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日出江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谈谈糖尿病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8-12-4 15:57: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我想知道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
72
发表于 2008-12-8 17:5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下面引用由tesyao2008/12/04 03:57pm 发表的内容:
我想知道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
我也想知道 还想知道楼主究竟治愈了几个糖尿病人,随访结果怎么样?要知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古训啊..................
73
发表于 2008-12-8 20:3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8/12/08 08:35pm 第 5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日出江花2008/12/04 11:43am 发表的内容:
首先欢迎zhengYOU 先生讨论。
先生思考——副交感神经气有余而火不足,,,,,,同时少阳长进,使交感神经亢奋,,,,,,阳强不降,,,,,,是胰岛β细胞长期阴阳离决的结果-----其它的我就不引用了。
 
我想先生说的这些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找不到。所以先生认为的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思考分析病例,我想先生本身是站不住脚。中医的许多概念是不能乱套的。
我发在这里的一些讨论,其实是基于已经对中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的人首先要明白糖尿病的中医诊断特征,以及传统理论中与糖尿病相似的消渴病有关经验论述等等。...
首先要说,由于五十多年中西医结合,西医概念对中医思维的侵浊,已根深蒂固,使中医脱胎换骨,先生的思维已是难得。
中医面对病人,往往会说:“气血不和”。
气在血先,落实在人体之中,气在哪儿?病在哪儿?与气的状态关系又如何?这已不在中医人的思维之中,气 已经是不确定物质,被遗忘。只记证与方。
《内经》惯彻全书的是 气,所以天文地理人事也只有围绕“气”解释,才不显得茫然不可捉摸。
下面以气惯入生理病理之中,试着对先生的看法作点挑剔,  呵呵
[.2.肝肾等脏器长期代谢增强,逐渐使这些组织耗竭,从而使代谢反而减弱,出现中医所谓的阳虚之症。故而糖尿病可能会从早期的阴虚内热变为阳虚。]
思考:“人体从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一直到23岁左右,是身体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时期。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作用下,代谢旺盛,”
为啥“肝肾等脏器长期代谢增强,会逐渐使这些组织耗竭”?为啥不能在代谢增强的同时,象青春期的代谢旺盛一样,使人体强健?这个会“逐渐使这些组织耗竭”的“代谢增强”的原理如何?
经言“阳生阴长,”,也就是“阳”是代谢增强的基础,而阴虚则不长,阴不制阳,水不涵木。是“肝肾等脏器长期代谢增强,逐渐使这些组织耗竭”的原理。

[本病早期,血糖偏高是胰岛α细胞内分泌胰升血糖素过多所致。而后期由于各脏器功能衰退,血糖偏高主要是胰岛β细胞衰退所致]。
思考:“胰岛α细胞内分泌胰升血糖素过多”是“阴长”得表现,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当水火相对时,火为阳,火的阳的属性在任何相对情况下是不变的,“水为阴与“阴为味”是在不同范畴的等意义;问题是“气”,当其与味、血相对时,气属阳,;当“气”与“火”相对时,“气”“应该属阴!“水生木”“水火交融”,这里的水字,只是其本质。能够“水生木、水火交融”的应该是“如雾露之溉”的气!
“胰岛α细胞内分泌胰升血糖素过多”是“气”有余的体现,而“气”有余又体现了主营运的阳气不足。任脉属阴,督脉属阳,
不是古人设计给后人背诵的,是告诉后人,其脉的功用特性!
[譬如如你所说感冒后血糖就升高——这可能是感冒导致交感神经亢奋(可见心率加快)而促使分泌胰升血糖素过多,以及对副交感神经抑制减少了胰岛素分泌所致]
——阳主外,阴主内,感冒就是中医的伤寒,营气不能经肌表周行,“表不解……头项强痛”一个原理,只是《伤寒论》太阳表证其人阳盛;此久病阳虚兼气虚,,对血糖的分解功能减弱。
[5.高血压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无论肾脏功能不足(中医所谓肾脏阳虚),或肾脏功能过强(中医所谓肾脏阴虚,可见尿多尿频等)都可以导致高血压,]
——尿多尿频是肾阳虚,肾脏 阴虚阳盛 应该是尿频尿少!
这里“肾脏功能不足或肾脏功能过强”是片面以排尿作为功能指标?肾脏功能其实还有滤过回收功能,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依托,“肾藏命门之火、地气上者属于肾。”这可是中医常用语,标准语。
74
发表于 2008-12-8 20:4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版纳福龄堂先生若能够发一些具体用药,必定是很有意义的。
75
发表于 2008-12-8 21:02: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从国外回来看到了“谈谈糖尿病”的帖子又挂出来了,觉得论坛对这个问题很重视,为了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特别高兴的告诉广大网友,我老伴糖尿病应该是好了!
   第一,她现在连中药也不服了;
   第二,血压基本正常,血糖偏高(10点左右),根据江花先生的观点,停止使用胰岛素,并没有加重病情;
   第三,精神,饮食均良好。上午买菜,做饭,中午居然不必休息,与邻居打麻将到下午5点,回家做饭,晚饭后,7点到8点半参加澜沧江边老年协会举行的歌舞活动。
   这就说明高血压,糖尿病都不是不治之症!希望中医药有识之士建立信心,治好你周边的这类病人,为中医药事业争光添彩,而不是在论坛上当英雄好汉!
   
76
发表于 2008-12-8 21:12: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谢谢zhengZOU先生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不能在这里公开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具体方药,这是对中医药事业的不负责任,因为论坛是对全世界公开的,希望与您一样的广大网友能够理解!
77
发表于 2008-12-8 23:03: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下面引用由版纳福龄堂2008/12/08 09:12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zhengZOU先生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不能在这里公开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具体方药,这是对中医药事业的不负责任,因为论坛是对全世界公开的,希望与您一样的广大网友能够理解!
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78
发表于 2008-12-9 08:27: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下面引用由版纳福龄堂2008/12/08 09:12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zhengZOU先生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不能在这里公开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具体方药,这是对中医药事业的不负责任,因为论坛是对全世界公开的,希望与您一样的广大网友能够理解!
呵呵  "因为论坛是对全世界公开的",深有同感.
79
发表于 2008-12-9 09:0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下面引用由tesyao2008/12/04 03:57pm 发表的内容:
我想知道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
糖尿病早期,就是中医的消渴,阴虚阳盛之气对脏腑作用的体现,阳盛则消水消食,"阳独胜则止",气化难以远输.久而久之,经气不能到达远端,阴虚及阳,部分器官阳气衰退,西医的观察是胰腺功能障碍,对糖的分解贮藏能力减弱.
糖类最主要的作用是供给能量,糖类是构建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所有的神经细胞和组织都含有糖类。
血糖升高,及出现尿糖,只是现象,本质是神经细胞和组织受纳减少,而至坏死.
就比如每天一桶水浇灌花草,如果天天看见桶里水在,或流失,那边花草必定干枯而死.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3:54: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糖尿病

zhengYOU 先生

先生谈到气的问题,我想这是每个学中医人都非常困惑的问题。究竟气是什么?我最初研究中医就是从这一基本问题入手。从传统中医对气的论述来看,可以说是杂乱无章。有些可能是作为词尾后缀的虚词,可能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医说的气呢?如果凭空去说,那么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永远没有统一的正确结论。但是中医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验证方法,这就是体现在临床用药上。在中药中有一类药物称为补气药(其它有些药物被认为有耗气作用),这种药物的特性体现了中医关于气的最准确认识和唯一可以定性的认识。所以对补气药物药理的认识就是体现了中医对气的根本认识,如果偏离了这一点讨论气,则不会有任何意义。

那么补气药物究竟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来很简单,补气药物有补充人体血容量的作用。所以非常适合血容量不足的虚证,如脉象空虚细弱等,并且单纯的补血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只有在补充血容量的前提下才能增强补血效果,所以古人有补气生血之说。食物消化吸收也能影响血容量,所以有气血生化之源之说。也只有正确理解了补气药物的这种特性,才可能正确使用此类药物。

现代医学能否检验补气药物的补充血容量作用?这是完全可以的,可以见到服用者的舒张压升高以及静脉中心压必定升高等。

我们的许多研究为什么没有得出补气药物的这种功效呢?这是因为研究者一开始就引入的主观思想将影响研究结论——这并不一定是错误的。

关于补气药物的药理请参阅我发在科学网论坛的书稿《中医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forum.aspx?forumid=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8 06:12 , Processed in 0.05813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