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质疑?
向天清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一般人都存有质疑?投入很多精力到底有何作用?
通常会认为理论是来源于实践.这对于一般的理论来讲是完全正确的.即局部和一般技术性理论的总结,都符合这一标准.这些理论确切的讲是经验理论或经验总结,主要在于文字的整理性工作.如同是宪法之后的各种法律法规一样.但对于象宪法这样的理论建立,则需要超前的主导意识和前瞻性的发展思维.因为这种框架是一种开创性质的模式.
与此相对的来讲:一种宏观整体的理论体系产生,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局部和一般的实践活动.他需要超常规的想象和思维设计,然后对应于现实的客观现象与难题,并作出圆满的解释.只要能得出合乎自然规律和解释事物内在本质,以及还原本体的特点.这种理论就能够成立.并且是高于现实的高层次的.即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前瞻性的预见能力.对即将发生的下一步内容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分析.
如同是建造大厦,设计图纸的设计师并不需要是一个能工巧匠和装修大师.但他只要懂得这些工艺流程和基本常识就可以了.同样,一种新型汽车或飞机的投产,其设计师并不需要是驾驶冠军或试飞英雄.但他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裁判或者是评委.
对于一个学科整体发展的理论来讲,如物理学中相对论的创立,完全是在抽象的状态下,依靠超常的想象力,并且是由一个人来全面打造的.而后期的发展来讲,则需要更多经验和经验总结性理论的共同参与.由此形成一个学科发展的整个庞大理论体系.百多年来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就是如此,现代先进的航天技术无不源于此.
鉴于此,中医学科的理论发展,数千年来一直是在遵循着经典内容的集团式形态,尽管都是中医学的精华部分总结,但都是散在性分布,缺乏一个明确和能够一线贯穿的理论核心和目标概念来引领和指导着学科发展.在揭示其基本原理和本质方面有些乏力.指导实际临床方面欠缺基本定律的依据.在历代中医学科的发展交流中缺少平台和共同的参照系.致使在传承和延续中造成目标的混乱和盲人摸象式的见仁见智.让每个想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后人都得从头研习,浪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以及很多都是投入毕生精力,其结果多数都还是湖里湖涂的.在学术上却由此增加了不少重复的枝稍末节式的总结性积累.因此在发展和应用中是导致缓慢和滞后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自古以来中医人才培养后人难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
现代学科的发展则不然,凡是快速发展的前期,都是有一些(个)新概念和原理,定律的提出和发现为基础,依次为主线,大家的共同参与,就如同接力赛跑一样,不间断快速前行.由此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局面.现代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等无不如此.也为本学科人才的培养创造了青出于蓝而生于蓝的平台和空间.
笔者所建立<<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即是借鉴这些经验,以弥补中医学科在发展中的缺陷.以此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在具体的采用和操作上,是把这一基础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大厦的整体框架,让中医和西医都能在此平台和空间的基础上任其发挥,尽可能地把更多的临床经验与经验理论总结都纳入进来,作为不同层次和部位的具体应用内容,以建立真正的人类新医学的模式.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