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老教师、论坛资深会员llyyjj访谈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9:0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9-3 12:28 编辑

李榆军老师质朴,为人低调,默默耕耘在中医教育战线,教书育人,为中医配养了不少传人。利用休息时间,驳斥废除中医言论,在论坛交流中医学术,是论坛资深会员。李老师四代中医划分也很客观。对照检查,我们都是第四代中医。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20:22:10 | 只看该作者
胡老师《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写得好!

点评

謝謝鐵兄的肯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11 22:52
73
发表于 2014-9-5 19:2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敌的烈士 于 2014-9-5 20:13 编辑

汉武帝时行罢黜百家之政   诸子百家之术皆废    现在说儒家六艺   唉达尔文主义~~~~
74
发表于 2014-9-5 23:2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9-6 00:02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9-3 01:01
除77级及以后的中医学院毕业生,社会招考(只招一两次,人数少)两种来源外,还有中医中专学校毕业生,( ...


      我说的几代中医的学医经历,都是本地区我所了解的情况,外地的就不知道了。
第一代中医全部是师承教育,这一代中医几乎都是名医,或许是那时候医生少,凡医生都有名气吧。后人都知道他们的师承关系,有许多是上辈就是医生。学医的过程基本一样,先是药房抓药、加工炮制、自己背汤头、背经典条文,再是跟师抄方,三二年后逐步独立应诊,直到成为名医。因为只有师承教育一个途径,没有可以比较的学医方式。那时候大城市才有西医,这代名医基本没有接触过西医,也不存在和西医竞争的问题。这一代中医的学习经历,我是听我的老师讲的,他们2、30年代就开始行医了,到我学医时他们大都不在世了。小时候我见过一两位,但我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
有一位印象深些,因为和我们家是世交,他是我曾祖父的学生,小时候父亲带我去看他。老先生白髯飘飘,颇有仙风道骨的样子,坐在炕桌前看病,窑洞里挤满病人,我坐在炕角等他看完病人一起吃饭。


第二代中医情况就复杂了,中医学院毕业生,有一部分在上大学前就已经是独立行医的医生,有的是中医家庭出身,有一些中医基础知识,背过汤头什么的。比如陕西中医学院(那时候还没有成立学院)53年第一次招生,招的是已经行医的年轻医生,后来成立中医学院,这批学生算第一届。年龄差别大,最年轻的就是现在的国医大师张学文,今年年可能还不到80岁,年龄大的大部分已离世,活着的话一百岁开外了。在我地区的这一代名医我都接触过,也了解过他们的学习经历。
这批第一届的中医学院学生,是师承、实践、上大学这么个过程。这一届学生特殊。毕业时学院留下几位,成了全国知名的中医大家,如温病学家郭谦亨,国医大师张学文等。
从此届的中医学院学生算起,一直到65级,都算第二代。这些大学生在世的现在都还应诊,大的80岁左右,最年轻的也过70了,已经去世的,他们在者的话,近百岁了。现在本地区的名老中医,就是这些人。
和这些人同时行医的医生,以师承学习为主,但建国后,也有小规模的中医学习班,70年代以后有提高班。这些没有上中医学院的医生,多数也上过学习班,学制或长或短,短的几月,长的三年。和中医学院的区别除了学制和教学水平外,这些短期中医班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西医知识。
这样比较起来,第二代里中医学院学生明显占优势,一部分本身就有家学底子,又上大学,初工作的那几年,都随老中医一起应诊,半师生半同事的样子,有了一定的资历以后,大概7、80年代,许多人又到北京等外地追随名老中医学习,一年半载的,这时候跟师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学校教育是五年制的大学,又都有师承学习经历,又都系统学习过现代医学,在我地区的第二代中医里,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现在全部是省级名医。其他途径学医的,整体上比这些上过大学的差些。
第二代中医里还有几位西学中的,文革前医学院毕业,工作以后,赶上西学中活动,大部分人学了一点中医经验方,治病的时候在西医诊断指导下用中医验方治病。也有的学过就丢一边了。这几位特殊,完全变成了“纯中医”,还是名医。现在都退休了,医院、药店按名老中医聘请坐诊,病人是找老中医看病的,谁也不去管他们当初是西学中。我地区的这几位,我都熟悉,有的是我的老师。他们也都有跟名老中医学习的经历。
第二代中医,有个特点,很少用西医西药治病,当年刚毕业,在农村工作,中药条件不好时,用西药治病,以后有了资历,都到市县医院工作,就不用西药了。为了方便,偶尔给自己和家人吃点西药。
我在本地学中医时,我的老师主要是第二代中医,平时讲课需要联系西医知识时,他们也讲的头头是道,但治病时基本不开西药。(三)



点评

我的四代中医不是按医生的资历划分的,是按中医时事变化划分的。 第一代是二三十年代开始行医的,那时候没有西医,没有学校教育。 第二代应该从53年前陕西中医学院开始招生算起,因为自此有了中医大学,同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6 17:02
75
发表于 2014-9-6 00:33:42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8-29 14:47
无论中医西医,谁能真正治好病,老百姓就认可谁,中医的传承,首先是培养一大批临床高手,能治病,会治病, ...

西医能治的,中医也能治,--------------------------这是年轻医生、基层医院的任务。
西医不能治的,中医如果也能取得疗效——————这是高年资医生、高等级中医院的任务。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9-6 07:27:2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9-5 16:33
西医能治的,中医也能治,--------------------------这是年轻医生、基层医院的任务。
西医不能治的,中 ...

希望李老师继续讲述。同时也希望结合自己谈。您本身的经历也是中医的宝贵财富。
77
发表于 2014-9-6 17:02:5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9-5 23:26
我说的几代中医的学医经历,都是本地区我所了解的情况,外地的就不知道了。
第一代中医全部是师 ...

我的四代中医不是按医生的资历划分的,是按中医时事变化划分的。

第一代是二三十年代开始行医的,那时候没有西医,没有学校教育。
第二代应该从53年前陕西中医学院开始招生算起,因为自此有了中医大学,同时,西医也开始普及了。自1970年止,因为文革前最后一批大学生毕业开始行医了。
第三代从70年起,78年止,时间短。但这几年发生的涉及中医的事情多,中医学院停止招生几年,后来又开始招工农兵学员。全国兴起举办西学中班和提高班,各种县级卫校成立,还举办了许多赤脚医生培训班。学制长短不一,三月到三年的都有,最短的学习班是一周,比如学个头皮针、耳针什么的。同时,民间有志学习中医者也投师学习或自学。

第三代中医里的工农兵学员情况较复杂,工农兵学员优秀的,在高校工作的,恢复学位制度后,考硕士、博士的都是这批人,读硕士、博士实际上和以前的师承教育差不多,在中医临床方面,都得益于所跟的老师。搞基础研究的是另外一回事。我的老师有工农兵学员,其学问、教学水平非常令人佩服。前几年,各中医学院的教研室主任、教授、院长校长大部分是这些人。可是这些人在工农兵学员里占少数,不能代表整体水平。

另外的大部分工农兵学员,就是在医院当医生,也不知道当初中医学院如何处理中西医课程关系,我认识的这些大夫,西化倾向非常明显。当然也有少数是纯中医,现在不管西化不西化,大部分人已经退休了,被医院返聘,挂着老中医的牌子应诊。但我知道,除了个别几位外,基本是用西医西药处理病人。

那几位纯中医的工农兵学员,和他们的同学有一点不同的经历,就是上大学前参加过中医学习班,或者跟师学习过,或者是家传中医。有无这个经历的两种学员,几十年后,区分就很明显了。有这种经历的多是纯中医,没有的基本西化了。

和工农兵学员同资历的中医,西化的较少,因为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西医的经历,至于中医水平,个人各有特长,不好整体比较。

总之,第三代中医里,成绩突出的是上大学前学过中医(跟师或上学习班)或中医家庭出身的工农兵学员。(不算大学工作考上研究生的那些)。

第二代中医基本没有改行的,工农兵学员有改行的。第二代中医有少数西学中的,没有中学西的。第三代中医西化的程度严重,好像没有接触过西学中的。
(四)





点评

第四代中医从78年算起,止于我所了解的时间。 78年国家重申中医发展政策,大了发展中医,82年开了衡阳会议,制定一系列中医政策。 78年在社会上招考了一批中医,后来授予医师职称,有老有 小,年轻的大部分参加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8 13:24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9-6 19:14:10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不要太过低调,要始终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网友会员才喜欢看。因为自身经历最可信!

点评

铁兄,我之所以低调,是高不了,不是专门要低的。我的经历,就是第四代中医的经历。且待我再讲讲第四代中医中我所了解的情况。 我个人学业平庸,实在没有可讲的。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我地区的中医人士有较广泛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7 13:31
79
发表于 2014-9-7 13:31:49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9-6 19:14
李老师不要太过低调,要始终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网友会员才喜欢看。因为自身经历最可信!

铁兄,我之所以低调,是高不了,不是专门要低的。我的经历,就是第四代中医的经历。且待我再讲讲第四代中医中我所了解的情况。

我个人学业平庸,实在没有可讲的。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我地区的中医人士有较广泛的接触,有许多朋友,所以能对他们的学习、业绩有所了解。但近年我不上班,和外界交流少,新近的情况不清楚。
80
发表于 2014-9-8 13:2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9-8 13:25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9-6 17:02
我的四代中医不是按医生的资历划分的,是按中医时事变化划分的。

第一代是二三十年代开始行医的,那 ...


第四代中医从78年算起,止于我所了解的时间。
78年国家重申中医发展政策,大了发展中医,82年开了衡阳会议,制定一系列中医政策。
78年在社会上招考了一批中医,后来授予医师职称,有老有 小,年轻的大部分参加过各种学习班,县卫校,中医西医都学过,或者是遇上了中医老师,或者是自己喜欢中医,就报考中医了。年老的都是以前就行医的,这次招考有了正式工作。
80年起,中医中专学生陆续毕业参加工作。82年年底至83年年初,大学生陆续毕业。81年起,陕西中医学院的函授班开始招生,其中一半是中医中专毕业生,他们上函授等于提高学历。另一半是无正规学历但从事中医工作(有个别西医、药、护、行政)人员,经过函授班学习,成为正规大专学历的中医临床专业人员。88年开始实行中医自学考试制度,有一部分中专学历者,考试合格,取得大专文凭。

从人数增加上说,函授生里约一大半和自考生原本就是中医士,不算中医人数增加。
自考合格者,人数少,且本来就是中医士,自考是提高了学历,不是中医人数增加。

第四代学习成绩不好直接比较,慢慢说吧。(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1 20:14 , Processed in 0.0564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