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ngmengy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9-9-29 00:47:3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真武汤杂证治验举隅(2009-09-24 06:09:40)标签:医方 健康   分类:中医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互联网
       笔者临床运用往往不拘一格,紧抓其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十三字真言,治疗疑难杂症每能获效。虽迹近断章取义,实因仲师字字珠玑。今爰举数例,就正于同道。
       目瞤(左眼跳动3年案)
       曹某,女性,55岁。左眼瞤动3年余,闭目亦然,睡眠时亦搐动不止,常在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口干。舌青紫少苔,脉沉涩。
       细询“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时之下意识反映?答曰“扶墙据桌立稳”而已。因思此与经文中“振振欲擗地”,皆有据地以求自保之意。诚如尤在泾所云:“擗,犹据也。眩动之极,心体不安,思欲据地以自固也。”患者“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必伴瞬间眩晕。至于经文中之“身瞤动”,注家多释为“身体筋肉跳动”。仲师既已借目之瞤动来比譬体肤跳动,环眼肌肉失控之目瞤岂能例外?脉证合参,遂迳予真武汤加减:
       炒白芍40g,云茯苓20g,焦白术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太子参30g,制附片10g(先煎),3剂。
       二诊:喜告眼已不跳,细察果然。舌暗红,脉沉涩。效不更方,稍变与之。
       炒白芍45g,云茯苓20g,焦白术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赤芍药15g,炒山楂15g,太子参30g,制附片10g(先煎),7剂。
       本例未拘泥于“身瞤动”之常解,而以“目瞤”括于“身瞤”之中,用真武汤加减。口干去干姜,重用白芍以养阴,加白蒺藜以疏风明目,太子参、巴戟肉以益气扶正。二诊方进一步增白芍以加强养阴之力,并加赤芍、山楂以凉血活血降脂。
       畏寒(酷暑如坐冰窖案)
       邓某,女性,44岁。四季畏寒3年余,至午夜畏寒加剧冷气彻骨,虽酷暑亦如坐冰窖之中。夏天从不用空调,腰腿不利,上公交车须以手提膝。刻下面色暗晦,舌淡红有裂纹,苔水滑,脉沉微欲绝。
       此寒水凌心,心阳被遏,沉寒痼冷,入夜冰结。非猛将不能破冰,以真武汤加味:熟附片12g(先煎),细桂枝10g,云茯苓20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干姜10g,全当归20g,炙黄芪20g,炙甘草12g,生姜3片g,红枣5枚,6剂。
       二诊:服第2剂即感通体温和舒适,6剂服完,夜间畏寒明显减少。效不更方,上方熟附片增至15g(先煎),再予6剂。
       三诊:畏寒不再,腿亦持续轻松。但诉“腰有些痛。”舌红苔薄白,舌裂纹较前变浅,脉右弦细,左细弱。处方:熟附片15g(先煎),细桂枝12g,云茯苓20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全当归20g,绵杜仲15g,川续断15g,炙黄芪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红枣3枚,7剂。药后痊愈。
       真元大衰,肾阳失于温煦,以致暑令亦感寒砭肌肤,午夜尤甚。柯韵伯云:“坎中火用不宣,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是故拟方以真武汤温肾阳为主,佐桂枝和营通阳,归芪补益气血,姜枣调和营卫,俾离照当空,气血和畅,冰寒自释。三诊加杜仲、川断补肾督以善后。
       眩晕(迈步如踏棉花案)
       胡某,女性,59岁。反复眩晕3年伴乏力1周。被诊为“脑梗塞”。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及侧脑窦旁脑实质腔隙性梗塞灶”。有高血压病史。
       诉“终日眩晕如乘舟车电梯,迈步如踏棉花”,以致不敢走路。舌苔薄白板结略黄,脉虚涩。
       笔者起始囿于西医已确诊“脑梗塞”,细问患者,日常起居“坐多于行,卧多于坐,眩晕无奈耳”,遂体察患者“迈步如踏棉花”实为无所依凭之故。眩晕而无所依凭,与“振振欲擗地”何异?于是从上实下虚、痰浊阻络论治,选方真武合温胆化裁:制附片15g(先煎),炒白术20g,炒白芍20g,云茯苓30g,干姜4g,刺蒺藜25g,太子参25g,姜竹茹12g,枳实12g,法半夏12g,陈皮10g,炙甘草12g,枇杷叶10g,7剂。
       二诊:明显好转,约行300米,眩晕大减,迈步踏实。舌苔薄白略黄有裂纹,脉沉涩。效不更方,原意出入,7剂。
       三诊:乘电梯不再作眩,平路行走已无脚踏棉花感,可不搀扶,步态正常。舌苔薄白略黄有小裂纹,脉滑尺弱。上方去炙甘草、枇杷叶,加瓦楞子25g,法半夏增至15g,枳实减至8g,10剂,以资巩固。
       本例多处脑梗塞,又有高血压病史。西药稳定血压之后,肝似平而阳未潜,肾阳失煦命门,痰浊蒙蔽清宫,当务之急宜温肾阳并通络祛痰,此乃水泛作眩之正治,非真武加味难当其任。辨证不必拘泥于《伤寒论》第82条、第316条真武汤证之两主证,抓住“迈步如踩棉花实为无所依凭”为据,如徐灵胎所谓:“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阳气泄则虚浮无依著”,果断定为真武证,对证施治,遂获佳效。
72
发表于 2009-9-29 08:51:3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wangmengying :“称不上什么“老师”————有兴趣可以共同学习探讨!”
谢谢,能者为师。
目瞤(左眼跳动3年案)
      曹某,女性,55岁。左眼瞤动3年余,闭目亦然,睡眠时亦搐动不止,常在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口干。舌青紫少苔,脉沉涩。
      细询“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时之下意识反映?答曰“扶墙据桌立稳”而已。因思此与经文中“振振欲擗地”,皆有据地以求自保之意。诚如尤在泾所云:“擗,犹据也。眩动之极,心体不安,思欲据地以自固也。”患者“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必伴瞬间眩晕。至于经文中之“身瞤动”,注家多释为“身体筋肉跳动”。仲师既已借目之瞤动来比譬体肤跳动,环眼肌肉失控之目瞤岂能例外?脉证合参,遂迳予真武汤加减:
      炒白芍40g,云茯苓20g,焦白术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太子参30g,制附片10g(先煎),3剂。
      二诊:喜告眼已不跳,细察果然。舌暗红,脉沉涩。效不更方,稍变与之。
      炒白芍45g,云茯苓20g,焦白术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赤芍药15g,炒山楂15g,太子参30g,制附片10g(先煎),7剂。
      本例未拘泥于“身瞤动”之常解,而以“目瞤”括于“身瞤”之中,用真武汤加减。口干去干姜,重用白芍以养阴,加白蒺藜以疏风明目,太子参、巴戟肉以益气扶正。二诊方进一步增白芍以加强养阴之力,并加赤芍、山楂以凉血活血降脂。

   在这医案中炒白芍是一味不可缺少的关键药,其作用本质应该不在养阴,本方如果在加上当归。整体药量可大大减少,效果应该会更好。
  个人观点,情指正。
73
发表于 2009-9-29 16:49:2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g在 2009/09/29 04:54pm 第 1 次编辑]

和先生的医案使用的是方证对应辨证,笔者对之一无所知,所以无法“不懂装懂”!论坛“病案讨论”栏目倒是有一个“WU**”会员专搞“这一套”辨证————正在给“lufeng”先生上课,和先生与之切磋切磋如何!帖子连接如下:
=======================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5664&show=0
===========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5665&show=0
=====================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5666&show=0
=======================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5667&show=0
==========================================================================
以上四个连接均是,“wu**”好为人师,笔者曾与之“唇枪舌剑”对过阵,但笔者搞得是“杂家方”————“wu**”无从下口,只能“漫*”;和先生此案与之“硬碰硬”————是有可能“碰”出“灵感火花”滴————只要“wu**”不是徒有虚名!
74
发表于 2009-10-1 18:43:3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瘀热可温通 寒实可苦寒攻下——学经典临床发挥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31期
-

     赵进喜,1965年生,汉族。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从黄文政教授、王永炎院士、吕仁和教授和魏民教授。现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糖尿病肾病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和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获2001年度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成果《疏利少阳标本同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止消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译文80余篇,著作9部。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于寒热并用治法,论之甚详。辛开苦降、寒温杂投,治寒热错杂、中焦气塞之痞满腹痛、呕利诸证,自不待言,更有泄热逐瘀为主,佐以温通,治瘀热互结、下焦蓄血之少腹急结硬满、如狂发狂以及温里散寒,佐以苦寒泄下,治寒实内结,胁下偏痛、便秘脉弦者。临证行之,其功甚伟。
    泄热逐瘀为主,佐以温通法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在《伤寒论》相关方剂有桃核承气汤等方。方以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清热泄下,活血逐瘀,乃《内经》“血实者宜决之”之法。所以可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即外感病不解,邪热下陷,与瘀血互结下焦之“蓄血证”。瘀热互结证,方中何以用桂枝?笔者考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土瓜根散方意,以为药用桂枝乃意在温通活血,以血得热则行故也。《素问·调经论》所谓“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意亦在提示活血不能专用寒凉之理。
    曾治一农妇赵某,36岁。失眠健忘年余,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遇事转瞬即忘,生活难以自理,月经失调,数月不至,饮食尚调,小便如常,大便偏干。诊查:扪双侧少腹有局限深压痛,舌质暗有紫斑,苔薄腻,脉象弦数。辨证属瘀血内结,瘀热扰心,治拟逐瘀泻热、活血散结。方取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意,给予桂枝、赤白芍、茯苓、桃仁、丹皮、酒军,送服云南白药。服药2剂,月经自下,再进1剂,顿下恶血如注,裹夹鹅蛋大污黑血块。至此,神疲思睡,日后其病如失。随访多年,睡眠良好。此例即瘀热互结于下焦,乃西医所谓妇女盆腔瘀血综合征之类,以突出失眠健忘、烦躁如狂,伴有腹痛、腰痛、月经痛、性交痛、痔疮痛诸痛症,而客观检查无所见为临床特点。曾用补益心脾、滋阴养血、清心宁神中药无效,即提示病机非虚。舌暗而有紫斑,脉弦数,且月经数月不至,扪双侧少腹有局限深压痛,则为瘀血内结之明证。瘀血日久化热,必成瘀热互结之势。治当逐瘀泻热、活血散结。处方用桂枝配合大黄等寒温同用者,意在借桂枝温通活血通经也。
    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坏疽一症,既有热毒壅郁之证候,更有血脉痹阻之病机。故其治疗大剂清热解毒之下,需略加温通之药,如桂枝、白芷、鹿角片、白芥子之类,温以通之。曾治老年女性蒋氏,年72岁。糖尿病10余年,发生足坏疽3月有余。左足五趾俱受累,局部黑烂,骨露于外,流水,味臭,皮肤溃烂已至足背,伴有肢体麻木,夜间痛甚,影响睡眠,大便数日1行。痛苦异常。诊查:肌肤甲错,双手爪甲枯萎,舌质暗红,苔腻略黄,脉象沉细而滑。辨证属于气阴两虚,络脉血瘀,热毒壅滞。治拟益气活血通络,清热散结解毒。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及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之意,药用黄芪、桃仁、红花、赤白芍、川怀牛膝、木瓜、玄参、丹参、鬼箭羽、仙灵脾、桂枝、银花、黄连、生当归、甘草、水蛭、地龙等,配合中药散剂(珍珠粉、五倍子粉等)外用。服药30剂,肢体疼痛减轻,足背创面缩小,后以原方加减出入,治疗4月余,足坏疽治愈,精神体力均佳,五趾中中趾自然脱落,其他四趾完全愈合。随访3年,病情持续稳定。足坏疽未再复发。此例即典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乃消渴病日久,失治误治,内热伤阴耗气,久病入络,络脉瘀结,加以热毒壅结所致。其未发生坏疽之时,可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固然可用搜风通络虫类、舒筋活络藤类和温通中药,而已发生坏疽者,亦当重视清热解毒治法,并处理好清热与温通、扶正治本与祛邪治标、内治与外治之关系。此例方中大剂清热解毒而配用桂枝、仙灵脾者,亦桃核承气汤用桂枝之意趣。
    而温里散寒为主,佐以苦寒泄下法治疗寒实内结、腑气不通证,在《金匮要略》有所谓大黄附子汤证。方中药用附子大辛大热,温里散寒而破结,有冲墙倒壁之功,用细辛辛温散寒,亦走而不守,故适用于里寒内结之实证。既为寒实,用苦寒攻下之大黄何意?古人有谓之“制性存用”也。大黄号为将军,苦寒沉降,有攻邪泄下、推陈致新之用,与附子、细辛诸热药相合,则寒性为制而泄下功用独存焉。今日临证常用治急腹症、慢性肾衰尿毒症等,屡取佳效。曾见一中年男子,病腰腹剧痛难忍,医者以为泌尿系结石,证属湿热,用清利湿热剂无效,强用度冷丁止痛,所以渐有麻醉药成瘾之势。后见其腰腹疼痛偏于右侧,弓背蜷身,虽有低热而畏寒喜温,口不渴,舌苔灰腻而滑,脉沉弦不数,B超提示胆囊炎,认为辨证当属寒实内结,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3剂病安。岂可见结石、炎症、腻苔即谓湿热耶?晚辈临证还常师日本汉方医家矢数道明大黄附子汤治疗偏侧疼痛之经验,用该方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偏侧腿痛等,亦有卓效。如曾治陈某女性,年近花甲,病腰髋部酸痛牵及右下肢疼痛半年余不解。经X线摄片等检查,西医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退行性病变,遂求中医诊治。刻下腰髋部酸痛,牵及右侧下肢,影响正常步履,活动后尤甚,畏寒背冷,小便尚调,大便每日1次。舌质暗红,苔腻,脉象细弦。辨证属于肝肾亏虚,气虚血瘀,筋骨失养,兼以寒湿凝滞经络气血。投方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结果3剂而腰腿痛减,改方滋补肝肾、强筋壮骨调理而安。此先用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者,意在温经散寒,破结祛瘀,缓急以止痛也。虽治标之法,取效则速。此又仲景方治现代疑难病之巧也。(赵进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75
发表于 2009-10-1 19:27:3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10/01 06:43pm 发表的内容:
瘀热可温通 寒实可苦寒攻下——学经典临床发挥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31期
-

...
值得借鉴学习。谢谢!
76
发表于 2009-10-3 16:07:3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09/10/01 07:27pm 发表的内容:
值得借鉴学习。谢谢!
仅是转帖而已,网上此类文献资料甚多,学会搜索,进行鉴别利用,实乃当务之急!
77
发表于 2009-10-4 12:20:3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10/03 04:07pm 发表的内容:
仅是转帖而已,网上此类文献资料甚多,学会搜索,进行鉴别利用,实乃当务之急!
甚是。
   转帖也是要有慧眼的,所以再次谢谢。而网上的一些假中医,借中医知名,借中西医结合之名来肢解、歪曲中医理论,使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他们无非就是为了个人的一点利益,而使能救千千万万人生死疾病的中医理论已不顾。
  所以中医人应共同花一点时间来揭露这些人的本质。重树中医博大仁爱的形象。

-=-=-=-=- 以下内容由 和氏璧2009年10月04日 00:22pm 时添加 -=-=-=-=-
用正确的理论与现实临床知识经验,让这些破坏中医形象的人无地自容。
78
发表于 2009-10-4 12:29:4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仁海中西医  
  


等级: 2000分
信息:   
威望: +3 积分: 2562
现金: 71139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山东青岛胶南 
发帖: 2475 篇
精华: 4 篇
资料:   
注册: 2007/03/10 10:39am
造访: 2009/10/04 10:26a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繁体  [第 4 楼]

  如果说提倡中医队伍在继承中医理论精髓的前提下,再积极、主动地吸收西医理论中对危、急、重症的诊疗技术,以补中医理论后天之不足的人,是流棍的话,那么,那些千方百计阻止中医去吸收新鲜血液,以便将中医扼杀在固步自封、自我陶醉中的另类,才是中医界最大、最凶恶、最阴险的敌人。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 在 2009年08月26日 02:32pm 时添加 -=-=-=-=-
wangmengyin才是本论坛中最大的流氓、无赖、恶棍、地痞,,,


“仁海中西医”不但肢解、歪曲中医理论,而且这种谩骂攻击,为什么得不到论坛管理制度的处理呢?
  爱中医的学者应该大胆的出来说一句公平化。在面前的事实都不站出来,中医还有前途吗?
  为中医说句正义的话!
79
发表于 2009-10-5 16:21:1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以此而顶楼主:
  仁者不通中西,海内无水无鱼。混得苇宝之口,阿氏胜利精神。
  摇尾乞怜主子,何来学术辩论。我劝诸位坛友,“不理”即是篾视。  
80
发表于 2009-10-5 18:26:2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谢谢77楼、79楼顶帖声援,不过一个卖“仁丹”的推销员,居然在论坛神气活现(可能是攀上“太推销*”作靠山,所以有恃无恐),笔者给它来个“剥其伪装,怒鞭三百”————居然不经打,才鞭三十就“赶紧向*子告急”————嘿嘿!
本论坛的“悉J”也是有恃无恐地污蔑邓铁涛老中医提倡治“未病”是不会看病————笔者搜集一些邓铁涛老中医的临床医案发上来,就是给其耳光!
====================================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0月05日 06:29pm 时添加 -=-=-=-=-
名中医论治冠心病介入术后病证探析
2008-10-14 21:42:09 来源: 中医药管理杂志  显示次数:95   编辑:张敏州,王磊   进入论坛
邓铁涛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治学严谨,博古通今,擅长各种疑难杂病的治疗,临证活人无数。笔者有幸成为其学术继承人之一,跟师期间着重学习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邓老结合冠心病的病机特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后的病证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出许多独创性意见,用于临床,获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冠心病病机特点“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邓老认为中医发病学的特点之一是重内因l1j,内因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贼风,不得虚,不能独伤人”,而冠心病的根本病机就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标实则为痰浊、寒凝、瘀血、气滞等病邪郁阻心脉,本虚中以气虚为基础,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多见。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留滞为瘀,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机。邓老结合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的特点,又指出痰阻也是本病的重要病机,缘岭南多气候潮湿,加之患者喜摄膏粱厚味,而消耗不充分,日久伤及脾胃,浊气归于胃之大络,化生痰浊,痹阻血脉,血脉不通而生本病,痰瘀之邪多相兼为病。
“矛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邓老进一步指出标本虚实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胸痛、真心痛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时以本虚为主,必须时刻把握患者的虚实变化,方能正确地补虚泻实,而不使补泻太过,耗伤正气。
2 冠心病介入术后病机特点以“本虚为主,兼有邪实”
邓老认为中医也是不断发展的,必须善于掌握当代医学的先进成果以促进中医的发展近2O年发展起来的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对冠心病的治疗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医人员应该懂得和熟悉介入技术,并以此为契机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邓老通过大量临证发现患者PCI术前多有胸痛、痛有定处,舌暗,或舌边瘀点,或舌底脉络曲张,脉弦或涩的血瘀证候,PCI术后患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而此时临证多表现为精神不振、纳差、乏力、呕吐、恶心、舌淡暗、脉虚等本虚症状,结合PCI术可以直达病变,开通闭塞之经络,因而提出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可归属于中医”祛邪”治法,具有”活血破瘀”之功效,冠心病PCI术后则以本虚为主,加之PCI术的”破血”作用,易耗伤正气,故本虚症状较前还可能加重。正气不足,邪必所凑,气血不能调和,瘀血、痰浊内生,再次郁阻脉络,发为胸痛。因而,PCI术后的病机特点是本虚为主,兼有实邪。
3 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邓老又进一步指出,PCI术通过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架的方法扩张闭塞或狭窄的血管,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姑息的局部治疗方法,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的病理疾病,PCI术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还将进展,术后发生再狭窄是必然的,因而PCI术后必须加强药物治疗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从中医理论讲,PCI术只是一种治标的局部疗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而“整体治疗”、“五脏相关”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术后应用中医药从整体上调整阴阳和气血,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正好可以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针对PCI术后“正虚为主,夹有邪实”的病机特点,术后的治疗也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即补心、脾、肾三脏之正气,临证时需观察以何脏虚损为主,补心气以吉林参、红参为主,心气虚重者可用高丽参;补脾气以党参、白术为主,补脾不忘加用茯苓、猪苓等健脾利湿之品;
补肾气则以巴戟天、仙灵脾为主;
大补元气则应重用黄芪;若患者兼有畏寒、乏力、四肢不温等阳气不足的征象则可加用附子、干姜以温补肾阳;
祛邪即少佐活血、化痰、行气之品,如丹参、赤芍、当归、橘红、枳壳等温和祛邪之药。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俾使正气渐胜,而邪气渐祛。对于气虚痰瘀型的患者,则可用冠心方加减,该方在温胆汤基础上加用党参、五爪龙益气,丹参以活血散瘀,易枳实为枳壳,以减行气之力,易陈皮为橘红以化脾胃之痰湿。
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介入治疗前后,邓老更强调要掌握“通”和“补”的时机和度,在PCI术前患者胸痛剧烈,应以“通”法为主,诸如活血、涤痰、温阳、行气等法,同时患者多伴有冷汗出、乏力、肢冷等阳气虚脱之证,故需兼顾益气、温阳之“补”法;
术后患者胸痛症状多已消失,但患者由于心肌顿抑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存在,患者心功能低下,表现为气促、不能平卧、冷汗淋漓、四肢不温、纳差等证候,此时应以“补”法为主,重用益气、温阳之治法,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目的,迅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休克状态,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有效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同时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凹]。
4 研制通冠胶囊以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
邓老注意到PCI术后有2O~4O的再狭窄发生率,使得许多患者接受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术,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而提出研制价廉效高的中药以防治再狭窄。邓老指出,再狭窄仍属中医”胸痹”范畴,”标实”是其重要的病机,但要重视正气不足的内在因素,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瘀证,然胸痹终究是本虚标实之证,术后正气仍不足,”气不足者,邪必凑之”,导致瘀血和痰浊有形之邪的形成,再次闭塞脉络,其中又以血瘀为主,因而,气虚血瘀为PCI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病机。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研制出通冠胶囊,药有黄芪、水蛭等药物组成,方中重用黄芪峻补元气,益气以助血行,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义,《珍珠囊》谓:”黄芪甘温,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水蛭味咸苦入血分,功擅破血逐瘀通络,其力峻效宏,诸药共收益气活血、破瘀通络之功效。
实验研究发现通冠胶囊能有效抑制兔血管成形术后早期内膜增殖、抑制血管内膜PDGF--~mRNA、TGF—p的表达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合成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通冠胶囊可降低PCI术后血脂含量],抑制冠心病介入术后引起的血小板激活,改善PCI术后高凝状态,调节体内凝血一纤溶系统平衡,将PCI术后六月的再狭窄发生率降低至13左右。
邓老指出通冠胶囊药简而力宏,君臣佐使配伍严谨,其对冠心病的治疗是多靶点、多层次的,不仅可以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还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应用。
由于气虚痰瘀型也是PCI术后再狭窄患者的重要证型,邓老提出在通冠胶囊基础上加用陈皮、法夏,即为具有益气活血化痰之功的通冠胶囊Ⅱ号,实验研究初步证实该药对平滑肌细胞增殖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5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罗某,男性,73岁,因”反复胸闷痛2年,加重3天,持续胸痛3小时”入住ICU。入院时HR:40次/分,Bp:8o/54mmHg,查心电图示:Ⅱ、IlI、aVF、V3R、V4R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4mV,拟诊为”急性右室、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即送介入室行急诊PCI术,停留临时起搏器,造影见右冠近段100闭塞,右冠行PCI术,置入支架一枚。术后,患者不能平卧,持续处于低血压状态,不能停用多巴胺和临时起搏器,遂请邓老前来会诊。
时患者症见:精神萎靡,不能平卧,动则气促,胸闷隐隐,纳呆,食则呕逆,四肢厥冷,舌淡暗,苔薄白见裂纹,舌底脉络迂曲,关脉滑,尺脉沉。邓老认为迟脉沉主肾阳虚,关脉滑主中焦痰盛,结合舌像,当属心肾阳虚、痰瘀内阻之证,且以虚证为主。心肾阳虚,胸中阳气不运,故见四肢逆冷,乏力,嗜睡;
中焦痰盛,胃气不降,故食则呕逆心气不足,血行迟滞而为瘀血,痰瘀内阻,心脉不通,故胸闷隐隐;肾主纳气,肾阳不足,肾失摄纳,故见动则气促。治以温阳益气,健脾化痰通络,拟方:吉林参15g(另炖)、党参30g、熟附子l0g、法夏10g、当归15g、枳壳6g、橘红6g、云苓15g、白术15g、炙甘草6g、竹茹l0g。
遵嘱服上方2剂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无胸闷痛发作,可进食而无呕吐,可坐起而无气促,四肢转温,血压、心电稳定,并撤除多巴胺、临时起搏器。守方再服3剂后,患者精神佳,言语、纳食如常,可下床轻度活动,舌质由淡暗转为淡红,舌底络脉迂曲减轻。住院7日,病愈而出院,长期服用通冠胶囊,随访半年无活动后气促和胸闷痛发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16:54 , Processed in 0.11104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