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医 是指中国古代医学,中医学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药。 通常所说的中医就是指汉医。它发源于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其学术体系建立甚早,秦汉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汉医理论基础。经过大约2千多年的发展、完善与诠释,特别是解放后广大中医学家的继承、发展与批判,中医学已经接受了许多新的思维与许多科学概念,现代的中医学理论与秦汉时期的中医理论大不一样了。以下介绍的汉族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已经被改造过的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活动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如平衡失调和破坏,则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等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及其相互关联,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关联、和谐与统一,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始终贯穿中医学的全部内容之中。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运气学说根据天文历法推算疾病发生规律。对于运气学说,历代医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多数人持肯定意见,但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包括心包时称六脏)、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功能活动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生克制化关系在传统中医学里是用五行学说解释的。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相连的络脉,分别联系不同脏腑,各具特殊的生理功能。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还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以治疗脏腑躯体疾病。 中医强调整体观,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以及体内各脏腑间的功能协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上述统一协调关系的失常,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劳倦等。 中医的主要诊治原则是辨证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制定治疗方针,进而选择具体的药物或非药物疗法。辨证是通过四诊取得临床资料后就要认真分析判断,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阶段、邪正盛衰以及发病机制变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总结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 治则治法指治疗原则和在其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病求本是汉医治疗的基本法则,在具体治法方面,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等八法是基本治法。八法不仅概括了药物方剂的主要功能,对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形式是方剂,就是根据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将相关药物综合成方,用以加强药效便于临床应用。针灸是针刺人体腧穴,并以燃烧艾绒熏灼腧穴部位的皮肤或病患部位,以疏通经络脏腑气血运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和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的治疗方法。按摩又称推拿,是用特定的手法在人体的体表进行按压推摩,用以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滑利关节,从而消除疾病、保健强身。 中国医学推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思想。《内经》早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历代以来,对预防方面有着很多措施和经验,包括锻炼体质、讲求卫生、预防七情内伤等内容。五禽戏、太极拳、导引按摩、食疗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养生又称“摄生”,旨在通过自身的调摄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养生的具体方法大致包括养护精神、调节饮食、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药物调养、气功按摩和医疗体育(如五禽戏、太极拳、各种武术)等内容。气功渊于古代“导引术”,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气功强调要身心息并调,精气神并练,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衡阴阳、调养元气的作用。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象比类”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现代学者认为,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本理论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成熟的秦、汉时代,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紧密结合的医学。中国哲学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则是把哲学、医学、军事、天文、地理、建筑、冶炼、政治、社会甚至王朝的更替、服饰颜色以及衣食住行等所有古代科学包容于一体的学说,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的整体科学观具有更多的共同性。正因为中医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紧密结合的医学,中医具备了与现代医学沟通的基础。中医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发生的,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的整体科学观有着“质”的不同,中医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 5.唯物辩证法、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