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7-9-28 07:4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下面引用由82602007/08/29 07:50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科学
                ——中医学的多学科研究
                  向天清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  (河南郑州  450012)
...



所以,本人的著作《长生。规律。自然界》
1969年开始编写,1996年基本完稿,正在编辑中,但不会出版的,至少要等中国民间郎中被合理地解放以后,再说吧!
72
发表于 2007-9-29 21:54: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学习火神和中医的三种途径
向天清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火神中医作为中医学中一个突出的学术思想,其学习途径基本上代表了整个中医所需要必备的方法. 因此有着普遍的中医教育意义.现将笔者学习的感受和心得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  亲自试用  把所理解的理法方式,用药风格直接亲身试服,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充分体验火神中医理法方药和中医的魅力和价值.尽管会走一些弯路,但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往往刻骨铭心.
    二  广泛临床  通过积累大量临床病例,增强对火神的理法方药的理解,然后再进一步提高认识.这要具备一些客观条件,能够很好总结规律.
    三  师承指导  在以上任何一项或两条兼备的条件下,能够投靠明(名)师给予指导和点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条捷径.
    这些方式不仅仅是针对学习火神中医,更是学习整个中医都是如此.但从一定程度上,火神中医已经揭示了整个中医的神秘和本质.尤其是大剂量和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问题.也就是说,直接而快捷的中医治疗模式也就基本如此.
     目前火神和中医在传承中,之所以不能很好进一步提高和大面积普及,关键在于繁殖的优质种源数量相对奇缺.也就是说,众多的学生很难有亲眼目睹的临床实习机会,教和学两者难以成为比例.这是当前在教育传承中面临最大的普及难题.
    有效的解决途径是把这些有限的种源作好保护,以此加紧扩大繁育,迅速增加这一队伍,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普及做好基础和种源储备.
    这一点可以完全采用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制种方面的经验,必要时也可以象南繁育种一样-------加代繁育,即利用有效的季节时差到南方加代繁殖.
    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我们国家当前提出的医改和医疗,走进乡村和社区对实用型中医人才的急需问题.同时,也为真正的中医走向世界壮大了队伍,推广和普及纯正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的依据.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73
发表于 2007-10-14 22:5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质疑?
向天清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一般人都存有质疑?投入很多精力到底有何作用?
    通常会认为理论是来源于实践.这对于一般的理论来讲是完全正确的.即局部和一般技术性理论的总结,都符合这一标准.这些理论确切的讲是经验理论或经验总结,主要在于文字的整理性工作.如同是宪法之后的各种法律法规一样.但对于象宪法这样的理论建立,则需要超前的主导意识和前瞻性的发展思维.因为这种框架是一种开创性质的模式.
    与此相对的来讲:一种宏观整体的理论体系产生,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局部和一般的实践活动.他需要超常规的想象和思维设计,然后对应于现实的客观现象与难题,并作出圆满的解释.只要能得出合乎自然规律和解释事物内在本质,以及还原本体的特点.这种理论就能够成立.并且是高于现实的高层次的.即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前瞻性的预见能力.对即将发生的下一步内容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分析.
    如同是建造大厦,设计图纸的设计师并不需要是一个能工巧匠和装修大师.但他只要懂得这些工艺流程和基本常识就可以了.同样,一种新型汽车或飞机的投产,其设计师并不需要是驾驶冠军或试飞英雄.但他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裁判或者是评委.
   对于一个学科整体发展的理论来讲,如物理学中相对论的创立,完全是在抽象的状态下,依靠超常的想象力,并且是由一个人来全面打造的.而后期的发展来讲,则需要更多经验和经验总结性理论的共同参与.由此形成一个学科发展的整个庞大理论体系.百多年来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就是如此,现代先进的航天技术无不源于此.
    鉴于此,中医学科的理论发展,数千年来一直是在遵循着经典内容的集团式形态,尽管都是中医学的精华部分总结,但都是散在性分布,缺乏一个明确和能够一线贯穿的理论核心和目标概念来引领和指导着学科发展.在揭示其基本原理和本质方面有些乏力.指导实际临床方面欠缺基本定律的依据.在历代中医学科的发展交流中缺少平台和共同的参照系.致使在传承和延续中造成目标的混乱和盲人摸象式的见仁见智.让每个想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后人都得从头研习,浪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以及很多都是投入毕生精力,其结果多数都还是湖里湖涂的.在学术上却由此增加了不少重复的枝稍末节式的总结性积累.因此在发展和应用中是导致缓慢和滞后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自古以来中医人才培养后人难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
   现代学科的发展则不然,凡是快速发展的前期,都是有一些(个)新概念和原理,定律的提出和发现为基础,依次为主线,大家的共同参与,就如同接力赛跑一样,不间断快速前行.由此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局面.现代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等无不如此.也为本学科人才的培养创造了青出于蓝而生于蓝的平台和空间.
    笔者所建立<<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即是借鉴这些经验,以弥补中医学科在发展中的缺陷.以此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在具体的采用和操作上,是把这一基础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大厦的整体框架,让中医和西医都能在此平台和空间的基础上任其发挥,尽可能地把更多的临床经验与经验理论总结都纳入进来,作为不同层次和部位的具体应用内容,以建立真正的人类新医学的模式.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74
发表于 2007-10-15 04:13: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对经典中医学各家学说的规范和统一,深入研究和分析,确立中医学的逻辑结构(方法论)和中医学的起源及多学科的研究问题,ok
75
发表于 2007-10-18 22:07: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76
发表于 2007-10-19 17:5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大力支持先生创新,但先生不必非要附于中医学事,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学派或流派!不必戴上中医的名份。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77
发表于 2007-10-25 14:38: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统一问题
向天清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如果结合的好.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类新医学的建立.而真正的中西医结合,首先应以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其依据关键在于中医的起点是以战略为主,而西医的方法偏重于战术方面.这是一个统一的战略部署方针.其根本的核心就在于所依据和采用的辨证统一方法问题.
    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操作上,中西医结合应以"一二三"辨证方法为前提(即辨证三步曲),然后再辅以其他辨证方法作出整体宏观的定性和定位判定.这样做好了整体战略性方针,其次才可具体分析和采用西医偏于战术性的检查和检测分析.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0:53: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什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向天清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中医界一直把中医的不传之谜认为是药量问题.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说法.
    对于这一观点,单一来看,似乎也合情合理,尤其是历代以来的度量衡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议.特别是近年来对量制权的认识.
    从整个中医来讲,这一观点就存在很大的偏颇性.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从其方法论来说明这一问题.在具有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典型特色的<<旋转统一论>>一文的传承一节中已经谈到"除了理法方药之外,还有量、制、忌、时、地、体、变......等等非常具体的客观因素在里面。环环相扣,异常紧密,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围绕中医这个核心,相关的环节形成一个旋转统一的圆,缺少任何一点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圆.
   以灸为例: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用艾条的温火灸,可以隔姜,蒜等灸.但除此之外,还有如山西谢老的艾绒(小)灸,河北牛大夫的大灸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疗法,不是亲自拜见和影像图片的直接演示,还有详细的讲解说明,是很难想象和操作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细微环节:判断依据,火候掌握,部位选择,配套的方法应用等等;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不经(予)直接点明.恐怕数年或数十年也是很难悟到的.如火神中医来讲,其相关著作已发行数十万册,而真正能够应用此法者并不是很多,亲眼所见者更是相当有限.这些特色疗法自开创以来就是以师承为主,潜移默化的思想传输和临证心得交流.
   因此说,在中医药的应用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是不传之秘.并非仅仅只是药量的问题.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2:4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中医学: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科学
                             ——中医学的多学科研究
           向天清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  河南郑州  450012)
摘要:众说纷纭的中医学起源问题,至今未能确立一个起点的统一认识整体,缺乏统率的部署和指示,给中医学多学科的研究带来了无数劳民伤财的实例,俨然成了一项只有开头难有结尾的课题。
       笔者通过对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追溯,并对现有四大起源说法的梳理,借鉴其他古老民族医学的源流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学是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实际上也是一个认祖归宗的过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众流纷争的问题。现代的多学科以及中医学的多学派研究均应如此,在这一前提下应共同参与,而仅用现代医学和单一的现代学科研究是十分幼稚和片面的。而现代的众多学科仅是揭示了局部或部分的自然规律。
      利用核心的目标概念气动力,旋转统一性原理,规律和方法论,以及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采用如科学史、农学、物理学、化学、西医学…….等多学科,还有中医学自身内部的伤寒、温(瘟)病、金元四大家、火神等多学派研究。从各自学科和学派的优势和特长方面来体现中医学的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以期揭示其本质的奥秘。
      由此在建立一套<<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参照系和平台。让更多的学科和中医同道参与进来,使中西医学真正走到一起,和衷共济,融为一体。共同为铸就一个崭新的现代人类医学新体系开创一片新天地,为整个世界人类的健康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和价值。
关键词: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多学科研究  中医学多学派    中华传统文化   宇宙自然规律
                                                        引言
       中医学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源于巫说;有源于圣说;有源于易说......等等,不一而足,似乎都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其多学科研究也一直未能得到相应的根本发展和成果的确立。由于基准的不明确,不少的科研却成了劳民伤财的事例,俨然成了一系列只有开头难有结尾的沉重课题。其根源在于对中医学的起源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主线的起点和整体上的正确认识。
       确立源头问题就是建立学科的起点整体,由其整体向外延伸,从其任何一点作为一个主线都可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体系的不断壮大,使多学科,多学派共同参与进来。再来看其整个发展态势,就像是一座其顶上带有圆体的金字塔;圆体上任意一点都可与金字塔联系在一起,这就构成了整个<<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的源流本质和立体的结构框架。这也是为何树立中医学发展源头和确立源头的根本所在。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追溯和原有几种说法的综合分析,并借鉴其他古老民族医学源流来看。可以确定:中医是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在这一核心前提下多学科多学派研究就能团结一致,互不矛盾,形成一个统一的现代人类医学新体系。
     下面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一   中医学是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科学
    确立这一命题和论断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来自中医学的自身        通常中医有言:人体是个小宇宙。这是一个类比,其人体复杂程度类同于自然这一大宇宙,其规律自然要类同宇宙的自然规律。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医还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世(事).这又基本涵盖了宇宙和自然界的一切。当然还应包括宇宙自然规律。
   中医把所采用的阴阳之“气”和“五行”之材统统看成是宇宙创生和万物生成的物质基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已再次包涵了整个宇宙。这里有一个关键,与其他古老民族医学高明的地方,即不只是注重物质元素和固化规定上,同时表现出具有物质元素的呈动态性的内在联系上,从而呈现出一种关于“有”与“无”的玄学和道的思辩特征。并留给后世一个历代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目前争论的焦点所在。由此引发了本文的命题并来尝试解决这一难题。
2  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整体
       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终极目标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性命问题又回归到前面话题---与中医学一起的命题。并且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追求的是天人相应的宇宙自然规律相统一的和谐效果。聚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普利众生。注重的是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追求的是力取其正常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链条。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本身就涉及到宇宙自然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个层次。
3  来自其他民族古老医学源流发展的借鉴
        在历史上,与古代中国医学并行的还有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并称为三大民族医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生命的发生与宇宙的生成是类同的。在从一定程度上讲生命的构造和宇宙的形态是紧密相连的。
       古中国医学有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古希腊人的宇宙论和生命论也是合而为一的,并且认为,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体这个小宇宙也是受自然的大宇宙的原理支配的。古印度医学更是把人的本质与宇宙的本质抽象到一个共生的“无我”境界,从而得出了等于宇宙万物的结论(《出入命门》)。
     虽然三大民族医学都与宇宙的生成有一定关系;但其各自所具有的本身异同性,决定和导致了他们在传承中不同的结局。
    古希腊医学就把自然界构成万物的四根:火、空气、水、土;以及人体四液: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汁等看成是构成人的生命体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焕发出一种科学理性的光晕。现代医学仍保留其部分这些特征,仅以注重物质为主。而印度医学虽然也认同世界的物质性,但他们过于注重把物质元素归为“因缘所生法”的内容。并受到“空”这个“宇宙精神”的严重制约,由此导致了“缘起性空”才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这一神秘,走向了更为玄虚的境地。
      古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同时保留了类似以上两家的特点。但更注重和利用阴阳相参,气与五行相运的物质现象。并把这些物质元素看成动态性平衡这一内在联系上来,既有空的成分,又有物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中医的生命观接近于古印度医学。这也就成为佛教思想和佛教医学更易于被中国人接受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阴阳五行及气一元论作为传承和说理工具的利用,也是中医比其他两大古代医学比较高明的原因之一。虽然有些粗糙,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所承载的作用,使中医的传承能够延续至今,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医学致命的缺欠就在于此,缺少必要而有力的说理工具。
      以上是从中医学自身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和相近的古医学来分析对比,提出中医学是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科学是成立的。下面我们再从现有的几种有关中医学起源问题学说的本质来做以分析,同样可以证明这一命题。
      ⑴医源于巫   这一说法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对自然认识的朦胧,有人就利用人们对其信仰的信赖,做出一些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符合并印证了一些事物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更进一步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先知形象。
      从一定程度上讲有些活动也就是如《内经》中讲到的祝由或巫祝,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用移精化气也可解释;这其实也是宇宙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其积极的实用意义。误解的根源是缺乏对其有效地做以解释。特别是对其本质的认识方面。
      ⑵医源于圣   这一说法与医源于巫有着非常接近的认识依据,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从朦胧阶段进入了一个相对文明的时期,有过多的感性发展到了相对理性的阶段。在人类出现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认识超出常规,但更符合发展规律的高人,被称之为圣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相当于现今社会的某些功勋卓著的权威人士一样,其一言一行就成了不少人生活工作的参照标准和行动规范。
   具体到医来讲,更是集中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对整个人群起到了促进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是行使和发展利用了宇宙自然规律行动的突出的个体表现。
       ⑶医源于动物的本能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也是自然规律表现的一种载体,其本能实际上也是宇宙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表现。这一说法应该讲在任何历史时期均有其价值和意义。本能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版)的解释是: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如初生的婴儿会哭会吃奶,蜂酿蜜都是本能的表现。近现代仿生学的发展对现代科技的促进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渴了要喝水,饥了要吃食,热了要降温,冷了要取暖……等等,这些都是自身本能的需求。不少中草药的功能作用都是通过人和动物的本能发现的。这些是天地造化的自然资源,也都是宇宙自然规律的体现。
     ⑷医源于易   易之创立是文王画卦在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形成了卦象,是之为易。其关键是在于平面上演示出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流传至今成为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参照依据,以至于在某些方面成为准绳。
     而易与医的关系,其核心是都为遵循宇宙自然规律,两者有其共同的依据。因此更为接近。也就有了医源于易或医易同源之说。
   易的特点是万变不离其宗。即源头的根基是宇宙自然规律。中医学也同样如此。
    明此特点和核心,一切认识就自然清晰,有条有理,不至于混乱,发展均可顺应与此。
    通过对中医学四种起源的梳理,其发展和依据其实都是宇宙自然规律。明确了这一起点,综合、整体、演绎、推理和分析也就顺理成章可以进行下去。有谓是上源已清,众流皆明,更是对中医学本体论,逻辑体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新认识。由此我们可以对中医学的多学科研究进行一下初步和简要的诠释。
二  中医学的多学科研究问题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8:1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二  中医学的多学科研究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学多学科研究问题,至今在方向和战略上存在着突出而极重的模糊认识,即上源不清,众流严重混浊的现象。这就带出了要想多学科研究中医,务必要确立一个多学科共同起源的先期先决条件问题—那就是共同遵循的宇宙自然规律。有了这一上源,才能真正达到众流分洪和排解的预期目的。实际上也是一个认祖归宗的过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众流纷争的问题。如同全球华人一起拜祖黄帝,同为炎黄子孙一样。现代的多学科以及中医学的多学派均应如此。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转变问题,正如《中医的现在与未来》一书的作者张维耀先生所言:什么叫观念的转变,就是把方向找准,实现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变革,融合先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使现代中医学称为自然科学中的前沿学科。
    先来从科学发展史来讲。
1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医
      中医学的多学科研究,首先是科学史的问题。在《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已谈到中医学是祖科学和宗科学,即成熟科学。我们来看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卓越功绩,其特点基本上都是以综合、整体、统一的现象为多见。如中医学的包罗万象,天文学的整体观测,地理学的综合考察(查)等等。都带有宇宙自然的规律性质。在早期的科学发展史上,东西方思想基本上类似,是比较接近的。
       这一现象在中国的转变是在明清以来的四百多年,也就是西方文化和思想的进入,即李约瑟、爱因斯坦问(难)题的出现之时。实际上这一特点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也有明显的历史印记,即温病学说的创立。当然温病学说有其社会发展历史背景,如温病的大流行,以及对大剂量攻病(如伤寒多攻法)的畏惧等。
      温病学说的思想明显的带有西方重视局部及个别现象的特征,与中医学原有的发展轨迹—以整体、综合、统一为主的格局存在分明的差异。这一点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特征颇为近似。也是现代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进入,以至于走向误区的关键转折所在之一。由于在中医众多学术思想流派中,是以温病的思想为主与西医进行对接结合的。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医也受到了极为严重摧残和冲击。最为重要的是忽视了整体恒动观和天人相应的宇宙自然规律。同时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偏离。
       我们再来看物理和化学等现代学科的几次大的发展转折期(点),基本上都是以基础理论的核心目标概念确立,原理、规律及定律的发现和应用为标志。
       以物理和化学为例:化学元素的应用是从道尔顿(1744--1866)发现了原子开始,在此之前化学家们对做实验毫无把握,如同处于漆黑的午夜。尽管也有人稀稀落落地看到过一些光明,但没能发现一条伟大的普遍原理,以阐明化学物质的成分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在经过漫长的一段时期,化学家所朝思暮想的那条原理从未出现。这一点与当前的中医学极为相似,有时中医解决了问题,却不能圆满解释其原因。
       某日,道尔顿从牛顿证明物质的诸质点是受其原子间的引力吸引的启发,从而设想化学物质也是由原子这些基本粒子所构成的,如果把代表物理学光荣的原子学说应用到化学上,那将是一种创举。正如他所预料,在这里终于发现了一条确定一切化学物质结合比率的简单原则。
    自此,克鲁克斯、卡文迪许、汤姆逊、卢瑟福、波尔、普朗克、波恩、爱因斯坦......等伟大人物的出现,如接力赛跑似的使化学与物理学一起走向了快速发展轨道。并由此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两个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不断进步,西医借助这些工具性基础学科,也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和促进实际应用的发展。生物学和统计学以及数学、病理学、生理学的相继引用,使现代这些相对单一的学科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近现代西医学的联邦制共同体。这些单一学科的存在其特点也都是解释宇宙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而现代西医学所引进的这些方法和实际操作将逐渐就形成并走向微观和具体结构的实在。其起点都是从某一具体的微观入手,与中华传统医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都是遵循着宇宙自然这一核心规律。根本的区别在于角度和层次,只是范围高低,大小的差异。
    再来看中医学的发展史。从两千年前的《内经》始,一方面是气、阴阳、五行;另一方面是脏腑、经络、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等等概念。前者即是中医的又是自然哲学的概念,他们胶合在一起不能分离。导致使用中的思维混乱,致使在中医传承中容易误入迷阵的现象至今存在。仍是最大障碍。由此让后者的概念也步其后尘,而延伸出现更多的混乱和无奈
     正因如此,就需要把中医学极具特色的原有概念从自然哲学中剥离出来。以便更好应用,但又不脱离经典。首先是对气的概念作一修整,成为气动力。并作为核心的基本概念。含有物质、功能、信息、意识等内容,是人体生命的气动力。中医治疗是通过加强和减弱人体生命气动力的基本定律来愈病的。沿用的基本原理是旋转统一,其方法论是与原理并行的。基本模型是旋转开放的圆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
    在遵循宇宙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物理、化学、西医学……等等学科,以及所采用的器械和分析方法都能一起应用,并且互不矛盾。同时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发展,对建立新的人类医学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也就是说,目前中医的科研院所所配备的现代医疗器械和设备,也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指导应用的战略和观念问题。
2  中医与农学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0 06:17 , Processed in 0.1087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