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大家批判”日出北方“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4-12-20 05:40:4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19 22:00
性---归经---作用,已经把性味归经作用的连贯性给破坏了。

关于五味究竟是推测还是口尝试验所来 ...

-------前三者,不管内容多少,正确与否,都是在了解了药物的疗效以后才有的概念,如果没有一点的用药经验积累,是不可能产生这些认识的。--------

经验的积累,不是说真的什么理论依据也没有,就去尝百草,乱尝一气就得出了经验, 仍然是依据五味的通用原则而来的,


----------人们发现了药物得疗效,会用最原始的条件去探索其中原因,于是出来了五味理论,再根据五味理论,推测未知的药效,大体应该是这么个过程。也符合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

我觉得讨论到此时,我们的观点并不矛盾。

---------------假如找一位对中药一无所知的人,请他品尝药物味道,品尝的在准确,他也不会和药效联系起来,对吧?------------------

所以推知神农氏一定懂得阴阳五行理论

------------------我们把药性理论的产生过程明确了,再来讨论药性理论能不能指导用药的问题。五行的作用,稍等就会涉及到。-----------------

这个过程已经明了了,后代直到今天仍然在用这原理来执导着用药。

点评

1,----------人们发现了药物得疗效,会用最原始的条件去探索其中原因,于是出来了五味理论,再根据五味理论,推测未知的药效,大体应该是这么个过程。也符合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0 09:48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09:48:43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20 05:40
-------前三者,不管内容多少,正确与否,都是在了解了药物的疗效以后才有的概念,如果没有一点的用药经 ...

1,----------人们发现了药物得疗效,会用最原始的条件去探索其中原因,于是出来了五味理论,再根据五味理论,推测未知的药效,大体应该是这么个过程。也符合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

我觉得讨论到此时,我们的观点并不矛盾。

2,---------------假如找一位对中药一无所知的人,请他品尝药物味道,品尝的在准确,他也不会和药效联系起来,对吧?------------------

所以推知神农氏一定懂得阴阳五行理论
3,------------------我们把药性理论的产生过程明确了,再来讨论药性理论能不能指导用药的问题。五行的作用,稍等就会涉及到。-----------------

这个过程已经明了了,后代直到今天仍然在用这原理来执导着用药。

--------------------------------------------------------


这里有不同的地方是,我假设的对药物功效一无所知的人,这个人懂不懂五行(我们先不要说阴阳)无所谓。
第一,在对药效一点也不懂的情况下,他能根据药味推测出功效否?
第二,神农是传说中的人物,历史学对神农尝百草的解读是,代表一个时代,人们开始主动研究植物,并开始有了农业生产,药物的发现自然也在其中。那么。神农是怎么懂了五行学说的?

点评

这里有不同的地方是,我假设的对药物功效一无所知的人,这个人懂不懂五行(我们先不要说阴阳)无所谓。 第一,在对药效一点也不懂的情况下,他能根据药味推测出功效否?-----答,他必须根据药味推出功校,否则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0 11:24
73
发表于 2014-12-20 11:24:3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20 09:48
1,----------人们发现了药物得疗效,会用最原始的条件去探索其中原因,于是出来了五味理论,再根据五味 ...

这里有不同的地方是,我假设的对药物功效一无所知的人,这个人懂不懂五行(我们先不要说阴阳)无所谓。

第一,在对药效一点也不懂的情况下,他能根据药味推测出功效否?-----答,他必须根据药味推出功校,否则功效来的依据呢? 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第二,神农是传说中的人物,历史学对神农尝百草的解读是,代表一个时代,人们开始主动研究植物,并开始有了农业生产,药物的发现自然也在其中。那么。神农是怎么懂了五行学说的?----答,神农怎么懂五行,神农氏与黄帝同一时代, 涿鹿中原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问罪的其中一条,就是违法五行,那个时代作为神农氏怎么会不知道五行呢?神农怎么知道的,等于问神农怎么学会的,观天象,观日月星辰,观四季运转,他怎么观的四季,天象,用了什么仪器, 我无法回答。 
74
发表于 2014-12-20 19:26: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5
发表于 2014-12-20 19:31: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23:35:44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20 11:24
这里有不同的地方是,我假设的对药物功效一无所知的人,这个人懂不懂五行(我们先不要说阴阳)无所谓。
...

他必须根据药味推出功校,否则功效来的依据呢? 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神农怎么懂五行,神农氏与黄帝同一时代, 涿鹿中原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问罪的其中一条,就是违法五行,那个时代作为神农氏怎么会不知道五行呢?神农怎么知道的,等于问神农怎么学会的,观天象,观日月星辰,观四季运转,他怎么观的四季,天象,用了什么仪器, 我无法回答。

----------------------------------------------------------------------------------
神农怎么掌握的五行学说咱们先不要管。就按神农时代已经有了五行学说。有几个问题:
1,黄帝神农时代有五行学说,有确实依据没有?因为现在发现的最早关于五行的文字资料,是《尚书》。(关于黄帝蚩尤的事,好像都是见于春秋诸子书或更晚的史记中)。
2,《神农本草经》有性、味内容,但没有五行学说内容,能不能说书中的“五味”理论就是来自五行学说呢?
3,五行学说应用到医学,或者直接说应用到五味分析药效,应该是《内经》中有内容的。内经、神农本草经里讲的药味,和功效的对应关系,有什么理论或实践上的根据没有?就比如,苦味降泄,苦味和降泄的关系事怎么得出来的?

点评

很好的问题, 问题1, 2 要由考古学家来回答。 问题3,你问的就是,酸为何收涩,甘为何缓急,辛为何发散,咸为何软坚,苦为何燥泄。这些是经验的总结,是由于-----逆推法---而得到的结论。 (正推法需要进一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1 08:01
77
发表于 2014-12-21 08:01:2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20 23:35
他必须根据药味推出功校,否则功效来的依据呢? 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 ...

很好的问题, 问题1, 2 要由考古学家来回答。

问题3,你问的就是,酸为何收涩,甘为何缓急,辛为何发散,咸为何软坚,苦为何燥泄。这些是经验的总结,是由于-----逆推法---而得到的结论。
(正推法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比如说咸味,当今认为食盐的钠离子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导致水分子在钠离子周围的聚集,那么伴随着这种聚集,会不会对局部起到软件散结的作用,值得思考。)

古人当时没那么高的微化科技水平,因此必然用反推法则来证明,人们发现收涩,不容易排泄水分的多属于酸性物质; 代谢变慢的,发胖的多属于甜味物质;代谢快,发汗的所属于辣味物质;长疖子的,多吃海带类的咸味物质能解决问题;湿邪壅胜的多吃苦味能够排出湿气。

经验类的经历总结五味的作用,用五行的理论反总结五味与五行的关系, 本身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次磨合的过程,它们并没有矛盾。
78
发表于 2014-12-21 08:17:01 | 只看该作者
五味仅仅是五行被用在中医中药的领域之一。还有五脏的秉性,肝主升发,心主宣通,脾主运化,肺主肃降,肾主闭藏。这都是五脏的特征。

如果这秉性都不要了,那么中医基础的肝这个部分还剩下什么了?
剩下西医说的分泌胆汁, 过滤血液,还剩下什么?

五行就是气机运行模式的描述,五行----五种状态下, 运行的描述,没有--行--就没有运动,那不叫五行,叫做五个死物。

否定五行,那么就是否定气机运行, 气机不运行就是死气, 那么干脆就连气一块否定了,反正没人给你直接证明气的存在, 把气否定,在把五行否定了, 看看中医的整体被支离破碎成什么样, 看看怎么再说肝气郁滞,肝气上逆,气机都没有了,病机就没了,病机都没了,还治什么病???就剩下消炎了?补血(补充铁剂)?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09:51:37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21 08:17
五味仅仅是五行被用在中医中药的领域之一。还有五脏的秉性,肝主升发,心主宣通,脾主运化,肺主肃降,肾主 ...

1,2两个问题其实不太重要。只需要说明,“味”的概念,可能在五行学说以前也可能以后。有了五行学说以后,药味就固定成五味了。

问题3,你问的就是,酸为何收涩,甘为何缓急,辛为何发散,咸为何软坚,苦为何燥泄。这些是经验的总结,是由于-----逆推法---而得到的结论。

古人当时没那么高的微化科技水平,因此必然用反推法则来证明,人们发现收涩,不容易排泄水分的多属于酸性物质; 代谢变慢的,发胖的多属于甜味物质;代谢快,发汗的所属于辣味物质;长疖子的,多吃海带类的咸味物质能解决问题;湿邪壅胜的多吃苦味能够排出湿气。

经验类的经历总结五味的作用,用五行的理论反总结五味与五行的关系, 本身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次磨合的过程,它们并没有矛盾。

--------------------------------------------------------------------
这一段认识一致了,后面的就好交流了。
逆推法,是发现药效和药味关系的基本方法,实践---理论---实践。有了五行学说以后,药味就固定成五味了。
问题是:1,凭药味能否准确判断药效?------药味与疗效的关系是逆推的,当我们发现一种新药,尝到了它的味,能否推出药效?
2,五味能否概括药味?
80
发表于 2014-12-21 10:59: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5 04:12 , Processed in 0.0599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