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复制链接]
7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22:38:44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其他以此类推。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相关,故亦属于火;脾属土,胃、肌肉、唇、口与脾相关,故亦属于土;肺属金,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相关,故亦属于金;肾属水,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相关,故亦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而每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定属性,彼此构成了一定的联系。
、、、”
——就是用僵化的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全部划分成五大堆,这样的理论能不阻碍中医的发展吗?
而事实上却是,在“热”的环境下,一切脏器都会随着“热化”;同理,在“寒”的环境下,一切脏器都会随着“寒化”。
春天全身“发陈”,非独“肝脏”;夏天全身脏器圴呈“蕃秀”,非独“心脏”;秋天受到天气变凉的影响,所有脏器均现“容平”,不是独有肺受到这种影响;冬季受寒冷的影响,全身都呈现“闭藏”状态,岂独肾脏?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10月08日 11:11pm 时添加 -=-=-=-=-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相关,故亦属于火;脾属土,胃、肌肉、唇、口与脾相关,故亦属于土;肺属金,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相关,故亦属于金;肾属水,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相关,故亦属于水。”
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者,筋挛急,阴虚无以营养而已,并非肝之过,这从急、慢惊风中可见一斑;爪少华,是营养不良而成,亦非肝之属;一切火气上熏皆影响于目,并非肝所独主,只是胆囊炎时较显而已。
“舌与心相关”_——舌与脑关系最为密切。凡是聪明者,每每语言流畅、吐字清淅。
肺与大肠有什么可表里的?只是说肺气不降时,应用通大便法,可以改善肺通气而已。而事实上,心脏病的胸闷、肝内淤塞不畅时,而用通大便法也会改善症状。此时的通大便,只是增强了全身空腔器官的蠕动,从而改善了全身的气机而已。
——如此这般,就不要以僵化的五行学说为原则,来对全身脏器进行划分归属。而应该尊重观客事实,各个脏器有什么样的功能,就是什么样功能,没有直接隶属的,就不要强行“拉郞配”。
742
发表于 2009-10-8 23:00:31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10/08 10:38pm 发表的内容: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取象比类法:“取象 ...
这是别人认识的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没关。
你主张剔除不能拿别人的认识来作证,而是,要拿自己的认知来说明。
你如何认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我相信你拿不出来,确切的说是不敢,也希望你早点拿出来,这样,大家就知道你是如何理解中医这一理论的。
743
发表于 2009-10-8 23:08:11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仁海中西医 :“春天全身“发陈”,非独“肝脏”;夏天全身脏器圴呈“蕃秀”,非独“心脏”;秋天受到天气变凉的影响,所有脏器均现“容平”,不是独有肺受到这种影响;冬季受寒冷的影响,全身都呈现“闭藏”状态,岂独肾脏?”
这就是你自己真正的教条套用的结果。你这样理解解释会被一半以上的会员取笑。就这水平还中西结合。
是你自己僵化反而怪中医理论。你真的够霸道的。
744
发表于 2009-10-8 23:17:46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09/10/08 11:08pm 发表的内容:
仁海中西医 :“春天全身“发陈”,非独“肝脏”;夏天全身脏器圴呈“蕃秀”,非独“心脏”;秋天受到天气变凉的影响,所有脏器均现“容平”,不是独有肺受到这种影响;冬季受寒冷的影响,全身都呈现“闭藏”状 ...

   你不想想你这样解释是正确的吗?解释中医经典不但要拥有古文功底,要拥有传统文化精髓知识,还需要客观熟练的认识人体生理变化规律知识。
   这三样,你自认为有哪一点样最拿手呢?
   就不用说三样同时具备,你可以选一项你认为最有把握的来解释。让事实来证明。这样应该够公平了吧!
7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23:28:24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以下还是引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再看一看这一条糨糊说教。肝脏没有“水”的涵养会枯竭,而没有“火”的热能,就会阳气虚而大便溏稀,最终导致“兵马”无“粮草”而败亡,岂独阴虚致害?

746
发表于 2009-10-8 23:37:02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10/08 11:28pm 发表的内容:
以下还是引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 ...
你认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就能正确解读中医理论吗?
如果它能中医就不是这样了,如果它能你我就不必争议了。
你就是接受这些知识,然后发现问题的吗?如果是还算有一点思维。
7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23:39:43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这都是些啥跟啥呢?还“肝生心”,肝旺了,哪一个器官不受益呢?事实上,哪个脏器旺盛了,都会对其它脏器产生或大或小的正面影响;反之,无论哪个脏器衰败了,都会对其它脏器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作用。
7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23:46:59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09/10/08 11:37pm 发表的内容:
你认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就能正确解读中医理论吗?
如果它能中医就不是这样了,如果它能你我就不必争议了。
你就是接受这些知识,然后发现问题的吗?如果是还算有一点思维。
事实上,这些教材是一切信赖、甚至迷信“五行学说”、并用之指导临床的中医书籍通病的代表而已。要不,请和氏璧先生解释一下,在先生心目中,是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实践的,然后,本人也将给您的理论作出相应的评论。
749
发表于 2009-10-8 23:50:00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10/08 11:39pm 发表的内容: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 ...
    我说过是你自己不能理解而不是中医理论错,因你接受的思维与知识不够理解中医理论,所以再多说还是这样,你只能让别人取笑。
    这就是你自己套用的结论。是你在说自己不对。中医理论不是你这样解释的。
7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23:52:17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09/10/08 11:50pm 发表的内容:
    我说过是你自己不能理解而不是中医理论错,因你接受的思维与知识不够理解中医理论,所以再多说还是这样,你只能让别人取笑。
    这就是你自己套用的结论。是你在说自己不对。中医理论不是你这样解释的。
那又是如何解释的呢?请先生教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4 06:28 , Processed in 0.0505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