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5-11 09:56 编辑  
 
  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 
 
   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证态体系  
证,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临床类型类型。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在西医理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证态体系  
 
 
一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1、气分-Sepsis综合征    
(1)热入气分-SIRS证态  
(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  
2、肺部感染综合征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3)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4、急腹症综合征  
(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2)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1个证态  
(4)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5、痹症-风湿综合征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三)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5、石水-肿瘤性腹水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1、悬饮-胸水证态   
2、支饮-心衰证态  
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四)痰证-炎症证态  
(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三、脏腑辨证论治  
(一)肺病症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肺痨-肺结核证态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肺痈-肺脓肿证态  
哮-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喘-呼吸困难证态  
 
 
       (二)肝病证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三)心病证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心火亢盛证: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胸痹-冠心病证态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四)脾病证  
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五)肾病证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四、八纲辨证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  
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中医六种辨证论治,重要节点上的证170多个,在西医临床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形成170多个证态,从临床理论上完成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