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ngmengy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9-9-24 18:50:1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华良才三消饮(重用山药花粉地骨皮)治疗消渴 糖尿病(2009-01-06 22:49:33)标签:健康 中医 消渴 糖尿病 山药 天花粉 地骨皮 三消饮 华良才   分类:临床经验
    消渴一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后世诸家多有发挥,其论各具特色。笔者精研前贤教诲,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深感东垣提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兰室秘藏·消渴门》)和叶天士提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的。论断,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针对这一病机,笔者设计“三消饮”方治疗此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满意。方剂组成:
    生山药60-100g  天花粉30-60g  地骨皮15—30g  枸杞子15—30g  生地黄15—30g  玄参15—30g  丹皮10一20g  乌梅10—20g
    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15—20g,麦冬15—20g;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l0-0g,生石膏30—100g,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lO—l5g,山萸肉10—15g,桑螵蛸10一15g。
    方中生山药、天花粉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谓天花粉“主消渴”;《丹溪心法·卷三·消渴》说:“天花粉,消渴神药也”。足见此药治疗消渴之功力卓著。生山药在古籍虽罕见治消渴之记载,但近代医家多认为是治疗消渴之必用妙药。二药合用,确有清热降火,止渴润燥之奇功。生地、枸杞子、乌梅酸甘化阴为臣药。丹皮、地骨皮、玄参为佐药,以清泄血中伏火。地骨皮、枸杞子二者合用有调和全身阴阳,贯通一身气血津液之妙。本方为基础方,针对三消“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和“津涸热淫”的同一性的本质,牢牢掌握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两个关键,再依据三消各有侧重特殊性的一面,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多可速见功效。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用量宜足,不可因药量大而畏用,否则药不及病,徒劳无功。本方剂中所标明药量之幅度,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斟酌病情轻重和承受能力,确定具体剂量,在此范围内使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2.无典型症状之隐性糖尿病,凡血糖量增高者,皆可使用基础方。因为“血糖”含大量热能,也即“血中伏火”,笔者屡用屡效,未见偏差。
    3.近世治消渴多参用“饮食疗法”,笔者体会,除应禁忌辛辣、油腻肥甘及过多食糖外,不必勉强控制饮食量。只要用药得当,燥热一除,伏火得清,津液渐复,则饮食饮水自可调至正常,诸症亦可随之消除。
62
发表于 2009-9-24 23:46:0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名老中医朱良春治痹用药经验管窥
2008-10-02 23:28:48 来源: 中医正骨  显示次数:317   编辑:秦克枫   进入论坛
名老中医朱良春是蜚声海内外的风湿病医学家,对痹证的研究具有较深的造诣,不仅对痹证的诊治提出了许多精辟卓异的见解,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疗效显著的名方,而且在药物的运用上也多有独到之处,所提出的从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三大主症人手用药的治痹经验即是其匠心的体现。为弘扬其学术,试总结介绍如下。
1 疼痛
疼痛是痹证的主要症状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等。此五者各有侧重,但往往证型混杂,难以截然分开。
1.1 风痛
其疼痛呈游走性,走注无定所。即《内经》所谓的“行痹”。对此,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朱老常常选用独活、海风藤及蕲蛇等药。其经验是轻者用独活20~30g或海风藤30~45g;重者用蕲蛇,散剂(效佳)2g,入煎剂则8~10g。因为独活功能“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新久者”(《名医别录》),“为风痹痿软诸大证不可少之药”(《本草正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的作用。但阴虚血燥者应慎用,或配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等,以缓其燥。
蕲蛇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能“通关透节,泄湿驱风”(《玉楸药解》),而且“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本草纲目》)。现代医药理研究证明,其不仅具有祛风镇痛、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脂产生的功能,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和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使抗原、抗体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病情稳定,提高疗效。
1.2 寒痛
指因寒邪内阻而致之疼痛,即《内经》所谓的“寒痹”。具有受寒加剧,得温则舒的特点。治宜温经散寒而止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药大辛大热,善于温经散寒,通痹解凝,为常用之品,但因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故一般炮制后用,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上,以减其毒。
朱老常以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应用,认为川乌温经定痛作用强,草乌治疗痹痛的功效著,故凡寒邪较轻而体质弱者用制川乌,较重者用生川乌,重症川、草乌并用。其用量则根据病人对乌头碱的耐受反应程度,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由3~5g开始,逐步加至10~15g。对于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痛甚者,朱老常用许叔微《本事方》中的麝香丸治疗,常获迅速止痛之效。该方由草乌、地龙、黑豆、麝香等药物组成,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7~14粒,每日1~2次,黄酒送服,多在3~5日内痛止肿消。慢性顽固性者,坚持服用,亦可获效。
1.3 湿痛
肢体有重着之感,肌肤麻木。由于湿性重浊,故《内经》称之为“着痹”。治当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对此,朱老常用生白术45g、苍术15g、薏苡仁30g、制附子15g。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1.4 热痛
多见于痹证急性发作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热者,其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见发热、口干、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朱老常用白虎加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热盛者加寒水石、黄芩、龙胆草;湿重者加苍术、蚕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玄胡索、六轴子等。其中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种子,苦温,有剧毒,善于祛风止痛,散瘀消肿,对于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疔毒有显著效果。不仅能散瘀消肿,尤长于定痛。
对于风寒湿痹之痛剧者,朱老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此药以定痛,颇为应手。但此品有剧毒,用量宜慎,煎剂成人每日用1.5~3g,加入丸、散剂每日约0.3~0.6g(小儿用成人量的1/3),体弱者忌服。对于关节灼热肿痛的,朱老常在上述方中加用寒水石,以求速效。寒水石辛成而寒,入肾走血,历代认为功擅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烫伤等症。今移治于热痹而每获良效,且用后其抗“O”、血沉均趋下降,乃其善于清泄络中邪热之功也。对于常规用药收效不著者,上方加用羚羊角粉0.6g,或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分2次吞,常奏捷效。
对于关节红肿热痛不解者,朱老常用犀黄丸或加用知母20g、寒水石30g,因其不仅能清络热,并善止痛。倘同时外用芙黄散(St大黄、芙蓉叶各等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或用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烂外敷亦佳,可以增加消肿止痛之效,缩短疗程。
1.5 瘀痛
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功能障碍,缠绵不愈者,多是病邪与瘀血凝聚经隧,胶结难解,即叶天士所云“络瘀则痛”是也。对此,朱老认为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选用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而首选药品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地鳖虫、天南星、白芥子等最为合拍。其中除虫类药之殊效外,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
《神农本草经》谓之“治筋痿拘缓”,《开宝本草》谓之“除麻痹”,均已明示。就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说,其基本病变是滑膜炎,在体液免疫异常方面,滑膜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等集聚;类风湿因子无论是IgM、IgG、IgA,都大多在关节内部产生,这些病理变化,似与痰瘀深结经隧骨骱之机理相吻合,前贤指出南星专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2 肿胀
《内经》日:“湿胜则肿”,说明湿为关节肿胀形成之主因。凡见关节肿胀者定有湿邪,其肿势与湿邪之轻重则往往是相应的。故治当祛湿消肿,如肿势不消,湿邪内停而生痰,粘着不去,致气血不畅,痰凝、血瘀胶结而附着于骨,则可导致关节畸形。对此,临床有“伤科治肿,重在化瘀;痹证治肿,重在祛湿”。
而朱老则主张二法同时并用,俾使其相得益彰,提高疗效。在肿胀早期,朱老常用二妙散加防己、泽泻、泽兰、土茯苓等。中期则在祛湿方中用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地鳖虫、乌梢蛇等。此外,朱老还善用七叶莲,认为其长于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并有壮筋骨之效。后期则加刘寄奴、苏木、山慈姑等擅消骨肿之品。
3 僵直拘挛
僵直、拘挛乃痹病晚期之象征,不仅疼痛加剧,而且功能严重障碍,生活多不能自理。对此,朱老称之为“顽痹”。治疗上强调应着重整体词治,细辨其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之偏颇,而施以相应之方药。凡毒热之邪与痰浊、瘀血混杂胶结致关节红肿僵直,难以屈伸,久久不已者,朱老常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加用豁痰破瘀、虫蚁搜剔之品,如山羊角、地龙、蜂房、蜣螂虫、水蛭、山慈姑等,以清热止痛,缓解僵挛。
肢节拘挛较甚者,加蕲蛇、山甲、僵蚕等品。属风湿痹痛而关节拘挛者,加重宽筋藤用量至30~45g。偏寒湿者,重用川乌、草乌、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朱老还认为青风藤、海风藤善于通行经络,疏利关节,有舒筋通络之功,与鸡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仅养血通络,且能舒挛缓痛,亦为临床治疗僵直拘挛的常用良药。伴见肌肉萎缩舌,重用生黄芪、生白术、熟地黄、蜂房、石楠藤,并用蕲蛇粉(每次3g,每日2次)。
4 小结
痹证是风湿类疾病的总称,相当于现代医学许多骨与关节疾病和部分胶原性结缔组织疾病,包括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等。不仅其病因病机复杂,外则风、寒、湿、热合袭;内则气、血、痰、瘀交结,浅则客于肌表、肌肉、经络;深则入于经隧、骨骱;失治、误治,久则又有致虚、致瘀、入络、及肾之变;而且病情顽固,变化莫测,施治较为棘手,绝非一般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奏效。
朱老见微知著,洞悉其奥,不仅能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顺常达变,参以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而且善于抓住各种风湿病均以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其主症这一共同特点,“发皇古义、融汇新知”,根据古代医家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在II缶床实践中筛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药物,达到了“识病也深,达药也精”的境界。既传给了我们诊治痹证的宝贵经验,也授予了我们解决疑难杂症问题的通天手眼。
  
63
发表于 2009-9-25 19:35:1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名老中医朱良春应用鬼箭羽经验
2008-10-02 23:09:37 来源: 现代中医  显示次数:457   编辑:朱又春   进入论坛
一、鬼箭羽-Ramulus Euonymi-(英)Winnged Euonymus Twig
1、简介: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卫矛Euonymus alatus (Thunb.) Sieb. 的带翅嫩枝或枝翅。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小枝斜出,有2~4条木栓质的阔翅。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1.5~8cm,宽1~3.5cm,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齿;叶柄极短。花3~9朵成聚伞花序;萼4浅裂;花瓣4,淡黄色;雄蕊4,着生于花盘上;子房上位,与花盘连生。蒴果椭圆形,绿色,4瓣裂。种子褐色,有橘红色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于山坡丛林中。产于湖北、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山东、陕西、贵州。
【采制】:夏、秋季采收带翅嫩枝或枝翅,晒干。拣去杂质,用水浸透,捞出,切段,晒干。《雷公炮炙论》:"采得(鬼箭)后,只使箭头用。拭上赤毛,用酥缓炒过用之。每修事一两,用酥一分炒,酥尽力度。"
  
【性状】:枝呈细长圆形,长约40~50cm,直径0.4~1cm。表面粗糙,暗灰绿色至灰绿色,有纵皱纹及灰白色纵生的皮孔。木栓质翅4条,扁平片状,近茎处稍厚,向外渐薄,宽4~10m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红色,有微细致密纵直纹或微波状弯曲纹理,有的现横向凹纹。枝坚硬而韧,断面淡黄白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翅质轻脆,断面平整,棕黄色,细颗粒性,气微,味微涩。
【药材】干燥枝条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40~50厘米左右,直径0.4~1厘米。表面灰绿色,有纵皱纹,四面生有灰褐色片状翅,形似箭羽。枝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粗纤维性.翅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暗红棕色,细颗粒性。气微,味微苦涩。以枝条均匀、翅状物齐全者为佳。
2、功用
化学成分为叶含卫矛碱(alatamine),性寒,味苦。主治活血散瘀,杀虫。用于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虫积腹痛。
【选方】:
① 治产后败血不散,儿枕块硬,疼痛发歇,及新产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快,脐腹坚胀(痛):红蓝花、鬼箭(去中心木)、当归(去苗,炒)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粥食前温服。(《局方》当归散)
② 治产后血运欲绝:当归一两,鬼箭羽二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酒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相次再服。(《圣济总录》当归饮)
③ 治恶疰心痛,或疞刺腹胁,或肩背痛无常处:鬼箭羽、桃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赤芍药、鬼臼(去须)、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当归(锉,微妙)、桂心、柴胡(去苗)、朱砂(细研)各一两,川大黄二两(锉,研,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入朱砂,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圣惠方》鬼箭羽散)
④ 疗乳无汁:鬼箭五两。水六升,煮取四升,去滓。服八合,日三服。亦可烧灰作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广济方》单行鬼箭汤)
⑤ 治疟疾:鬼箭羽、鲮鲤甲(烧存性)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字,搐在鼻中,临发时用。(《圣济总录》一字散)
【名家论述】:
① 《本草述》:
"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第方书治女子经闭有牡丹皮散中入此味,而治男子胀满有见晛丸,亦用此味,即苏颂所述古方之治,犹未言专治女子也。大抵其功精专于血分。如女子固以血为主,较取效于男子者更为切中耳。苏恭谓疗妇人血气大效,非无据也。"
  
② 《本经逢原》:
"鬼箭,专散恶血,故《本经》有崩中下血之治。《别录》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即腹满汗出之治。今人治贼风历节诸痹,妇人产后血晕,血结聚于胸中,或偏于胁肋少腹者,四物倍归,加鬼箭羽、红花、玄胡索煎服。以其性专破血,力能堕胎。"
二、应用经验
鬼箭羽以干有直羽如持箭矛,味苦性寒,向以破瘀行血、活络通经之功,验于临床。清•杨时泰在《本草述钩元》中谓本品“大抵其功精专于血分”,朱师探其理致,发其余蕴,在长期实践中,引而伸之,认为卫矛味苦善于坚阴,性寒人血,又擅清解阴分之燥热,对糖尿病之阴虚燥热者,每于辨治方中加用本品30g,能止渴清火,降低血糖、尿糖、屡收佳效。
因其具活血化瘀之功,对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肾脏、眼底及神经系统等病变,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功能,即能治疗,又可预防,实为糖尿病之上选药品。据药理分析亦证实其所含之草酰乙酸钠能刺激胰岛细胞,调整不正常的代谢过程,加强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对中虚气弱型,可配合大剂人参、黄芪、白术使用。
凡湿热挟瘀之痹证,用2O~30g加于辨治方中,能提高活血化瘀、蠲痹通络之功。寒湿痹或体虚气弱者忌用。
以其性专破血活血,对妇女经闭腹痛,配合五灵脂、红花、元胡、当归、川I芎等有良效。用量一般为1O~15g,消渴、痹症可用至2O~30g,孕妇禁用。
=================================================================
朱良春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的特色发挥
2008-09-20 14:00:32 来源:   显示次数:290   编辑:邱志济   进入论坛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例之56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 325200)
 
摘要:甲亢病机复杂,治法繁多,如何执简驭繁,对病情的多样化、多形态,配合实验室检查,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大法分辨阴虚、气阴两虚,郁火炽盛、心肝火旺、瘀血或痰瘀互结、气滞痰湿等证型,并分别早、中、晚,即轻、中、重对证用药。如何标本兼治,或先标后本,不拘一格的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笔者仿吾师朱良春先生内外同治之法,创用丸散剂型配合汤方并外治膏药,历年使用,疗效卓著,今公之于世,愿与同道桔泉同饮。
关键词 :甲亢囊肿、结节、突眼、甲亢益气养阴汤、化结消囊散、舒肺达肝平突汤、朱良春、邱志济
 “甲亢”属中医瘿瘤合并中消证范畴,有称“瘿瘤中消症”。西药抗甲状腺之类药,或“放疗”和外科手术等疗法多有副作用或留有瘢痕,且间有复发的事实,令患者对中医药的标本同治,根绝复发更有信心。中医免疫学认为,甲亢病人属肝肾阴虚致机体阴阳失衡。从调正阴阳平衡着手,即燮理阴阳治甲亢囊肿、结节、突眼是吾师朱良春先生之特色,笔者仿朱师之法,创丸散汤方并外用膏药合治,颇能提高疗效,现略谈体会如下:
1、甲亢治脾甘温拟,阳生阴长平阴阳
  甲亢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衰竭,脾中元气下陷,肾水不足,阴火上乘。盖水不足则火旺,火旺则伤气,即“壮火食气”;火旺亦伤阴,甲亢患者的火旺多损及心、肝、胃三脏,心火旺则心悸、善忘;肝火旺则急躁、手颤;胃火旺则消谷易饥。临床又见甲亢患者多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此乃阴损及阳的主要表现。脾阳虚则运化失司,因而纳谷不化,大便溏薄;气阳虚则表气不固、营卫不充,故常见汗多,甲亢患者早中期多有此证;脾阳虚则易生痰湿,湿痰上逆,或痰火上逆于颈,则成甲状腺囊肿或结节。如郁火炽盛气阴大伤,痰火上逆于双目则出现突眼。乃有阴阳离决之势。吾师治疗甲亢早中期特别注重补气,以补益气阳,甘温健脾建中着手,达到阳生阴长,阴复火平的目的。笔者仿师法自拟“甲亢益气养阴汤”:(生黄芪、生白芍、肉桂、炙甘草、太子参、仙灵脾、怀山药、制香附、射干、夏枯草),而重用黄芪,不但加快改善临床诸证状,而对降低血清T3、T4的含量和改善亢进的甲状腺功能均有较好效果。甲亢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据报导现已证实甲亢是由人体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其典型的病变为高代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囊肿结节、突眼、及神经、心血管、胃肠等系统受害。常见证有:发热、多汗、多食易饥、便溏次多、胸闷、气短、怕热、疲倦、颈囊肿、烦躁手颤、消瘦、失眠、突眼等。
  实践证明益气养阴法能调整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调整脏腑阴阳的平衡。中医的益气养阴大法,本是一种燮理阴阳的独特妙法,不但对治疗甲亢有显著的确切疗效,笔者用此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尤其是治疗乙肝、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治愈率高,且愈后不复发。益气养阴法是中医学“阳生阴长”平衡阴阳的治本之法。甲亢治脾重用黄芪亦是甘温之法,盖脾阳耗损,必有阴火作乱,既不能妄投辛热助阴火上炎,又不能滥用苦寒致清阳下陷,唯东垣甘温法佐用甘寒降火,酸甘固阴确为上策。《溯洄集•内伤余议》云:“然温药之补元气泻火邪者,亦惟气温而味甘者斯可矣。盖温能益气,甘能助脾而缓火,故元气复而火邪熄也。”“虚得补而热收”是用治甲亢见有中消证者之用药启迪也,笔者曾治施姓少妇,一年前发现甲状腺颈两侧囊肿,作同位素扫描显示双侧甲状腺有结节,B超检查两侧甲状腺囊肿均0.8cmX1.2cmX0.9cm,经中西医治疗一年少效,一月前乏力、心悸、自汗加剧。患者自述一年来,神疲乏力、气促汗多、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虽多食善饥,反见形体渐渐消瘦,时有心悸、急躁、善忘、手颤之感,大便溏薄,日行数次,舌红少苔,脉显虚数。证属脾气下陷,阴火上乘,法拟甘温益气佑以甘寒降火,方用自拟“甲亢益气养阴汤”加减,药用:生黄芪、怀山药各30g、太子参、炒白芍、炒白术、制香附各12g、淫羊藿、射干各15g,夏枯草25g、肉桂、炙甘草各3g,日一剂,水煎服。服药一月,诸证大减,精神大振,原方培黄芪量为50g,加六神曲10g,续服15剂,诸证基本消失,唯结节、囊肿未平,转投“化结消囊散”药用:白头翁、射干、荔枝核、制香附、胆南星、制旱半夏、制首乌共碾为散,目服量15g,分3次用生黄芪30g、大红枣6枚煎送散药,守服3月结节囊肿全消,随访3年,未见复发。
  “甲亢益气养阴汤”乃融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培补肾阳汤(朱师方)及甲亢专药对子:香附、射干、夏枯草于一炉,方中有黄芪、白术补中益气实表,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燮理阴阳,共奏升举脾中元气下陷之功。且鼓荡脾肾阳气,令升降复位,枢机得转。方用怀山药、太子参滋养之中,又有甘寒降火之功,二药气阴两补,充脾阴益肺气,固肾精、涩元阳、敛白带、止泻泄。方中白芍药、甘草敛阴和阳,酸甘固阴,少量肉桂以引火归元。笔者历年来喜用香附、射干、夏枯草三味为甲亢病治疗首选专药,亦称三联对子药,功能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散结消肿。此方气阴两补,平衡阴阳,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消肿散结,可谓面面兼顾。故每取佳效。汤药缓解症状后转投“化结消囊散”善后,以图根治,散剂所选诸药之配伍比率,亦要据证增减,决非等量定型,才能适用甲亢病情多种复杂症状的治疗。
  随证加减是中医临床的科学准则,是辨证论治的必要手段,汤剂和散剂均是活的剂型,可灵活加减,如肝肾虚损甚者加杞子、山茱萸,肝郁化火者加郁金、炒栀子,疲乏甚者加白人参或加紫河车。偏湿热证见苔黄腻或大便不爽者加萆解、蚕砂,五心烦热者加天麦冬、玄参、地骨皮。甲亢病的早期多以阴亏较轻,火旺偏重为主证,中期多以阴虚与湿、痰、瘀、火共见为主证,晚期则以气阴两虚为主证,并兼见湿、痰、瘀、火。临床证见火旺、气郁、痰阻为主证者病情较轻,如证见气阴大伤,郁火炽盛,阴阳离决之象则病情较重。甲亢病机复杂,症状多不典型,中医辨证的同时应重视实验室检查的各种有关数据和B超、扫描的诊断,善于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不拘一格,才能提高疗效。
2、甲亢突眼郁火虚、舒肺达肝汤散予      甲亢突眼,多数患者在肝郁化火炽盛时出现,亦有在甲亢被控制缓解后,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减退时出现,西医认为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西医常用免疫抑制剂或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药治疗,疗效多不理想,且有副作用。吾师朱良春先生亦用舒肺达肝、平衡阴阳,先标后本之法治疗甲亢突眼多收著效,笔者仿师法自拟“舒肺达肝平突汤”,药用:生黄芪、北沙参、枇杷叶、浙贝母、川栋子、生白芍、生甘草、制香附、射干、夏枯草、鹿角霜、云母石。历年使用颇有理想效果,对证见郁火炽盛,西医诊为甲亢恶性突眼者,首投大剂白虎汤,见便秘者合大承气汤加味,釜底抽薪,折其火炽,继用“舒肺达肝平突汤”加减守服,亦收佳效。气郁诸病,以肝郁不达者为多,肝郁不达,又以肺气不畅为多。肺气虚则肺郁不达,肝气的条达,必先舒肺、补肺。舒肺才能达肝,补肺才能制肝。所拟“舒肺达肝平突汤”,中生黄芪、北沙参合用,此甘温合用甘凉,一补肺气,一补肺阴,温凉相佐,阴阳调和,补而不壅,杷叶、贝母清肺凉肝、舒肺达郁,炒川栋子泻火清肝,除湿热降郁火,白芍合甘草敛阴和阳,浙贝母合射干、夏枯草清囊肿、散结节,乃因三药均能软坚散结,分化痰瘀。香附解郁,鹿角霜、云母石安五脏、补任督、坚肌肉、益肾精,诸药共奏舒肺达肝平突之功效。
  医者要知甲亢突眼之机理,中医认为突眼之因和冲、任、督脉有密切关联,督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眦”,任脉“循面入目,至两目下中央”,冲脉出鼻上窍,脉气上贯巅顶,故知冲、任、督三脉都绕于目,目得养于精血,津液而能视,所谓“渗诸阳、灌诸精”。甲亢患者因本虚,冲、任、督脉失养 而虚衰,精血、津液不能渗灌眼目,眼系失养故睑隙增宽,目失所养,或阴火作乱,故致眼球突出,多先见眼球内外聚合差、上下视物均受影响等证。笔者曾治曹姓妇,37岁,西医诊为甲亢恶性突眼者。因失眠,羞明伴发热、易饥、眼球突出、住入某大医院治疗一月,中西药合用少效,自动出院,就诊笔者,来诊时证见双眼高度向前突出约20毫米,眼睑内陷,不能闭合,眼球肿大,球结膜充血,水肿,下缘下垂,角膜脓样结痂,目珠不能转动,伴有口燥咽干,口渴欲饮,易饥多食,腹胀便结,苔黄无津,脉象洪数,证属邪热,痰浊壅阻脏腑,法拟泻热通腑先治其标,方用白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药用:生石膏100g、知母18g、生甘草6g、生大黄、芒硝(冲)各12g、厚朴、炒枳壳各10g,水煎服,日一剂,药服2剂,腑气通、热势析,诸证好转,苔转白润津复,脉转细数,转投自拟“舒肺达肝平突汤”,药用:生黄芪、北沙参、炒川栋子、夏枯草、云母石各30g、枇杷叶、浙贝、射干、生白芍各15g、制香附12g、甘草6g、知母18g,日一剂,水煎服。随证守方稍有出入,服汤药一月,诸证好转,眼球渐见回缩,白睛水肿渐见消退。上方改为散剂,日服35g,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患者守服散剂6个月,眼球基本回缩,视力恢复,再属减量守服一段时间,于以巩固,追访5年无复发。
按:如何应对疑难杂病?笔者所著于今年5月出版的新作《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一书中,从多方面作了阐述,目的是抛砖引玉,笔者体会,多读书,多实践是治疗疑难杂病的首要方法,多读书可从古今众多医家治验中得到灵感,仅凭个人或家传、师传、或常规的方药,几尺枯肠,是少有灵感的。必须不囿于西医诊断的病名,病理,病因,真正做到治咳嗽不必泥于咳嗽,治失眠不可泥于失眠,治头痛不应泥于头痛……。“见痰休治痰”,“出血不止血”,才是正真的辨证论治。如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如囿于西医的缺典之说,动即滥用海藻、昆布、黄药子,殊不知此类药大寒伤脾败胃,久用非但对脾胃虚寒者无效,反会加重病情,使甲状腺腺体变小变硬,又有囿于中医用药之惯律,凡甲状腺囊肿,结节或妇科肿瘤,必须用穿山甲一药,致使穿山甲药价一升再升,也许不久的一天出现似冬虫夏草的天价。笔者则不然,历年来笔者治疗甲亢囊肿、结节,及各种妇科肿瘤,均不用穿山甲亦收到比穿山甲更好的疗效。当今有治疗乙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非清热解毒不过瘾,甚至在清热解毒的死胡同里转了几十年还不能自拔,这亦是囿于西医的病名、病理、病因之故,笔者自1993年走出清热解毒治乙肝的死胡同后,创平调阴阳治乙肝之法,历年来疗效卓著,愈病者众多,与广告治乙肝者不可同日而语,种种事实说明治疗疑难病证,全靠多读书,多实践,临床才有一种特殊的灵感。
64
发表于 2009-9-26 14:33:2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张志秋重用白芍治疗臌胀验案 肝硬化腹水(2009-01-06 09:50:45)标签:健康 中医 张志秋 鼓胀 肝硬化腹水 白芍 鸡内金 茅根   分类:奇效验案
选自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宋××,女,79岁。
    初诊:1975年5月16日。腹胀已有二年余,虹口区x x医院校查诊为血吸虫肝硬化腹水病。
腹部膨胀不适.腹大如怀孕,面目及下肢中度浮肿,胸间烦热,  食欲不振,大小便不利,入
夜不能安卧,手足心热,脉象弦细而数,苔薄黄舌质红。肝气郁结,失于调运,阴虚郁热,
横逆犯脾,脾气虚损,健运失常,水津不布,复以膀胱气化无忧权,不能通调水道,故其腹部
胀大,治拟养阴清肝,理气行水。
    白芍五两  生鸡金四钱  甜葶苈一两(包)  知母四钱  车前子一两(包)  黄芩四钱
泽泻四钱  木香四钱  莪术六钱  带皮苓一两  鲜茅根二两(去心)    四剂
    二诊:  5月20日。代诊——家属来院改方。
    患者年老,家距医院院较远行走不便,家属前来要求改方。据述服药四剂后腹部
顿觉松舒,二便通利,小便日夜有四五次,溺时爽快,略能进食。前方有效,仍予原法,
高年体弱,拟加益气之品。
    党参四钱  生地一两  白芍四两  甜葶苈一两(包)  莪术六钱威灵仙四钱知母四钱
带皮苓一两  生山楂—两    四剂
    三诊:  5月24日。连服八帖药后,腹部膨胀大减,大小便爽快,精神渐振,胃纳渐可。
腹饥饮食稀饭,夜寐亦安,仍照原法。5月20日原方甜葶苈改为五钱(包)   七剂
    四诊:  6月6日。代诊—一家属来院改方。
    连服上方十五帖,腹部膨胀已退,面浮腿肿全部消失,食欲增加(一餐能吃干饭二两),
二便通利。仍拟5月24日方。原方白芍改一两,甜葶苈改四钱(包),带皮苓改五钱。  七剂
    五诊;  6月13日。症状消失,食欲增加,葶苈安,仍以原法减量为冶。
    白芍一两  党参四钱  甜葶苈四钱  威灵仙四钱  生地一两  山楂一两  带皮苓五钱
鸡金片一钱(吞)  木香二钱    七剂
    按;患者肝脏由血吸虫而起病,日久肝气郁结,阴虚热郁,气机失调,脾失健运,三焦
气化失司,膀胱失其宣化致小便不利而成臌胀。方用白芍、知母、黄芩、鲜茅根养阴清
热;木香、莪术、鸡内金理气消坚;车前子、葶苈子、带皮苓行水消肿。木例症属肝气郁
结,阴虚热郁,用理气行水之药,易于伤阴耗液;而胸闷腹胀气郁,养阴之药,却不宜服,
因而用药颇难兼顾。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本人感到肝硬化腹水病情错综复杂,用药如偏执一
端疗效往往不够满意。在这种情况T,有补与攻、理气与养阴相辅并用的必要。于是考虑
以白芍为主药,加重其量。考白芍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收敛上焦浮
越之热,又能下行通利小便,为阴虎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与其它药物配合,既能敛养阴
之腻,又能制理气之燥。拟了一个养阴行水理气来治疗腹水的方剂,用之于临危获得了一
定的疗效。但腹水(俗称膨胀)是一种难治的病,没有积累大量的病例,不能说明问题,本
例仅洪参考。
65
发表于 2009-9-26 15:05:3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支持: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的观点
不知能否向“wangmengying ”老师学习中医?
66
发表于 2009-9-26 15:45:5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g在 2009/09/26 03:4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09/09/26 03:05pm 发表的内容:
支持: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的观点
不知能否向“wangmengying ”老师学习中医?
嘿嘿,笔者当不了老师,仅以如下帖子与和先生交流一下!帖子连接如下:
================================================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1996&show=0
传道布经解惑不求人人开窍  访师学艺明理惟愿个个成才
全球中医药论坛 → 中医初涉 [返回] → 浏览:[原创]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 ...    



     ◆此帖被阅读 6013 次◆         

  * 贴子主题: [原创]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26日 03:48pm 时添加 -=-=-=-=-
wangmengyin   已被禁止发言


等级: 2000分
信息:  
威望: -6 积分: 2927
现金: 27094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2450 篇
精华: 4 篇
资料:  
注册: 2007/04/27 11:08pm
造访: 2009/08/30 01:3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繁体  [楼 主]

  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LE
岳美中先生认为学习中医应当从学习方剂入手,李翰卿先生认为学习中医多快好省的办法是攻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然而如何在二位老先生的权威意见之间找到一条沟通的桥梁,笔者为此苦苦思索多年,现略陈个人浅见几条如下,仅供学习参考:                                       1、 先学陈潮祖所著(中医治法与方剂)人卫出版社第四版;本书是一部专论病机、治法、方剂关系,并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专著。学这部书要有两部工具书————(中医大辞典)或(简明中医辞典)与(中药大辞典)。E
2、宋兴:(临证解惑————陈潮祖教授学术经验研究);这与(中医治法与方剂)联系起来读,可以增强对中医的学习信心。vm:[{S
3、有了以上的基础,最好遵照李翰卿老中医的指导————直指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与(温病条辨),这是多快好省地学好中医的有效途径————自然,(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得放在枕边每晚临睡之前读它1小时————把古文学基础提高一步。GR9
4、以上三条如能办到,则读中医大学教材如卷席!读名医医案、搜索医学参考文献更不在话下!<5E
5、接下来谈谈如何博览群书:中医古书有一万二千多种,穷毕生精力也难以通读一遍,为解决这个难题,当代中医学者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如:南京中医学院(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陈新华编著有:(中医历代医论选)、(中医历代医案选)、(中医历代医话选);李飞编著有(中医历代方论选);吴昌国编著有(中医历代药论选)。上述五部书,囊括了几百种重要中医古籍精华内容,如能置之案头经常查阅,眼界必然大开,必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e^e@
6、现、当代著名医家著作:最近人卫版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出了几十种,如经济条件许可,最好全予购买,留着慢慢细读;有些还未出版,耐心等待就是了。下面例举若干著作:(程门雪医案)、(岳美中医文集)、(任应秋论医集)、裘沛然著(壶天散墨)、焦树德著(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用药心得十讲)、丁光迪著(中药临床配伍运用)、方药中著(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温病条辨讲解)、(周仲瑛医论选)、王洪图著(黄帝内经临证发挥)、鲁兆麟等著(近代著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王庆其主编(内经临证发微)、柯雪帆著(伤寒论临证发微)、何任主编(金匮要略临证发微)、原中医研究院编(中医讲座一、二)(温病汇讲)、陈鼎三著(医学探源)、邹学熹著(中国医易学)、刘冠军著(中华脉诊)、至于(舌苔图谱)则任选一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更是出版了近百种。总之,根据自己的需要尽量予以收集就是了————裘沛然老先生有言:治学要猛,温课要温,以上例举各书,留着慢慢温习吧!oM
7、要想在中医大学本科毕业阶段达到高级中医师的水平,笔者个人认为,以上的医书是不能不读的;其它课程,按学校要求去作就是了————胳膊拧不过大腿————目前想搞独立自主地学习中医,环境不允许,随大流罢了。hV"rcS
2009,03,14,定稿。&#36;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 在 2009年03月15日 00:12pm 时添加 -=-=-=-=-
更正:“。。。。。。陈新华编著有:  。。。。。。”————
应为————王新华编著有: 。。。。。。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 在 2009年03月20日 01:32pm 时添加 -=-=-=-=-
补注:从第六楼开始,将对著名医家进行有选择的具体介绍————资料均转帖自————百度————以下不一一注明!


67
发表于 2009-9-26 17:14:3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楼主欧阳卫权讲得好,切中时弊!但是有些不同看法。
1、“中西医结合”不盲目,是政策。是西方资本的阴谋。
2、既然“中西医结合”实质就是“中医西化”和“西医代替中医”。那就是西医或西医的一个分支。所以,不能说:“中西医结合”直接导致了中医临床水平下降!应该说:导致了中医的毁灭。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光辉永存。
68
发表于 2009-9-27 01:20:5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非常道2009/09/26 05:14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欧阳卫权讲得好,切中时弊!但是有些不同看法。
1、“中西医结合”不盲目,是政策。是西方资本的阴谋。
2、既然“中西医结合”实质就是“中医西化”和“西医代替中医”。那就是西医或西医的一个分支。所以, ...
嘿嘿,楼上所说不无道理,然而中国的现实是:有时说话打报告不能“直言”————得讲究“艺术性”,否则难以达到预定目标————这就是目前中医没有话语权的问题啦!
69
发表于 2009-9-27 01:45:2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09/26 03:45pm 发表的内容:
嘿嘿,笔者当不了老师,仅以如下帖子与和先生交流一下!帖子连接如下:
================================================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1996&show=0
传道 ...

wangmengying老师的指点。在学习上如遇上一些不理解的,还请老师费点心。
谢谢!
70
发表于 2009-9-28 00:13:0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09/09/27 01:45am 发表的内容:
wangmengying老师的指点。在学习上如遇上一些不理解的,还请老师费点心。
谢谢!
称不上什么“老师”————有兴趣可以共同学习探讨!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09月28日 00:26am 时添加 -=-=-=-=-
朱良春治疗颜面黧黑斑经验的临床运用
2008-09-20 14:00:22 来源:   显示次数:266   编辑:邱志济   进入论坛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例之53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 325200)
摘要:“中医美容”之名,近年来被市场一股经商假冒之风所盗用,凡是开个美容院店,均盗用中医美容之名,可见假冒中医药学这个“国宝”之风何等猖狂。颜面黧黑斑、黄褐斑、蝶红斑等,除先天遣传之斑痣外,均由脏腑阴阳失调,虚、损、瘀、郁之因所致,如能运用辨证论治这个宝,多能治愈,历代医家均从内治或外治之法而获真效。而近年来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师,多建议患者做美容面膜,无怪有人指责中医所治病种已趋“萎缩”,邓铁涛老教授指出:“中医要发展,继承与创新都重要,而继承不足,显然是目前的主要问题。”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说得好“临床上的许多事例让你感受到中医真是太好了,而作为患者会更加切身感受到中医是一个既省钱又救命的法宝”。
关键词:黧黑斑  虚、损、瘀、郁论治 朱良春 邱志济
颜面黑变病,中医按黧黑斑论治,多因肝郁血滞或肝肾不足,阴虚肾色外露所致,西医有诊为瑞尔氏黑变病或阿狄森氏病。治疗比较困难,无有效方药,近年来,一些医生多建议患者去做各种美容,殊不知颜面黑变病是肝肾虚、损、瘀、郁所致的脏腑阴阳失调之病,许多患者化费巨资,经多年美容,黑斑非但没有隐退,且有增加黑变面积,加深黑色素等副作用。吾师朱良春教授活用仲景方“肾气丸”或局方“逍遥散”加减治黧黑斑疗效显著,笔者在继承朱师经验中亦有心悟和发挥,今将笔者运用朱师经验治疗黧黑斑的体会简介如下:
1、水亏血弱虚郁兼、活用肾气调阴阳
各种颜面黑斑、黑变病,笔者历年仿朱师之法,按虚、损、瘀、郁论治,每见黑斑消退较速。《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济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云:“黧黑斑,初起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临床见证好发于中年女性,西医认为是一色素性皮肤病。因多久治不愈,故对女性的心理、情志当有一定影响,故笔者仿朱师用肾气丸或逍遥散加减汤方外,并从虚、损、瘀、郁着眼,自拟“解郁肾气散”治疗水亏血弱,虚中夹郁之证每收著效,基本方药由:制香附、红参、三七、鹿角霜、肉桂、熟地、山萸肉、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组成。11味药碾细末后,每次服8~10g,日3次,饭前服(分别用蜜水或红糖水调成干饭状嚼服),并据寒热偏胜及虚、损、瘀、郁随证增减每药的配伍比例,历年来经治数十例黑变病,黧黑斑,均收满意疗效,曾治郎姓妇,38岁,自述10年前产后无诱因,两颧颊、前额出现黑变、黑斑,黑斑逐年加深扩大,边界不清,似尘垢煤烟,伴失眠或夜寐不安,常有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悸、心烦、头面偶有烘热、神倦、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小便清频、带多清稀等证,诊见舌淡苔薄白,切脉虚弦,曾经多方求治,西医有诊为“瑞尔氏黑变病”有诊为“阿狄森氏病”,证属中医黧黑斑,乃肝肾不足,虚中兼郁,阳气不伸,阴气弥漫,肾色外露所致。治以滋肾水、补脾气、解郁结、平阴阳,投自制“解郁肾气散”,方药如上,日服3次,每次8~10g,服散剂月余,诸证渐见好转,黑斑始见减退,嘱守服“解郁肾气散”6个月,(方中红参、三七、制香附、鹿角霜剂量随证变化,每月复诊时,诸药剂量灵活调整。)黑斑全部消退无痕,追访3年无复发。
“金匮·肾气丸”,仲景所治虚劳腰痛、消渴、妇人转胞等疾病,究其所治病证本质概为肾阴阳虚损,后世医家从其方剂组成加上临床验证演变,扩展了“肾气丸”之功用,其实肾气丸是寒热并用,刚柔相济,阴阳调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调的方剂,尤怡在《金匮心典》中指出:“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肾气丸制方园熟严谨,深得内经“阴平阳秘”之意,历代医家用治阴阳两虚之长期低热,或高热不退、久喘、高血压、失眠、慢性腹泻、水肿(慢性肾炎)、淋病等确有较好的疗效。朱师用“肾气丸”改汤加味治疗黧黑斑取得著效,笔者仿朱师之法而加减其药改成“散剂”,且能同汤剂一样,随证增减每药的配伍比率,使患者免除长期煎药之苦,俾患者乐意接受治疗,坚持服药,才能有稳定的疗效。“解郁肾气散”乃八味肾气丸去附子加香附、红参、参三七、鹿角霜四药组成,方中香附倍用,首解肝郁,俾木郁达之,以遂其生生之气。盖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今首制木郁,则诸郁皆解也。且香附有疏肝郁、行气滞、通血瘀之效,《本草正义》云:“香附味辛甚烈,香气颇浓……凡辛温气药,飚举有余,最易耗散元气,引动肝肾之阳,且多燥烈,则又伤阴。惟此物虽含温和流通作用,而物质既坚,则虽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异之性,故可频用而无流弊。”方中香附助红参、三七、鹿角霜、茯苓、怀山药健脾气,乃有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之意,一补后天之脾气以生血,一补先天之肾水以生精,盖精血充盈,水火既济,阴阳调和,脏腑经络气血畅达,故颜面肌肤肾色外露可收,燥结黑斑可消。方中有肾气丸去附子加鹿角霜之意,乃取补虚兴阳,温而不烈,益气填精,敛虚阳,补肾督之功,较肾气丸用附子更能适应虚中夹郁之证。鹿角霜性温而不燥,助阳以生阴,、生血以填精。如按黑斑部位分辨,前额属肾、两颧属脾、两颊属肝,故此症着眼肝、脾、肾之虚、损、瘀、郁对证下药,随证灵变,收到满意疗效,功在辨证施治。此方选药一仿朱师用肾气丸加减之法,二从邓铁涛老教授用“六味地黄汤”加高丽参治阴虚火旺体质,长期失眠,中西药久治不愈而邓老只用三剂药基本治愈之案悟出。故用红参、三七、鹿角霜、肉桂补元气合六味地黄汤补阴精,使阴阳调和,阳生阴长,此亦所谓活用仲景肾气丸之意也。
2、肝郁血滞黑斑审,庶虫丸合逍遥身
此型黧黑斑患者多为生育期妇女,发病原因据临床见证分析多与月经、胎产有一定关系,如月经延期2~3月一行,量少,夹有瘀块;或产后恶血未清,早进滋补;或产后情志所伤肝郁气滞,不得及时疏解,此型色素沉着有深褐略带青蓝色,或黧黑色,部位多见颧颊。临床证状常有眩晕耳鸣,双目干涩、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或入夜视力减退,或大便多日一解。因药不对症久治不愈,伤及肝肾,故有眩晕耳鸣,因肝郁血滞、疏泄失职,脾土运传失常,故大便多日一解。戴元礼谓:“郁者,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传化者不得传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故此症多见大便多日一解是一特点,笔者曾治一黄姓少妇,6年前生育一女,因夫家长辈重男轻女,故产后受夫家父母冷眼相看,经常受气,乃致肝郁血滞,两颧颊出现对称黧黑斑,6年来经多方求治,中西药叠进,因药不对症,苦无少效,近年来有医生亲戚建议做美容面膜,一年来化费巨资,非但无效,反而色素加深,黑斑面积加大,以致心情更加忧郁。经亲友介绍求诊笔者,证见两颧颊褐黄带黑斑成片连绵如地图分布,患者体质尚可,询无不适之感,只是长期便秘,4~5日一解,眠食均可,经期延后,经色较黑,时见瘀块,且常有双目干涩,迎风流泪之证,舌淡薄白苔,切脉弦细涩,证属肝郁血滞,法拟疏肝郁,通血瘀、清肝热,方拟“逍遥桑叶散”,药用:当归、生白芍、柴胡、茯苓、炒白术、生甘草、煨姜、薄荷、冬桑叶、‘大黄庶虫丸’(日3g另吞),前9味药共碾为散。“逍遥桑叶散”每药剂量随证变化,偏于肝郁气滞倍柴胡,偏于血滞倍当归、偏于肝热倍白芍、桑叶,偏于脾胃虚寒者倍煨姜,日服20~30g,分3次饭前用蜜水调成干饭状嚼服,患者服“散丸”半月,即见褐黑斑有些消退,俾信心倍增,坚持服“逍遥桑叶散”加“大黄庶虫丸”3个月,黑斑全消不留痕迹。追访5年无复发。

  逍遥散乃和解方,以养血为主,调气为先,是调和肝脾、培土疏木之主方,乃有和血解郁、疏达肝气之意,古人制方乃遵“木郁达之,以遂其生生之气”之意,是故治肝郁首要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肝之病必先实脾,并宜养肝血以健脾土,此方配伍精当,当归、白芍、柴胡、薄荷治肝,包含和血养血解郁。归芍养血以补肝之体,柴胡、薄荷通心腹胃肠结气,芳香疏散,使木郁达之。茯苓、白术、炙草、煨姜治脾,醒脾实脾。其用药比率肝脾相等,因肝脾两者相互为用,肝木得脾土之培育而调节有度,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运化有常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也就是说肝以阴血为本,而能调节一身之气机为用,肝气郁结后,一方影响藏血,一方又易化火动风阳,故方中加桑叶助薄荷凉肝,而又清肝热,且有疏风达表之功,大有加一味能善一剂之功。可谓画龙点睛之处。逍遥散为何用少量煨姜?因脾为湿土,肝郁必侮脾,脾土失运则湿聚,故以煨姜温中燥湿。古人制方思虑入微,用心良苦之处,吾辈应于发扬光大。因黧黑斑多肝郁血滞,久治不愈,考虑久病入络,故合用“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丸汇集虫药,除络中死血,本治面目黯黑,肌肤甲错,乃有重药轻投,缓缓斡旋,虽不用补,不啻是补,虽不大清,不啻是清之功,仲圣有缓中补虚之说。颜面为肝、脾、肾经络循行汇集之地,尤以颧、颊、前额或鼻部出现黯黑、黧黑斑、,或红斑、血丝缕缕,均与肝、脾、肾络脉瘀结有关,相似于肌肤甲错,只是程度部位不同,故笔者每以“大黄庶虫丸”合逍遥散而收到著效。只是今之市售大黄庶虫丸价格昂贵,真假能分,值得提示。中医用药应有随遇而变的能力。
       按:作为现代中医,要懂得西医的检查,诊断,对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转归等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但决不可受西医的检查和诊断所束缚,而放弃中医的辨证论治,许多疑难杂病西医受机械唯物论的理论体系影响,判为不治或难治。当患者正在久治难愈疑无路时,转由中医辩证论治,即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颜面黧黑斑患者大多认为是治不愈的痼疾,殊不知祖国中医学这个国宝有神奇莫测的“法力”。治病之难,难于识病机,但审探病机宜精细,病机有微有著,著者易明,微者难知,故应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如本文下案患者前医曾用逍遥散改汤剂服2月未见好转,笔者审方药之思路无误,据证加味后,以调整原方用药之比率,改汤为散,收到理想之疗效,此乃知常达变,可举一反三也。久病痼疾,治在缓图,黧黑斑应理解为气血郁结较深的痼疾,形色长期改变,可谓根深蒂固,欲冀其速效,实不可能,拟丸散缓图,简、便、廉、验,此乃祖国中医学之一大优势。本文上案乃仿吾浙名医章虚谷《医门棒喝初案·虚损论》中所提的治虚损妙法;“利机枢、治虚损”章氏根据虚损之人,气血既亏,阴阳运行不能循度的特点,据人体“清气出肝胆,资源发脾胃”的道理,强调“欲培其根本,必先利机枢”肝胆脾胃乃是关键。笔者仿其随证设法,拟“解郁肾气散”更令仲圣肾气丸发挥治疗虚损的作用收到理想疗效,章氏之利机枢,治虚损之妙法诚非我欺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16:55 , Processed in 0.11788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