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时代》是解读内经的权威性著作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6-1-12 17:51:57 | 只看该作者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的脚注说:“脑户,穴位名,在枕骨上,通于脑中。然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
当代中医,不应该满足这种解释。
比如,“脑户”这个穴位名,意思就是通向脑的门户。据实地解剖,正常成年人的颅骨上,除了枕骨大孔没有孔窍(有少数神经或血管的通道,都很细小弯曲)。而枕骨大孔不是在枕骨上,而是略下。一岁之前的婴儿,有很明显的通向脑的门户——未闭的前后囟门,一般前囟门明显。古人所指脑户不会是婴儿的后囟门。我们知道,枕骨几乎是颅骨最厚的地方,古代的针具不大可能刺穿这里。今针灸学说,脑户穴属于督脉,在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沿皮刺0.5~1寸。假如沿皮向下刺,再加上取穴偏下,就有可能入脑而立即死亡。
不过,不是刺入大脑都会死人。西医做治疗和检查都有大脑穿刺术。我多次做过脑积水穿刺放水、经眼眶等处穿刺脑室或抽取血液、积脓等,从来没有死过人。但是,延髓则绝对不可刺。故刺头,中脑户,立即死亡,就是损伤了延髓生命中枢,因为呼吸和心跳中枢都在延髓。
所以,风府、哑门是更危险的穴位,当代针灸学都注明要浅刺。尽管当代不锈钢毫针极细,偶尔刺中延髓不一定立即死亡,学中医者还是必须结合当代解剖生理知识严格掌握避免刺中延髓。
72
发表于 2016-1-12 17:52:27 | 只看该作者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舌下,中脉,就是刺伤舌下血管。卷起舌头,就能清楚地看到对称的两条血管。《内经》时代常常刺破舌下血管放血。如《素问·刺疟》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故这里只是中脉太过,血出不止。很可能是同时刺中了舌深动脉,大出血的同时造成舌头严重瘀血肿胀而不能说话。“瘖”(yin)是哑或不语的意思,但这里不是声哑。
73
发表于 2016-1-12 17:53:31 | 只看该作者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足下布络,就是可以看到的足底表浅静脉。足底稍深处,有胫后动脉的分枝及其伴行的静脉。由于足底组织致密,刺中深部较大的血管,血液不容易流出,于是造成瘀血肿胀。有时也会发生感染而肿胀。
74
发表于 2016-1-12 17:53:59 | 只看该作者
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郗”就是今解剖学所说的腘窝,特别是委中穴。腘窝深处是腘动静脉经过的地方。除了股动脉,腘动脉是肢体动脉中最大的。用古代针具刺中而损伤了腘动静脉——特别是腘动脉,很容易大出血。受针者因为休克而“仆”——跌倒在地并且“脱色”——面无血色。
75
发表于 2016-1-1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气街”在今解剖学所谓腹股沟或略上。古人注释稍稍不一——在腹股沟或附近。不详引。人体最大的表浅动脉——股动脉从这里经腹入股。在腹内叫髂内动脉,是腹主动脉的两大主要分支或延续。大隐静脉和它伴行。在此刺中脉、特别是股动脉,出血很快。由于这里的皮下组织松散,血液就积聚在皮下如鼠状。另说,古人隐喻称男子外阴为“鼠子”,见于《聊斋志异》。故解剖学又称腹股沟为鼠鼷。“仆”也是跌倒在地的意思。故鼠仆中间应该断开。即:血不出,为肿鼠,仆。
76
发表于 2016-1-12 17:55:15 | 只看该作者
刺脊间,中髓为伛。
脊间,就是脊柱中间或中线。中髓就是刺中脊髓。今西医做脊髓麻醉、硬模外麻醉或抽取脑脊液,大都是从两脊突之间刺入。偶有从脊突外2cm左右向内斜刺的,但技术要求更高些。硬模外麻醉穿刺只到脊髓硬膜,即不会刺入脊髓。脊髓麻醉或抽取脑脊液,从腰椎刺入。脊髓在此已经分散为“马尾”,故不容易损伤脊髓。现代毫针是不容易刺入脊髓的。即便刺入,对脊髓损伤也很轻。严重损伤脊髓的,应该是较粗的针。脊髓损伤是造成损伤部位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古人只看到这时患者不能正常直立行走,就称之为“伛”——身蜷曲之意。
77
发表于 2016-1-12 17:56:02 | 只看该作者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乳上如白话说刺脸上。即在今所谓乳房上针刺的意思。乳房也不是今所谓乳房——有关皮肤、乳头、乳腺、结缔组织都在内,而是乳腺。盖古人认为,乳中有许多房,好似蜂房那样。针刺乳房是容易感染的。曾经哺乳的乳房常松软如袋,感染后即便破溃,引流也不通畅。故乳房感染容易形成长期不愈的窦道。窦道一般不在乳头附近,而接近乳房的根。长期流脓,就像被慢性腐蚀。“肿根蚀”应是此意。
78
发表于 2016-1-12 18:06:12 | 只看该作者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缺盆即今解剖所谓锁骨上凹。内陷应是指这个凹陷。这里离肺很近,很容易刺破肺脏导致气胸。一旦发生气胸,立即咳喘、呼吸困难。逆即气上逆,今俗话说“上不了气儿”。“气泄”应该确有所指,因为比较严重的气胸常见明显的皮下气肿。
79
发表于 2016-1-12 18:55:5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7:35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知针石》:⑴“黄帝曰:愿闻禁数。歧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杨 ...

金教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对内经的解读,实在令人佩服!
80
发表于 2016-1-12 18:56:06 | 只看该作者
“赵先生研究内经,力主把内经放回到内经的成书年代中去考查,才能了解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这完全是本着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
王教授说得很好!金栋先生也是集“医史、训诂、临床”于 一 体的有成就的学者,比那个“杨氏拐弯抹角训诂法”的大教授强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0-14 07:49 , Processed in 0.1604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