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营卫释疑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5-10-16 10:48:49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原来陈老前辈是这样理解的,明白!很满意!
62
发表于 2005-10-16 10:56:11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普威在 2005/10/17 11:42am 第 2 次编辑]

…… 基因组学与中医药 ……
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纪要
为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基因组学的沟通,寻求新的研究和发展领域与途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于1999年3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参加会议者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吴旻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强伯勤院士和薛社普院士、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黄翠芬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壁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许有玲教授、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中心杨焕民教授等基因组学和中医药领域18个单位的30余位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副局长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他分析了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强调了中医药与多学科结合渗透对中医药以及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次会议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有些观点,取得共识。
一、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究相互渗透的可能性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微观水平的基因调控与修饰,反映着生命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基因组的多样性高度强调了每个人的基因组特特异性,从人类到“模式生物”的研究是“活体”、“整体”的研究体系。基因组学研究在过去对单个基因研究工作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即一种疾病可能由于多个基因的改变所致,而同一个基因的不同表达状态又可能造成多种疾病。特别是从结构研究向功能研究方式的转变,对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日趋重视,反映出基因组学与中医药两个学科在思维方法学上的趋近特征,显示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可能性。
二、中医药可与基因组学结合研究领域
1、中医证候学与相关(易感)基因研究
现代发病学已由单基因病的研究,转向常见多发病的相关易感性基因的多基因调控紊乱的研究,表现为发病学的多基因复杂性状和动态演变过程,与中医药学以证候概括发病过程的认识方法有显著的相似之处。多种致病因素作用生命机体,能否发病以及其产生的病理损害,常常是受相关(易感)基因的影响而决定其转归,亦即致病因素需要通过影响生命机体的某些“受体”而引发一系列损害反应而产生疾病病理过程,突出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医药学强调机体正气反应的证候形成特征,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是对这一发病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2、中医药治疗作用与抗病基因研究
中医药治疗疾病,并不强调以药物去直接对抗致病因子,重点在于发扬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这与现代药理学有显著的不同。所以,研究中医药治疗作用应重视发现与发展抗病基因问题的研究,强调整体联系与基因表达的关系,特别强调的是中药并不直趋靶器官而发挥作用,所以,以基因组学研究中医药问题要注意内在调节的较高层次上的研究。 3、中医药治疗作用与基因调控、修饰论
所有药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修饰、改变人类基因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功能而生效。中医药几乎没有改变核苷酸与氨基酸结构的可能,但中医药对多种常见病及重大疾病确有可靠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在影响基因的调控、表达,特别是表达产物的标识方面可能更为重要。中医药的调整作用有可能是在调控、修饰疾病的相关(易感)基因表达及表达产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遍认为,建立实验体系,以复方研究为重点,以基因表达为指标,以基因调控改变和功能修饰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中药复方多组分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研究,可望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4、中医药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真核细胞生物基因复杂,基因不是生物功能的执行体,它总要表达为相应的蛋白质,而且,一般情况下,基因组只表达一部分基因,其表达类型与表达程度均受到生存环境及内在状态变化的影响而有较大差异。因此,采用对一个基因组的全套蛋白质、一个细胞乃至一个组织的全套蛋白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进行中医药学的理论与药物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分辨率的双向电泳分离、图象数字化及质谱分析等蛋白质研究技术上的突破,为中医药学与蛋白质组学的结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5、道地药材的基因组研究
研究道地药材的基因组特征,最终实现道地药材真伪鉴别系统及优良种系基因库标准基因图谱的建立,特别是对有效成分的研究,可为新药的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对功能基因组顺序结构和调节机理的阐明,能够提高有效物质的产量和减除有害成分,还可用于转基因中药材的构建和解决濒危中药材的可持续应用。
6、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药学
中药作用机理,特别是复方配伍多靶点作用机制的研究,瞬时、快速、同位置的靶点分析至为重要,但同时刻进行靶点反应的差异性比较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基因芯片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的大量信息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可望成为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研究的一个桥梁。该项技术快速大量的基因表达检测、寻找新基因、DNA测序、突变体和多态性检测等,能够实现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序列及表达信息的目的,以解决高通量基因表达平行分析问题,可广泛应用于中医“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中药药理、复方配伍作用机理等研究领域。
7、数学和信息分析技术与中医药
基因组研究是一种高通量的信息研究,特别是基因从结构研究向功能分析研究的转变,交互信息分析研究产生了基因组信息学,这是一个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的整合、归纳;基因组的多样性又高度强调了人个体的基因组特异性。这使得基因组学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渗突出。由于中医药对人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及疾病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演变过程的整体统一认识方法,使得基因组学在研究中医药理论上必然是大量的信息分析,特别是非线性规律的分析尤为突出。现代数学及信息处理,尤其是虚拟现实、数据库知识获取等技术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基因组学与中医药交叉渗透的切入点
1、证候发生与演变的基因组学研究
证候是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病机变化过程,依据多基因致病的关联特性,用基因组学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从基因表达谱或表达产物的差比性分析,研究证候发生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证候表现的基因特性、基因表达调控的变化及其规律;探讨疾病证候、亚健康状态(也有证候表现)与正常生命活动三种状态基因表达的差异性。
2、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基因组学研究
从基因表达谱或表达产物的差比性分析,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基因调控、修饰过程。主要是复方药物生物化学环境,对受体等靶点的基因表达及基因表达产物影响的生物环境与规律的研究。
3、证候基因诊断与证候基因模型
证候发生的基因组学特征研究形成证候基因诊断的基础,成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为证候的动物模型复制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


本网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办


(对不起楼下的,键盘有问题,我也没有仔细检查。)
63
发表于 2005-10-16 12:27:36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下面引用由普威2005/10/16 10:56am 发表的内容:
…… 基因组学与中医药 ……
中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纪要
为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基因组学的沟通,寻求新的研究和发展领域与途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于1999年3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摇?..
qing 请问“普威”先生:你为什么把“相同内容”在此一帖中闹了三遍?这难免使人产生“你在恶作剧或者另有用意”的感觉。
64
发表于 2005-10-16 13:06:38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医海神龙先生我以把《难经》上传到医学资源!
65
发表于 2005-10-16 13:13:50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下面引用由医海神龙2005/10/16 10:32am 发表的内容:
卫气出来前,应该在体内,星河先生说在脾,我想大概因为卫气夜间周行于五藏二十五周,脾是最后一脏。但我隐约记得内经里在哪里提过卫气从足少阴出于眉本,所以也可能是从脾最后回到肾然后再出眉本。我不是很确定,待考。
思路正确。

66
发表于 2005-10-16 13:14:21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下面引用由医海神龙2005/10/16 10:32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的问题,我谈谈我的理解:
(1)我现在手头没有《难经》,一时答不上来
(2)卫气的出行,应该从睛明、攒竹出来,这在内经里说得很清楚
(3)卫气出来前,应该在体内,星河先生说在脾,我想大概因为卫气夜间 ...

  说得好,是读经人,是认真做学问的人,希望能多看到先生的大作,看先生态度谦和,附送一段 。
     傅景华的文字,  中医病因是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而不是物质性致病因素。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中和通是生命运动的最佳态势,失中、失和、失通就会出现病态过程。中医病机在于求因、求属、求势,而不在于定位、定性、定量。中医诊治之道在于把握病机,调理失和,促动生机,而不在于抑制症状,替代功能,切除病灶。求其所因,安其所属,调其势以使其和,乃是气治的根本原则。而中医诊治之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与神治。潜心内视,参悟生机,见微知著,出神入化方得医道之真谛。
  中医治法有神治、气治、形治之类,又有调治、刺治、药治之异,而诸法又有治神、治气、治形之别。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为纲领的药治,显然属于气治的范畴,且只是一种治法而已。药治三境界,上为神用无方,法无定法,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中为审病求机,随机变法,依法组方,运方促治;下为辨病求因,据因立法,专方专药,随证加减。还值得指出的是,中药治人,以药之偏调人之偏。微弱能量可以转动枢机,微小信息可以引发突变。信息是药之神。提取出中药的所谓有效化学成分,其自然和生命能量信息荡然无存。
  摄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调”。《上古天真论》以之区别摄生的层次,《四气调神大论》以之显示时空的效应,《生气通天论》以之阐述天人的通达。诊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从而有《八正神明论》中关于“形乎形”与“神乎神”的精彩描述。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治”。《宝命全形论》谓“一日治神”,“必先治神”。《移精变气论》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玉版论要》则开门见山:“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潜心内视,自在如一,见微知著,出神人化,四通活法,神用无方,始得医道之真谛。而审病求机,随机变法,依法组方,运方促治只是守门户之法。
  切莫谓此是随文演绎,此乃是另一角度另一境界的医学认识,莫嫌弃。
67
发表于 2005-10-16 13:29:59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引用医海神龙先生:“ (3)卫气出来前,应该在体内,星河先生说在脾,我想大概因为卫气夜间周行于五藏二十五周,脾是最后一脏。但我隐约记得内经里在哪里提过卫气从足少阴出于眉本,所以也可能是从脾最后回到肾然后再出眉本。我不是很确定,待考。”
你对待问题很认真,读书也很认真,所以发现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知。先用心的领会《内经》脾脏功能实质和经属,看是否是最后一脏。
68
发表于 2005-10-16 14:46:04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此营卫百彼营卫,此阴阳非彼阴阳
内经、伤寒、温病,三家营卫阴阳的概念并不完全重合。就实用的观点而论,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易,存异难。而存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营卫来讲,温病是四分法的观点,伤寒是指实体上的指征,换言之,以东方式的表述问题方法来讲,一是四象,一是八卦,一在形质前,一在形质后。而内经则是专指经络循行之气,又属于六气了。
就阴阳而论,说法更多更杂,最有名的当数张景岳对阴阳标新立异的分法了,以此阴阳套彼阴阳,那才叫牛头不对马嘴。
曾有人提出,人体就这么一个人体,说法这么多,那个是真?我说符合临床实际的就是真。不要轻信谁必定是百分之百正确。当代科学解决问题时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模式有一次,二次,三次,或n次的不同,方次不同,模型结果必然不同,那个最真呢?结论是那个也不真,只能是模拟效果有所不同。对真理只能是无限趋近,真理是无法达到的。
69
发表于 2005-10-16 14:48:37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此营卫百彼营卫,此阴阳非彼阴阳"应为“此营卫非彼营卫,此阴阳非彼阴阳。”


70
发表于 2005-10-16 17:53:25 | 只看该作者

营卫释疑

zt [原创] 组织液论真的能成立吗?
   组织液论真的能成立吗?
    我不知道谁的在组织液论方面是权威和代表,但我看过张维波的<经络是什么>其出版已经有好几年.    我个人认为其中问题和一点挺多的,那些不知道真的是对,还是因别的
请书写题目,谢谢!
你们去看吧,那可以是常识性的错误,这只是个不具普遍的小例
张的《穴位和经络的关系——穴位的实质》节部分,讲解了穴位的实质,并附有图片:穴位各分解概念的图示说明,甚为详尽。在中间并提出了络脉的新概念,还介引了经络口的概念。即从穴位处向上分支出络脉,由汗腺和毛囊通向皮肤表面,其出口就是经络口。对此不禁想问这样的图片是怎样得到的?这样的结构是拿着干什么的?这样的开放结构不是很危险吗?,.
    汗腺和毛囊几乎密布在全部体表,是不是所有的汗腺和毛囊都与经脉连,他们的出口都是经络口和低电阻点,皮下附近都是低流阻点。不是的话,难道,汗腺和毛囊有经络性质的和非此类者之分。它们之间有什么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穴位处的密些吗,大些,多些吗?显然至少汗腺的大者和密区分布不是这样的。
    这里的浮络应该不是内经和经络理论的原本概念吧,这里的图示也不是解剖得到的真实图片吧。《素问。气穴论》“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中的“以会大气”是真的吗?TCE测定可以推测这样的结构就一定非得存在?那么这里的浮络的流向是什么,到底有何作用?
这里有真实的组织液流动吗,方向是什么,向内还是向外。如果向内,到还有更体表的组织液不断补充,但气体可能更多的向内流,说一定还有氧气内流呢!二氧化碳的明显流出又难以解释。如果向外,难只有体内组织间隙的压力为正,且一直为正。那组织液将最终流向哪里,体表吗?难道流出汗腺后就是汗液吗?流出毛囊就是皮脂吗?这可以水液和脂液的区别,不可小视。组织液流中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吗?同从此出的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区别?那里的通道是直通的,还是应该有其它的东西比如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又在哪里?好象在浮络起点更服人些,那就不必再将非分泌类的物质回流了。看看书上的图示吧,那里的毛囊中的毛发成了水培,还有那么牢固吗?那里的汗腺中的球形物体倒更象个活塞,难道类似的就不会在毛囊中发生。当然可以解释不是周围所有的都是裂口。这样的结构除了分泌汗液和皮脂,还有体呼吸吗?那就去看看真正体呼吸的皮肤结构、环境条件和呼吸机制吧!
  皮肤外层是复层上皮组织,最外高度角质化成角质层。而汗腺、毛囊和皮脂腺(毛囊有皮脂腺功能,但也有非毛囊皮脂腺)是皮肤的凹陷后的变体和特化部分,一方面特化为皮肤的辅助功能成分,另一方面还保留了上皮的一些特征和一般功能,不过在这里已经是腺上皮了。
    汗腺、毛囊和皮脂腺除了导管的开口外在底部都是封闭的,汗腺是单曲管状腺,而皮脂腺则是单分支泡状腺,毛囊的底部则是毛球,管壁则具有皮脂腺的功能。腺的分泌功能是由腺细胞来完成的(即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腺上皮再与导管组成完整的腺体),汗腺是顶质分泌腺,皮脂腺则是全质分泌腺,毛囊的就不要说了吧。并没有什么组织液和组织间隙的直接通道开口在此,汗液和皮脂本身也决不是组织液。这样的开口也将是危险的,不可思议的,这将等于躯体对外有道开口,而暴露于外,这可万万不能的。如是,皮肤将如同马其诺防线一样形同虚设。
三、组织液运动(经络生理之一)之我见

组织液运动不象血液运动那样——“在管道内流走”,而是以结缔组织为输导体如“遍漫荒野大地般的浸行向河江湖海汇聚”的水;再由捻线状导体(神经)传输,象电流从电线中运动一样的返达各脏腑和肌骨器官组织感觉器,形成再与“后天性组织液”合作运动的循环。
其实把组织液运动形式,用人类在电灯未发明出世以前照明用的“油灯”中燃油原理,来喻理就要更比“电流从电线中运动”好理解些。“油灯”是中国中小城市人们在1950年时还普遍使用的一种照明器具。其结构由油碗、油捻和油三部分构成。其油捻是用多根棉花纤维合捻而成的软线体,在其油内浸泡后一头仍泡在油里、另一头搭在油碗口边上点燃……火光燃烧中通过油捻将碗底油吸了上来不断补给燃料,使油捻本身被焚得极慢;而碗底油被吸干后,没有了燃料、油灯也就灭了。   
人的胸腹腔如同油灯的“油碗”;饮食中脂油质营养液如同油碗中的“油”;五脏六腑生衍出的系膜结缔组织与运动系统的韧带滑膜结缔组织,共同捻结成的骨骼脊柱,如同“油捻”;脑神经组织如同火光“燃点”;神经递质如同“灯光”;各脏腑肌骨处的感觉器,如得到照明条件后能开展学习或工作的“用灯光者”……共同组成了人的生命运动。
组织液在人的胸腹腔被脏腑系膜输导向运动系统骨骼脊柱上,又由脊柱结缔组织输导向头颅内脑室腔,再由脑神经组织外神经膜输导向胸腹腔各脏腑肌骨器官组织,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中,始终是在疏松结缔组织或网膜结缔组织中传导。我将组织液的这种运动形式,称为“被暗输”;而与之相对的血液运动形式,称为“被明输”。
上述将脑组织比喻成火光“燃点”,那么晚上或白天只要人在睡觉中时,就自然会将“对运动系统”的燃点部分关闭,而只剩下“对肺运动内脏系统”的燃点部分。因此,两千多年前《灵枢》作者留下“白天于阳经周流二十五周,晚上于阴经周流二十五周”的描述,是有客观依据的。这“燃点”是指躯体神经和内脏“植物”神经。但两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条件环境,与现在人们生活的条件环境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体内《卫气行》会不会随人们生活条件环境的巨变,而发生形式上的变化呢?------由于笔者今日无法解释两千多年前《灵枢》作者留下“白天于阳经周流二十五周,晚上于阴经周流二十五周”的《卫气行》形式。因而只好跨过那一步,只把《元代何若愚的十二经气“子午流注”》结合在现今组织液运动中了。

组织液运动即有“组织液与血管渗出、吸收和组织液与组织细胞分泌、吸收”的横向循环运动内容,又有“胃肠饮食液——肌骨滑膜液——脑脊液——神经递质——胃肠饮食液……”的纵向循环运动内容。它的横向循环交流运动,具有“为血循环和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中介”,和采冶提炼升华自身质量的双重工作意义。它的纵向循环运动,具有滑利肌骨和载走各器官组织工作生出的热、光、声的工作意义。要认识组织液运动过程,首先需把它所乘坐的结缔组织性能,以及它在进出器官组织细胞和血管时的各不同形态,都全面了解清楚。
它所乘坐的结缔组织,是具有内、中和外三层结构的组织体。它是乘坐于中层——疏松结缔组织或网状结缔内,接受结缔组织的传导。它所乘坐的结缔组织,具有“吸收并管束液体、趋附固体和纵逸气体”的性能。血管对组织液的关系,是“收回汽体、泌出液体”。神经对组织液的关系,是“施加压力、吹鼓液泡”,具有推动作用。各器官组织对组织液的关系,是“吃、泄、滤过、热力加工”。组织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1 、 初级组织液运动
组织液从饮食中营养成份转化而出生时,已经含有了胃、肠、胆、胰等器官组织分泌出来的液体并被这些液体不断作用着,呈现为“以水酸质液为主体只含少量油脂质”的多水质的原始组织液,在肠道里被肠组织内络(肠内结缔组织)吸收……开始投入由脏腑向骨骼方面的运动。
原始组织液中含有的水酸质成份,发生汽化所需要的温度比“油脂质”低,因而在由肠组织向骨骼方面这温度越来越高的环境中,就首先汽化遁入静脉血管转化为静脉血液;剩下的水油混质液(既不能算水质,又不能算油质,介乎二者之中的质量),发生汽化所需要的温度比“水酸液”稍高些,因而在临近骨骼时受到的更高度热力作用下,汽化遁入淋巴组织内转化为淋巴液;再剩下的“油脂液”,在这段温度压力的环境中无法发生汽化,所以被肠系膜输导到达了骨骼皮肤间。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汽化遁入血循环里去的部分,被《灵枢》和《素问》称作“营气”;没有发生气化而到达骨骼的部分,被《灵枢》和《素问》称作“卫气”。凡遁入血循环里去的部分,就不再属于组织液的内容,因而组织液从内脏向骨骼的运动,是在不断按质向血循环分流中进行。
原始组织液从脏腑到骨骼所走的路线,已经被我国元代何若愚发现并描述为“十二经气血子午流注”。即:“清晨三至五点流注在肺经,早晨五至七点流在大肠经,早上七至九点流注在胃经,上午九至十一点流注在脾经,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流注在心经,下午一点至三点流注在小肠经,下午三点至五点流注在膀胱经,下午五点至七点流注在肾经,傍晚七点至九点流注在心包经,入夜九点至十一点流注在三焦经,午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流注在胆经,凌晨一点至三点流注在肝经,清晨三点复流注在肺经……”这种流注循环过程,是由五脏六腑组织相互协作的运动关系创造成,体现了五脏六腑共同进行饮食中提炼营养物质的工作程序。
这里需要把饮食中营养物质,如何对人体进行营养方式讲明白。千万不要把“进入血管转化为血液去供器官组织吃喝拉撒”的方式,看作饮食中营养物质对器官组织进行营养的唯一方式!饮食中油脂质液在血管外,对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进行润滑,以使各器官组织能够进行运动,也是对人体进行了营养作用的方式之一。饮食中营养物质是以供器官组织吃喝和为器官组织润滑的两个方式,满足了器官组织生存和体形运动两方面的需要。组织生存与体形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作为植物人来理解(只能生存而不能运动);后者可作为机械人来理解(没吃喝的条件而无生存基础)。组织液运动循环的过程中,客观的为器官组织们起到了润滑作用------有点象似发动机内的“机油润滑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运动所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循环运动机制。
2  、中级组织液运动
当原始组织液运动到骨骼上时,自身质量已经转化为理论上的纯油质液体,因而脱离了原始的低级趣味,成了“中级组织液”。为什么说中级组织液是理论上的纯油质液体呢?因为它在骨骼内进行润滑和降温的作功中,自身体内有相当一部分成份要因“受不得骨内高压和高热作用”,而转变汽体遁入骨内静脉里去化为血液成份;同时骨内动脉渗出的营养液和骨组织的代谢液,又在与中级组织液进行着横向的交流运动。(骨内动脉渗出的组织液,只能为骨组织细胞起“供吃喝”作用,不能为骨组织细胞起“运动润滑作用”)。
中级组织液要经过“肢稍”方面骨块逐级向脊柱的传递和加工,再经过脊柱各级骨块传递加工后到达颅顶,汇聚入颅内成为脑脊液、升华为高级组织液后才算是本阶段运动的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液要从每一骨块的“负力极”端被吸收入骨,然后经骨身冶炼后于“正力极”端被送发出骨外去……形成了组织液在每一骨块上的进出循环态势。这每一骨块上的组织液循环,由“其正力极端送发出骨外”的组织液中,不纯油质或称混油质液体受“原始组织液运动十二经流注运动团”的作用,而返回下节方面去------其中一部分由本节“负力极”端重吸收入骨而形成。但同时,其“正力极”端送发出骨外的组织液中,精纯油质液则因自身耐高温高压的性能高,而就近被上一节骨块“负力极”端吸收……进入上一骨块的冶炼运动。
中级组织液从肢稍向颅顶方面运动,在骨骼中每一节骨块都形成了一个“被冶炼”的循环运动态势!这206个骨冶炼的循环运动,共同构合成了中级组织液从肢稍向颅顶内运动过程的内容。但中级组织液运动过程与原始组织液运动集团之间,相对存在着交叉性相互作用的横向交流运动;同时又与血循环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的横向运动。
什么是骨块的正力极和负力极呢?就是每一块骨体上朝头方面那一端是正力极,反之其体上朝足或手方面那一端则是负力极。
中级组织液在其运动过程中,自身质量也随着向颅顶逐级骨运动,而发生着升华性的变化。这变化的本质,是承载了“逐级骨充入”的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当它们到达颅顶汇聚入脑时,已经是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的混合载体——脑脊液。它承载着的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皆是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运动的产物,经脑组织分流筛理后,可转化为辨别人体外物质运动所生光、声、味和力的功能载体或称“智能”(既各种“神经递质”)。智能也是有物质基础的,绝不会是“神的推动”。
3 、 高级组织液运动
中级组织液到达颅内脑组织时,自身质量已经升华为理论上的纯光、声、力、味子质液体,是超脱了中级趣味的“高级组织液”。同样的道理,高级组织液既得为脑组织工作活动起润滑作用,而付出自身一部分内容去润滑作功中汽化、遁入颅内静脉里转变血液成份;又得为血循环与脑组织之间的“吃喝”交流,起中介、把关过滤的作用。因而说它是理论上的“纯子质”液体。
高级组织液要经过“脑组织将其中光、声、味、力各子分别筛选,各入各流”的过程后,再分别加压后交给十二对脑神经的神经膜去;再由各神经中细胞工作加压,在各神经膜输导到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上去------以神经递质形式,在人体内任一器官组织作功后,合化入原始组织液里才算这高级阶段运动的结束。在这一阶段中运动的高级组织液——“神经递质”,被《灵枢》和《素问》称之为“真气”、“经气”。在《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说:“真气者,经气也”。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表明了两千多年前《灵枢》作者的思想认识境界,尚未达到对人大脑组织生理活动认识清楚的水平。但这并不奇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是这样——由后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代代传承逐步向前的。
高级组织液在现代医学中有脑脊液和神经递质两个名称,神经递质又分为中枢递质和外周递质两部分。由中枢神经末稍释放的中樞递质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三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如多巴胺、5差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和氨基丁酸等)。由传出神经末稍释放的递质,称为外周递质。主要有以下三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递质《生理学》第119页、130页。
但现代医学中的脑脊液与神经递质之间,没有“一体”关系和“母子”生变生理的论述。关于脑脊液的运动,《正常人体解剖学》第256页、258页这样讲道:脑脊液自脉络丛(脑组织内容)产生,……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既可流到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也可上流到大脑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中。(注:脉络丛属于疏松结缔组织内容,蛛网膜属于结缔组织中网状组织的内容。)关于神经递质的生理,《生理学》第119页这样写道:“中枢递质……但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有不断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等。现将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概括如下: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表明神经递质是由脑组织顺神经纤维往神经末梢方面输导传递,但未提及由脑脊液转化而来的事情。
高级组织液从脑脊液经神经递质过程,被神经末梢释放在各种感觉器上,转化为视能、听能、味能、触觉能等功能载体,作功后经“失活”过程转化为初级组织液(或称原始组织液)的内容。
总结组织液“从原始(饮食)阶段起,经中、高级两阶段后复转入原始阶段起……”的运动循环过程,不难看出:其是人体生命机制中与血循环相并列平行、质量不同于血循环的一个功能载体循环系统。



----------------------------------------------
推动经络学向实质性组织生理学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9 10:38 , Processed in 0.0963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