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yx05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8-8-12 08:53: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8/12 08:55am 第 1 次编辑]

呵呵,孙先生别忘了解老的《周易》水准也相当了得!
72
发表于 2008-8-12 09:18: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8/08/12 08:50am 发表的内容:
回孙先生,在讨论中医的标准,中医的走势的时候,有必要去显示自己的能耐么?
那我替解先生回答这个问题吧.
解先生临床中一般会首先使用西医知识与技术(即仪器检查与应用西药),解先生一般不会(能)首先独立使用中医理论与诊治方法治疗疾病.
解先生,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想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解先生说了:
掌握中西医知识和实践技能 的中医执业医师乙遍及华夏大地。他们需要有一个与其相称的名分。
为什么他们需要有一个与其相称的名分呢?因为他们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既然他们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那么他们是什么呢?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的人从逻辑上来说当然不是中医(虽然尽管他们挂着中医的名),那么解先生为这些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的人从逻辑上来说当然不是中医的人正名就顺理成章,至于为这些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的人从逻辑上来说当然不是中医的人正名为什么是你的提议,我认为这个提议很好,那问题就来了,你的这个提议从逻辑上来说根本与中医无关,那何来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
解先生立论的出发点就错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解先生再论下去只会越抹越黑,越来越证明你根本就不是中医.
73
发表于 2008-8-12 09:28:4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8/12 08:53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孙先生别忘了解老的《周易》水准也相当了得!
渔翁就不要拿《周易》来难为我了哦.
我一直信奉的是"潜龙勿用",这样出来蹦达一番,已经是大大的不妙了哦.

-=-=-=-=- 以下内容由 孙清连jkzx2008年08月12日 09:55am 时添加 -=-=-=-=-
渔翁冷不丁搞出来个《周易》,我冷不丁反应了个"潜龙勿用",总觉得渔翁似有所指,重新复习一下"潜龙勿用",还真是大大的不妙,戒网N天,人家爱咋地咋地,关我P事.

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施观芬1  苗桂林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 哲学系,山东 济南250100)

--------------------------------------------------------------------------------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
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
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
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发展。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7:1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下面引用由xyx0535在 2008/08/12 08:50am 发表的内容:
回孙先生,在讨论中医的标准,中医的走势的时候,有必要去显示自己的能耐么?


-----------------------------------------------------
那我替解先生回答这个问题吧.
解先生临床中一般会首先使用西医知识与技术(即仪器检查与应用西药),解先生一般不会(能)首先独立使用中医理论与诊治方法治疗疾病.
解先生,事实是这样的吗?
-----------------------------------------------------------

    这就是孙先生的高明之处,当你问他问题他答不上来的时候,就会把话题一转转的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孙清莲显示还有更高明的东西,那就是不但自己不回答别人的问题,还能替别人回答问题。不管回答是对不对,他能把它强加于人。

    有意思么?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1:08:4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
我想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解先生说了:
掌握中西医知识和实践技能 的中医执业医师乙遍及华夏大地。他们需要有一个与其相称的名分。
为什么他们需要有一个与其相称的名分呢?因为他们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既然他们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那么他们是什么呢?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的人从逻辑上来说当然不是中医(虽然尽管他们挂着中医的名),那么解先生为这些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的人从逻辑上来说当然不是中医的人正名就顺理成章,至于为这些所行之实不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之名的人从逻辑上来说当然不是中医的人正名为什么是你的提议,我认为这个提议很好,那问题就来了,你的这个提议从逻辑上来说根本与中医无关,那何来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
解先生立论的出发点就错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解先生再论下去只会越抹越黑,越来越证明你根本就不是中医
-----------------------------------------------------------------

    中国医学与中医现代化是相同 的概念。可以叫中医现代化,亦可叫中国医学,至于叫什么我只是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你可以与西医格格不入。但你不能挡住别人。你可不掌握西医知识,但你不能挡着别人不去掌握。你更不能反对既掌握中医又掌握西医。

    大学在这样教,执业医师在这样考,我们在这样作。

     你不要把你没有的东西就把它毁掉。把你自己办不到的事情非得也拼命的让别人也作不到。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1:16:3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探索,给中国医学未来发展以启示——中西医融合 构建完美医学   
http://www.satcm.gov.cn/zwxx/hykx/gdkb/20080724/142630.shtml
出处:人民日报 作者:王淑军 编辑
广东省广州市大德路,广东省中医院内:墙上中医名家专长一目了然,50余米的中药柜台药香四溢,8吨多中药饮片每天配出,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患者有序就诊……就是这里,正高扬起一面中医院发展的旗帜。
   中医院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堡垒。当全国许多中医院要么坚守中医但为生存烦恼,要么为生存计走向“中医西化”歧路时,这所诞生于民国时期并承续岭南医学精粹的中医院,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阳光大道”。
   它高举的这面旗帜,写着“构建完美医学,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注解是“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    姓“中”还是姓“西”?
   “西医化”只能毁掉自己,中医特色才是生存之本
   背景:在现行“以药养医”的医疗补偿机制下,生存问题将各类中医院逼到发展的十字路口。在利益驱使下,中医院西化之风愈刮愈烈,中医特色日渐退去,从西药处方量、高精尖医疗器械到西医所占比例,许多中医院与西医院几无区别。
   “中医西化”之风引发了中医教育西医化、中医人才西医化等整个中医药事业链条的错位,甚至被“取消中医”论者引为口实。站在十字路口的广东省中医院同样面临着上述困惑,中医院姓“中”还是姓“西”居然成了问题。
   “产品营销讲究比较优势,西医院那么多,患者到中医院当然奔着中医来。”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说,跟西医院后面走,永远是二流。中医药不仅对很多疾病确有优于西医的疗效,即使有些病种西医疗效较好,但通过中医药配合,疗效更好。“中医特色是中医院立身之本,发挥中医药的比较优势,中医院才能立住根基,才能发展。”
   西医之所短,中医之所长。广东省中医院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作为打造比较优势的着力点,全院推进“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才”。
   专科专病建设从挖掘和继承开始。集全国名医为我所学,继承邓铁涛、梁乃津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集全国特色疗法为我所用,遍访全国有特色医院和名家,研究和推广各类中医“绝招”;建立各专科古代经典、现代文献数据库系统,挖掘前人成果……
   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1992年,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1993年,急症、中风、消化、肿瘤成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1994年,4项课题中标“九五”科研攻关项目;2000年起,拜师全国名老中医,设名医工作室,建立传统疗法中心,开设“治未病”中心……
   很快,中医特色立住了,医院“中”字头更响了,患者更多了。然而,新的困惑随之而来。
   中医院要不要“西”?
   现代科技为我所用,中西医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
   思路:任何学科发展,离不开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引进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取代中医药,而是优势互补,提高疗效,构建一种新的医学。那是一种超越纯粹中医和纯粹西医、最有益于患者、临床疗效最优的完美医学。
   困惑来自:中医院姓“中”了,还要不要“西”?
   或许出于保护中医药特色的良好愿望,医院内部开始出现“排斥西医”的另一种极端声音,一些科室在引进现代医学技术上畏首畏尾,弊端很快显现。
   在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中医药优势仅限于小量脑出血和中风康复方面,由于现代医学技术引入不足,对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因没能力手术而束手无策,只能转入西医院。耽搁病情不说,也捆住了中医院的手脚,久之患者颇有怨言,医院服务范围日益缩窄。
   弊端让广东省中医院上下反思:怎样坚持中医特色?坚持中医特色,就要将自己封闭起来吗?中医院应怎样对待现代医学技术?
   在反思和讨论中,一种理念逐步清晰:中医、西医都为治病救人,只是视角不同,各有长短;病人看病是为治好,也不会管中医还是西医;如果能够把中西医优势汇聚,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岂不更好。
   思路一变,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进入一种新境界。引入现代医学,中医药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特色优势,反而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扩展了特色优势领域。吕玉波将上述思路归纳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同样是脑血管病中心,通过引进神经外科西医人才和技术,中大量脑出血等复杂脑病手术能做了,疾病全过程的覆盖不仅留住了病人,也使得中医药全程参与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西医结合实现了临床最优,中风病人死亡率和致残率大大降低,相关国家级课题成果引起业内轰动。中心主任蔡业峰说:“西医院有的我都有,但我还有他们没有的中医药。”
   中医院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立足高端的中西医结合对若干疾病的治疗优势,不仅引起国内同行的认可,也引发国际医学界的关注。2003年,SARS疫情突如其来,医院成立中西医专家组,成为全国唯一全程独立收治SARS患者的中医院,针对西医办法不多的窘境,提出“四期九证十方”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显著的疗效受到香港方面注意。随后,该院应香港医管局邀请,派出专家林琳、杨志敏赴港,与香港专家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迅速取得成效,香港各界反响强烈。对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抗击SARS中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医学界给予高度评价。
   中西医如何融合?
   学术交融是土壤,中医传承是根本,中国医学可为人类做贡献
   办法:不管原先是中医还是西医,在相互了解和启发中取长补短,蔚然成风。对每个疑难病症大家共同坐在一起,没有中西医之别,想的是如何治疗最优。“广东省中医院治病好,办法多”的口碑不胫而走
   构建完美医学,需要高水平的西医和中医。然而,尽管“中西医结合”喊了多年,但中西医的隔阂未能根本改变,做到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会贯通,并非易事。
   为中国医学发展拓新路,广东省中医院开始了“学术交融”的改革布局。
   一招棋是高层次西医人才引进来,本院优秀中医走出去。2004年,当西医出身的阮新民向中医大师邓铁涛执拜师礼时,是心甘情愿的。阮新民曾是美国心脏外科学会成员、加州大学医学院心脏专家,当1998年决定回国时,谢绝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邀请,加盟广东省中医院。该院用中药解决心脏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难题,以及中医药术前、术后的独特疗效,都给阮新民深刻印象和学科发展的启示。
   阮新民参加了该院三年一届的西学中班,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等9门基础课程,深厚的西医学背景使他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像阮新民这样的西医领军人才,该院引进了十余位,配置到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乳腺病、呼吸病等各科室。
   同时,本院优秀中医被派到西医大医院进修。妇科主任王小云是其中一位,她曾去某著名西医院进修,医学视野的拓宽使她日后受益良多。一个小插曲是,本是学习来的王小云临床上对某妇科疾病提出的中医治疗建议,接连解决了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时在这家西医院引起轰动。
   该院的另一招棋是充分挖掘中医药潜力。相比作为主流医学的现代医学,中医尚嫌弱小,通过继承、挖掘、提高、创新,不断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这是大型中医院构建完美医学的奠基性工作。
   中医界公认,名师带徒不仅是中医药传承,也是大师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该院创造性地推行“师带徒”体系,成就了全国54名大师级中医薪传岭南的中医界佳话。原中医内科的杨志敏相继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本院名师带徒”、“全国拜师”、“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等项目,明显感受到前后境界的变化。
   “以前辨证论治办法少,跟不同的名师学习后,再面对疾病,除了开汤药,我还有针灸、刮痧、膏方等十八般兵器。”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的杨志敏说,“领会了老师们不同的学术精髓,过往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融会贯通了,很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往往能另辟蹊径,豁然开朗。”
   承继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结晶和医道智慧,同时兼有中西医学视野的一批新型名医师,在广东省中医院成长起来。他们发展新的医疗模式,创新医学理论,弘扬中华医学,丰富世界医学。也许几十年后,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人们会发现这批人在构建一种贯通中西医的新医学方面留下的坚实足印

77
发表于 2008-8-12 11:20: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在人类生命科学领域里只有结构医学、功能医学之分,不应有中西医之分。”
这样的结论应该提供相应的依据才能有说服力,不过在此之前还是请楼主搞清楚将医学分为结构医学、功能医学的起源和利弊,以免又是落入了用以西医思维为解读人体为标准的误区。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2:24:4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
“在人类生命科学领域里只有结构医学、功能医学之分,不应有中西医之分。”
这样的结论应该提供相应的依据才能有说服力,不过在此之前还是请楼主搞清楚将医学分为结构医学、功能医学的起源和利弊,以免又是落入了用以西医思维为解读人体为标准的误区。
---------------------------------------------------------

    这个话题我在本论坛发表过。

     结构医学、功能医学始于《内经》,是形神统一的具体体现。“若夫吧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为结构医学之先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为功能医学之先河。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2:30: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
一招棋是高层次西医人才引进来,本院优秀中医走出去。2004年,当西医出身的阮新民向中医大师邓铁涛执拜师礼时,是心甘情愿的。阮新民曾是美国心脏外科学会成员、加州大学医学院心脏专家,当1998年决定回国时,谢绝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邀请,加盟广东省中医院。该院用中药解决心脏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难题,以及中医药术前、术后的独特疗效,都给阮新民深刻印象和学科发展的启示
---------------------------------------------------------

   中医泰斗邓铁涛收 西医大师王新民为徒 ,这是培养中医掘墓人么?
80
发表于 2008-8-12 12:46: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将中医正名为中国医学的倡议

    中医事实上就是中国的医学,是为了区别西方医学而出现的,再广泛一点说,中医是中华医学,这个医学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境内,日本,韩国,越南,大马等世界上凡是以中医的指导思想存在的医学,都是中华医学的一部分,改中医为中国医学,实际上缩小了中医的涵盖范围,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4 10:47 , Processed in 0.1369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