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事实说话,《伤寒杂病论》中有没有五行?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8-7-1 09:0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 09:27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7-1 08:34
请用概念和原理说话。

五行的概念只能从内经找。就算你们不承认《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的肺金为阳中之阴,肝木为阴中之阳,肾水为阴中之阴,心火为阳中之阳,脾土为阴中至阴五行概念,总该承认金(阳中之阴)木(阴中之阳)水(阳中之阴)火(阳中之阳)土(阴中至阴)是五行的一部分吧!咋就对内经视而不见呢?
52
发表于 2018-7-1 09:1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1 09:31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7-1 08:34
请用概念和原理说话。

内经多用针刺外治,时时刻刻注意外界气候变化对形体的影响。为注重五行。伤寒杂病论为药物内治,时时刻刻注意饮食情况,为注重五常。如伤寒论太阳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少阳篇:(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但在用针刺外治时,也用五行。如: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可见伤寒论施治不同,所用不一。
53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09:20:45 | 只看该作者
        哪位先生证明一下:五味与五行无关!
        那么:张仲景真的不懂五行,伤寒杂病论与五行无关。就成立了。

点评

概念都不清楚呢咋证?画鬼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 09:39
可以说伤寒论在传统方面,为之进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 09:35
五味是引申义的五行,而非本义的五行。否则,混淆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时,苦味药属阴,而与苦味药对应的五行却是火怎么解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 09:32
五味应五行,此乃“人亦应之”(人食五味)之例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 09:31
54
发表于 2018-7-1 09:31:5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 09:20
哪位先生证明一下:五味与五行无关!
        那么:张仲景真的不懂五行,伤寒杂病论与五行无关。 ...

五味应五行,此乃“人亦应之”(人食五味)之例也。
55
发表于 2018-7-1 09:3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 09:3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 09:20
哪位先生证明一下:五味与五行无关!
        那么:张仲景真的不懂五行,伤寒杂病论与五行无关。 ...

五味是引申义的五行,而非本义的五行。否则,混淆本义引申义的区别时,苦味药,而与苦味药对应的五行却是火(阳)怎么解释?
56
发表于 2018-7-1 09:35:5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 09:20
哪位先生证明一下:五味与五行无关!
        那么:张仲景真的不懂五行,伤寒杂病论与五行无关。 ...

可以说伤寒论在传统方面,为之进展。与时俱进。
57
发表于 2018-7-1 09:39:3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 09:20
哪位先生证明一下:五味与五行无关!
        那么:张仲景真的不懂五行,伤寒杂病论与五行无关。 ...

概念都不清楚呢咋证?画鬼呢?

点评

五行的概念是指本义的五行,不是指引申义的五行。咋就不清楚了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 09:56
58
发表于 2018-7-1 09:56: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 10:02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7-1 09:39
概念都不清楚呢咋证?画鬼呢?

五行的概念是指本义的五行,不是指引申义的五行。咋就不清楚了呢?就像阴阳的概念是指本义的阴阳,而非引申义的阴阳。否则,混淆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就会由男为阳、女为阴阳化气阴成形弄出男化气、女成形
59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8:45:33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派与医经派,是后世人的主观意识,张仲景写伤寒论不知道自己是经方派,他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医经派而排斥内经,同理,《内经》的作者们写内经的时候,也没意识到自己写的书是医经派。内经的绝大部分内容,在张仲景之前就有了,作为当时的大医学家不懂《内经》不懂四气五味,违背常理。张仲景写伤寒论是在无数前人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自序中说的清清楚楚了。他一定吸收了《内经》、汤液经中的精华,融合、升华为《伤寒论》。为什么张仲景就不能吸收《内经》的精华呢?张仲景头脑里哪里有医经派与经方派的念头啊!都是后世人吃饱饭无事生非搞出来的!
      都是为了治病救人,经方派、医经派联合起来、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是一种进步,功莫大焉。
60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8:47:04 | 只看该作者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

    五味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五味也有阴阳的分属,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对五脏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说。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以补肾虚。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酸收涩 苦澡湿 甘缓急 辛发散 咸软坚
   
     四气五味
    阴阳统帅四气;五行统领五味。四气五味组方就是阴阳五行的运用。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13:35 , Processed in 0.04803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