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老教师、论坛资深会员llyyjj访谈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4-9-1 23:59:1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9-1 22:39
我说的哪位“阳光穿透”,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没消息了。

我想可能也是一场闹剧吧。我瞎说的哈,你还可以再搜搜,或者咨询一下律师。

点评

此闹剧非彼闹剧。  发表于 2014-9-2 00:03
62
发表于 2014-9-2 00:11:31 | 只看该作者
在网上时常看到有中医说自己能指癌症,这样会延误患者的治疗。罪莫大焉!

点评

网上做广告违规,甚至可能违法。  发表于 2014-9-2 00:35
63
发表于 2014-9-2 00:3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9-2 00:45 编辑

铁板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医教育问题,一是“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两个都是大题目,提出来请大家各自发表意见,归纳起来肯定非常有价值。

我是个中专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属于初级的,谈中医教育是不行的,没有资格。但大家都是学习中医多年,接触的中医同行前后有近一百年专业经历,大家各自谈谈周围熟悉的同行的学医经历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中医教育方法与效果。
“近一百年专业经历”,是指从我的老师的老师算起。


八十年代初。出版了一套《名老中医之路》,大家可能都记得,我当年把第二辑几乎翻烂了,(另外的两辑我觉得不如第二辑好)。收到这套书里的是全国知名的名医,更多的没收到书里的中医,因为历史条件相同,这些名医和所有的中医,学习中医的方式也基本一样,就是师承式教育,民国年间也有过中医学校,但据名医回忆描述的情况,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方式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大一点。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把和书里名医同时的称作第一代。这代中医都是师承教育。自学成才的个别特例就不要说了,难度太大。

五十年代前后开始行医,到1970年,这一时段的中医可以算第二代,第二代的学历有两种,一种还是师承教育,一种是中医学院上大学,都是第一代的中医的学生。第二代中医里,有纯属学院教育的,有纯属师承教育的,也有两种教育形式都经历的。五十年代初办中医学院时,招收了一些当时已经开始行医的中医,大概也就一两级。
学院毕业的,在实习期间,工作期间,基本都有固定跟随老中医临床工作的经历。
这代人里,有少部分是西学中人员。

我学医的老师,大部分是第二代中医。文革前中医学院毕业生,有个别工农兵学员,那时候他们刚毕业工作,优秀者留在中医学院教学。无正规学历的中医,搞教学的极少。

第三代中医来源乱。一部分是文革期间中医学院大学生,简称工农兵学员。一部分是自学成才的,或者参加各种学习班,学制不一,有许多当过赤脚医生。通过各种途径,国家认定了医生“资格”,当时的标志就是给了处方权,一般县级医疗单位就有这个权力(公社医院也许有,我不太清楚),那时候不说学历,没有职称,县医院医务科给药房写个条,盖个医务科的章,这位就成医生了。药房留个签字的字样。

第四代中医应该从78年算起,77年底高考招收了中医学院大学生,还有一部分相当于现在说的“民间医生”,78年国家通过考试招收了一批,后来有了职称评定,这部分人就定了医师职称。78至83,新加入中医队伍的是78年招收的医生,老少不齐,老大快70了,年轻的二十多岁。还有81年开始,陆续有中医中专学校、各县级卫校的中医班毕业生(县级卫校没有正式学历),中专和卫校的学生人数不多,因为卫校班中医专业的很少。
83年以后,中医学院毕业生逐年增加,慢慢成了中医的主力。

第四代起始从78年算起,至哪一年为止,我也不知道了。先不管了。


大家把这几代中医的学习、经历和学业情况聊聊,从中认识和评价中医教育方法。(一)

点评

除77级及以后的中医学院毕业生,社会招考(只招一两次,人数少)两种来源外,还有中医中专学校毕业生,(文革前中医中专毕业生很少,81年以后增加了)。 81年陕西、辽宁等四个中医学院创办函授教育,招收对象是卫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3 01:01
64
发表于 2014-9-2 20:49:3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9-1 16:35
铁板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医教育问题,一是“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两个都是大题目,提出来请大家各 ...

"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点评

这是原则。  发表于 2014-9-3 01:02
65
发表于 2014-9-2 20:51:52 | 只看该作者
正如几位同道所言:李老师是中医队伍里不多的明白人

点评

谢谢马教授夸奖!不敢当。  发表于 2014-9-3 01:02
66
发表于 2014-9-3 01:01:4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9-2 00:35
铁板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医教育问题,一是“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两个都是大题目,提出来请大家各 ...

除77级及以后的中医学院毕业生,社会招考(只招一两次,人数少)两种来源外,还有中医中专学校毕业生,(文革前中医中专毕业生很少,81年以后增加了)。
81年陕西、辽宁等四个中医学院创办函授教育,招收对象是卫生类专业中专毕业生,和医疗岗位工作已经取得初级职称者(视为卫生类中专毕业),还招收其他专业的大专、本科毕业生。以后其他中医学院也陆续开办函授班,函授班实质是能获得学历的中医提高班。学员一半是中医中专毕业生,一半是参加过各种学习班、县卫校或者跟师学习取得初级职称者。有个别其他专业大专本科生,出于爱好报考参加学习的,这些人不限制原来的专业。

函授班招生,本来是招中医专业人员,但县级卫校专业划分不明确,想学中医的就以中医身份报考。

我做过几年函授站的工作(相当于班主任兼教务干事),所以这些情况熟悉些,也就多嘴几句。
还有,那时候有个《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因为不能发文凭,许多学员就报考中医学院的函授了,有好学者,光明的课程也没有放弃。

第四代中医,合起来,1,文革后中医大中专毕业生(文革前中医中专生太少,忽略)。2,各级中医学习班、提高班(提高班的学员本来就有学历)、县级卫校(县级卫校一般不承认中专学历,但可以晋升初级职称)。3,中医学院函授生(学历大专)。

加入中医队伍的,还有几个特殊群体,1,西学中人员。2,现在的乡村医生里搞中医专业的。

90年以后新来的大学生中专生,我不熟悉,就不说了。把第四代中医就截止在90年吧。

这个四代划分是我划的,我按照我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了解的人员资历划分的,这样划分,是因为这几代人的学习过程各有不同,想从中探讨中医教育问题。
另外,我了解的这些中医人员,都是在市级及以下医疗单位工作的。省级及以上的我不了解。


补充内容 (2014-9-4 21:35):
这一条后面应该加个(二)

点评

我说的几代中医的学医经历,都是本地区我所了解的情况,外地的就不知道了。 第一代中医全部是师承教育,这一代中医几乎都是名医,或许是那时候医生少,凡医生都有名气吧。后人都知道他们的师承关系,有许多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5 23:26
67
发表于 2014-9-3 15:14:15 | 只看该作者
朴实,真诚,说的好!
68
发表于 2014-9-3 15:15:12 | 只看该作者

铁骨兄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4-9-3 07:16 编辑

铁兄:朴实,真诚,说的好!
69
发表于 2014-9-3 16:14:55 | 只看该作者
胡不群 发表于 2014-9-3 15:14
朴实,真诚,说的好!

胡先生别来无恙!

点评

近來忙,很少碰電腦,謝謝記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11 22:51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9:0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9-3 12:28 编辑

李榆军老师质朴,为人低调,默默耕耘在中医教育战线,教书育人,为中医配养了不少传人。利用休息时间,驳斥废除中医言论,在论坛交流中医学术,是论坛资深会员。李老师四代中医划分也很客观。对照检查,我们都是第四代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1 20:31 , Processed in 0.0623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