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5-8-17 07:38:33 | 只看该作者
       儒家、法家、墨家、孙子兵法、公孙龙、阴阳家……各家学说对于《内经》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影响,大小而已。不可一叶障目。

点评

所言甚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18 10:58
5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0:58:1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8-17 07:38
儒家、法家、墨家、孙子兵法、公孙龙、阴阳家……各家学说对于《内经》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影响,大小 ...

所言甚是。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0:08:4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道家在西汉前半期,明显受统治者提倡的事实,只需听司马迁父子怎样说就够了。太史公自序述六家指要,道家殿后。若审其意,则唯有对道家有褒无贬,完全是集众家之长,无美不备。原话如下: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0:09:14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道家在西汉前半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的时期,汉高帝(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0:09:57 | 只看该作者
⑵六家指要: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史记·太史公自序》:“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金栋按:当补医家要指。
古代医家虽已有医学典籍,然在汉之时,“医乃小技”,百工之一,地位卑微,东汉名医华佗“耻以医见业”则是明证,所以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贬言也,与今不可同日而语。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0:10:26 | 只看该作者
⑶道家:司马迁父子所说的道家,是指黄老术的新道家,与先秦道家已有不同。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52:44 | 只看该作者
搜索
【原文】看来,所谓汉初尚黄老的实质,竟是在道家的旗帜下来了一番诸子百家大汇合。道家在春秋战国原不如其他五家显贵,那时最为统治者重视的依次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真正促成大一统的乃是法家。法家讲人定胜天,和道家正相反。岂知“法家严而少恩”,严刑苛法使秦王朝迅速崩溃。反者道之动。道家由隐而显是汉初政治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规律。不过,其余诸家并不甘寂寞,儒家尤其跃跃欲试,多次与道家争锋。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场斗争持续到文帝时,仍以道家占绝对优势。学术上的原因就是儒家学说的学术内容这是还太朴素、太单薄。到武帝时,董仲舒全面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彻底改造了儒家思想。这种新儒学不仅能直接地为汉家受命于天服务,而且学术气息-用阴阳五行论证的严密程度也超过了道家。此后,儒家独尊,直至近代前都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至于法家(刑名)之学,则汉初也实际上在采用,不过口号喊得不响罢了。
以上是汉初道家的地位及其与儒、法、阴阳各家的关系简介。道家盛行了一百年左右,此后的地位也仅次于儒。在这种社会思想背景下出现的各种学术著作必然有明显的道家痕迹。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53:39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真正促成大一统的乃是法家秦灭六国而完成统一。秦始皇嬴政是法家人物。
金栋按:范文澜说:“秦孝公用商鞅治秦国,此后秦政治是法家学说指导下的政治,国王极端专制,刑罚极端残酷,山东六国称秦为虎狼之国,是名符其实的。秦始皇、秦二世尤重韩非学说,商鞅加韩非,秦政治残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固然,法家政治在秦始皇时,曾起着富国强兵摧毁领主势力的作用,但到秦二世时,法家政治只剩下完全黑暗的一面,使秦强盛的学说转成为促秦灭亡的学说了。” (《中国通史·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秦怎样建立汉族的统一国家》)
搜索
搜索
59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54:54 | 只看该作者
⑵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道”在运动中的规律。
《河上公章句》:“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
王弼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
金栋按:老子的辩证思想,即宇宙万事万物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发展变化,相互转化,所谓“物极必反”矣。《内经》的辩证思想有其端倪,如重阴必阳、重寒必热等。陈鼓应说:“阴与阳的矛盾转化关系被《系辞》表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实为对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转译。”(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
此句见于《老子·第四十章》。
搜索
60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55:54 | 只看该作者
⑶黜:废,贬退。《史记索隐》:“退而后之也。”
搜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 11:21 , Processed in 0.1386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