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大光明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至真大要论章节,求解。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1:19:2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28 16:06
肝脏:五行属性--木,木者升发,条达之意;
肝藏血,主生清血,……
肝情志主怒,发怒之时,其气会骤然 ...

中医说的肝,如同你比喻的,刘备是个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至于这个人长得什么样,怎么样个细胞构成,组织框架,这个不是传统中医所要叙述的范围i。

点评

问题是弘毅宽厚、细胞组织都不能让读者知道刘备是谁。 刘备是个历史人物,介绍刘备就要从刘备的社会属性介绍。人,这不用说。东汉末年的人,这是关键。可以介绍刘备的功绩、性格,但这些都不重要。 为什么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9 11:37
52
发表于 2015-5-29 11:37:40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5-29 11:19
中医说的肝,如同你比喻的,刘备是个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至于这个人长得 ...

问题是弘毅宽厚、细胞组织都不能让读者知道刘备是谁。

刘备是个历史人物,介绍刘备就要从刘备的社会属性介绍。人,这不用说。东汉末年的人,这是关键。可以介绍刘备的功绩、性格,但这些都不重要。


为什么只有“东汉末年”这句话最重要呢?


我们介绍的是历史人物,不是生物标本,所以组织细胞可以不管。我们也不是刘备的上级,别人对刘备的评价我们也不用管。我们要说清楚的是刘备是谁?就是东汉末年被称为刘皇叔的那位。


如果不能确定刘备是谁。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细胞构成……一个头两只手……这些描述给唐太宗、李闯王都一样。

咱们说肝主升发,可是没说肝是谁,那我说肾主升发、肺主升发,怎么就不行?

搜索
复制

点评

这涉及到,外在气候,怎么与人体的脏腑相连了,为什么这么联系, 你的这个问题,我没能力回答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9 16:25
没错,你真的说到点子上了, 谁发明的肝主升发呢,真的是那么回事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9 16:24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6:24:4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29 11:37
问题是弘毅宽厚、细胞组织都不能让读者知道刘备是谁。

刘备是个历史人物,介绍刘备就要从刘备的社会属 ...

没错,你真的说到点子上了, 谁发明的肝主升发呢,真的是那么回事吗?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6:25:4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29 11:37
问题是弘毅宽厚、细胞组织都不能让读者知道刘备是谁。

刘备是个历史人物,介绍刘备就要从刘备的社会属 ...

这涉及到,外在气候,怎么与人体的脏腑相连了,为什么这么联系, 你的这个问题,我没能力回答了。 

点评

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咱们慢慢聊。 搜索 复制 简单的一句话,脏腑学说里的肝,实际上是“升发”这个生理活动的代名词,肾,实际是“精”的代名词,心,实际是“神”的代名词,脾是“运化”的代名词。肺如何总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9 19:40
55
发表于 2015-5-29 19:4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5-29 19:41 编辑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5-29 16:25
这涉及到,外在气候,怎么与人体的脏腑相连了,为什么这么联系, 你的这个问题,我没能力回答了。 

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咱们慢慢聊。
搜索
复制


简单的一句话,脏腑学说里的肝,实际上是“升发”这个生理活动的代名词,肾,实际是“精”的代名词,心,实际是“神”的代名词,脾是“运化”的代名词。肺如何总结,我还没想好。
不如此表述,无法摆脱五脏与解剖学的关系,也无法把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

前几年,和否定中医者争论,对方攻击最多的是肾虚和心主神。理由是:肾脏是个泌尿器官,和脑、骨、生殖毫无关系,中医关于肾的说法是错的。心主神也是这样说的,不列举了,您也知道。

我的回答是:脏腑学说的肾,不是解剖学的肾脏。
人家就问:不是肾脏,凭什么叫肾?
我答:中医发现了主脑、主骨、主水、主生殖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把这些功能归纳到一个系统,把这个系统称为肾,这是中医首创。一千多年后,西方人解剖发现了腰子,给腰子起了了个名字,不知道外文怎么写,翻译家就翻译成“肾脏”。应该说侵犯了中医的命名权,只是当时中医没有去争这个权利。
按说,想要用“肾脏”这个词,肾脏的内容就应该符合中医“肾”的内容。如果不能符合,那就是“肾脏”这个名字起的名不符实,因为肾本来有定义的,你解剖学发现的器官,符合中医肾的定义你可以叫肾(脏),你不符合中医肾的定义,你自个另起名字去,是这么个理吧?

这是和否定中医者争脏腑命名的理由讲的道理。在中医论坛里,这个理不用争,大家也认可。这是段闲话,咱们说咱们的正话。

正话就是我开头说的,五脏,就是中医把生理功能划分了五个系统,以五脏命名。需要我们讨论 的有几个问题:1,为什么以心肝脾肺肾命名,不能以甲乙丙丁戊命名呢?2,这五个生理功能是怎么发现的?3,五行学说有什么用处?4,如何证实有这些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关系?

光明先生如有兴趣,我们后面继续。









搜索
复制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0:49: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讲的五脏,包含了解剖学上的五脏,不能把这个否定了,只不过中医强调的是按“五行的属性”来解释五脏的属性。 解剖学上,是比较原始的对于器官的描述。

兹取内经灵枢上的话如下: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这比比皆是器官。

因此,比如说中医的肝,那就是包括了肝器官,肝经,肝情志肝功能(按五行分类)的综合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0:54:14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灵枢》第04章 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黄帝内经灵枢》第47章 本藏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心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请问李先生,这都说得不是解剖上的五脏吗?

点评

请问李先生,这都说得不是解剖上的五脏吗? 搜索 复制 ------------------------------------------------------ 这些是说的解剖上的五脏。古人做了解剖,还试图从解剖角度分析病变,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可贵。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30 11:21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0:57:37 | 只看该作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够骷者,心高;骼骷小、短举者,心下。骼骷长者,心下坚;骼骷弱小以薄者,心脆。骼骷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够骷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黄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歧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于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高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覆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歧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歧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糜者,胃薄。胃不坚;肉胭小而糜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肉胭无小里累者,胃急。肉胭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59
发表于 2015-5-30 11:21:02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5-30 10:54
《黄帝内经灵枢》第04章 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 ...


请问李先生,这都说得不是解剖上的五脏吗?

搜索
复制

------------------------------------------------------
这些是说的解剖上的五脏。古人做了解剖,还试图从解剖角度分析病变,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可贵。但是,不能因此说脏腑学说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建立的。因为,如果要在解剖学上建立生理学,认识疾病,还需要很多条件。《内经》时代没有这个条件,古罗马也没有这个条件。中医的做法是抛开解剖学,另找途径。西方人的做法是等了一千来年,等到现代科学出现。中医在《内经》《难经》以后,抛开解剖学,有许多辉煌的成就,西方在丢下解剖学以后,医学就停滞着不动,过了一千来年才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发展。----这是医史上的大概,题外话。


题内话是咱们分析一下《内经》的这些涉及解剖的内容,分析两方面问题:


1,这些内容和解剖实际是否相符?如果相符,说明《内经》有很准确的解剖。
2,这些内容,和中医后世沿用的脏腑学说、辨证论治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说明后世中医是在《内经》解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先学习一部分: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够骷者,心高;骼骷小、短举者,心下。骼骷长者,心下坚;骼骷弱小以薄者,心脆。骼骷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够骷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
不知道这里的心小、大、高、低、下、下坚、脆、端正、偏倾是何意?先生可否简单讲解一下?
咱们先把经义理解了才好讨论。《内经》内容多,深奥,咱们选取一点学习。

点评

-----但是,不能因此说脏腑学说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建立的。------ 您说的对阿,我并没有说脏腑学说,是在解剖学上建立的。 我不过是在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包含了解剖学这个部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30 11:51
李先生没看到我上面说的结论吧,我说的是,内经时代已经存在了对于脏腑器官的粗略的解剖认识, 所以,经络的走向都有直接连接“脏腑器官”的说明,这个是不能否定的,谈中医的五脏不包括器官,显然是不对的。 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30 11:49
60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1:49:1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30 11:21
请问李先生,这都说得不是解剖上的五脏吗?
搜索
复制

李先生没看到我上面说的结论吧,我说的是,内经时代已经存在了对于脏腑器官的粗略的解剖认识, 所以,经络的走向都有直接连接“脏腑器官”的说明,这个是不能否定的,谈中医的五脏不包括器官,显然是不对的。

那么对于解剖的细致程度,当然不如当代的西医说得清楚,明白,但也不能据此否定古代的对于脏腑器官的认识。

另外我也说了,中医的脏腑,即使存在对于器官的粗略的解剖认知,然后在论述功能时,仍然是从人天相应的角度,五运的,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谈中医的脏腑功能。

这个并没有什么矛盾。

这是你说得话:----我的回答是:脏腑学说的肾,不是解剖学的肾脏。-------

而我要说得是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解剖的肾,不过比较粗,那一大堆的内经灵枢的贴文就是证明。 大小等的说明不是解剖是什么?

至于怎么解剖的,怎么算大,怎么算小,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我们不应该转移话题,我们原来讨论的是,----中医的脏腑究竟含不含 解剖的器官这个部分,还是只是功能,不包含器官, 上述的灵枢的经文证明,包含解剖的器官,但讲“功能”,却不是从解剖学发展来的。

这够清楚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18:20 , Processed in 0.1143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