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大家批判”日出北方“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4-12-18 14:06:56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8 10:00
你不是说我抄书吗?  我有说过我发明了五行?  我谈的是五行" 本 意 " ,你看不见吗?

您的五行本意哪里来的?不还是书本本上的?

点评

您既然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还有资格评论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04:44
6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0:01:59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7 05:28
李医生不知道您有没有仔细看前面内容,我曾经是这样说的,中药的描述作用是以:
1 性---------就是寒凉 ...

光明先生这样才是探讨学问的态度。我回复的迟,是因为要认真思考后才能说。咱们不急着说五行如何,先从黄连大黄具体内容慢慢说。关于药性理论,前段时间这里也聊过。


1 性---------就是寒凉温热属性
2 味---------就是五味,
3 归经------就是这药主要作用在人体的部位。
4 作用------由上述3点得出这个中药的具体作用。这环环相扣的联系,层次非常的清楚。
--------------------------------------------------
这四方面是单味药药性理论的全部,配伍以后的暂不说。
除了味以外,性、归经、作用,显然是在使用药物取得疗效或者说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才得出的结论,也就说,性、归经、作用是对药物疗效的表述方式。寒性,指能治疗热性疾病,归心经,指能治疗心病。
性、归经、作用,是使用经验在先,理论归纳在后。那么味的认识从和而来?
味的认识一方面是人对药物的主动观察(就是口尝)与推测,一方面是对药物疗效的分析与推测。从味来认识药效、解释药效,应该是古代中医认识药物的基本方法,现在看,这种方法是简单、质朴的。


古人知道了某药的作用,他想探索作用的原理,只能用观察的办法,设法把观察的结果和药效联系起来。于是有了色、气(气味)、形、质、味的内容,这些内容,自然有很多可以与药效对应,但毕竟是推测的成分为主。


有了五行学说以后,把古人观察药物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成了五味、五气、五色等等药性理论。


性、归经、作用,实际是对药效的解读,解读的对不对,当初大部分是对的,但随着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已有的性、归经、作用理论必然不能完全解释药物的功用(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不能指导药物的使用,更难做到对药物未知功用的探索。


性、归经、作用概念的产生,完全是被动的。味的概念产生比之复杂一点,有主动探索的内容。但这种探索,主要的依赖于探索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是大家用口尝,要有个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四川人吃一次火锅放的辣椒,我们全家一年也吃不完。要感受某一种药的味道,恐怕一百人就有五十种感觉。所以,靠口尝来探索药效,很难靠得住。


事实上,药性理论里的味,早就抽象为功效的代名词,即辛味散、行,甘味补、缓,苦味泄、降等等。


归总一句话,药性理论的内容,都是对药效的解读与推测。不知道光明先生同意否?我们后面继续。








点评

李医生,性--味,是描述作用的基石,没有性,或者没有味,其作用根本描述不出来。 任何中药都是这样来说的,可以说用五味来描述中药的作用已经渗入到骨髓里了,不可能脱离五味的。 因此您说,性---归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05:36
63
发表于 2014-12-19 04:44:48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2-18 14:06
您的五行本意哪里来的?不还是书本本上的?

您既然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还有资格评论吗???
64
发表于 2014-12-19 05:36:1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19 00:01
光明先生这样才是探讨学问的态度。我回复的迟,是因为要认真思考后才能说。咱们不急着说五行如何,先从黄 ...

李医生,性--味,是描述作用的基石,没有性,或者没有味,其作用根本描述不出来。 任何中药都是这样来说的,可以说用五味来描述中药的作用已经渗入到骨髓里了,不可能脱离五味的。

因此您说,性---归经---作用,已经把性味归经作用的连贯性给破坏了。

关于五味究竟是推测还是口尝试验所来,我当然倾向于口尝所来,关于众多人的口味不同是可能的,但对于基础的单味,酸就是酸,甜就是甜,人类的感觉味蕾应该是相同的,因此这点不存在推测的问题; 关于复味的问题,大致也差不多,所差的只是程度的问题,比如说酸-甜, 有人会说酸多,很酸,有人会说甜多很甜,因此“定性”是没问题的,差异在于“定量”--即所谓程度的问题。

我还是那句话,翻开药典,你任意选择任何一种药,都脱不了性味归经作用,这是中药的铁的定则。如果说,把五味给拿出去, 你尝试着再说说中药的作用。为了说明这点,我再任意选一味药

败酱草

性:微寒
味:苦,辛
归经:大肠,肝,胃
作用:清热解毒除脓; 化血瘀止痛;

那么如果把苦,辛这个味给去掉;败酱草就应该这样写

性:微寒
归经:大肠,肝,胃

作用:清热;------寒治疗热, 其他的作用就完全的丧失。
如果说,你一定要保留解毒除脓这个作用,那么我如果作为一个学生,会问你,为何有解毒除脓的作用呢? 你怎么回答??? 苦燥味-------对应治疗毒疮的脓阿,这是显而易见的。

生姜:

性温
味辛
归经:肺,脾,胃
作用解表祛寒;暖中止呕;解毒;调营卫。

按你说的不要味,就变成

生姜
性温
归肺脾胃经
作用祛寒,暖中; 那么解表,调理营卫就没了; 因为辛味的发散使得生姜才具有这样的本事啊; 如果你不要辛味; 还留有发散,调营卫作用-----学生问你,为何生姜有发散,调营卫的作用,你怎么回答? 所以说,五行性就是中医的基石,五味则是中药的基石,是不容否定,乃至不可能否定的,否则中药成了无根之浮萍了。

点评

性---归经---作用,已经把性味归经作用的连贯性给破坏了。 关于五味究竟是推测还是口尝试验所来,我当然倾向于口尝所来,关于众多人的口味不同是可能的,但对于基础的单味,酸就是酸,甜就是甜,人类的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22:00
65
发表于 2014-12-19 09:04:32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9 00:44
您既然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还有资格评论吗???

您既然不能用临床事实证明五行学说理论的正确性,只是口头上的工夫,那么还有资格在这里渲染吗?

点评

,你有邀请我用临床事实证明五行学说的正确性了吗??? 越说越不像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09:21
66
发表于 2014-12-19 09:21:13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2-19 09:04
您既然不能用临床事实证明五行学说理论的正确性,只是口头上的工夫,那么还有资格在这里渲染吗?

,你有邀请我用临床事实证明五行学说的正确性了吗??? 越说越不像话!
67
发表于 2014-12-19 09:37:40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9 05:21
,你有邀请我用临床事实证明五行学说的正确性了吗??? 越说越不像话!

那么,现在开始邀请了。

点评

对不起了,不接受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10:13
68
发表于 2014-12-19 10:13:14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2-19 09:37
那么,现在开始邀请了。

对不起了,不接受阿
69
发表于 2014-12-19 10:19:10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9 06:13
对不起了,不接受阿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2:00:37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9 05:36
李医生,性--味,是描述作用的基石,没有性,或者没有味,其作用根本描述不出来。 任何中药都是这样来 ...

性---归经---作用,已经把性味归经作用的连贯性给破坏了。

关于五味究竟是推测还是口尝试验所来,我当然倾向于口尝所来,关于众多人的口味不同是可能的,但对于基础的单味,酸就是酸,甜就是甜,人类的感觉味蕾应该是相同的,因此这点不存在推测的问题;

---------------------------------------------------------------------
我把性、归经、作用和味分开说,是因为这些概念产生的过程不同。前三者,不管内容多少,正确与否,都是在了解了药物的疗效以后才有的概念,如果没有一点的用药经验积累,是不可能产生这些认识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假如没有用药实践,性、归经、作用岂不是成了想象中的东西?


所以,前三者的概念可以说是“被动”产生的,而味的概念是主动探索药物时产生的,人的味蕾能品尝出来多少种味?据听说有几百种,不管多少种,酸苦甘辛咸五种是肯定能尝得出来得。人们发现了药物得疗效,会用最原始的条件去探索其中原因,于是出来了五味理论,再根据五味理论,推测未知的药效,大体应该是这么个过程。也符合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假如找一位对中药一无所知的人,请他品尝药物味道,品尝的在准确,他也不会和药效联系起来,对吧?


我们把药性理论的产生过程明确了,再来讨论药性理论能不能指导用药的问题。五行的作用,稍等就会涉及到。

点评

-------前三者,不管内容多少,正确与否,都是在了解了药物的疗效以后才有的概念,如果没有一点的用药经验积累,是不可能产生这些认识的。-------- 经验的积累,不是说真的什么理论依据也没有,就去尝百草,乱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0 05: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5 04:16 , Processed in 0.1018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