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1:49:4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10/01/10 11:39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把道理解为“现象与道理”,那么“道”,就是无处不在。
因任何一项事物都存在变化的“现象与道理”。
   我认为,不可以把“道”理解为“现象与道理”。
72
发表于 2010-1-10 12:22:1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gl01012010/01/10 11:49a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不可以把“道”理解为“现象与道理”。
“道”有多层含义,不独是“现象与道理”。如果全部定在这一点上去解释《道德经》有的是解释不通的。所以,上面我用“如果”。
你理解为什么?
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2:58:3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10/01/10 00:22pm 发表的内容:
“道”有多层含义,不独是“现象与道理”。如果全部定在这一点上去解释《道德经》有的是解释不通的。所以,上面我用“如果”。
你理解为什么?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
74
发表于 2010-1-10 14:29:3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可道,也不可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自然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是此非此,是彼非彼
“首”随恍惚之像而“辶”、而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求索于有无之间,是为道,为医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75
发表于 2010-1-10 16:09:2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gl01012010/01/10 00:58pm 发表的内容: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
“道”有多层含义,不独是“现象与道理”。如果全部定在这一点上去解释《道德经》有的是解释不通的。所以,上面我用“如果”。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也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道”。
上面我说过:“这个世界是“无、有”所构成的。”
在这一句,可能大家多把思维集中在“无、有”之上。其实,“构建”也是相当重要的。
如何“构建”呢?
“构建”这就是“运化”,也是“道”的体现反映之所在。这又与《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相互想成。

-=-=-=-=- 以下内容由 和氏璧2010年01月10日 04:16pm 时添加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道”一切事物的变化根本所在。
哲学的逻辑程序、关系极为严密。如果对到处都可以得到印证,如果错,一追问,马上出现错误与矛盾。
正确了在这些经典著作里面,解释运用就能游刃有余。这时了解古人的思维就容易多了。
7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6:45:3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10/01/10 04:09pm 发表的内容:
哲学的逻辑程序、关系极为严密。如果对到处都可以得到印证,如果错,一追问,马上出现错误与矛盾。
正确了在这些经典著作里面,解释运用就能游刃有余。这时了解古人的思维就容易多了。
    我很赞同。概念的表述,必须完整、准确、一贯,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任意解释。道、阴阳、五行的概念,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但是,《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后的几千年里,关于道、阴阳、五行概念的表述混乱不堪。我想,很多人之所以认为道、阴阳、五行的概念不科学,这是个根本原因。所以我说,科学家说道、阴阳、五行的概念不科学,或许不无道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医科学化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这种混乱不堪的状况,给道、阴阳、五行的概念以完整、准确、一贯的表述。我正在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中医科学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科学化的目的。我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77
发表于 2010-1-10 17:59:1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gl01012010/01/10 04:45pm 发表的内容:
    我很赞同。概念的表述,必须完整、准确、一贯,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任意解释。道、阴阳、五行的概念,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但是,《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后的几千年里,关于道、 ...
是的,做学问应该一丝不苟。
和氏璧在此感谢自己恩师的亲严栽培,如世风不能让中医发扬光大,自己一定会把中医理论知识在我这一代传承好!
7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8:12:4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10/01/10 05:59pm 发表的内容:
是的,做学问应该一丝不苟。
和氏璧在此感谢自己恩师的亲严栽培,如世风不能让中医发扬光大,自己一定会把中医理论知识在我这一代传承好!
    我很赞同。
79
发表于 2010-1-12 23:00:0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在太空飞翔66楼说:“无是道,有是一”。
     “无”只是“道”的一种“态”,不足以说“无是道”。也就是说“无”是道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道,还有其他必要条件,容后再论。
     和氏璧在70楼说:“如果把道理解为“现象与道理”,那么“道”,就是无处不在”。
     “现象与道理”,仅仅是现象与道之理,并非道的本身。现象的道之理,虽非常道,也是可道之道,所谓“失其机缘,大道无道”,既是指失其具体现象所呈现的机缘,道则无道、道则不可道。道,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描述此现象中的道之性,此也容后再论。
     gl0101在73楼说:“《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
     这大概就是gl0101所说的研究结果吧,也正因为是如此识道,才有了“道并非无所不在”的结论吧。你没有说错,你的题目用“敢问路在何方”比较好,这样可以表明你问的是路,不是问老子所说的道。
     下面我们来讨论老子所言之道。
     道,在《道德经》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述、叙述的意思(不论是文字相、语言相、图形相等等),一个是作为那个“先天地生”的、天地万物的发端的名。
     道可道,非常道。说的是:道可以表述,但表述出来的,只是在某一机缘中道所呈现出来的象,并非原本的那个“常道”、“恒道”。因为机缘有生灭,此象也有生灭,缘生象存,缘灭象亡,但缘灭“道”不灭,因为缘灭“道”又呈另一种象,所以,原来所表述的象非道之常象。
     道,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得相对“常”、“恒”一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有几处应感悟透彻:
     1,所谓“有物混成”,是太初之象,并非道之本相,但太初也是道化而生的一;
     2,所谓“独立而不改”,说明道不会去“法大自然”,如果道还要“法大自然”,那就不可能“独立而不改”,天地万物未生,也没有“大自然”可以“法”,“道法自然”应理解为:道,法其自性然。如果不信,你就不妨带着这个观点再去读《道德经》,看是不是能通畅一些;
     3,所谓“周行而不殆”的“周行”,一曰遍布、无所不在,否则,道就不可能生天地万物,二曰终而复始,这个终而复始非常重要,这是阴阳五气的所以然,是生长化收藏的本源,是道德所成之根,是神明所出的先天条件;
     4,所谓“可以为天地母”,“可以”二字已经表明此象也是“相对“常”、“恒”之象”。
     学习中国文化,从来就要求有悟性,主张“生而知之”,也就是要求从“可道之道”中,由内感悟而生,得那“不可道之常道”。如果只是停留在那“可道之道”上,则为“学而知之”。
     所以王冰才会说:“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和氏璧说得对,应把经典融会贯通,包括那个时候的其他经典,相互参悟,才能领会古人经典之精义。
80
发表于 2010-1-13 12:41:4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张建国 :“和氏璧在70楼说:“如果把道理解为“现象与道理”,那么“道”,就是无处不在”。
    “现象与道理”,仅仅是现象与道之理,并非道的本身。现象的道之理,虽非常道,也是可道之道,所谓“失其机缘,大道无道”,既是指失其具体现象所呈现的机缘,道则无道、道则不可道。道,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描述此现象中的道之性,此也容后再论。”
。。。。。。。。。。。。。。。。。。。。。。。。。。。
所以“和氏璧”说:“如果。。。。。。。,那么。。。。。。”。
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所在,也是许多人难以彻底理解领会的所在。
也可以反映出“道无处不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1 22:08 , Processed in 0.2732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