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姬领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姬陪你学中医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3-11-28 19:08: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听老师的讲课录音,不由得又让我想起来年前同一个道友的讨论,讨论很久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这就叫本事(所以现时代有本事者多如繁星);能把一件复杂了的事再做回简单,这就是功夫(顶梁之柱也)。
62
发表于 2013-11-29 22:0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雲修 于 2013-11-29 22:08 编辑

读后感
拿到一本好书,我喜欢细细的读它的序和目录。
翻开《其实中医很简单》时,我刚以补课的方式快速的听完了老师的21次语音课。如是来读目录便多少有点心中了了的感觉了。
记得曾经在广州见到一棵古藤,今人皆谓藤不知何为根、何为首。只见其盘节交错、枝蔓缠生,甚是可观。我仔细的围着两百多平的围栏走了几圈,试图窥其面目,审其叶、观其纹,则首尾分矣。
中医这棵生长了几千年的大树,枝繁叶茂,福荫着地球五分之一的子民,其又岂是老之古藤所可堪比,故时人更皆谓曰:中医太深太玄。诚然如是。然树再大,其根干枝叶仍应为可寻乎?
今手捧《其实中医很简单》,8页的目录,一路读过来,不觉眼前一棵粗大的中医之树却是渐明渐清,根之、干之、枝之、叶之,一一呈现。不由的掩卷寻味,想先生何等的博学与气魄,寥寥间竟完成了对千年枝蔓的疏理。赞之!佩之!


点评

呵呵,高抬了,老姬只不过是一民间中医人而已。愿我们能在这里共同学习中医,探讨中医,并发展中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07:58
63
发表于 2013-11-29 22:11:0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阴阳平衡——阴阳是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有无变化过程,维持这一变化过程在正常发展规律中,就称为阴阳平衡。



补充内容 (2013-11-30 08:49):
前句是老师的定义,后句是学生在此定义下做出的思考。记得在过去的所学中,阴阳一直多是作为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来阐释的,而属性一般的理解都是静态的,所以对于阴阳及其平衡,更多时候是看似明白又似不明白。

补充内容 (2013-11-30 09:04):
昨天学习时,见到老师的这个定义,真有点大梦方醒的感觉。之后学生反复的思考,列举了很多现象来分析,阴阳是一个变化过程,这就很好理解阴阳的相对平衡了。—— 昨天作业的一个补充说明
64
发表于 2013-11-29 22:53: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雲修 于 2013-11-29 22:54 编辑

读《其实中医很简单》开篇“引子”,有一个关于初春用“大青叶”治疗小孩感冒发烧的案例,其中说十六岁的男孩服药后感冒好了。老师说到: 您外孙是十六岁的男孩,属纯阳之体,风寒之邪入侵,易化热,所以,用‘大青叶 治疗,问题不大。”——我就在想,为什么同是风寒感冒发烧,男孩就‘易化热’呢?
写下来分析为:风寒感冒,这里包含了风和寒两种致病因素。以阴阳分类中风属阳、寒为阴,小男孩纯阳之体,十六岁正是阳气迅速增长的时候,初春又是人体与万物阳气增长的时候,在风寒两因中,男孩由于阳气旺寒不易伤,当属伤风更多些,同气相引,男孩当属阳胜,阳胜则热,故发烧,所以在用了‘大青叶这样的苦寒泻火药后,症状消失,即便是有少寒滞留体内,以十六岁男孩自身强盛的一个调节力,加上男孩好动,所以也就阴(寒)不为病了。
——那这样的话,在同一外因、同一表象上,不同的人群,都应该是不同的论治了,如果在考虑上个体的差异,那就一定是一人一方了呀???


老师,这个分析对吗?

点评

对,故而,中医是讲三因制宜,其实,应该是四因,也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和因病来治疗的。临床工作时间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病出现,要么是时、要么是地、要么是人、要么是病情的轻重及兼症等都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08:05
65
发表于 2013-11-30 16:25:05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1-9 14:16
老姬让中医爱好者三个月学会中医。

这个,,,,,,,,,,,,,,,,,,

点评

你好,现在,我的师爷,今年96岁高龄的朱良春老先生看过书稿后已将书名改为《三个月学懂中医》,并为本书题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08:07
66
发表于 2013-11-30 17:30:4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好
学习阴阳、五行之后,发现自己在过去的学习中所犯的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对于名词术语的定义不求胜解、含混不清,然后用模糊的定义想当然的去套释和理解相关的概念——以错释错。
《其实中医很简单》教给我的不仅是正确理解这些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理性的正确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态度。

点评

说真的,不只是你,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因为更多的书上,包括我们以前的大学课本上也都是教条主义,只是给你“然”,但不给你说“所以然”,虽然有些“然”是错误的,但,要求你记住,考试要用。这种结果的出现,是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08:14
6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7:55:52 | 只看该作者
ZHUWEIXIONG 发表于 2013-11-26 10:10
姬老师,您有没有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中医案例啊,请教一下该症应如何治之。盼您回复,后学感激不尽!

您好,我没有这方面的病案,歉。如果你能把症状说出来,也许还可以辩证看看。
6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7:58:22 | 只看该作者
雲修 发表于 2013-11-29 22:06
读后感拿到一本好书,我喜欢细细的读它的序和目录。翻开《其实中医很简单》时,我刚以补课的方式快速的听完 ...

呵呵,高抬了,老姬只不过是一民间中医人而已。愿我们能在这里共同学习中医,探讨中医,并发展中医。
6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8:05:26 | 只看该作者
雲修 发表于 2013-11-29 22:53
读《其实中医很简单》开篇“引子”,有一个关于初春用“大青叶”治疗小孩感冒发烧的案例,其中说十六岁的男 ...

对,故而,中医是讲三因制宜,其实,应该是四因,也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和因病来治疗的。临床工作时间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病出现,要么是时、要么是地、要么是人、要么是病情的轻重及兼症等都不相合。所以,有人就说“学医三年,感觉无病不治,及行医三年,始知无方可用”。
这就要求我们,把死的知识要用活,要灵活变通,触类旁通。而且,我们掌握的每个中医知识,都要想想临床上如何用,这样,就能很快的学好中医。
7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8:07:54 | 只看该作者
老渔翁 发表于 2013-11-30 16:25
这个,,,,,,,,,,,,,,,,,,

你好,现在,我的师爷,今年96岁高龄的朱良春老先生看过书稿后已将书名改为《三个月学懂中医》,并为本书题字。

点评

三个月学懂中医,一个月就忘记了,哈哈。能做到像张仲景伤寒论序里面的一半????恐怕前辈也做不到吧。中医是日积月累不是一两天功夫就能搞懂的,暴则死,缓则生,之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18: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0-24 08:50 , Processed in 0.1387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