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7:0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8 15:47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7 14:56
《灵兰秘典论》这一篇是《素问》中与阴阳五行完全无关的唯一一篇。为什么这一篇大反潮流,而古人又不能将它 ...

或与董仲舒思想有关。以人体比附国家,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第二十二》有相似比附。
52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7:22:5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8 07:06
以人体比附国家,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第二十二》有相似比附。

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说: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于其主,则上下相制使。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上下相制使,则百官各得其所。形体无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国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谦尊自卑者,仁贤之所事也。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53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7:26:40 | 只看该作者
赵洪钧《内经时代》说:

这种以心为君主,主明则下安的基本思想应该是《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蓝本。《灵兰秘典论》在《内经》中看来别具一格,其直接渊源仍是董仲舒的思想。



54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07:49:50 | 只看该作者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

《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这里,《玉杯》、《竹林》是篇名,没有《闻举》、《蕃露》、《清明》等篇名。汉代只称“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没有《春秋繁露》书名。后人集董子文成书,以《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为例,署名《董子春秋》,而首篇名为《蕃露》,连起来变成董子《春秋繁露》,这样首篇便无篇名,抄写者就将首篇第一个词“楚庄王”作为篇名,而《蕃露》篇名从此消失。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资料。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成为儒家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奠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98年,约卒于公元前106年。早年专心研究《春秋》公羊学,在汉景帝时代任经学博士,并教授很多弟子。他专心研究时,曾经三年不去看自己的园圃。他的学生很多,都是由几个先来的学生从董仲舒那里学习后,再去教其他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董仲舒那里学习了几年,还没有见过董仲舒的面。汉武帝时代,他参加对策,连续三次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这三次对策的策文主要讲了天人感应的问题,后人称为“天人三策”。任江都相期间曾一度任中大夫。后从江都相调任胶西相。不久,由于年老,又不得志,辞职回家,专心从事著述和教学工作。他虽然穷居陋巷,朝廷有些议而不决的事,还派廷尉张汤等去向他咨询。董仲舒的著作由后人汇编成一书,汉代时称《董仲舒书》,后来称《春秋繁露》。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收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些学术成果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靠资料。另外,董仲舒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著名的有嬴公(汉昭帝时任谏议大夫)、褚大(任梁相)、吕步舒(任丞相长史)、殷忠(《汉书》作殷仲)等。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弟子约有几百人。他的子孙也都因为有学问而做了大官。董仲舒的学生及后学著名的还有睦孟、孟卿、严彭祖、颜安乐、刘向、王彦以及东汉何休等。西汉两个著名的公羊学大家:一个是胡母子都,另一个是他的弟子公孙弘。公孙弘当了大官,没有从事教学工作,因此没有弟子。董仲舒以后,研究公羊学的学者大都是董仲舒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和后学。西汉时公羊学很盛行,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实际上是董仲舒思想对于政治的影响的结果。因此,汉代思想家认为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无)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刘向的儿子刘歆虽然不认为董仲舒超过管仲和晏婴,但也承认董仲舒在西汉时期“为群儒首”。东汉王充是一个特立人物,轻易不盲从别人所说,一切思想都要经过自己重新考虑,再作判断。他认为董仲舒是孔子的真正继承者。他说: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论衡·别通》)。又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论衡·超奇》)他认为董仲舒是周文王、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是圣统的继承者。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当代圣人。这当然是极高的评价。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还可以从当时的一些著作中反映出来。例如,东汉章帝召集白虎观会议,天下经学大家聚会,讨论经学中的不同意见,最后由皇帝“称制临决”,由史学家班固写成会议纪要,名曰《白虎通义》。在《白虎通义》中多次引用董仲舒的说法来论证一种观点,如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白虎通义·三纲》说:“三纲法天、地、人。”董仲舒在《五行对》中首先提出“五行莫贵于土”,《白虎通义·五行》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另外,董仲舒的“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未逾年之君,当称子”,还有灾异谴告说、性情阴阳说,也都被《白虎通义》所采纳。在西汉盐铁会议上,也有人引董仲舒的说法作为争论的理论依据。东汉许慎编《说文解字》,也采用了董仲舒的一些说法。如对“王”的解释,就用董仲舒的说法。许慎是被称为“五经无双”的精通经学的人物,在编这种权威性的字典时,也采用了董仲舒的说法,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是有权威性的。

总之,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形式上是神学目的论,而实质上还是儒家的政治学哲学。他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均衡和谐,均衡就是要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才可能和谐。

董仲舒一生的功业,可用一副对联来概括:

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
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一统,罢百家书。

以上内容见于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

55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6:02:4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8 07:22
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说: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身以 ...

古人认为,治国与治身,道理相同。如《吕氏春秋·审分篇》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56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00:09:2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7 14:56
《灵兰秘典论》这一篇是《素问》中与阴阳五行完全无关的唯一一篇。为什么这一篇大反潮流,而古人又不能将它 ...

说与阴阳无关系,似亦不妥。因在《素问·奇病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即“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所以张介宾《类经》就认为“即《灵兰秘典论》也”。但王冰说“今经已亡”,未知谁是。
5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06:4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10 06:5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10 00:09
说与阴阳无关系,似亦不妥。因在《素问·奇病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即“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所以 ...

由此可知,古代有《阴阳十二官相使》这部著作,据书名推测,应是讲阴阳与十二脏腑的关系。
5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09:26:55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6-10 07:07
这个官应该是乐器。

董先生真伟大,因总能奇思异想,异想天开,发震耳欲聋的声音,与众不同。但是否与事实相符,则全然不顾。
59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10:37:30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6-10 09:30
十二官是指十二经络的声音,按摩经络的时候就有这种现象存在。

异想天开而已!
60
发表于 2017-6-10 12:14: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6 12:49 , Processed in 0.1069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