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邓铁涛教授
谢仁海中西医先生郑重其事而真诚的回复,
"就是为了发展中医"。确实如此,在此前提下,可以求大同,存小异.
至有说,对于"易"的看法,普遍从哲学、文化或迷信几方面理解。
个人不信迷信。至于从哲学方面理解,本人也不热衷。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斗争哲学,那是政治阶层的事儿。老百姓寻求健康,是最基础实用层面的事儿。若说哲学在基础实用层面的作用,应该就是完整观测思考事物,个人注意《易经》的是其数字与脏腑的应对,以及天之五运六气对初出生婴儿五脏六腑气化的影响,而天之五运六气又好高远,难以明白,切实点是出生季节天气。只是构思,留待机缘理解。
若因胡言乱语妨碍先生对易的认识与探索。表示抱歉。
[4、中医理论长于宏观,而西医理论长于微观,]
个人认为可能先生忙于事务,更随同于罪不责众,不及探索中医理论与微观结合。
更因为《内经》是以针灸为样本,说阴阳五行,没有连贯明白的药物相随。
其实在《伤寒论》以六经病脉证并治,已经有很大程度弥补。只是千多年懒于囫囵吞枣。
以致日用阴阳五行而不知。
《内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有言,中医乃至精至微之道。
个人体会,西医理论在于观测人体已成物质的的功能。中医理论在于阐明人体内所有物质莫不生于气,气所从来,气的阴阳属性可因相关脏腑经脉有余不足而倾移。
中医治疗也正是泻有余补不足,以纠正气的阴阳失常,恢复各部功能还于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