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日出江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8-11-19 18:16: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三)物理学中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和性的统一
    早前,人们认为电流与磁场是根本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场的作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感应电流,1834年又发现了自感现象,并创造了“场”与“力线”的概念,奠定了电磁学的概念基础。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方程,提出了“电磁场”的概念,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出版了“电磁通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统一了电学与磁学(实现了电学与磁学的融合)。麦克斯韦通过计算得到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一致,认为光就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在理论上统一了光学与电磁学(实现了电磁学与光学的融合)。光属于电磁波又是离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与场在传统的观念中被认为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没有共同特征,不能进行类比(具有不可通约性)。后来德布洛意从相对论想到,实物有质量与能量,光又有质量与能量,质量与能量是实物与场的共同特征(共同参考系),从而显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也能进行类比,从光的波粒二象性,推知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一切实物粒子都联系着物质波的假设,为建立量子力学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与场得到了辨证统一(实现了融合)。光、电、磁、实物粒子这些根本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也有统一性,光、电、磁的本质统一于电磁场(电磁理论),电磁场与实物粒子统一于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可以从量子力学的建立中得到启发,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后应当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相对论大大地改变了经典力学的时空观及结论,是否经典力学就错了,就不再适用了?完全不是这样。相对论在高速运动下才表现的明显,在低速运动下,狭义相对论回到了经典力学。这就是说相对论只不过限制了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经典力学是低速下相对论力学的极限。之所以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有其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
    量子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科学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而且在哲学上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无论在认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论方面,都促进着哲学的变革。量子论的新见识之一是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在原子范围内真正的实在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无疑量子态有一个难以捉摸的特征,它有潜在能力,依据与其相互作用的仪器的类型,或者呈现波动性或者呈现粒子性。只有当它不被观察所破坏时才显现其真貌。量子论的新见识之二是弱型因果律。力学因果律是指在不同时间客体状态的关系。在古典力学中状态的定义不包含几率的概念,因此古典力学的因果律是决定论的因果律。在量子论中状态的定义包含几率的概念,因此量子力学的因果律是非决定论的,相对古典力学的强型因果律,它是弱型因果律。量子论的新见识之三是关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关系的。因为观察仪器不可逆地改变客体的状态,并且观察结果依赖于仪器类型的选择,所以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参考系)所揭示的自然。
    现代神经心理学已经揭示了外部物质系统在运动中以各种释放出的物质能量刺激人的感官而形成感知觉的机制,并且指出了这种感知觉的不可还原性即在物质系统中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这就证实了一切对象都只是感觉到的存在物,是与人的感官——大脑功能相关的显现物——现象。不通过感觉,我们不能认识任何物及其运动形式,而一旦通过感觉,物的运动形式就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感觉之主观烙印(采用不同的参考系,对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因为我们在运用理论(参考系)指导改造对象的活动之前,早已认识了对象,对象已经是我们的感觉的对象性存在。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属人化的了。这样,由于在认识、实践和认识对象这三项中都渗透着主观性(当然这种主观性的程度是不同的,实践和认识对象还固有着自己的与这种主观性相关联的客观性),那种认为认识的结果可以达到对世界本来面目完全把握的可知论只是一种理想。人的生命存在的既定形式和人与对象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在认识范围内的世界只是一个被我们自己认识的世界,从而也决定了我们认识的程度和可知的性质。这就是认识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与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接受的教育,人生经历,信仰,科学知识……人生观(一系列参考系)等有关。
    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是如此,中医、西医、现代医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疾病,采用不同的参考系认识疾病以及认识的主观性,三者所认识到的疾病都不是疾病的“全部实在”,而是由三者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参考系)所揭示的疾病,只是一个被我们自己(中医、西医、现代医学)认识的疾病。
    因为观察仪器不可逆地改变客体的状态,并且观察结果依赖于仪器类型的选择,所以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西医使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把统一的机体进行解剖,或者切取部分组织在显微镜下研究,得到的结果不是自然人体的本身,即使用影象学的方法研究人体,虽然没有改变人体的状态,但是得到的结果仍然不是自然人体的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人体的方法所揭示的人体。这种研究是必须的,因为它具有强因果性,这种符合经典力学的强因果律在日常医疗实际中是必须遵守的。尽管相对论、混沌理论比经典力学先进,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经典力学不是错误,不是迷信,更不是谬误。经典力学的规律无时无刻地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反而,相对论、量子论、混沌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相距甚远,他们不能代替经典力学,否则,这个世界就不复存在。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各自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这就是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这就是系统的进化是包容,是涵盖,是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抛弃。中医的脏象学说的形成,是以观察的方法以象测脏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没有使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与量子态相类似的“象态”概念,所以,脏象学说具有弱因果性(即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即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别和过程进行中的微小扰动将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所谓“差之分毫,失之千里”;而西医的强因果关系不是这样,细微的扰动不会改变已经确定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强因果性在医疗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证态”、“藏象”、“象态”将成为现代医学的原概念。
72
发表于 2008-11-19 18:17: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四)哲学的融合
     前已述及,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程朱理学,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基础。西方地中海沿岸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雅典文化的融合,经过文艺复兴扬弃之后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基础。所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和平的,也可以是明显的,突变的,对抗的,不管进行的形式任何,融合是必然的。(参考上篇)
     关于中西哲学的融合,薛广洲著《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已经出版,书中说“毛泽东哲学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同我们前面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西文化交汇中传入中国的,它是一种西方文化。”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中西医的汇通、结合、融合进程与中西哲学、文化的交汇、融合是同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欧洲、西方产生的,这是地域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具有时代的内涵,它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造就了现代社会的标志——十月革命,从此世界进入了现代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决定认识,生产力决定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情况下,有了辩证唯物主义才可能有相对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才会产生现代医学模式。通常所说的西方文化、科学、医学、哲学是指欧洲、近代所产生的,它们代表着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批判地继承并融合了欧洲古代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尽管他的一般原理涵盖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但是,由于地域及时代的关系,马克思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及其哲学了解甚少。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以此为参考系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批判地继承,总结了在中国进行的中西哲学斗争、融合的经验与成果,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所以毛泽东哲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融合,如同中西医结合、融合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与欧洲近代医学的关系,而不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马克思哲学、毛泽东哲学、列宁主义、相对论、系统论、系统哲学、现代医学模式、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等等都属于现代理论,属于世界文化,是对欧洲资本主义文化的超越,已经不属于哪个国家、民族、地域,他们属于全世界。可以说毛泽东哲学是运用马克思哲学扬弃、包容、涵盖、批判地继承中国哲学的典范,所以毛泽东哲学对于中西医融合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促进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马克思哲学现代还需要发展,还需要从中国及其他国家、民族、地域的古代、现代文明中吸取营养,建立起全世界共享的统一的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明及哲学包括中医理论是大有作为的。如同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欧洲近代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文化但是已经超越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属于现代社会的哲学而不是一种西方文化。
     以上论述说明:数学、物理学、哲学、宗教、文化中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派别都能够融合,而后形成新的理论。
73
发表于 2008-11-19 18:1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五)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不可通约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必须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他们之间的语汇、术语、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对等、等同,不能够直接、精确翻译,不能对号入座。近代医学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如前述。可融合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融合就是找发生在两个系统、两个层次或多个系统、多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关联就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就是共同参考系。古代西方医学、近代西方医学、现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都是医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正因为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些不同的医学类型才有其特殊性,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有关联,它们才同处于医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才具有可融合性。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个性与共性,绝对与相对,对立与统一等概念一样,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更快的实现融合。
    医学(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是中医学的特点,系统哲学有利于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立,有利于沟通“两种文化”的对立(中西医的对立)。系统哲学认为,低级系统进化为高级系统,高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决不是各低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加之和,也不是大于此相加之和,而是在大于相加之和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低级系统根本没有的功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不是各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加之和,也不是大于此相加之和,而是在大于相加之和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各子系统根本没有的结构与功能。这样高级系统与低级系统之间,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才具有不可通约性,才会有质的不同。
    古典科学在它的各门学科中,不管是化学、生物学、生理学,还是社会科学,总是企图把观察对象的种种元素——化合物和酶、细胞、初级感觉、自由竞争的个体,等等,一一孤立起来,然后,希望通过概念或实验把它们重新放在一起以产生整体或系统——细胞、心灵、社会——并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现在,我们懂得,对于理解整体或系统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理解其元素,还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说,细胞中酶的相互作用,许多意识或无意识的精神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动力的相互作用,等等。这需要根据它们自身的方法和特点来对我们的观察对象进行考察。此外,事实证明,在“系统”的某些一般方面存在着对应性和同型性(中医称之为:取象比类),这就是一般系统论的领域。的确,这种类似性或同型性——有时令人吃惊地——出现于其他一些完全不同的“系统”中。因而,一般系统论的任务是科学地探究“整体”和“整体性”,而“整体”和“整体性”不久前还被认为是超越于科学范围的形而上学的概念。等级结构、稳定性、目的论、分化、稳态的逼近和维持、目标导向——这些是几个具有一般系统性质的概念;人们发展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数学领域来处理它们:如动态系统理论,自动化理论,利用集合、网络和图论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其它一些理论。与此同时,这种试图阐述一般“系统”的原则和模型的跨学科的努力还提供了一条通向科学一体化的可能途径。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与五行学说具备了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
    社会已经变得纷繁复杂,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再也不能胜任,因此人们必须引进某种本质上是“整体的”(或“系统的”)和通用的方法。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无数问题呼唤在自动化、计算机化等方面的“系统方法”以处理具有复杂性的、相互作用的各种系统,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系统”问题,即大量“变量”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系统过程、状态、变量、状态变量、动态系统、稳态……,这些一般系统论中的概念是适用于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医学、政治、军事、经济等行业,成为这些行业及其理论体系的共同概念,当把这些概念引入医学疾病领域时,就会产生现代医学的原基概念,如疾病(自稳态失衡),病理过程,病理状态、证态、证态的变量,证态的状态变量等,并由这些概念遵循一般系统论的理论、规则构建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实现医学与哲学、社会学的再统一。
    T.库恩在他的光辉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系统”慨念构成新的“范式”。这种新“范式”是“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有机世界观。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好像就是这个整体自然观,然而,这是笼统的认识。更准确的认识应该是: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与同层次的不同的整体所组成的。宇观世界(宇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前也被当成了宏观世界)是由某些整体性的卫星、行星、行星系、恒星、恒星系、宇宙中的各种星系所组成;宏观生命世界由DNA、细胞、生命个体与群体、人类社会所组成;微观世界由分子、原子、某些整体性的基本粒子所组成。由于这三个世界的整体不同,其属性也有所不同,所以,这三个世界的分界线应该是:微观在分子空间尺度之内;宏观在分子空间与近似月球的空间尺度之间;宇观在近似月球空间尺度以上。这些整体有其内部的有序结构,性质与功能,有其起源与演化过程。这三个世界有其演化的同步性,也就是说具有可融合性。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与医学的统一,在中医学里有许多哲学概念;而现代的系统哲学正是要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沟通。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沟通、融合就发展为现代科学,同样,近代西医与哲学的沟通、融合就是现代医学,因此可以看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沟通与融合,即哲学、社会科学与医学的融合必然是现代医学。以现代医学为参考系就能够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
    除了哲学的中西融合外,音乐、戏剧、歌舞、绘画、建筑、美术等等一切文化艺术领域都在进行东西方大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文化运动是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先驱,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封建宗教势力的束缚,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开创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国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现代文化中的戏剧改革,东西方音乐的交融,绘画、美术的交融,包括中西医结合等,都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国的戏剧种类繁多,与中医学一样博大精深,现代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不同剧种交融同台演出的现象,令人耳目一新,尽管不尽人意,但是代表了我国戏剧发展的方向。用西方的乐器演奏中国的歌曲、戏剧,用中国的乐器演奏交响乐,中国大量的民歌、舞蹈,芭蕾舞剧、现代京剧,无不进行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这种相互否定与斗争中对于欧洲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与文化同时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同时进行解构与重建,最终形成和谐一致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世界各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的大融合,这是当今世界与今后世界的主要潮流,中西医不可能不融合,只是融合的方法没有解决而已。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中医属于古代医学,西医属于近代医学,西医不属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元基概念及理论构架还没有产生,如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疾病诊断术语、疾病诊断术语分类等,现代医学还没有作出定义及规范,以上构成了现代医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②系统的进化是新系统对旧系统的包容、涵盖与扬弃,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与近代医学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具有不可通约性;它们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现代医学包容、涵盖了近代医学,扬弃了近代医学的不足。中医与近代西医的关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而同时具有可融合性。原因如前所述,西医没有包容、涵盖中国古代中医,形成了对峙的局面。③中西医结合、融合,具有不可通约性、可融合性,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与近代西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是: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包容、涵盖与扬弃。中、西医的融合不是以某一方为参考系并吞、改造、解构重组另一方,而是寻求一个共同参考系,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把中医与西医统一于新的理论体系之中,实现中、西医的融合。中医与西医只是描述理论的不同,而不是认识对象的不同,描述理论的不同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只要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用共同参考系认识同一对象时,就能得出统一的结论,实现描述理论的统一。实际上中、西医融合后的理论体系就是现代医学理论体系。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不仅仅涉及中西医融合以及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哲学、法律、戏剧、艺术等等诸多方面,涉及到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化之间的辨证统一问题。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   
74
发表于 2008-11-19 18:24: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中西医理论体系具有不可同约性已经讨论十几年了,你还不知道,我们能够是一个层次吗?
    你的回答除了大话、空话、假话之外,有一点实际内容吗?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6: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日出江花在 2008/11/19 07:03pm 第 2 次编辑]

以前我问一个人这样的问题:中医的肝为什么不是用来呼吸的?中医的肺为什么不是尿尿的?中医的膀胱为什么不是用来吃饭的?

有的人偏执的认为中医西医的脏腑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人不是少数。之所以如此,是这些人错误认为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是完善的,错误地认为西医对脏腑的认识也是完善的。这些人更不了解医学发展的规律必定是依据实际的生理病理现象,不了解医学的发展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即使外在生理病理规律的总结,也必然会聚焦到相应的脏腑上。这是因为只有通过特定脏腑之特定功能才可能实现这些生理病理的特定的统一,这就是系统分析的方法!而只有对系统分析法有深入的领会,才可能看到这一点。
事实上在灵枢经中就有对脾脏的描述,这一描述其实质指的是现代医学中的胰脏,由于后世误译而导致歧义。

如果你看到问题和矛盾,就要深入思考内在问题,并且予以解决,这就是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进步的原始动力。任何发展都是这样产生的。

如果轻易的认为什么不可通约性-----这本身就是极端荒谬的概念,那么在有的人思想中只有退步而没有进步!

为什么不深入地学习别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为什么要如此偏执?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不变的真理。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44: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11/19 06:24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理论体系具有不可同约性已经讨论十几年了,你还不知道,我们能够是一个层次吗?
    你的回答除了大话、空话、假话之外,有一点实际内容吗?

先生为什么不看看我的书稿呢?你看懂了就不会这样说了,但以先生的学识是难以看懂的。先生不但没有智慧,就连眼光都欠缺。先生怎么可能和我在一个层次?先生发的这一大通的废话有什么意义呢?什么问题都没有说明。而只能说明先生认识极度混乱。

其实只要看看我们书稿的形式,就知道先生和我的差距。要说空话。先生比我强很多。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56: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我觉得非常不解,为什么真理放在中西医融合观先生面前时依然还不能开启您的思维?您要抱着什么不可通约性终老吗?那是您引以为豪的成就吗?您自己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先生对系统对其它科学的引用只是想证明什么不可通约性吗?您不觉得可笑吗?这只能意味着先生对其它科学的了解一知半解。因为只有想要其它科学辅助中医发展时,才可能深入学习。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9:08: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当先生几十年还在讨论什么问题时,我已经在发展中医了,这就是你我的差异。我是不喜欢空谈的人。我希望自己做点实事。

许多国家资源就在这样的讨论中被浪费!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9:13: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从我书稿的第一章《因果分析法》,到最后一章《疾病的振荡效应》。都是系统分析的重要结论,也都是能直接指导临床的有用理论。

我所阐述的理论和问题,可能有的人想都想不到,更不要说去研究和探讨了。
80
发表于 2008-11-19 19:4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中医推广在 2008/11/19 07:54pm 第 2 次编辑]

原文如下:
    我来证明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当然,这是张冠李戴,理论混装,关公战秦琼!
   首先证明在地球上直线等于弧线!
   根据欧几里德公理:两点之间能够连一条直线,而且只能连接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任意两点连接的线都是直线!比如北京与郑州的连线一定是直线!但是,地球是圆的,在圆的表面上,两点之间是弧线,所以,地球上直线等于弧线.
   根据欧几里德公理:直线线段的延长,永远是直线!所以,北京与郑州连线的延长永远是直线!所以,当北京与郑州连线的延长饶地球一周的时候,这条延长线肯定是直线!
   当您站在珠穆朗玛峰上,在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作一个边长为100公里的正方形,根据欧几里德定理,正方形的相似形永远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永远是直线!那么,我们以1万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其边必定是直线!1万公里是赤道的四分之一,所以,地球是正方形!
   请您说出错误在哪里?如果您说不出来,就证明地球就是方的!
   再来证明天是圆的,实验如下;
   用木棍插在地上,在烈日下观察太阳影子的移动轨迹,其轨迹是一个半圆形.
   “科学”一下,在科学实验室里重复一下:把50厘米的木棍插在沙盘上,以10米为半径以木棍为圆心作一个圆形轨道,圆形轨道平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为23度,在轨道上安装1000瓦灯泡,记录木棍的影子在沙盘上运动的轨迹,其结果与用木棍插在地上,在烈日下观察太阳影子的移动轨迹完全相等!
   那么,太阳在天空中的真实运动与灯泡在半圆形轨道上的运动是相似运动,所以,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道也是圆形的,当然,天也是圆的了!
   请您说出错误在哪里?如果您说不出来,就证明“天”就是圆的!
回复12楼!好好深造你的数学和物理,因为你的知识不够用,还有脸在这里出现。你好象是胎儿在证明世界是用羊水做的,坐井观天,天什么样都有,要看井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15:14 , Processed in 0.0984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