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haoz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2 17:21:35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谢谢馨香
72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2 18:45:23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古今谈:
  「夫天为阳,地为阴。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故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在地为火,在天为暑;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在地为金,在天为燥;在地为土,在天为湿。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上引这一段古医论,不是将天地之阴阳五行之间的〔因缘〕都阐释得明明白白了?
   顺便一谈:仲景学说,皆宗此理论,而人不了解〔五行六气〕之真谛,就去〔释仲景六经为病〕,都是牵强弣会之说。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5607&forum_id=61&cat_id=24

   还有一篇:中医医学的根与源,您也能参考!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576&forum_id=61&cat_id=24
    香港中医药论坛
http://bbs.hkhf.com/index.asp

73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2 19:02:47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22 07:17pm 第 2 次编辑]

  
      古今谈: 「〔內經〕一書,自古到今,出版或註譯的版本太多。而讀者皆以都談的是〔內經〕,或者差不多,其實,差距是非常之多。我学〔内经〕,家中有五个版本和一个〔选读本〕。我学〔内经〕,家中有五个版本和一个〔选读本〕。其中论述最为深入者,唯〔张隐庵〕编撰之〔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连医家〔陈修圆〕,都首先推崇他。《中医的根源》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576&forum_id=61&cat_id=24
74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2 19:37:48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22 07:39pm 第 1 次编辑]

    古今谈:「对于今日的中医药学生,要学懂学好〔中华医学〕,就必须首先学懂学好〔中华运气〕学,这才是根本。说到仲景学说,今人皆以为与〔五运六气〕没有直接连系,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皆因持这种观点的中医学人,是根本未学习过〔五运六气学说〕之故,或者只知其〔表皮〕所致。
    明白地说:仲景〔伤寒论〕就建立在〔六气学说〕之上;〔金匮要略〕就是建立在〔五运学说〕之上。仲景着书,原名〔伤寒杂病论〕,今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皆是別人整理而分为两册。反观今日各大伤寒论各大学派,在讨论〔六经辨证〕的纲领时,都离开了〔六气为纲〕这一原则,简单地将〔三阴三阳〕与经络挂勾。凡持这种学说的中医,就是未学懂〔五运六气〕之故。
   我曾进荐两书,一本叫〔中医运气解迷〕;一本就是杨力着的〔中医运气学〕。
   1,〔中医医运气学〕一书〔杨力,北京中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科究十多年。曾将其十年来的研究,整编成书,名曰:〔中医运气学〕。〔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
   2,〔中医运气学解秘〕一书〔田合禄,田蔚〕。
    此两书仅供参考!〔五运六气〕学说一名,是后世医家取,内经中未有此名。它的内容,皆来自〔内经.素问〕中的七篇文章,故人们又称她为〔内经〕中的〔运气七篇〕。即:〔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旬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
    以上是古今谈写出帖子,馨香整理!谢谢他!
75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2 19:49:51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22 09:01pm 第 2 次编辑]

    古今谈:「五千多年前,祖先用东南西北为平面坐标,中间立八尺之“天竿”,用这立体的“3D坐标”,用来观察天体各星体的位置、运转方向、以及对地球的连系。这种立体座,古人叫做“圭”。在文献记载中,五千多年前,“伏羲氏”就用人观察所得之结果,这就是有名的《河图》,伏羲氏再根据《河图》及其“数术”,制定出《先天八卦》之图、象、数、义。用来描述天体的各星球位置,以及整个天之运作,存现在地球上的客观效应,从而《揭示出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人再进一步地,运用天“圭”观察,结合大地之特性,以大地对于天体的观察,依其天地运行的结果,又生了有名的《洛书》图,经文王演释推证,则产生了《易学》的较完整版本:即《后天八卦》之图、象、数、义。将先天八卦之义,应用在万事万物之中。故天文学家拉伯拉斯(Laplacc)也说:“在纪元前1100年之前,在洛阳所测日影,用以推算当时之黄(道)、赤(道)交角,与他自己应用天体力学精密公式所推算得,所差不过2'弧度有余”因此,拉伯拉斯对于此天文学之早,而且正确,“深感惊震”。其实,通过圭卦的运算,所得之各天文数据,岂止黄赤交角(约二十三度半),在《内经》及其它古籍之中,中华民族也是最早计算出地球的回归年,是365日二十五刻。古时计时,为一日百刻,故符合今日之365.25日的精确结果。此时,据太阳与地球运行规律,制定人类最早的二十四节气的气象指标,为发展农业和研究病因病源与气候变化的相对连系,建立了基本的“主气”之气化论等。
   《易传》一书,详细论述《易学》的精深要义,故此形成最早的《自然哲学》观。此时,在这一自然哲观中所生的《中华医学》,人则称之为:《自然医学体系》,故《内经》一书,就是以这一理论来论述中华医学。其中,更沿用《易经》运用“取模拟象”的法则,来阐发与医学有关之“天文、地理、及人事”。故此,只知古人是应用“取模拟象”来论述宇宙万物之变化及其规律,这远远还不够,必须学好应用《模拟》这一方法,用在学习和研讨古医学中的内容属性、辨证关系、及展转归等。故黄帝在训示雷公之时就着重地指出:“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的重要性。
    在《易学》和古中医书籍中,看到的是:阴阳五形、五运六气、甲己化土、乙癸同源、子午相冲,以及九宫、八卦、五方、五位、主气、客气、加临之气、司天在泉之气等等。既古老,又抽象。并且阴阳、干支、数变等无穷无尽。

   对于《易经》、对于而生在中华医学的《气运学说》,由五千年前始,各医家都非常重,如杨上善、王冰、张隐庵、陈修圆等大医家,都是以深研这一学说之重要的学术理论为荣。故各大医家都一致看,《易经》以及《气运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离开了这一学术宗旨,就不能是中医。故孙真人总结道:“不明易经,不可以为大医”。而在《内经》中也多处指出,“不明天文、地理和人事”,是不能传授中医学。
    因建立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故用来观察和计算天体与大地连系的主要工具“日圭”。其中竿为“天干”,地上之影,则称为“地支”。由于先人观测计算到天天地的阴阳运变之数据规律,故得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的总体术数。故在《内经》中,一再提到:要“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网领。故天干是“以天应地”,以五为制,故随其阴阳之双性,立甲乙两丁.....十干为数;又以“地支法天”,故立子丑卬.....十二支为数,分其阴阳,则符以六为节。并由此起,具有记载说,应用干支的六十个组合来纪述年、月、日、时,最早是由五千年前始。中华民族不以“数序”纪年,而用六十花甲纪年,其中包含着中华古天学“观察到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宇宙各星球总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以六十年为一周期”如今年则为“壬午”年,即岁运为“木”,而“木气则为全年之大运,而年支在午,这同时又标示今年司天在泉及四间气之客气加临等等。故在诸气的交错参合之中,寻求出不同年运及不同段的不同气候变化、不同疾病流行泛滥等交变规律。
    故此在中医学中,纳甲法、干支法等术语,配合阴阳五形、五运六气等广泛地用来指导和阐述医学上:脏象法天,阴阳应象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各病因、病源、病机、病机转归、以及人体本身之生理生态关系和变化转归等等。
    故此,整个中华医学,都是建立在以《易学》理论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并且皆以“天之气化运变”为主,构成并主宰着天地间万物的运动的变。因而,易学及《气运学说》则成为中华医学理论的核心。故在中华医学之中,“阴阳五形”和“五运六气”学说,则成为了中华医学的核心理论。其中,在天地《五运六气》的运化及生化规律中,中华医学和易经一样,「天之六气,地之五运」,其天地之气运交变,是一切运化的根本。故《内经》中,一再强调:六经是由六气运化所衍生之三阴三阳,故经言:以气为本,以阴阳为标。并在标本二气之间,有从本;有从标从本,又有不从标本而从“中见之气”等论。故在中医学中,皆以“人之六气,皆以气化为本”的定论。比如在《内经‧六微旨大论》中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故在每一气中,则有本气、中气和标气三足相连而立。而六气之中见之气,即是与本经气互为表里的经气等等。这些理论,致今在临床上,对于病位、病因、病机变化,以及如何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方案,都仍然是有着非常重要、非常有效!
    既然医学观都一致以五运六气运化之《气运学说》为根本,故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离开了中华医学的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之《气运学说》这一最根本,就再也不是中华医学,如南怀瑾指出的那样,就是“中医学中的左道”。」《中医的根源》
76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2 22:30:09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22 10:34pm 第 1 次编辑]

      学医篇的撰写人说:「《大医精诚》,没有精诚,中医是难以传承!」
     古今谈: 〔纪年〕里,不用1234等数序排列,而是用〔六十甲子〕纪年。这是因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结合天体运变对于地球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周期规律,就形了以六十年为周期的运变周期,故〔内经〕言〔子甲相合〕的结果,这就是所生的〔天文学〕依据。对于〔天气〕,〔内经〕说得非常清楚,是〔天气始于甲〕,这就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这十干。现将这十干按顺序分成五组,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五组。这五组就是〔天道五行的排列〕。亦即木,火,土,金,水五行排列。故此在〔内经〕中,即将一岁分为五步,这就是曾在纲上讨论过:〔春,夏,长夏,秋,冬〕。而符万物:〔生,长,化,收,藏〕之五步。所以,在〔内经〕运气学说,就形成了:〔始于木,始于水〕的运变规律,应用在〔运气学说〕中的〔主运〕和〔客运〕中。中华医学的理论,真的上含天文,下涉地理,中及人事。
详见: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5607&forum_id=61&cat_id=24
77
发表于 2004-12-25 19:18:49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阿弥陀佛~~善哉
现在真正喜欢中医的已经不多了,真心祝贺你,因为你从心眼里喜欢上了中医,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
学习中医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恒心!
读医学著作最好是古本,就是比较早的书(先在大多都“修订”乱了)
不可心急,不可间断,久而久之,必定可滚瓜烂熟
中医学的积累性亦很关键,多听,听一听有经验的老先生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说法。多看,多看看医案,误案,以及病情发展或好转的外部表现。多想,把实际看到的听到的仔细想想,多和书本联系。大胆实践。多问,把一些疑难及时记录及时问一问明白的人,学问学问,除了学以外就是要多问。
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触类旁通。
祝你学业有成,将来发扬光大中国中医事业!
78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21:25:14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真的很感谢 慈航广济 的话语!
学生何德何能,得到这么多大师的指点,所以为了这么多关心我成长的人们,我会好好学习中医!好好做人!不敢说将来能发扬光大中医事业,但我一定会尽我能尽的一份力量!
79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7 14:10:32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27 02:13pm 第 1 次编辑]

                转载:六气辨证学说 .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水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确属定法。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从卦而言,阴卦用火。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
                                                                                      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小云:木为水火之中气,妙!)
                                                                                     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小云:妙!)。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小云:湿为太阴之气,燥为阳明之气,肺从太阴则湿,从阳明则燥,燥分热燥与寒燥,热燥者风与火加也,寒燥者风与寒加也。风与火加者,用清凉润而降其金气,所谓金肺与阳明也。总之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在东西之气机升降中求之。)其原总由于湿盛也。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阴易盛而阳易衰也。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泄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小云:湿者,水火之中气。木也为水火之中气。正如余所说温湿之气从左从东方升也。此为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子午卯酉,气机升降出入之理。)
80
发表于 2004-12-27 14:43:04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真传一张纸   假传万卷书   小云的好理论 需要推广 六经辩证的关键,基础都在上边的帖子中
不过要加上一句:六经统于太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6 09:05 , Processed in 0.1981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