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xb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绍奇教授逝世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5-7-23 19:50:10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下面引用由巴格达之夜2005/07/18 04:35pm 发表的内容:
很无知的表现。


前天看了一次今年已是82的女患者[如今已不能再称之为患者了],与一两年前相比,真有判若两人之感.
不想争论无用的东西,准备把老患者的病历单,用扫描仪上传,看看这位老患者是属于轻病号,或还是属于只差最后一步的生命进程了!
62
发表于 2005-7-25 03:05:05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鹽水鴨兄︰
凡事適可宜止。
李可醫死了病人,你就可一口咬定其名不符實。
何紹奇因心臟病死,你又說名醫其實不過爾爾。
照你的說法,
要作為名醫好醫,醫死了一個病人都不行。
那是否要有百份之百的治癒率才可稱名醫?
現在好像倒是你在「片面」攻擊。
醫好了的人你一個不提,醫死了的你就任意詆譭。
人之生老病死,本來就是多方面多因素的。
何教授可以是強於理論,但弱於臨床;
可以是強於用藥,弱於辨証;
可以是本知其病,但無藥可治;
可以是忙於事務,無暇料理;
也可以是因突發事件,心情因素之原因等等...
大家敬重何教授一直以來對中醫學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想法,
但現今一死,你就說要全盤否定他的學術成就。
若人病死了就是本身醫術不好,
那麼就算活到100歲醫術也不會好,
因為終歸都會得病而死。
用平均壽命來作為評核標準亦是無知,
那即是活過了平均歲數就是名醫,否則就是庸醫?
那每位名醫理論上也應有120歲的天命。
將「壽命和醫術」掛上直接關係,
這種思考上的單一白痴性,本身就和西醫的單一性思考如出一轍。
甚麼都不了解,就要拿死人的便宜。
這不是醜陋,還有甚麼?
你也不要說何教授甚麼盲信中醫的。
天下間到底有多少人每天做了多少的心電圖,MRI,CT...
當中不知道有多少是病死的?
以閣下之智慧,
理應提出︰「若有任何曾做心電圖,MRI,CT的病人最後仍死於疾病,
我們必須全盤推翻心電圖,MRI,CT的可靠性。」
那麼你又有否這種「不畏權威」的勇氣?
我欣賞你提出的「不被權威欺騙」的態度。
但請不要因人一死,就在肆意批評,借題發揮。
人貴自重。
63
匿名  发表于 2005-7-25 12:29:21

何绍奇教授逝世

纪念本报特邀专栏作家何绍奇先生特刊
笑别《绍奇谈医》
  何绍奇先生于2005年7月7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期间不幸辞世,该院于7月15日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追思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全家等向何绍奇家属发去唁电以表慰问。
  “怀念何绍奇大夫座谈会”于2005年7月24日在北京举行,200余位何绍奇先生的生前好友、同学及同事到会。大家纷纷在会上发言,从不同角度追忆了他艰难曲折、充满奋斗精神和乐观思想的人生经历,从人品、医德和诊疗技术等方面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报曾开辟《绍奇谈医》专栏,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中医药学家,今天特选登部分发言和文章。
一颗耀眼的“医星”
朱步先
  绍奇,我的师兄,我的挚友,我的知音。他矢志岐黄,造诣精深,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是吾辈中的奇才,他的英年早逝,无疑是中医界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是我心中永远的伤痛。
  绍奇是坦荡君子,一代人杰。他侠骨柔肠,肝胆照人;具诗人的气质,学者的风范;和他相处,可以直抒胸臆,无所顾忌。他精通经典,涉猎诸家,乃至医林掌故,遗闻轶事,其采撷之富,钻研之深,罕见其匹。绍奇临床功力深厚,辨证精确,立法用药既大刀阔斧,又不乏灵动之气;疗效确切,深获病家信赖。他讲学论道,纵横捭阖,议论风发;评点诸家之得失,探析学术之源流,无不如数家珍,切中肯綮。其为文淋漓酣畅,质朴天真,不假修饰,而兴味盎然。遥想当年在上海延安饭店为《实用中医内科学》一书统稿,我与他同居一室,朝夕相伴,目睹其撰写有关篇章,在不用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信笔挥洒,千言立就,其记忆力之超人、反应之敏捷、见解之精到,令人心折,叹为观止。《绍奇谈医》多是心得历练之言,与东抄西袭、刻意为文者迥然有别,其学术价值,自是不同凡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是何兄为医为文的真实写照。
  绍奇渊博的学识源于天赋,源于名师的熏陶,更得力于他的勤奋。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与他均师事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先生,朱师惜才爱才,呵护有加,悉心指点,倾囊相授。1978年,绍奇蟾宫折桂,名列榜首,考入北京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师从岳美中、方药中、任应秋、刘渡舟诸先生,用功更勤,学问日进。是年寒假,因经济窘困,未归四川梓潼探亲,感触颇深,赋诗言志:“同窗好友各西东,我无川资怨命穷,读书读到人静后,一觉醒来太阳红。”以读书为乐的高尚情趣、豁达的生活态度跃然字里行间。某年冬日,大雪纷飞,他往任应秋先生寓所求教,时值先生午眠休息,绍奇恭候门外,即景生情,口占一绝:“早从兰台识明师,所恨无缘拜见迟,虽是千百年前事,程门立到雪消时。”任先生堪称医界程颐,他也可比当年的杨时。绍奇尊师重道的这段医林佳话,相信会千古流传。
  天嫉其才!绍奇过早地、匆匆地离开了我们,带走了他的满腹经纶、高超医术、卓荦才智、锦绣文章,也带走了他的爽朗笑声,留给我不尽的哀思。
  任凭千呼万唤,绍奇再也不会回来。《绍奇谈医》已成绝响。
  我的心在哭泣,因为我深知他的价值。
  也许这尘世太喧嚣了,在天国,您安息吧!
  绍奇是我辈的骄傲,他没有走,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2005年7月14日于英国牛津)
朱良春致唁电
  论坛乍聚,才闻贤弟谈笑生风,语惊四座;小别七日,惊悉英才猝然仙逝,举家恸哭。四十年辛勤耕耘,誉满杏林,三十秋忘年之交,情同手足。绍奇才华横溢,立学严谨,名震医坛,为一代国医中坚。近十年来,赴海外,驻香港,传授国粹真谛,栋梁大才,本当继承药王衣钵,岂料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知己泪满襟!国失英才,我失至交,痛惜痛惜!愿绍奇在灵安息。(朱良春子女代笔)
许家松献祭文
  悼绍奇,巴蜀英杰,金榜状元,聪敏过人,博学卓识,悲惜同窗鹤早归。
  念绍奇,京港执鞭,通评各家,文思超群,宏论长存,痛失益友泪满襟。(许家松)
 
才华横溢  医林英杰
  6月28日~30日在美丽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召开的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已拉下了帷幕,正当我们仍沉浸在这次别开生面,徒讲师评、师徒共同切磋、交流研究中医学术传承的盛世盛举兴奋状态中时,7月7日上午8时许,我接到赵京大嫂从香港给我们传来何绍奇兄早晨刚刚仙逝的消息,我们都被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呆了。昨晚我们加班筛选“论坛”所摄的照片准备冲印,看到绍奇兄张张照片都面带着的幸福笑容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何绍奇、朱步先、史载祥三位教授是我们这次承办的“论坛”特邀专家。他们三人都是家父朱良春文革之前的弟子,三位都学有所成,出类拔萃,都有建树,而绍奇兄是三人中的大才子。他是能讲课、能看病、能著书的三能人才,也是我们当代中医界中年人中的难得的奇才。绍奇兄和朱步先兄是40多年前家父的遥从弟子,一直书信来往,情同父子。只要谈到学问,谈到师承,家父都会不由自主提到他俩,由心而发的流露出对他俩的赞赏和满意。记得1983年由重庆中医研究院黄星垣所长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医内科大型工具书《实用中医内科学》经过四年的数次易稿,决定在上海延安饭店进行统稿。家父是专家审稿组成员之一,特举荐绍奇兄和步先兄参加统稿审稿,一般审稿一篇文章总要三四天才能定稿,因为引经据典太多,作者有时并不是引用原著,难免会出差错,有时为了一个字或一句话,都要到堆砌如山的文献室去查找核对,而绍奇、步先兄似活字典、凭着过目不忘和对经典著作的熟悉的本领,他们两人一天能改好几篇稿子,叫当时任总编的李迪臣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李总编重用了他俩,住在延安饭店三个月的时间,统了全书的2/3的稿件。在《实用中医内科学》“出版说明”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在参加本书统稿工作的有:金寿山、黄星垣、朱良春、李明富、郭子光、何绍奇、朱步先、张大钊、王琦、蔡凎、严世芸等同志。”崭露头角的绍奇兄就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跻身跨入中医大家的行列,载入了中医学历史史册。这本书一面世,1985年日本东洋医学财团中尾断二先生慧眼识珠视她为宝,专程来南通邀请家父作顾问,建华姐和建平妹作翻译,此书很快翻译成日文版,畅销东南亚。
  《实用中医内科学》是一部全面总结古今中医内科学家学术思想和丰富经验、系统整理古今中医内科文献和遗产,同时,努力反映现代中医内科的新发展和新成就的165.8万字专著。她弥补了我国建国以来还没有一部广度和深度上充分反映一门学科丰富内容的中医内科专书。学术是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发展。在统稿数年后绍奇兄窃思师祖章次公先生曾倡导“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老师朱良春进而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谋求中医学之进步。好学精思、博闻强志的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研究生班老师期间与朱步先、陈贵廷、李锡涛等贤达之士合计编写了一部现代中医内科学临床医学专著,此书编写体例一改老书旧例,采用现代医学病名,使疾病之诊断得以明确、疗效、预后均有统一衡量标准。其作者不分东西南北、内容则参酌乎古今、包容诸家而折衷求是,追求实效而不尚空谈,诚空前之杰构,我们作为师弟、师妹也有幸在绍奇兄的提携下成为编委将家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收集入书。
  今天我们再重温由何绍奇兄主编,他撰写的《现代中医内科学》前言。从中可以窥视到绍奇兄除了聪慧过人、求真务实外,他当时作为一个研究生班跟班的老师,正是他有青年中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审时度势,有胆有识,在当时只有微薄收入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联合中医界志同道合的老、中、青同志一起完成了继《实用中医内科学》之后的又一部带有时代气息的“实用中医内科学”。这本书的问世,特别是国家中医管理局提出大病历书写和门诊病历书写新要求后,更突现了它的实用性。
  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绍奇兄您抱病前来赴会,由于参会的老专家较多,我们一家人主要精力放在了照顾老专家,却疏忽了您的健康,您的离去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更是我们一家无法弥补的、抱憾终身的损失。至今家父还蒙在鼓里,就在您仙逝的那天中午,他老人家又授命于广东省中医院,前去为几位危重病人会诊,同时临床带教学生,在会诊中他老人家又多次提到您,师弟、师妹们只能在心里替他老人深深地怀念您、追思您。
  您仙逝后,我7日晚才通知到步先兄,他已订好第二天早晨飞机票、故不能来与您告别,带着深深地怀念,他近周来一直经常和我们联络,要我们代他全家向大嫂、何月、何沂表示慰问。
  《现代中医内科学》已出版15年了,您一直有重新增、改内容再版的想法,我们会请朱步先等师兄领衔来完成您的遗愿,安息吧!绍奇大哥!(朱琬华  朱晓春  朱胜华  朱韧  朱建华  朱幼春  朱建平)
 
斯人虽去  精神永存
杨永安
  惊闻何绍奇先生在香港讲学期间因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我和我的家人立刻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何大夫,多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这些天来,何大夫的音容笑貌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知识渊博,通古博今,与他聊天,总能受到启发和教益;他医术精湛,看病用药常有独特之处,能起回天之效;他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工作不知疲倦,行医无私奉献,对朋友、对病人倾心相帮,满腔热情——何大夫在我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名医,更是一位师长、一位诤友。
  我与何大夫相识,是缘于母亲重病垂危,经同学引荐,请何大夫诊治。那是1997年4月,我母亲因患严重的肺炎,在医院用尽了各种最好的抗菌素仍不见效。医生说,她感染的是罕见菌,目前没有专用的抗菌素可用,广谱药又不起作用。眼看着母亲高烧不退,体温持续高达39~40度,生命危在旦夕,我们全家人既焦急又无助。按照医院的意见,已经悄悄地准备起后事。这时,我的同学听说了此事,力荐何先生给看看,说何先生是文革后第一批中医研究生,既有长期的基层医疗实践经验,又有扎实丰厚的中医理论基础,给人看病有一绝。在我的印象中,西医治急,中医治慢,当下母亲得的是重症急症,用中医能行吗?医院的医生护士也不以为然。但治病要紧,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我们全家人当时的愿望。就这样,我们把何大夫请到了医院的病房。结果是,奇迹发生了。何先生一番望闻问切之后,肯定地说:“我有办法让她退烧。”他告诉我,一般都说“对症下药”,而他认为“对病下药”才对。西医是针对细菌用药,他要针对“热”来用药。就这样,服了何大夫开的几服药,我母亲的高烧竟然一点点降了下来,先是变为低烧,继而甚至恢复了正常。不仅我们全家人喜出望外,连医院的医生也不禁说,看来中药还真起作用。此后,母亲的病时有反复,但因为加用了何大夫开的中药,其调理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何大夫不论白天晚上,随请随到,不断调换药方,使我母亲的生命又延长了一年零一个半月。虽然最后母亲因年高体弱,多病缠身,再次复发高烧时又恰逢何大夫出差在外,母亲的病终有不治。但何大夫使我母亲在世上多活了一年多的光阴,我和我的家人也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我们对何大夫充满了感激。后来,何大夫出差归来,见到我头一句话就是:“不巧我不在,我要是回来早点也许还有救。”我听后不禁百感交集。何大夫就是这样一位视病人为亲人的人。还要特别提到的是,何大夫在给我母亲治病的一年间分文不取,完全义务。我曾经给他带上盒茶叶,他却说,给老人治病要花很多钱,不要破费。我与何大夫本来素昧平生,偶然结识后,他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无私的帮助,怎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在时下社会,如此不计得失、淡泊名利、默默助人、无私奉献的人,虽难以说“绝无”,但何大夫定堪称“仅有”。他的身上,凝结了民族传统的精华,折射出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何大夫无愧为翘楚和师表。
  何大夫走了,我们感到无比的痛惜。何大夫的医术正当炉火纯青,经验正当鲜有比肩,更多的病人待他救治,更多的学生待他教导,他的离去,使多少人蒙受了重大损失,将难以计数。
  斯人虽去,精神永存。我们悼念何先生,缅怀何先生,当以何先生为楷模,学习他的高风亮节,循着他坚实的足迹继续前行,推动何先生未竟的事业。我,我们,要像他那样,以自己的所能,为更多的人们造福。
  何绍奇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淡泊名利的真君子
陈志强
  我与兄相交于二十多年前,那时你还未过不惑,住在西苑,暇日我们一起到西山郊游,记得在樱桃沟的巨石旁小息,听着潺潺的流水,看着郁郁的丛林,你谈红楼,讲典故,评时事,舒胸中意气,谈未来抱负,讽当世流弊,讥时尚小人;你妙语连珠,才思泉涌,痛快淋漓;今天山泉流水依然在,神我茫茫两世人,你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绍奇兄气质深厚,智识高远,学术之精微,充于文章,见于议论。满腹才华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发于外者,灿如日月之光辉;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雄辞闳辨,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趣言逸事,妙如春风雨露之温润;警世名言,多如江南雨后之修竹。世之学者,不管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世之庶人,无间贵贱,听其言皆驻足流连获益匪浅。
   绍奇吾兄,志远心旷于杏林之伟业,悬壶济世,精益求精救赎世间之病人。记得在蒙山省亲时,面对老区村民缺医少药,翻山越岭用门板抬着病人来找你看病,你放弃了所有的休息,夜以继日地给大家看病,回京后你念念不忘的却是山里村民的质朴和真诚。
  你悯人悲天,对病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切,病人见到你如沐春风,如见救星。面对病危绝望之人,你耐心地解说,风趣的笑话,很快解除他们的心结和恐惧,让他们积极地配合,使人难忘终生。
  在你的病人中有达官显贵,更有数不清的百姓平民,民工有病你来者不拒,与他们结成朋友;不相识的人电话询医,你给指点迷津;节假日里本是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刻,却不时地要应对各种来访看病问药的人。面对病人你总是不知疲倦,总是那样耐心和认真。
  你心慕靖节,淡泊名利,阅历人间,旁无他求,惟以探求医经病理为要务,以遍阅瀚海文章为快事,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你看不起钻营者,你痛恨势利小人,你不低眉折腰事权贵,你不阿谀奉承为己忙,你是真君子,你是伟丈夫。你垂范于当世,你名垂于千古
64
发表于 2005-7-29 14:28:09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下面引用由geniuschan2005/07/25 03:05am 发表的内容:
鹽水鴨兄︰
凡事適可宜止。
李可醫死了病人,你就可一口咬定其名不符實。
何紹奇因心臟病死,你又說名醫其實不過爾爾。
照你的說法,
要作為名醫好醫,醫死了一個病人都不行。
那是否要有百份之百的治癒率才可稱名醫?
現在好像倒是你在「片面」攻擊。
醫好了的人你一個不提,醫死了的你就任意詆譭。
人之生老病死,本來就是多方面多因素的。
何教授可以是強於理論,但弱於臨床;
可以是強於用藥,弱於辨証;
可以是本知其病,但無藥可治;
可以是忙於事務,無暇料理;
也可以是因突發事件,心情因素之原因等等...
大家敬重何教授一直以來對中醫學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想法,
但現今一死,你就說要全盤否定他的學術成就。
若人病死了就是本身醫術不好,
那麼就算活到100歲醫術也不會好,
因為終歸都會得病而死。
用平均壽命來作為評核標準亦是無知,
那即是活過了平均歲數就是名醫,否則就是庸醫?
那每位名醫理論上也應有120歲的天命。
將「壽命和醫術」掛上直接關係,
這種思考上的單一白痴性,本身就和西醫的單一性思考如出一轍。
甚麼都不了解,就要拿死人的便宜。
這不是醜陋,還有甚麼?
你也不要說何教授甚麼盲信中醫的。
天下間到底有多少人每天做了多少的心電圖,MRI,CT...
當中不知道有多少是病死的?
以閣下之智慧,
理應提出︰「若有任何曾做心電圖,MRI,CT的病人最後仍死於疾病,
我們必須全盤推翻心電圖,MRI,CT的可靠性。」
那麼你又有否這種「不畏權威」的勇氣?
我欣賞你提出的「不被權威欺騙」的態度。
但請不要因人一死,就在肆意批評,借題發揮。
人貴自重。
国务院医改发展报告:“中国医改不成功”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设想。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记者王俊秀)“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今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设想。
  调查结果:
  搜狐网调查:如何看待中国医疗改革?
  截至今日中午13:15共有27933人参与投票
  在“您认为中国医改带给您实惠了吗?”的调查中,97.21%认为没有得到实惠,2.79%认为有。
  在“您认为目前医改的关键是什么?”的调查中,68.77% 认为是降低医疗价格,现在的医疗费太高,还有20.76%认为是完善城镇医保体系,10.47%认为医院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65
发表于 2005-7-29 14:32:24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医改三大药方
  症结: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
  药方: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
  上述报告指出,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两极分化,公平性大大降低。有数据证实: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有数据还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
  一直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是按城乡、所有制、就业状态来分别组织实施的。专家认为,这种制度建设方式有失公平,其具体表现就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太小。
  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城镇医保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员排斥在外。农村医保由于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事实上只有农村中相对富裕的群体才能参加。而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医保。有人形象地称,现在的医疗保障是“富人的俱乐部”。
  课题组专家石光、贡森说,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7.9%,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排位,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将有限的政府投入公平地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需方,而中国政府的卫生补贴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受益人是高收入群体。”
  对此,专家组认为,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症结: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
  药方: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
  “如今,为什么经济底子厚了、花钱多了,但卫生状况改善不大,甚至不如从前了?”很多老百姓发出这样的疑问。
  报告指出,这是因为医院商业化运作以后,由于优胜劣汰,导致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高,而初级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很多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更糟糕的是,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所以在看病时,人们都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就往城市跑。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全国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现在,有关改革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抓大放小”。专家认为,这种思路存在重大缺陷。要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优先发展和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
  新的改革框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间所发生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
  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政府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
  症结:“小病拖,大病扛”,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药方: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
  据《成都晚报》报道,4月19日晚,四川金堂县农民付利松,因为得了绝症无钱医治,在家用炸药将自己炸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是很多没有医疗保障的困难者的真实写照。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
  报告还指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药品滥用及药品价格失控。目前中国的药品销售主要是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的药房实现的。由于医院普遍推行分配制度、技术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医生个人的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紧密挂钩,形成医生“开大处方、多做检查”的激励机制。最普遍的是“医药合谋”,靠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牟利。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能力,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因此常常被迫花了很多冤枉钱。
  “但现在的改革措施在控制费用增长方面,所采用的手段基本上只针对患者,因此基本不起什么作用。要想保证合理用药和药品价格的合理性,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是关键。”葛延风说。
  按照新的制度设计,将彻底实行医药分开。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
  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66
发表于 2005-7-29 14:34:01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中国卫生系统染上“美国病”
  报告课题组参与者石光、贡森评价称,中国卫生系统染上了“美国病”。他们分析认为,“美国病”有两个特征:一是效率低;二是公平性差。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浪费,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项目或干预措施上。公平性差主要因为资源再分配不到位。
  石光、贡森说,近10多年来,中国的医疗体制已在较低水平患上了“美国病”,即卫生费用大幅攀升、医疗卫生服务非常不公平、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们的健康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恶化。
  他们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由医院供方诱导需求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供方过度服务主要表现为: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王俊秀整理)
  四个家庭的就医之痛:“医院门为有钱人开?”
  “这么多钱一辈子也挣不了”
  7月23日下午,北京垂杨柳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史振军是从河南来京的务工人员。7月20日下午,他在北京一个工地上干木活儿,因一脚踩空从6层楼上掉了下来。经诊断,史振军为脑震荡和三根肋骨粉碎。
  “他的妻子正在临产期”,在医院照顾他的同乡史鹏芝说。一个月前,史振军为了挣点钱回家办生孩子的喜酒,经熟人介绍来到北京打工。“三天已经花了两万多元了,我们在工地上每天才挣40多元,刚来一个月,工钱也没发。这钱先由老板给垫着,以后再说吧。”
  “现在还没敢通知他家里。他不让打电话,怕妻子和70多岁的父母知道后受不了打击。可也不能老这么撑着,这不算什么工伤,花这么多钱他一辈子也挣不了……”史鹏芝低着头说。
  病床上的史振军头上缠着厚厚的绷带,黝黑的脸上有泪水的痕迹。到记者离开病房,他始终没说一句话。
  “拍个片子就要500元,我嫌太贵,就没看”
  7月2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口,记者见到从山西来京求医的肺癌患者段某。段某今年43岁,五六年前他就感觉呼吸有点不舒服,后来越来越严重,一直拖到去年2月才去看病。“当时拍个片子就要500元钱。我嫌太贵,就没看。”2004年4月,段某实在忍不下去了,才去医院,结果被确诊是肺癌。
  “得知是癌,我感觉天都要塌了!”段某妻子悲伤地说。他们很后悔,当初有症状时及早治疗就不会到现在这个地步。当时觉得看病太贵了,能扛就扛,没想到扛成了大病。后来,段某又去山东一家医院做化疗,40天花了4万元。
  到目前为止,段某为看病总共花了7万元,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背了近6万元的债。现在,段家成了当地贫困户,民政部门给他们救助了1000元,但只是杯水车薪。
  “儿子看到我那样子,哭了好几场”
  “刚刚逃过一场生死劫难。”杨洪生对记者说。深陷的眼窝和身上一根根清晰可见的肋骨,让64岁的杨洪生看起来要苍老许多。
  杨洪生退休前是北京市人民机械厂工人。13年前,由于身体原因,他办了内部退休手续。两个月前,老人突然感到吃饭无法下咽,后被检查确诊为食道癌,“这对全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儿子和女儿都在农村,没有工作,孙子孙女还小,根本没钱医治。我私下里就想还是不治了,可家人都不同意,儿子看到我那样子,也哭了好几场……”老人有些哽咽地说。
  退休后,杨洪生和老伴省吃俭用存了两万多元钱,原本想着可以安度晚年,但杨洪生住院以来,老两口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现在看病的钱是几个弟弟给东拼西凑借来的。“原来的厂子已经倒闭了,没办法管我。到现在花了十几万元,总算捡了一条命回来。”老人有气无力地说着。
  在不到半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老人几次用毛巾擦拭眼角的泪水。
67
发表于 2005-7-29 14:35:12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医院大门是为有钱人开的?”
  7月24日,北京垂杨柳医院急诊科,江苏来京务工人员梁士宽愁容满面。“儿子昨天晚上发烧39摄氏度。从昨天下午到现在,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更严重了。”他摸着儿子的头告诉记者。
  35岁的梁士宽去年11月来到朝阳区红燕市场做买卖水果和青菜的小生意。手里拿着医生开的收费清单。他对记者说:“听人说,这里还比较便宜就来了,没想到还是太贵了,照着这样下去,我们根本看不起病。
这次孩子一生病,一个月的生意又白干了。唉,可病还得看呀!”梁士宽一脸无奈。
  在朝阳区红燕市场像他这种外地来京的人很多,如果不是什么大病,很多情况下,熬一熬就过去了,梁士宽深感困惑:“医院的大门是为有钱人开的?”
  医生说他们不平衡 收取回扣有时是迫于现实压力
  “医生收取医药回扣有时是迫于现实生活压力。待遇不高,很无奈,医生也是常人,也要生活。”7月28日,北京东直门医院皮肤科田野医生对记者说。
  田野200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东直门医院工作不到两年。在他看来,医生收回扣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光靠死工资哪能活啊,刚工作时所有收入加在一起也就1000多元。医院开电梯的比我们还拿得多呢。”
  田野告诉记者,他还要挣钱买房子、结婚,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现在他一年的工资只有两万多元,与以前的同学相比差好多。“本来都是很优秀的,为什么现在收入这么低,一比起来,心里总是有点不平衡。”
  他介绍说,病人看病是诊断费5元,但主治医生只拿六七毛钱。前段时间有个外国人,带小孩来看病交了9元钱的门诊费,看过病之后,问还要不要再给医生钱,因为在这位外国人看来这9元钱根本不够医生的诊断费。
  针对老百姓普遍反映的看病贵的问题,医生的说法也很无奈。“我们也没办法,现在法律规定,一旦出了事,要求举证责任倒置,医生不得不保护自己,推托责任。医院的体制的确是开的检查单越多,提成越多。”北京北大医院的赵医生说。她的说法和田野的一致:“在医院,临床医生基本工资只有1000多元,每个月下来加上奖金也就3000多元,完不成任务就没有奖金。所以有的医生会和医药代表有联系,医院有时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68
发表于 2005-7-29 14:36:23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医改数字
  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国家仅有15%~40%。
  12%~37%:大处方
  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费用的12%~37%都被浪费掉了。
  80.2%:抗生素滥用
  我国某医院2000年调查显示,该院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
  36.7%:大检查

  1990年至2002年,我国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费中,检查治疗费用所占比例从28%上升到36.7%。
  医改研究报告主笔人:“只是制度设计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人说中国医改走入死胡同。您如何看?
  葛延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以上研究报告主笔人。以下简称“葛”):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记:为什么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
  葛: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只要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全面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及服务目标偏离问题就不可避免;竞争无法保证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此前提下,政府补贴需方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
  另外,市场化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
  记:报告提出的新制度设计,能对中国医改是对症下药吗?
  葛: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作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就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绝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卫生防疫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在筹资能力上不应当有问题。
  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这种投入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按照这种投入水平,解决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改革的实质是要进行筹资方式、分配方式和资源运用方式上的调整。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问题。
69
匿名  发表于 2005-7-29 16:32:15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下面引用由盐水鸭2005/07/17 02:16pm 发表的内容:
确实要说说这些中医的网医、名医,不然人家要说俺冷不防就要咬这些中医一口。咱这里明白宣示,我就是要说这些人的不是。其中有三七生、李可、桂枝汤、何绍奇。我不想无中生有地攻击他们,我只想讲事实、摆道理。 ...
西医治死的又何止千万。
70
发表于 2005-8-31 10:39:12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试问某些同志,做医生的该怎么个死法才合理?中医该怎么死?西医又该怎么死?肝科医生不许死于肝病,否则就是你医术太次;肾科医生不能死于肾病;中医生不能死于西医内科病。算来算去,做医生的只能有几种死法:寿终正寝(年龄标准又是个问题);车祸被撞死;被人砍死,还不能是被曾经的病人砍死;游泳溺死;见义勇为负伤而死、、、、、、
欢迎其他网友参与医生合理死法的讨论,列举合理死法种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6 12:38 , Processed in 0.0804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