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8/11/26 05:34pm 第 1 次编辑]
引用:
一、《周易》的两个哲学原理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是中医的时、位、性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完善,是矛盾的统一,是阴阳的平衡,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周易•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六爻者,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这一思想在《老子•四十二章》也有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它不仅指出了万物的三极结构层次的划分,也指出了三极之中各有阴阳二性的对立统一思想和阴阳属性上的区别。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
《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19
二、《伤寒论》的指导思想源于《周易》而非《内经》。ojBr
1、《周易》的“一分为二”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的辨证分型总纲。《周易•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这种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所谓:“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把这种阴阳属性论最先引入辨证论治过程是《伤寒论》。如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样就变哲学抽象的阴阳为医学辨证的阴阳。\^<
2、《周易》的“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周易•系辞上传》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云:“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有依托,不复存在,《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如148条:“……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Xd0:*
3、《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源渊。《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划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三部:表、里、半表半里;六病:太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一阴一阳则为道”,三部之中各有阴阳二性,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z
4、《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的六病内容上完全不同。]
___________
个人愚钝,读这种帖子的感觉,就象看那打碎鸭钵头血钵头豆腐钵头的混合物,制作的人一定很辛苦, 呵呵
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是现代人的哲学辩证观;
“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是现代的时髦语;;
、《周易》的“三极六爻”,“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云:“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天文、地理、人事也;
《内经》三部九候,实质是精、气、神,各有标、本、中。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三阳”与“三阴”是说脏腑络属,“开”与“合”是说水谷气的吸纳运行;少阳为枢、少阴为枢是说君火相火是化谷运气之主;
“一阴一阳则为道”,——万事万物各有两性也,在《内经》,则明白“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体温与体液也;
《伤寒论》“三部六病”—— 一气(宗气)分六道,三阳部于表,三阴位于里;风寒外邪伤表,先病主表的太阳寒水,太阳寒水病,虚阳无制,故发热项强,发病由外深入;饮食所伤,先病里,由里及外;
五脏六腑经络除脏腑络属之外,还有手足贯通,风邪伤上,湿邪伤下。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
二“道”不并立,也不连接,是不同表述中的“器”,不除其器取其理,就象把鸭钵头血钵头豆腐钵头连钵头打碎合并;;万物从无到有,有即是“一”,一生二,阴阳也,水与热;必然生三,三者,气也,气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物为质,属阴,沐浴在阳光下,为之变,为之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