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lzhh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5-2-11 18:42: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转自:王 琦
中医基础理论现状考察论纲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416&changemode=1
62
匿名  发表于 2005-2-11 18:45:33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5/02/11 06:38pm 发表的内容:
景影.探讨象科学提纲.自由日记 04.5.9.  
作者: 刘玉华      
该用户文集  该用户网站  

...
後學認為,醫、易、道都是古人觀天的產物。
醫之本在五運六氣,可向五星、廿十八宿問根源。天文!
易,日與月,陽與陰多層對待。天文!
道,天人合一,還是在天!
63
 楼主| 发表于 2005-2-11 19:27: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方法论I
‘回到原点— 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雷顺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方法论;哲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4)06-0016-03
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凡是能正确地应用科学方法论者,总能或多或少地取得某些成功。一般
认为,方法论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自古以来,医家
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对中医基
础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建立了完整
独特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至今依然有效地指导着
临床实践。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众多的困
惑,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认为,如
果方法论问题得到认真的解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就会沿着正确的轨迹进行下去,否则将会困难重重。
1 方法论诊释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
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而方法论是关于方法
的学说或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包括三个不同的层
次:
第一个层次,哲学方法论层次。它的特点就是
普适性,这种方法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
科学等一切科学领域。如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当代最
先进的哲学方法论,它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
论等内容。
第二个层次,一般方法论层次b它的特点是具
有跨学科的性质,它是哲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之
间的中介、桥梁和杠杆,它可以横向伸展到很多的学
科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
同论、突变论等。
第三个层次,具体方法论层次。它的特点是针
对不同的科学领域,运用相关的方法,探索和揭示各
种现象的性质、本质及其规律性。如数学、物理学、
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社会学、逻辑学、语言
学、心理学等。
2 (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树立了方法论典范
《内经》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上自天文,下
至地理,中傍人享”,无所不及。可以用17个字来概括
即“学术思想、理论体系、自然疗法、多学科研究”。
《内经》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心理活动等
综合考察,蕴含了“人体一自然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
式”。《内经》为整个中医基础理论奠定了墓本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十二个学说,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病因学说、病
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论治学说、摄生学说、
运气学说”等,此框架又称为《内经》的理论体系。其
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血津液学说就是在先
秦“阴阳”、“五行”、“精气”等哲学思想基础上,结合
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另外,摄生
学说、运气学说是在古代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
候学、数学等学科基点上,结合对人体病‘因、病机的
认识而逐步创立的。再有,病因学说中的六淫,病机
学说中的邪正、阴阳、升降,论治学说中的扶正祛邪、
协调阴阳、三因制宜等无不与方法论密切相关。
《内经》研究的重要特点是非常注意吸收同时代
各种学科有用的知识,据笔者主编的《内经多学科研
究》一书中,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系
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泛系分析、数学、术数、物
理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时间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电子计算机、激光等20个学科
或分支学科。据人们统计,在《内经》的研究中涉及
到现代30多个学科的内容。如果将这些学科进行
归类,可以分属于不同的方法论层次中。
由上可知,《内经》学术思想的提炼、理论体系的
创立、多学科研究的特点等都与方法论有着密切的
不可分割的关系。
3 在方法论指导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
成就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应用
一门或几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使
得不同学科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20
多年来丁我国中医界、哲学界、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
界和思维科学界的有识之士,从方法论的不同层次
对中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研究,使人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
了,并且诞生了一批中医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的
边缘学科,同时也促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如有专家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应用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和系统
的研究,并做了精辟的阐述。指出气是构成宇宙的
物质基础,是宇宙的本原,气总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
化之中;一切有形物体,皆由气通过气化作用而生
成;自然界和人体内外的一切联系都归于气,气是所
有联系的媒介。阴阳不代表某种特定的事物,而是
从具体事物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表示事物形态特
征的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
因和总规律,阴阳在中医表现为对立、互根、消长、转
化等多个方面。中医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木、
火、土、金、水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生克制化构
成了事物的整体;事物内部五个方面相生相克的关
系,形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
又有学者通过对阴虚、阳虚的实验性研究,发现
阴虚病人cAMP占优势,阳虚病人。GMP"占优势,指
出血浆中CAMP和cGMP含量及比值的改变,是判断
阴虚、阳虚的重要指标,说明中医阴阳理论在分子水
平上得到了证实。
还有学者应用信、控、系理论研究中医,撰写了
《中医信息论》、《中医控制论》、《中医系统论》、《中医
系统辨证学》等一批现代方法论与中医相结合的学
术著作。如《中医控制论》就是用控制论的思想方
法、数学模型的技巧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五
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研究,指出人体内部的五个方
面,通过反馈机制进行控制,从而使人体达到相对稳
定的状态。又如《中医系统辨证学》,即在普通系统
论思想指导下,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将中医的
各种辨证方法融会贯通在一起,企图建立以五脏系
统为纲、以证型为目的新的辨证体系。
有学者从数学领域研究中医,指出中医的数学
不是以数学符号表现的,而是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
包括阴阳数学模型、五行数学模型和九宫八风数学
模型等。阴阳数学模型主要是用“阴道偶,阳道奇”
之理来说明事物的对称性,根据这个模型可以推导
出健康与疾病的定义,即一阴一阳谓之健,偏阴偏阳
谓之疾。五行数学模型实质上是表述系统的稳态规
则的群论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人体脏腑间的生
理病理机制。九宫八风数学模型可根据过宫时风向
的逆顺以预测疾病,又是天人整体观和人体全息现
象的一种数学模型。
再如国外有关气象、物候、水文和流行病的许多
统计资料表明,运气学说中的六十年甲子周期和十
二地支的规律,确有科学的依据。按日本东京都樱
花开放的1100多年的记录,其季节早晚周期为62
年;英国马绍基家族曾记录若尔福克地区190年的
物候周期,平均为12.2年。这些数字与运气学说中
的六十年甲子和十二地支相近似。
更有学者运用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研究中‘
医。如探讨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对人体心身活
动、心身与自然、形神相应、生理与心理、病理与心
理、摄生理论中的心理卫生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另外
应用很多的逻辑方法,诸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反驳、假说、试探、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同异观、取
类比象、灵感思维等研究中医,对中医理论的梳理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人受中医耳针、面针、手针、足针以及舌诊、脉
诊的启发,认为人体某一局部的生理病理变化,往往
蕴含着全身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整体信息。并在
此基础上,发现了第二掌骨侧微针系统,根据第二掌
骨侧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以判定机体有无疾病或
哪个部位有病。同时指出人体任何一个肢节都是这
样的微针系统,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
布规律,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不仅人具有缩微系
统,动物和植物也有这种缩微现象,通过对人、动物
和植物的大量观察,并借用物理学中“激光全息”的
概念,发现了生物学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即
“生物全息律”。可见,通过对中医的研究,反过来也
可以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所有这些不同的方法论用于中医的研究,取得
了一些启示性的成就,开拓了我们的思路,提高了人
们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信心。
4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困惑
4.1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范围界定不清
医学的化分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按照地
域空间化分为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一种是按照发
展时间化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中包
括三个不同的分支,即中国支、印度支、阿拉伯支。
中国支又包括几个细支,如中国的中医、日本的东洋
医学、韩国的韩医、越南的东医等。中医再细分应当
包括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中医学,第二部
分为临床中医学,第三部分为中药学,第四部分为中
西医结合医学,第五部分为中国少数民族医学。中
医基础理论实际上属于基础中医学的范围。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范围的界定存在三种不同的
认识,一个是《内经》,一个是《中医基础理论》,一个
是《中医诊断学》。它们各有自已的特点,同时也有
不足之处。如果将这三种.认识进行整合,中医基础
理论的范围应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医阴阳
五行学;第二,中医藏象经络学;第三,中医病因病机
学;第四,中医基础诊法学;第五,中医证候辨证学;
第六,中医治则治法学;第七,中医五运六气学。因
此,只有将中医基础理论范围界定清楚,才能为其研
究提供先决条件。
4.2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认识不足
中医药要想得到长足进步和较快发展,必须解
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藏象的实质,二是证候的本
质,三是复方的治疗原理。以藏象、证候、复方各为
一个点组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是托起中医药
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药发展速度、强度和力度的莫
基石。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来说,其核心问题应该是以
“藏象一证候”为轴心的问题。过去人们对这个轴心
的认识显得不足,过于强调藏象,虽然在脾、肾、经
络、气血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没有获得
突破性的进展。若将藏象和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
究,解决好这个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那么中医
基础理论的研究可能会取得重大的突破。
4.3 对方法论的应用过于简单化
方法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层次多种。然而目前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还主要停留在具体方法
论层次上,说白了更多地是用西医的方法在进行研
究,无非就是造模、指标观察、统计学处理等等。实
际上,人体生命运动所涉及的物理、化学过程都是高
、度非线性的,人们对生命运动的许多基本问题,如各
组成部分的协调,信息的传递,各层次的自我调节方
式,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的内在联系等,依然
是未知数。仅用单一的方法去研究多变量多参数的
复杂人体,无异于杯水车薪、捉襟见肘。因此,我们
提倡应用多层次的方法论,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同
步研究,可能会更有效一些。
5 回到原点的研究
人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虽然它的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各个部分极不
相同,但却按照一定的关系有规律地组成具有自我
更新和自我复制能力的活的有机体。在这个整体
中,每一部分的活动都与其他部分息息相关,密切相
连,从而构成了复杂的多变量多参数的生命运动。
人又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中存
在着人类核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是一个开放的巨
系统,与外界时刻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如太阳黑子的运动、宇宙射线的
变化、地球的运转、月亮的运行、气候的变迁、地理环
境的差异以及地磁、地热、水文、生态、徽生物等,都
可能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还
组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性,如战净创
伤、饥俄、车祸、工伤、抢劫、凶杀、公害、吸烟、酗酒、
吸毒、药物瘾、性紊乱等,均可影响人体,导致多种疾
病的发生。人具有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每时每刻
都有各种心理活动产生,人体自身的心理状态随时
都在影响着人体。因此,人体不仅要受到自身生命
活动规律的支配,而且要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的支配。所以,人体的各
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
一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心理与形
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四个整体的综合才真正构
成中医整钵观的全部内容。要真正认识人体的本
质,必须将人作为生命之人、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心
理之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也就是说要
从反映人体、自然、社会、心理等相应的生命科学、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进行研究。而生命科
学、自然种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都是一些庞大的
科学体系,每一科学体系领域中又包含了很多的分
支学科。所以,欲认识人体的本质及其疾病发生发
展的规律,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必须从方法论的不
同层次出发,应用多学科手段对医学进行综合研究,
才能建立适合现代疾病谱变化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医
基础理论新体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千年来中医基础理论
的研究有所进步、有所成就,但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面对西医的严竣挑战.,面对疾病谱的不
断变化,这些进步和成就难以令人满意。为了中医
基础理论研究的明天,让我们重新反思,以《内经》为
规范,回到原点的研究去吧。
收稿日期:2004-03-24
64
发表于 2005-2-11 19:5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取类比象,类之亦多,象亦不象
65
发表于 2005-2-11 20:15: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下面引用由chunan2005/02/09 08:58am 发表的内容:
现代科学研究自然或人的“ 原型”为目的,最终是要揭示自然或人体的实体本质、物质结构及其功 能、规律,关注的是“原型”;
“取象比类”只是医学的研究手段,而“原型”才是其研究目的
采取“取象比类”方法,忽视实体模型方法是近代中医不能够很好的吸收西医及近代科学技术成果,从而导致中医在近代医发展缓慢的重要内因。
66
发表于 2005-2-11 22:02: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02/11 10:23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5/02/10 08:41p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能否上升为基本研究方法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认识复杂性的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当前学术界越来越多人认为,当代科学潮流正由分析型向综合型过渡,复杂性研究正迅速崛起。在新世纪、新千年,科学技术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机遇,科学研究方法的扩充和方法论的创新已势所必然。这种扩充和创新需要全方位吸收营养,其中也应考虑来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当前,取象比类方法已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更强调它在当代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为此专门组织了"'取象比类'在21世纪科学探索中能否上升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系列讨论,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报现发表部分学者的笔谈,供读者共同研究探讨。笔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取象比类的正确含义;(2)取象比类在复杂性研究中的方法论;(3)取象比类在当前复杂性研究中已发挥较大作用的实例。
作为中医,现在迫切需要补上加强的是剖析还原法,在掌握了事物变化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认识规律深处的物质基础结构。
作为西医、西方科学,现在迫切需要补上加强的可能是取象比类法,在掌握了事物物质结构基础后去更好地认识事物变化运动发展的规律。
67
发表于 2005-2-11 22:45: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5/02/11 07:27pm 发表的内容:
回到原点的研究
人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虽然它的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各个部分极不
相同,但却按照一定的关系有规律地组成具有自我
更新和自我复制能力的活的有机体。在这个整体
中,每一部分的活动都与其他部分息息相关,密切相
连,从而构成了复杂的多变量多参数的生命运动。
人又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中存
在着人类核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是一个开放的巨
系统,与外界时刻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如太阳黑子的运动、宇宙射线的
变化、地球的运转、月亮的运行、气候的变迁、地理环
境的差异以及地磁、地热、水文、生态、徽生物等,都
可能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还
组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性,如战净创
伤、饥俄、车祸、工伤、抢劫、凶杀、公害、吸烟、酗酒、
吸毒、药物瘾、性紊乱等,均可影响人体,导致多种疾
病的发生。人具有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每时每刻
都有各种心理活动产生,人体自身的心理状态随时
都在影响着人体。因此,人体不仅要受到自身生命
活动规律的支配,而且要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的支配。所以,人体的各
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
一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心理与形
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四个整体的综合才真正构
成中医整钵观的全部内容。要真正认识人体的本
质,必须将人作为生命之人、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心
理之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也就是说要
从反映人体、自然、社会、心理等相应的生命科学、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进行研究。而生命科
学、自然种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都是一些庞大的
科学体系,每一科学体系领域中又包含了很多的分
支学科。所以,欲认识人体的本质及其疾病发生发
展的规律,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必须从方法论的不
同层次出发,应用多学科手段对医学进行综合研究,
才能建立适合现代疾病谱变化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医
基础理论新体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千年来中医基础理论
的研究有所进步、有所成就,但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面对西医的严竣挑战.,面对疾病谱的不
断变化,这些进步和成就难以令人满意。为了中医
基础理论研究的明天,让我们重新反思,以《内经》为
规范,回到原点的研究去吧。
...
依然是整体观、结构观的认识方法论。
中医是有整体观,但它的最大的特征是过程观,全局观。
有整体观者未必有过程观、全局观。有过程观、全局观者必有整体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事物的整体性上的。
68
 楼主| 发表于 2005-2-13 12:54: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2/11 10:02pm 发表的内容:
作为中医,现在迫切需要补上加强的是剖析还原法,在掌握了事物变化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认识规律深处的物质基础结构。
作为西医、西方科学,现在迫切需要补上加强的可能是取象比类法,在掌握了事物物质结构基 ...
作为中医对西医,我想应该是消化和吸收,
"作为西医、西方科学,现在迫切需要补上加强的可能是取象比类法,在掌握了事物物质结构基 ..."
现在是中国还不是世界西医的领袖,这些事不是我们有能力引导的,
69
匿名  发表于 2005-2-13 13:03:15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5/02/13 12:54pm 发表的内容:
作为中医对西医,我想应该是消化和吸收,
"作为西医、西方科学,现在迫切需要补上加强的可能是取象比类法,在掌握了事物物质结构基 ..."
现在是中国还不是世界西医的领袖,这些事不是我们有能力引导的,
學通文化,知易道。你才會知道在這方面,祖先有多超越.
社會裏,我就見過這樣的大德,博古通今,中西融滙.
三七生也不是用取象比類至爐火純青嗎?
文化的寶藏太多了,世人不識!
70
 楼主| 发表于 2005-2-13 15:2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安玉兰等:创新与中医学发展浅探
2004-10-23 15:29:42
    新世纪中医学要发展就应力图创新,只有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不断创新,中医学才有实质上的发展和提高。
l  实现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转变
    传统中医学作为一种民族医学,有许多别于西医学的特色,特别是其理论形式的人文哲学性质尤为特殊。作为构成传统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阴阳、五行、气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哲学中套用而来的,整个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哲学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哲学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学理论。传统中医学理论对中国哲学的这种依赖性或依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医学体系基本框架的自然哲学属性。在中医理论中,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等哲学思维成果与方法具有哲学与科学的双重属性,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整体认识,也包含对医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感性认识。
    古代西方医学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及以后的两次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医学发展提供了两个条件:一是思想上解除了落后的哲学理论的束缚;二是手段上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条件的帮助。这样就完全动摇了哲学概念在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医学与哲学彻底分离。现代哲学告诉人们:任何一门科学没有哲学的升华都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科学从来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哲学的支配。几千年来,中医理论无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一直在古代哲学的搀扶下行走,它原封不动地引入了自然哲学的概念和原理,如阴阳学说。阴阳的内涵与哲学概念一样,没有特殊规定,因而在医学中阴阳的外延几乎大得没有边际。此外,自然哲学原理引入中医学后,对许多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不是以事实观察为基础进行归纳和分析,而是以自然哲学原理作为直接推理和解释的工具,因而出现脱离临床的理论推导。
    中医学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经历医哲分离的转变,并不等于中医学的发展就可以超越这一阶段,自然发展了,也不等于中医学的发展就不能重新认识自我,找到出路,迎头赶上了。中医学的发展,还是应当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放弃或减少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成分及其与之关联的人文科学属性,不断吸收或增加自然科学属性。当然,我们说摆脱古代哲学框架困扰,并不是说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就不需要哲学的指导,而是指哲学不能取代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我们应以目前最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中医体系
    中医现代化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外科技发展史表明,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在学科中的合理应用,常导致该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完善。医学科学也不例外。西医诞生后几百年能够成为世界性医学,其关键是善于从同时代的科技成果中吸取营养,并加以消化应用,从而导致该学科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如在17世纪医学家根据物理学家伽利略创制温度计、摆钟的原理,制成了体温计、脉搏计,使诊断由模糊、定性趋于准确、定量;20世纪70年代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学领域后,出现的x—cT、核磁共振等是当今诊断肿瘤较先进的仪器。中医要发展也必须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诊断为例,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的不断进步,四诊的手段和内容应当不断发展和完善,不能单纯局限于眼望、耳闻、口问、鼻嗅、手触的初级阶段,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融入现代诊断方法,如x线、超声波等影像技术可以作为望诊的延伸;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作为问诊的补充;心肺的听诊技术则可属闻诊的范围;心电图及各种血流动力学检查等可视为切诊的发展。
3  以实验的理念对待实验
    现代科学是以实验为其基础的。朱兵在《针灸的科学基础》中通过对中医与西医发展过程的比较,指出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只经历了本能医学—经验医学—朴素理论医学三个主要阶段,而西医学的发展过程还经历了从朴素理论医学一实验医学一现代理论医学一现代医学科学阶段。中医学必须要经历实验医学阶段,才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正如在国家科委主编的《2l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中专家指出的“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实验医学介入中医药的研究,一定会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极大的活力,沟通中西医语言,创造出新世纪的统一医学。”
    中医科研工作很早就已经开展,但真正列入中医的工作计划,可以从1978年为始端。20多年来,中医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实验,但以往研究大部分属于印证性或证明性的研究,即证明中医理论的正确,证实中医理论“言之有物”。以针灸学为例,《实验针灸学》并没有使传统针灸学有任何进步,只不过是传统针灸学的一个现代注解而已。再如在中医科研领域最为著名的关于肾阴肾阳的研究,从肾上腺髓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关系、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的关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关系以及脑垂体和甲状腺等方面,耗费巨资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开拓性研究,而其结果则只是印证了早在两千多年的《内经》中就已经做过的结论:阴阳平衡。
    中医科研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没有对现代科学建立的基础—实验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人们只是引进了实验的方法,却没有实验的理念。用实验去研究针灸为什么能治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证明针灸的科学性,而是要解决针灸如何更好地治病的问题,即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用实验的结果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建立基于实验研究结果之上的针灸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针灸的现代理论。
    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更是一种方法论。方法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如何获得正确的知识。用实验获取知识,不仅要求形成知识的材料来源于实验,更要求用实验的理念来加工材料,使之重构为关于研究对象的知识。实验是一个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它把对象分解为一个个可以控制、观察的元素,从而获得关于各个元素在对象中的作用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结果,它还必须将这些事实按照它们在对象中的作用进行理性加工,从而形成关于对象的内在特性或规律的理性知识,即对象的理性重现—知识,而知识是否正确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如此往复,以不断深化对对象的认识。
    同时,实验还是更新知识的途径,它能否定旧知识发现新知识。
    中医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实现中医理论由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转变,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用实验的理念和方法重构中医理论体系,使中医学健康、快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安玉兰  魏爱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20:09 , Processed in 0.14966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