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5-11-23 17:20: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此为脉学之基本功,虽是基本功,但也非纸上谈兵者所能理解。
62
发表于 2005-11-23 17:30: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数主热,很好理解吧。”
却不知临床上还有主寒的一方面
这是读书多而临证少缘故
薛憎庵云: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阴寒证,脉常有一息七八至者,但接之无力而数耳,宜深察之
63
发表于 2005-11-23 17:3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论中医“脉诊—数脉”临证之变异

www.shouxi.net  张于华 2005-3-5 9:24:40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年1月 第3卷 第2期  

关键词:中医

  数脉为中医脉诊病脉之一,一般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根据历代医家论述及临床应证,其实不然,诊断病情,断不能模糊,宜细审之,方能无虑。去其谬误,正源澄本,辨证施治,诚为中医。寸口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约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名曰数脉,为中医脉诊28病脉之一。
  1 首论

  数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1] ,详查只言: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则并无以数脉言热者。而大家知道的“迟冷数热”之脉从《难经》开始,但诸医家也不尽然同意此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285条言:“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此条无论少阴寒化或热化证,均可见此脉。其数脉之象,仲景未言但热无寒。历代医家各有所见,寒热参半,无一定论。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脉神章言 [2] :“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数脉有阴有阳。”更提出沉细数之脉用温补命门之品的说法。18世纪日本中医学家丹波元简的《脉学辑要》引薛慎斋言:“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阴寒证,脉常有一息七八至者,但接之无力而数耳,宜深察之”。本人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凡年轻、体盛、病浅而见数脉之象,多实热,转归伤阴耗液后多见虚数阴津亏损之脉,而年老、体衰、病久而见数脉,则多为心肾之阳气虚衰。阳气不固,薄流外越,鼓脉而数象出,此证则应慎之,宜“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方可无虑。

  2 临床病案
  患者,女,55岁,于2002年7月16日中午12:00在家人扶持下步行至我院门诊中医内科就诊;自诉近3天气短乏力,自汗心慌,左胸闷痛,自服丹参片北京降压0号无效。8年高血压病史。查面色白欠荣,汗出反多衣,气喘动甚,口干苦不欲饮水,手足温,纳差多梦,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欠润,脉沉细数。血压155/100mmHg,心率96次/min,呼吸25次/min,X线检查为:左心室增大,心电图诊为:左心室肥大。初诊中医:胸痹心痛之心阴亏耗;西医: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用天王补心丹,取滋阴养心活血之法。翌日复诊:症状未解,胸闷痛甚,无效。细思昨日诊断用药,见数脉而定阴虚内热,自以为得当,实则谬误。患者就诊时为盛夏,虽汗出却多衣,手足温。气候使然;口干不欲饮水。阳虚不布津上承之故,加之受多年高血压病史原因影响,初诊即跨入主观非阴虚莫属之偏见,实为心阳不振使然。当即改方为补益阳气、温振心阳之参附汤加味:炮附子(先煎30min)15g,红参(另炖兑入)10g,生姜10g,大枣5枚,桂枝(后下)10g,薤白10g,川芎6g,炙甘草10g,服后症状大减,续服2剂。三日后复诊:除气稍短,脉沉细外,余症悉无,数脉已不见。其心率降至74次/min,血压150/95mmHg。因患者煎药不便,嘱其改服“附桂理中丸”数合,配合西医适当治疗。随访至今,除高血压病存在外,前心脏之症状未曾发作。
  3 分析

  此例病案,较为典型,此类例子较多。由此看来,正如前所述,数脉之应病,无一定之理,乍看奇怪,实则符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之要旨。无绝对看相对。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重阴必阳”一句。诸多解释,取其一义,沉脉属阴,细脉亦属阴,两阴相重,则显假阳之数脉。脉之搏动,全赖心阳鼓励,心阴支持。心阴亏虚,心阳无守,则搏动急数,此为一理;反之,阴气重盛,逼阳外出,脉搏亦数,也为实际。临证诊断,数脉之应证,当参合其他症状而定,不可凭一时之见而致疏忽。西医“伤寒病”高热患者,还有“相对缓脉”诊断要点之说,更何况经过几千年临床检验的中医辨证论治学说。正所谓博大精深,方兴未艾,有待我们去挖掘,去发扬光大。其实本人有关数脉的刍议,深入研究均为中医基础理论所包含,源由理解不深之故,各家学说的所谓“大凡看法”,各持己见,其正确与否,当从基础中查找,以明其义。晋代医家王叔和《脉经》序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说明脉诊在四诊中之难处,但临床上却不能不明确,诊断病证离它不可。数脉之象,最易辨别,于简单处见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方为辨证论治之精华,此乃中医学意义。

6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3 17:37: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5/11/23 05:30pm 发表的内容:
却不知临床上还有主寒的一方面
大承气脉还沉迟呢,迟为寒呀,公鸡长三条腿,也不奇怪,请教博涛先生,你上的临床多吗?
65
发表于 2005-11-23 18:33: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这个贴子最后由薄涛在 2005/11/23 06:4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5/11/22 11:57am 发表的内容:
西医学中医之论,不做评价。
细沉而数,数当紧为是。
总比一些二三十岁的小后生临证多吧

我知道迟不为寒,也在珍奇展馆见过公鸡长三条腿,也不奇怪

紧脉
内经: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
仲景云:转索无常
脉经:数如切绳
医宗金鉴:较弦则粗,按之劲,左右弹者,谓之紧脉
  李中梓云: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紧之为义,纵有挺急,横有转侧。紧为收敛之象,见之于脉体紧张,拘急。
主寒,主痛,主阳困阴凝。
沉脉
脉经:沉脉重按之筋骨乃得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水行之性次重,故附地而在下也,为肾水之脉,配坎应冬,万物潜藏。
故脉主沉,阴而主里
为阴逆阳郁之候
细脉:经云细直而软,如丝线之应指。王启玄言“如莠蓬状其柔细也(何能与拘急之紧脉互见),比之与微,指下犹易见,未至于举指按模糊也。
细兼沉,为脏腑虚弱,气血交穷,加之鼓动无力之象
五先生非要细沉于紧脉相兼,让其脉细软而紧弦有力,左右弹指
何异于让久病卧床不能下地之虚弱病人,强令其进行五千米长途跑
66
发表于 2005-11-23 18:44: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所以说数也能见寒,迟也能见热
公鸡也长三条腿
不能想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4 16:43: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5/11/23 06:33pm 发表的内容:
细兼沉,为脏腑虚弱,气血交穷,加之鼓动无力之象
细脉不能笼统而言气血,如是这样,仲景少阴提纲用一微字,不就全解决问题了吗?为何还要言细?
盖脉理最精,《伤寒论》提纲篇岂能滑口读过?那是刻在竹简上的文字,没有一个废字的。
6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4 16:51: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临证水平的高低就差在“精细”上,简单的理中汤证,连牛导师都会辨的,可是桂附理中汤,牛导师就不一定会了。
据说北京一次特级厨师的考试,第一道题就是炒白菜,并且只能用油和盐来,其余佐料不能加入,白菜谁不会炒?但是既熟并且还保持菜味不变,那就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厨师烹饪讲究的是火候,中医又何尝不是?
69
发表于 2005-11-24 18:1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这个贴子最后由薄涛在 2005/11/24 06:17pm 第 1 次编辑]

这几话到是说的对得
细脉为虚损之脉也,为气血不足
这句话中一直不敢用一俱字
在上篇也不敢用,只想了个交字
正是言细脉不能笼统而言气血
70
发表于 2005-12-3 09:38: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虫不可语冰-------少阴提纲之浅见

goo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13:11 , Processed in 0.0796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