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二节 出土医书与《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0:46 | 只看该作者
⒅(疒颓)(疝):又作颓疝。“出《素问·阴阳别论》。①指寒湿下传引起的阴囊肿大。《儒门事亲》卷三:‘颓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②指妇女少腹肿或妇女阴户突出的病症。《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③指阴疝。《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颓疝。’”(《中医大辞典》)
《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为病……其传为颓疝。”《素问识》云:“颓,坠也。”《素问补识》云:“天雄按:古代心腹痛不一定是疝,但疝一定有心腹痛。其涉及前阴者,亦必兼有腹痛,始谓之疝。……本条颓疝,当是前阴之病而兼有腹痛者。”
金栋按:(疒颓),原作“穨”字,与颓字皆通假。此题目录为“肠穨”,即《内经》之颓疝。
5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1:13 | 只看该作者
⒆庑(音武wu):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
⒇禹步:模仿夏禹偏枯之步。《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五十二病方考释》云:“巫者操作法术时的一种行步方法。相传是模仿自夏禹氏者。……禹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而俗巫多效禹步。……关于禹步的更具体的方法在《抱朴子·登涉篇》及《千金翼方》卷二十九‘掌诀法第五’一篇中均有详细的说明。”
[21]狐麃:《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五十二病方考释》云:“当即狐尿。”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1:45 | 只看该作者
[22]狐疝:“出《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症。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中医大辞典》)
本祝由方——祝由词:“吁!狐麃。”使用方法:在正屋旁边,令患者北向卧,祝由师反复走禹步3次,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功能:祛百邪鬼怪。方解: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时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故名狐疝、阴狐疝、狐疝风;类似腹股沟疝。禹步祝由者,飞天之精,蹑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气齐并,以祛百邪鬼怪。(《<五十二病方>释义》)
金栋按:由于古人认识有限,把疝病的原因责之于鬼神作祟,故治以祝由之术。
又,原书“狐疝”二字,仅有一个“狐”字,以下缺文后用代替。先生据上下文义补一“疝”字而成“狐疝”,为是。
5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3:34 | 只看该作者
四、《内经》本身提示的经脉说演变过程
【原文】1.经脉数目
经文中凡总提经脉处都说十二经脉,细读经文却有几处实则十一经,还有的又不止十二经。引文中已指出《灵枢·本输》、《灵枢·阴阳系日月》均是十一经,独少手厥阴,不再举,补充如下:
⑴《素问·刺疟》讲“十二疟”。足三阴三阳各一疟,再加上肺心脾肝肾各一疟。这样凑够了十一疟,为了凑够十二虐,加了一个胃疟。其中涉及九条经脉。足六经是全的,手经只有少阴、阳明、太阴。
⑵《素问·气府论》讲穴位循经分部最系统,其中也没有手厥阴。手足太阴的说法又自是一家
⑶《素问·阴阳别论》说:“人有四经十二从。”注家说:“经,谓经脉。”则又有四经脉、十二从脉之说。
⑷《素问·刺腰痛》中出现了17个脉名。这些脉还凑不齐足三阴三阳,却出现了10个《灵枢·经脉》不承认的脉。注家尽力把它们说成十二经的支脉或穴位,但不能讲通。浅见以为,此篇乃数家之学凑集而成,内容早晚不一。
⑸第九节提到道教有360脉之说。《内经》中也有。《素问·气穴论》说:“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若不用演变发展思想看《内经》,对这段文字只能以《灵枢·经脉》的说法强解。
⑹《灵枢·五十营》有二十八脉说,见第六节。
统观经络学说,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极大。由四脉至十脉、十一脉、十二脉、二十四脉、二十八脉、三百六十脉等均是天人相应的表现。《灵枢·经脉》的定型说法经历了长时期统一整理,当然,仍然体现了天人相应。
2.经脉走行
《灵枢·经脉》确认的循行顺序在《灵枢·逆顺肥瘦》中总结为至今背诵的歌决。这是很晚的说法。考其他篇章则循行规律大有出入。
⑴《灵枢·经筋》讲各经起止,都是“向心性”走向,构不成循环。我们不能认为“经筋”与“经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灵枢·经筋》是经络说的一派观点。
⑵《素问·气府论》讲“气府”(即穴位)分布,有明白的起止说法。均从中央向外周走行,至少手足阳脉如此。
⑶《灵枢·脉度》讲“脉度”均从四肢远端起算,至少与《灵枢·经脉》不相符。
⒊穴位及分布
《素问·气穴论》和《素问·气府论》是两套穴位系统。前者以穴位主治分类,不讲循经。后者主要分布于六阳经。它们的穴位总数都是365个左右。由此应看到,早期有一个以主治定穴位的阶段,不注重循经。把穴位主要安置于各阳经,已是一大进步。读者倘以为不然,请看《内经》的说法: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无手厥阴脉,手少阴脉也没有腧穴。
4.经脉学的解剖学基础
天人相应等思想,在经脉说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若能细读《内经》,我们仍应惊叹古人对有关解剖知识了解之精详。仅举以下三方面即可知经络说的解剖基础。
⑴关于表浅血管
《灵枢·本输》对尺动脉、腋动脉、胫后动脉等描述很准确。
《灵枢·五邪》对颈动脉、颞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等都有可靠的记述。
《素问·刺禁论》对舌下动脉、腘动脉、股动脉等处不可刺(当时的针较粗)放血,有详细说明。
对体表静脉的记述更多,不再举。
⑵体内大血管
《灵枢·逆顺肥瘦》讲冲脉走行就是体内大血管的相当精确的分布图,有解剖常识者一看便知,章太炎早就指出过
⑶表浅神经
《灵枢·经筋》有“手太阳之筋……结于肘内锐骨(即肱骨内髁)之后,弹之应小指。”显然是指尺神经。容易触知的另一个表浅大神经——腓总神经,未见记述。
上举有关解剖知识以血管为主,今所知最早的经络名词为“脉”,故经络的原始解剖含义是清楚的。后来也一直在血管上下功夫多。为什么结果形成了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经络系统,其时代原因上文多已说明。
借助马王堆医书研究《内经》时代,总精神是强调要用发展的思想看《内经》。这些古医书出土前,为什么人们对《内经》本身的矛盾处——发展演变的痕迹,多讳言呢?为什么总是力图把《内经》成书时代说得尽量早呢?为什么《内经》之后的经脉说竟没有再增一经或减一经呢?这些问题值得医史家和《内经》家深思。

点评

经文中凡总提经脉处都说十二经脉,细读经文却有几处实则十一经,还有的又不止十二经。引文中已指出《灵枢·本输》、《灵枢·阴阳系日月》均是十一经,独少手厥阴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8 11:51
5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5:59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素问·刺疟》讲“十二疟”:足三阳、足三阴之疟和五脏(肺心肝脾肾)疟再加胃疟,以凑十二之数。无心包厥阴之疟。
⑵没有手厥阴。手足太阴的说法又自是一家:无“手足太阴” 脉气所发者,亦无“手厥阴”脉气所发者。而“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之腧穴,与后世所言之腧穴数,则少之又少。
⑶人有四经十二从: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天人相应的比类推演,结果导致《内经》各篇说法不一。
⑷《素问·刺腰痛》中出现了17个脉名:即足三阳、足三阴,再加下文的11个。
金栋按:腰痛似与手经无关,故无手之六经。
5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6:30 | 只看该作者
⑸却出现了10个《灵枢·经脉》不承认的脉:似不确,有11个。即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横络之脉、会阴之脉、直阳之脉、飞阳之脉、阴维、昌阳之脉、散脉、肉理之脉。
5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7:01 | 只看该作者
⑹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邪传于十二络脉,再进一步不只是传于十四络脉。十二正经各一条络脉,即十二络脉;再加上任督脉之络则为十四络脉。王冰注:“十四络者,谓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故不并言之也。”
⑺内解泻于中者十脉:若邪犯之从内解泻时,可取五脏之经脉,左右共十脉泻之。《类经七卷·经络类八》注:“解,解散也,即《刺节真邪》篇解结之谓。泻,泻去其实也。中者,五脏也。此言络虽十二,而分属于五脏,故可解泻于中。左右各五,故云十脉。”
⑻冲脉走行就是体内大血管的相当精确的分布图:见第三节先生附文。
⑼章太炎早就指出过:“出于心者为大动脉,返于心者为大静脉,皆旧所谓冲脉是也。”(《章太炎医论·二、论旧说经脉过误》)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2:07:40 | 只看该作者
⑽最早的经络名词为“脉”:在古代,经络与脉的形态基础是一样的,即血脉——血管。“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4:36:3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6 21:49
【原文】以上引文已够多了。但我仍建议一切与中医学术打交道的读者看一下原文。它会使读者解放思想,大开眼 ...

十二经应十二月,乃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点评

很难得到解剖的证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7 14:38
6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4:38:4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7 14:36
十二经应十二月,乃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很难得到解剖的证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9 14:32 , Processed in 0.1550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