, 斑麝粉上铺5 cm 宽, 2. 5 cm 高蒜泥一条, 蒜泥
条上再铺以3 cm 宽, 2. 5 cm 高锥形艾炷, 点燃艾炷
头、身、尾3 点, 让其自然烧灼施灸, 燃尽后, 再铺上
艾炷灸治。灸2~ 3 壮, 灸毕移去蒜泥, 用湿热纱布轻
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 让其自然出水泡, 在此期间
严防感染。至第3 d 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 揩干后搽
以龙胆紫药水, 覆盖一层消毒纱布, 隔日1 次, 直至
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灸后1 个月内饮食忌生冷
辛辣、肥甘厚味及鱼腥发物等。慎洗冷水, 可用温水,
避风寒, 忌房事, 全休1 个月。
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的慢性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
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
泻、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孕妇
及年幼老弱者或阴虚火旺之体, 不适宜用本法治疗。
1. 支气管哮喘案 患者, 男, 16 岁, 农民, 1980
年7 月16 日初诊。咳喘气急反复发作10 余年。形
体消瘦, 面色苍白, 自汗畏风, 易外感, 呼吸短促, 舌
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法当温肾壮阳助运, 补肺益气
固表。铺灸2 壮。经铺灸治疗后哮喘3 年未发, 参加
劳动至今。未服其他药物。
  按 哮喘一证, 病由痰浊内伏, 感新邪触发, 肺
失宣降所致。本例证系幼年外感伤肺气, 后天失于调
养, 哮喘又反复发作, 肺气受损, 病久不愈, 累及脾
胃。“脾为生痰之源”而致痰浊伏肺。“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肾气虚易外感, 而致咳喘频作, 缠
绵难愈。遵治病求本之训, 用“铺灸”法治之, 取其温
肾壮阳助运以化宿痰, 补肺益气固表以绝诱发之因,
从而使多年痼疾治愈。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患者, 女, 28 岁, 农民。
1983 年7 月28 日初诊。四肢关节肿痛变形6 年余。
面色萎黄, 神倦乏力, 纳少口淡, 四肢欠温, 畏寒喜
暖, 经少带多, 便溏, 关节晨僵, 两手指、腕及踝关节
呈对称性棱状畸形, 肿痛, 昼轻夜重, 行动艰难, 颈部
活动受限, 舌淡胖, 苔薄白, 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类风
湿因子(+ )。法当补肾壮阳散寒, 行气活血通络。铺
灸2 壮。10 月25 日回访, 各关节肿痛消退, 指、腕、
踝及颈部活动明显好转, 生活自理, 能做家务。12 月
27 日来院复查: 抗“O ”正常范围, 类风湿因子(- )。
以后经多次实验室检查, 均属正常, 经追访2 年, 症
状稳定, 一直参加劳动, 未服其他药物。
按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 常由素体
阳虚, 卫外不固, 复感风寒湿邪, 迁延日久, 内舍肝
肾, 邪留肢节, 脉络痹阻, 用“铺灸”督脉意在补肾壮
阳散寒, 活血通络止痛, 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病
情从而获得了改善。
3. 慢性肝炎案 患者, 男, 28 岁, 工人, 1986 年
7 月13 日初诊。右胁下隐痛, 纳呆乏力2 年余。面色
苍白, 两胁隐痛, 腹胀, 食后为甚, 纳差, 厌油, 四肢酸
软, 溲黄, 便溏, 舌淡苔白腻, 脉象细缓。黄疸指数6
u, 麝浊8 u, 锌浊7 u, 谷丙转氨酶151 u, r2谷氨酰转
肽酶99 u; 乙肝表面抗原(+ ) , 核心抗体(+ )。诊断
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期。治拟行气血, 调经
气, 温阳化湿健脾。“铺灸”3 壮。8 月25 日回访, 灸
后两胁隐痛已除, 腹胀消失, 纳食增。谷丙转氨酶、r2
谷氨酰转肽酶转为正常范围, 唯表面抗原和核心抗
体仍为阳性。3 个月后, 经多次肝功能检查均恢复正
常, 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转阴(乙肝三系检查均为阴
性)。在此期间未服其他药物。
按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 肝气郁结, 血运失调,
经气不利, 则两胁隐痛; 肝病及脾, 脾失健运, 则见神
疲乏力, 四肢酸软, 纳呆脘胀便溏。证系肝郁气结, 脾
虚湿阻。用“铺灸”温运气血而疏调经气, 温阳化湿健
脾, 则肝郁解, 脾运健而病瘥也。
麦粒灸治带状疱疹
在最初发的疱疹首端, 找寻水泡较密集的左右
二处, 俗称“蛇眼”穴上, 在疱疹延伸尾端的前后一二
处俗称“蛇尾”穴上, 常规消毒后, 搽以蒜汁, 各放麦
粒大小的艾炷点燃后施灸。并且医者用口对准艾炷,
微微吹风, 速燃艾火, 当病人感到灼痛甚时, 即用镊
子将艾炷夹去。这样按先“眼”后“尾”顺序灸治3 壮
即可。如第2 d“蛇尾”穴处继续出现红色小疹, 可在
这些疹点上再接上法施灸1 次。也可在疱疹局部周
围, 用艾条距皮肤2. 5 cm 左右, 均匀回旋熏灸10
m in~ 15m in, 至局部温热, 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每日
1 次, 连续熏灸3 次。以上灸法, 可使郁热之邪气从
皮毛而出, 达到调和营卫, 疏通经络之效。治疗本病
大多只需灸治1 次, 水疱逐渐焦头结痂, 3~ 5 d 即可
痊愈。如患者, 男, 31 岁, 患带状疱疹2 d 来就诊。视
患者右腹部如米粒大小的两簇密集丘疹, 从右侧腹
胸部向腰背部延伸, 局部皮肤异常痛痒, 诊断为“带
状疱疹”。即用麦粒灸“蛇眼”、“蛇尾”各3 壮, 并用艾
条熏灸局部15m in, 灸后当晚痒痛均减。第2 d 疱疹
已不再延伸, 继续艾条熏灸15m in。第3 d 已见水疱
开始焦头, 刺痛已消。第5 d 疱疹结痂脱落痊愈。
雷火针灸治面瘫
雷火针制法采用4 分水管25 cm 对半锯开, 管
的两片内面涂微量菜油而待用, 将药绒(取艾绒150
g, 丁香、肉桂、乳香、没药等各3 g 研为细末, 过筛后
加入麝香0. 3 g 及少许糊汁待用) 放入管内塞紧。再
将管内药绒敲紧, 分开两半爿水管, 取出如爆竹状的
药绒干, 用一层棉纸糊紧, 外再用桑皮纸糊3~ 5 层
阴干后待用。临症时用酒精灯点燃雷火针, 在施灸部
位垫2~ 3 层草纸, 用点燃的一头雷火针趁热、快速、
重按、烫灼于腧穴15 s~ 30 s, 每次每穴灸3 次, 以
局部皮肤微红不起泡为宜。如患者, 女, 46 岁。患右
侧面瘫2 月余, 经电针、理疗、药物等多种方法治疗,
疗效欠佳, 前来我科诊治。视患者右侧面肌麻痹, 右
眼睑闭合不全, 右额纹消失, 鼻唇沟浅, 鼓腮漏气, 不
能皱眉、露齿, 口角左歪, 漱口漏水, 四肢活动正常,
证系面瘫。用雷火针温灸, 以达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
之目的。取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穴用雷
火针熨灸各3 次, 使局部皮肤微红、不发泡, 每日1
次。经灸治, 症状逐渐改善, 12 次后改隔日1 次, 共
治22 次而获痊愈。
化脓灸治哮喘
化脓灸取效的关键是促使其灸后化脓为要。罗
老施灸非常重视灸疮的发与不发, 强调灸后贴淡水
膏时, 须食鱼腥或饮酒等发物3 d~ 5 d, 促成灸疤化
脓。若不发, 可继食发物, 并在灸疤处热烫, 促其化脓
得灸疮为要。常用本法治疗一些哮喘、慢性胃肠疾
患, 预防中风或作强身保健治疗。罗老治慢性胃肠疾
病常取足三里、中脘及督脉之命门穴。治哮喘除取风
门、肺俞外, 必加督脉之大椎、身柱两穴或任脉之膻
中穴。预防中风除取足三里外, 必加悬钟、阳陵泉。体
质虚弱之强身保健而以足三里为主, 酌加督脉之大
椎, 任脉之气海穴。罗老认为, 化脓灸用之得当, 疗效
胜过针刺。如患者, 男, 17 岁。因冬天遇寒常频发哮
喘, 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前来诊治, 其面色 白, 形
体偏瘦, 平时畏寒怕冷, 舌淡苔白腻, 脉细, 罗老认为
其肺肾阳虚, 寒痰内伏遇寒而作。艾灸风门、肺俞、大
椎、身柱、膻中穴各3 壮, 灸疤处贴淡水膏(每日更
换) , 服食酒酿发物3 d。当年哮喘发作逐减, 每年三
伏天灸1 次, 连灸3 年而告愈。
保健强身灸三里
保健强身之道有服滋补药强身, 有饮食调养强
身, 有锻炼身体强身者。但罗老更重视温灸足三里的
保健强身之道。老师常有口头禅说“若要安, 三里常
不干”, 其在每年“三伏”天自己用麦粒艾灸足三里,
坚持了30 余年来作为自己一生保健强身之举。其至
今七十有八, 却眼不花, 手脚健, 身体健康与其艾灸
足三里保健强身有关。《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有“年
过三旬后, 针灸眼便宽, 取穴当审的, 八分三壮安”,
老师认为在30 岁过后, 每年伏天艾灸足三里, 灸3
壮, 即可保得一年身体之安康不是没有道理的, 实可
为我们后学者学习和借鉴。
5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19:13:1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天灸研究概述(综述)
李晓泓 田阳春 李学武 2004-8-10 13:25:0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第23卷 针灸关键词: 天灸 古今研究 概述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 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 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 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 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天灸法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深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在延 用,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难以取代。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 皮给药研究的深入,重新思考天灸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对进一步开发并创新这一古老方法有 着非常意义。
  1 文献整理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上载有:“?NC166?,… …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 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 》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普 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 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 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 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 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 中极、关元治疗妇人 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 痊愈,效 果十分可靠。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 达95.93% 。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 朱氏[6]用 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 孕症150例 ,效果亦较好。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刘氏 [9]用杜仲 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 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 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3 研究现状及思考
  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 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一般认为天灸作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巢?仅可以治 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李氏[6]在进行天灸 防治绝经 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天灸可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程 度上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强度。可见天灸疗法不 单纯起到激发经络腧穴的作用,还有一定量的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达到局部和全身的治疗 作用。
  药物的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 类新制剂[10]。我国于1985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西药经皮给药制剂 开始投入 使用,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虽然较慢,但毕竟已起步。人们预测随着新型透皮促进剂及现代 技术的应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从文献资料分析看,透皮吸收制剂 的研究已较深入。由于药物透过皮肤受到相当大的阻力,难以使药物达到所需的治疗剂量, 因此近年来人们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促渗剂、药物载体方面等等。马氏[11]认为表皮 的角质 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氮酮具有促进透皮吸收的作用。魏氏等[12]在观察阿魏 酸的透皮 吸收时发现:角质层是阿魏酸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去除角质层的渗透系数为完整皮肤的12 倍。另有研究证明[10]皮肤屏障通常在皮肤发生病变或被破坏时变得薄弱而药物分 子的渗透 阻力大大下降。天灸疗法就是一种对穴区皮肤有较强刺激的方法,经过天灸后,局部多呈充 血潮红或起小泡,类似炎症。在此种情况下,天灸药中的有效成分是否更容易被吸收,是值 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药物通过皮肤渗透是个被动扩散过程,所以随着皮肤表面药 物浓度的增加,渗透率也会提高。但皮肤吸收过程会饱和,在固定面积的皮肤上吸收剂量是 有限的[10]。天灸所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虽然通过穴区有所渗入,但吸收量毕竟有限 ,是否能 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值得探讨。近年来日本和美国[13,14]在研究灸疗的作用机理 时发现: 灸刺激可诱导施灸局部的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施灸可增加对含有热休克蛋白的纯蛋白衍生 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故认为施灸部位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是作为一种免疫原而激 活了免疫[15]。天灸的药物刺激是否也使施灸局部产生了类似的免疫原激活了免疫 ,或者产 生某种特殊的新物质,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这将对揭示天灸作用原理的本质产生重要 的影响。当然天灸用药的药性及渗透率、天灸贴药的时间、天灸取穴的特异性等诸多因素亦 对天灸作用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天灸疗法是一种十分古老而独特的方法,至今,临床还在应用该法治疗某些疑难 病症,效果显著。但毕竟该法属于一种轻度皮损伤性疗法。虽然正常天灸的发泡仅涉及表皮 层,泡愈后不留疤痕,但部分患者接受起来仍有顾虑。深入研究天灸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 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尤其是借着透皮吸收制剂研究的启发,将天灸法获取疗效的核心东西挖 掘出来,并依此改良天灸方法,把天灸方法变成一种更易被患者接受的、疗效肯定使用方便 的方法,使天灸这朵中医灸疗古老的奇葩绽放出创新的光芒,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 大贡献。
  李晓泓,女,39岁,学硕士,副教授
  参 考 文 献
  1,孙 伟.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 陕西中医, 1988,(5):207
  2,施亚萍.发泡膏治疗痛经82例. 江苏中医, 1990,(2):36
  3,耿凤兰,于诺理.轻粉蒜泥灸阳溪治疗牙痛. 中国针灸, 1995,(1): 56~57
  4,龚荐纯.斑蝥麝香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痛498例. 中国针灸, 1990,10(2): 13~14
  5,刘炳权.三伏天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89,(3):1
  6,朱士顺.斑蝥鸡矢膏冷灸治疗小结. 江苏中医, 1987, 8(10):29
  7,谭支绍.中医天灸疗法. 广西: 广西科技出版社, 1991. 7~9
  8,杨 桦, 詹贵成, 易 红,等.黄连膏药透皮吸收的研究. 中草药, 1995,26(7):366~3 67
  9,董兴海,陈 刚,张经芬.茵陈蒿汤经透皮给药治疗胆绞痛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1997, 17(3):141~143
  10,梁秉文.经皮给药制剂.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1,99,109
  11,马庆晏,秦 洁.皮肤的生理特点与透皮吸收. 生理学通报, 1997, 32(10): 24~26
  12,魏 莉, 蔡贞贞, 徐莲英.阿魏酸透皮吸收实验研究. 中成药, 1998,20(6): 1~2
  13,Kobayashi K. Induction of Heat-Shock Protein(hsp) by Moxibustion. Am J Chi n Med, 1995, 23(3~4):327
  14,小林和子. 钅 咸灸刺激と热シヨツ クタンパク质, あるいは ストレスタンパク质との关连性一画像解析装置による分析. 全日本钅 咸灸学会杂讠 志 , 1991, 41(1):83
  15,陆静译.运用电子灸诱导纯蛋白衍生物反应性淋巴细胞.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5, 17(3):61
  16,李学武,李晓泓,张露芬,等. 天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中国骨质 疏松杂志, 1998, 4(3):58~61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19:13:3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灸法预防:灸法亦可扶阳化瘀,延年益寿,古代灸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督脉的命门、大椎、膏肓、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穴(双)、每次灸五壮,均有补肾填精助阳、防止衰老和预防痴呆的效果。
58
发表于 2006-5-17 23:25:16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6楼,你这个东东是不是坎离砂翻版啊?
59
发表于 2006-5-17 23:39:2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灸法预防:灸法亦可扶阳化瘀,延年益寿,古代灸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督脉的命门、大椎、膏肓、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穴(双)、每次灸五壮,均有补肾填精助阳、防止衰老和预防痴呆的效果。
    保健灸,如何?
60
发表于 2006-5-19 18:40:36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湿疹,灸疗怎样做?
   请高手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24 16:12 , Processed in 0.05721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