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思考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天人合一”理念来理解中医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2-27 20:47:48 | 只看该作者
凡是哲学的东西、文化的东西直接移植到医学里就用的都是所谓说理工具不能实证心理按摩忽悠人的。仅供参考。
52
发表于 2016-12-27 20:53: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中医要看对象,所谓夏虫不可语冰。
53
发表于 2016-12-27 23:13:22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2-27 16:44
没有痛苦,就是健康,称之为第一状态;有痛苦,能查出来病理指标,称之为第二状态;
有痛苦,却查不出来 ...

哈哈,先生真会挖苦自己:
-------------------------------
我有几个有利条件,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能同时具备:
1、中医世家出身;
------------------却不懂脉,不知证,读不懂医书,大概只有细胞吧。
2、50-70年代的“天下第一医”是我们单位的同事;
-------------------不如说“天下第一医”是我们国家的公民。
3、70年代-本世纪10年代的医疗成就最高的临床家是家父至交好友;我自12岁起就开始听他的尊尊教导,直到前年他去世。
--------------------不如说你同习总家做过临居,你就是部级
4、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新中医的创始人,就和我住隔壁。
--------------------干你的屁事?
5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10:4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28 10:50 编辑

为什么总与一些自称是中医的人发生冲突?

因为我见到的中医是现代中医,这些人知道或学到的中医是古代中医。
我见到的是人,而他们读到的是书。
我领略的是中医精髓,而他们学到的是文化糟粕。
仅仅糟粕尚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社会残渣聚集起来一起宣染这些文化糟粕。
这叫雪上加霜!
但是,中医的发展遵循自身规律,不是少数残渣能够阻挡得了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10:5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28 11:01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12-27 18:15
跟你个医盲讨论,就是费劲。什么是第三状态医学,麻烦你回去翻翻书,好吗?

哪来的狗屁天下第一,如果 ...

跟你个医盲讨论,就是费劲。什么是第三状态医学,麻烦你回去翻翻书,好吗?
哪来的狗屁天下第一,如果这个狗屁天下第一,真懂中医,中医今天能如此没落吗?
------------------------------------------------------------------------------------------------------------

中医如今的没落是分地域的。
在你周围的那一片可定是没落的。因为你根本就不懂中医,
只会拿着太阳风暴和太阳黑子来解释中医;
只会用西医的“五大神经”来解释中医五脏,
不是有人问你吗?
“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在中医里叫什么?”
你怎么不敢回答?
胡编了吧?


中医里藏污纳垢的地区,肯定发达不起来。
56
发表于 2016-12-28 11:26: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my111 于 2016-12-28 03:42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2-27 09:13
先生的科学就是骗子的学问,只要骗人就是科学。【西医理化检查,可以说非常完备。】完备在查不出病,说明 ...

回去好好看看现代一些著名临床家的医案吧,
哪一个不是用指标证明自己的疗效?

----这个要辩证的理解
指标只是中医的一个“证”,
原来的指标消失只是说明治疗有效

指标 很容易误判---即便是误判的指标消失也可以用来证明中医的治疗有效,这大概是很多中医用理化检查来检查的原因吧。
但是反之 但并不能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证据。
先生的新中医通过理化指标来定位用药,岂不是草菅人命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他从一份资料里获悉,医生的诊断确实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经过会诊,经过B超、CT等检测并化验,误诊率是30%。美国的误诊率是15%—40%,英国的误诊率是50%左右。还有专门的误诊学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理化指标来定位病因  岂不是50%是冤死的? 如果在加上用药的错误,那简直是不可想象

一个人被治好的概率=(1- 诊断的失误率)*(1-治疗的失误率)
如果 失误率都是50%
那么 有效率是(1- 50%)*(1-50%)=25%







57
发表于 2016-12-28 11:29:42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2-28 10:59
跟你个医盲讨论,就是费劲。什么是第三状态医学,麻烦你回去翻翻书,好吗?
哪来的狗屁天下第一,如果这 ...

杏林春色
桃李满天下
杏林是啥?
桃李是啥?
如此一问,足见你的脑袋就是一个榆木疙瘩。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11:4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28 11:49 编辑
ymy111 发表于 2016-12-28 11:26
回去好好看看现代一些著名临床家的医案吧,
哪一个不是用指标证明自己的疗效?

回去好好看看现代一些著名临床家的医案吧,
哪一个不是用指标证明自己的疗效?

----这个要辩证的理解
指标只是中医的一个“证”,可以用来判断
原来的指标消失只是说明治疗有效
-----------------------------------------------------------------------

先生总算说了句公道话!


指标 很容易误判---即便是误判的指标硝酸也可以用来证明中医的治疗有效,这大概是很多中医用理化检查来检查的原因吧。但是反之 但并不能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证据。
-----------------------------------------------------------------------
我没有说指标是唯一证据,而是说指标是“第三方”提供的证据。
为什么要强调第三方,还不是为了中医的疗效证据更有力?
指标会误判,这在西医里是家常便饭。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怕误判就拒绝用指标检验。
古中医从辨证论治到理法方药全部都是依靠医生个人主观感觉而进行的。岂不更是草菅人命?
这种落后方法是历史造成的。如今有了先进的科学设备,

即便中医不承认与西医是一个体系,疗效总可以借用一下现代设备吧?
可以想想,如果不借用现代设备,中医还能借用什么证明自己有效?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11:58:10 | 只看该作者
ymy111 发表于 2016-12-28 11:26
回去好好看看现代一些著名临床家的医案吧,
哪一个不是用指标证明自己的疗效?

但是反之 但并不能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证据。
先生的新中医通过理化指标来定位用药,岂不是草菅人命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他从一份资料里获悉,医生的诊断确实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经过会诊,经过B超、CT等检测并化验,误诊率是30%。美国的误诊率是15%—40%,英国的误诊率是50%左右。还有专门的误诊学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理化指标来定位病因  岂不是50%是冤死的? 如果在加上用药的错误,那简直是不可想象

一个人被治好的概率=(1- 诊断的失误率)*(1-治疗的失误率)
如果 失误率都是50%
那么 有效率是(1- 50%)*(1-50%)=25%
----------------------------------------------------------------------------------------------------------
西医的误诊率确实存在,我已经用“家常便饭”加以描述。

我为什么要强调“客观”?
因为网友们大都是身为中医,意思是自己难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正因为我什么医都不是,所以既能看到中医的问题,又能看到西医的问题,还能看得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那么,就按先生所说:西医的“有效率是(1- 50%)*(1-50%)=25%”!
先生肯定认为这个数据很低,我却认为这个数据过高。如果真能达到人类疾病治愈率的25%,完全有能力担负人类主流医学职责。
因为除现代西医外,还没有哪一门医学的总治愈率能超过它的零头?

60
发表于 2016-12-28 12:29:3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2-28 03:46
回去好好看看现代一些著名临床家的医案吧,
哪一个不是用指标证明自己的疗效?

古中医从辨证论治到理法方药全部都是依靠医生个人主观感觉而进行的。岂不更是草菅人命?
------这是那些号称中医是经验医学的伪中医,不能代表中医
这种落后方法是历史造成的。如今有了先进的科学设备,
即便中医不承认与西医是一个体系,疗效总可以借用一下现代设备吧?
-----中医i从来不排斥现代设备---带上眼镜一样是望诊。现代设备只不过是 望闻问切的延伸
--看来你对中医的误会太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8 06:39 , Processed in 0.0542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