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轩辕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10: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在砭术的形成过程中先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是制做砭具的石料。先民们通过上万年的实践发现:并不是随便取一种石料制做砭具都会有同样的疗效。人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特殊的石料,用它制成的砭具才能达到卓越的效果。人们找到这种石料制成砭具珍藏起来,为医疗保健使用,并将这些砭具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11: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二是发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穴位、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穴位与治疗疾病的关系。随着人类医疗实践的延续和发展,又有很多新的穴位被发现。总之经络穴位的发现对后来针、灸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砭术的产生早于针术和灸术,针术出现以后,继承和丰富了砭术形成过程中已掌握的经络和穴位的有关知识,并将其继承发展至今。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12:1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汉马王堆墓葬出土的锦书中尚有砭术的记载,《史记》中生动的描述过扁鹊用砭和其它医术救活虢太子的故事。然而自东汉以后,史书和医学典籍中已罕见有关砭术的记载,而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中记录,名医华佗精于药、针、灸,首创全身麻醉外科手术,对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黄帝内经》中的砭、针、灸、药四种医术到华佗这里只剩下针、灸、药三种,看不到砭术的踪影。东汉的大学者服虔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也就是说制造砭具用的特殊石头没有了,故此只能用铁器取而代之。何谓佳石?《难经》中说:"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这里的"砭射"说的是这种石头有渗透、发散、象"无形针"作用在肌体深部的特点。后来到了唐朝砭术逐渐从医学界消失。唐代学者颜师古道出了:"古者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的感叹。这是因为制造砭具的佳石非常匮乏,因为原料问题是造成砭无法再流传下去的原因,所以砭术这种东方古老的医疗保健文化失传至今。
但是砭术并没有真正地离开我们,比如"刮痧",就是流落到民间的一种"变了形"的砭术,只不过石制工具被其它物品取代,由此人们便不知刮痧的前身是砭,只知针灸源于砭。
在同一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另一个文化源头——磬(见图)也失传了。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13:0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禹 贡 圣 石
名词解释:禹贡圣石即泗滨浮石、泗滨浮磬(源自尚书)、泗滨砭石。
由泗滨浮石制作的泗滨浮磬在古代曾作为贡奉之佳石,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关于石磬的产地有明确的记载:"海、岱、淮惟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泗滨浮磬"。说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代舜为帝,将天下分为九州,泗滨浮磬是当时徐州的重要贡品之一。其实这种石头没有什么观赏价值。它是成片状的黑灰色的一种岩石。但是当时有文字记载泗滨浮磬是被第一个命名为"天下第一石",为何?原来磬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法器和乐器。上世纪50年代中,在我国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殷商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枚虎纹石磬。根据该磬钩孔及敲击处的磨损程度,专家认定这枚虎纹磬应追溯到夏朝以前,是上古时代的先民们用于祭祀的法器。虎纹磬是图腾文化时期部落的崇拜物。王朝出现以后,石磬被帝王们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仪式,并认为只有声音清正的磬,才能起到祭祀的作用。《诗经》商颂中的第一首诗,那是描写商代宗庙盛典,诗中的"即和且平,依我磬声"证明磬是群音之首,而击磬的人就是这个盛典的指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13:5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二、 发掘过程
1978年在华东地区出土13枚春秋时期的泗滨编磬,其中两枚已损坏,此事激发了山东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继续寻找这种石头的动力,八十年代中,发现了已失传两千年稀有的泗滨浮磬(石)。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负责开发工作的常务理事、中北音像服务中心的法定代表人、音乐家范业伟先生,在开发泗滨浮磬(石)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此石有一奇异的能量场可以治病,经考证就是我国古老的医术工具——“砭”。作为企业行为(先是“中北音像”后改为“北京泗滨砭石技术开发中心”),在范先生的主持下,从1993年起正式开发与研究泗滨浮磬(石),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搞了一个面向社会的历时近两年的“磬与健康研讨”活动,用泗滨浮磬(石)反复研制多种形状的砭具,进行医疗保健实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临床资料,总结出多种手法,即“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后称砭术十六法。
第二件,大量的文献考证,用泗滨浮磬(石)做的砭具是正宗的“砭”。证据有四个:《黄帝内经》中说“砭从东方来”,“东方”即指北起山东莱州湾,南到江浙的“海洋文化带”,所谓“鱼盐之地”就是现在的东南沿海附近,这是其一;宋?罗泌所著的《路史》中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伏羲是著名的太昊部落酋长,太昊是东夷的一支,而东夷是我国古代东部沿海的民族,应该说伏羲是东南沿海人,这是其二;在莒县、大汶口等地出土了大量的砭具,这是其三;泗滨浮磬(石)产自古徐州附近,这是其四。
第三件,在三大部委的六个实验室,即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国家地震局、北京中医药基础医学院等权威实验室对泗滨浮磬(石)做了近三年的理化检测,结果如下:①有一奇异的能量场,作用在人体可产生红外热像并循经而行。②摩擦或敲击此石可发出极丰富的超声波脉冲。③此石无放射性,对人体无害。④含有三十几种微量元素,其中锶的含量甚高。⑤接触人体表皮,在“微循环检测仪”监视器的屏幕上,可清楚看到小血管及毛细血管中迅速加快的血液流动状态。⑥饮用泗滨浮石浸泡水可降低血中的甘油三脂、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明显的调节高脂血症作用。⑦用砭石(砧、或尺最明显)叩、拍人体有明显的针刺感(无形针)。
对泗滨浮磬(石)的形成,进行了较为合理可信的分析和推论。根据泗滨浮石的理化检测结果,结合当地地质勘查,我们提出了“深海沉积——陆地抬升——陨石冲击——等离子渗透”泗滨浮磬(石)成因假说。在五亿五千万年前古生代寒武纪到奥陶纪形成的深海沉积石灰岩,随造山运动抬升出海面形成高山。距今63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有一直径为10公里的陨星击中华东地区,陨星爆炸使地表灰岩剥离飞入空中,在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环境中石灰岩与星际物质相互渗透、交融,最后落在地表,形成浮石。看来,具有特异性质的(微晶变质灰岩)泗滨浮石真是天地造化之杰作!
做了以上三件事后,砭在“具”与“术”两方面基本上完整了,于是在四年后的1997年我们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题为“我国古代非药物医疗保健方法——砭术”,将现代砭术推出、公诸于世。
砭石具体为泗滨浮石材料和泗玥石材料制成,总称泗滨浮石,泗玥石为泗滨浮石中的最好的材料,最高档次的石质。
据中国地震局科学家考证并对原产地的地质勘察后提出:泗滨浮石是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古生代寒武纪到奥陶纪古海相沉积碳酸岩,经深海沉积--陆地抬升--陨星撞击--高温高压下等离子体渗透等形成了极其神秘珍贵的泗滨浮石(6500万年前一颗陨星撞击产生爆炸后,星际物质中大量金属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与地表特殊碳酸岩层经高温高压下二次融合,最后散落地表形成浮石)。泗滨浮石作为乐器、礼器、法器称泗滨浮磬,为宫廷、王侯、贵族专用。泗滨浮石也是古人医疗保健用的灵石称砭石。
泗玥石乃泗滨浮石中之极品,产于泗滨浮石原产地环形山巅。经大量权威检测证实为品质、物性最好的地表石(浮石)。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20: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泗滨浮磬:源自《尚书》"海,岱,淮……惟徐州(古徐州为今山东,今徐州为古彭城)厥贡五色土……泗滨浮磬.""击石附石,百兽率舞."说的是产生于山体地表的片状,无须加工或稍做加工既可发出乐音的石头,磬声清正,悦耳,沁人心脾;其共振与协振具佳,磬音袅袅,绕梁三日;古称金钟嘉磬,九五之尊;在距今4100年前的大禹帝时期是贡品,是祭祀用的神器;后泗滨浮磬是佛家,道家的法器,儒家的礼器,乐器,而由多块磬组合在一起的编磬与编钟则成为标志帝王之尊的乐器及礼器,.儒家不仅将磬作为重要的礼器与乐器,而将击磬作为调整身心的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击磬确实有这个功能.古时候,曾有人问孔子曰:"何为尽善尽美?"孔子曰:"依我磬声,天地祥瑞",也就是说:"磬声能使天地祥和福瑞",今日孔庙前尚存"金声玉振坊",以前孔庙大成殿还有孔子亲手制的光磬,特磬,编磬;古籍《五经要义》中把磬做了三个比喻,即磬象征着成功,象征着丰收,象征着心想事成,(这三个比喻是不是与"木鱼石的传说"相同)可见,泗滨浮磬是非常神圣的.古人认为磬是通灵,通政,通人之吉物必有它深奥莫测的道理.
那"扁鹊石"又是何物,她也大有来历喔.
"扁鹊石"即泗滨浮石(即泗滨浮磬原料)所制的中医砭石,何为砭石?古人以石刺病也!是针灸的前身,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从石器时代开始.漫长的历史,古人反复地实践 ,发明了用石头磨擦身体痛处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砭的前身.至氏族社会后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三千年),石器,骨器的种类更加繁多,制作也更加精细.我国古代传说中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可能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宋·罗泌《路史》"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说的是距今五千年前的伏羲氏(山东泗水人)试制草药制造砭具,治疗百姓的疾病.肯定了这个历史时期"砭"已经是完整的医术,且早于"药".
《黄帝内经》记载,砭,针,灸,药是我国四种独立并存的医术.何为砭(包括术与具两个方面)?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砭为:"以石刺病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实施砭术所使用的各种石制工具称为具,用砭具治疗疾病的手法称为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方法称为砭术".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21:4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扁鹊石泗滨砭石美容,结合了针与灸方法各家之长,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经脉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了人的生长与健康,致病与治病,皆与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扁鹊石美容就是通过砭石刺,砭石温灸经穴来调整经络气血,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适量的刺激,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借以协调脏腑,濡养面部皮肤,达到美颜润泽的目的.所以说,经络的调整作用是扁鹊石美容的基础.,当然,扁鹊石美容的前题是必用山东原产地的扁鹊石-泗滨砭石,才能事半功备!

-=-=-=-=- 以下内容由 轩辕2008年07月26日 05:22pm 时添加 -=-=-=-=-

+++++++++++++
山东泗滨砭石,他不宣传徐州泗滨砭石和安徽泗滨砭石就好。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25:2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看来真的有种石头可以磨成针阿!!!!!!!!!!!!!!!!!!!!!!!!!!!!!!

+++++++++++++++++++++++++++++++++++++++++++++++++++++++++++++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26:0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7:40:2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谈谈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黃帝內經》(約403-200B.C.),實乃后人托名黃帝之作,《內經》何以冠「黃帝」之名?黃帝乃華族始祖,這樣命名,只是為了「崇本溯源」,並借以昭明中醫藥文化的淵源之早。
  《內經》既非「黃帝」所作,也不是在黃帝那個時代就寫成了。它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經眾多名醫家之手,逐漸整理補充而成的。在書中,精通醫藥的聖人,不再如伏羲、神農之時,是「孤聖」;而是黃帝擁有了一支通曉醫藥的隊伍,如岐伯、雷公、伯高、少師、少俞等,反映了古代群賢研究醫藥的真實歷史局面。正因為有眾多的名醫參加研究討論,《內經》才能涉及到如此廣泛的內容,如:陰陽、五行、哲學、天文、六令、醫理、藥論、經絡、針刺、解剖、病因、經方、治法一系列醫藥學的根本問題;才能歷經二千年而依然成為中醫理論的基石。
  而有史家推斷「黃帝內經」一書應是在漢朝由劉向劉歆父子搜集以往醫書編纂而成,自此我們才說,中國醫學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這就是拜考証學之賜。
  而內經中多處寫到了黃帝對百姓疾病的關心與焦慮。黃帝說:「天地之間,萬物之中,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人的生命依靠天地之氣而生成,順應四季的變化規律而生活。無論君王,還是百姓。都希望保全身體健康。但當形體發生了疾病,往往自已不能察覺,因而導致病邪一天天深,附著在骨髓中,對此我很憂慮。我把百姓當成子女,又養育百官,並征收他們的租稅,很可憐他們不能終盡天年,還接連不斷地生病。我想叫他們不服藥,也不用砭石,只是用細針,刺入肌膚,就能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在經脈中起到逆順往來的相合作用,並使這種方法傳給後世。」黃帝研究的這種方法就是《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的也是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針灸療法。
  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華醫學理論的創始者和中醫藥文化的奠基人。
  從甲骨文的研究,以目前辨識的古代文字當中發現,「醫」的初文和本字是「殷」,古讀如衣。它是一個合體的象形文字,與石像浮雕的畫像極為相似。因此以砭石治病應是藥草尚未制定以較為普遍的醫療技術。盤庚遷都於殷,改國號為「殷」之後,另創「醫」字以代替殷,因此遂有醫字的產生。
  中國醫學為整個中國學術之一部份。當某一時代某一學術思想盛行,常影響當時的各個領域,所以中國醫學也不能自立於中國學術思想之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 00:17 , Processed in 0.0976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