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现代对于疾病的认识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疾病就是自稳态失衡。现代研究业已证明,在正常人体均存在着少量的细菌、病毒乃至癌细胞,但为什么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呢?古人为我们作出的解释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向我们提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决定条件不仅仅在于外来的致病因素,同时也取决于人体免疫防御能力是否正常。只要外来的致病因素与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之间能保持平衡状态,我们就可以不发生疾病;但当上述平衡关系被打破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个表述中医也认同。 1948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开头便写道,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有人认为75%)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21世纪生命科学(而不单单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医学本身的发展和医疗保健的客观社会需要来说,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已经不再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它们在“疾病谱”和“死因谱”中所占的地位已显然不重要,相形之下,与心理性、社会性因素有关的疾病却显著增高,以目前前三位死因的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来说,都包含有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社会因素在内。至于公害病、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饮食过度、因犯罪率升高和“家庭瓦解”以及其他种种心理社会原因而引起的心因性疾病的广泛发生,更主要是来自心理-社会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定义,同样是一个人类对自身不断认识的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对健康定义的改变,这种健康的重新定义,为健康找到了新的参考系,实际上也为疾病找到了新的参考系,引发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从古老、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发现了以往没有被重视的功能,也在改变着医学模式。例如,口腔的传统功能被认为是:咀嚼、呼吸、语言三大功能。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为重视的是口腔的美容功能,在传统的西医与中医里病人与医生都不认为口腔具有美容功能,而现代社会里几乎所有的病人在治疗口腔疾病时都要求口腔科医生尽量改善其美容效果,现代口腔科专业医师在治疗口腔科疾病时必须以美容效果为主要参考系。而“美”的定义及标准,不是由医学家决定的,“美”是一个不可定量的参考系,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美”的定义及标准完全不同,这是艺术家及哲学家的事,是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艺术家追求的是不重复,是独创性与超越现实;自然科学家追求的是可重复性与现实性,现代医学家追求的是:美与科学二者的完美结合,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患者与医生都认可“不美丽”也是疾病的表现。 再例如,乳房与阴道等生殖系统其传统功能是生育,是为了繁育后代,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繁育后代的功能退居二线,生殖系统具有“寻欢作乐”的功能,并成为主要功能。机体的组织结构、形态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但是其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形态与传统功能的“不对称”,这是现代医学与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这种功能的变化很可能导致机体形态的变化,例如老虎的驯养与野外放归实验,老虎的驯养在我国仅有40~50年的历史,老虎已经不能适应野外生活,甚至于不能够捕食一只活鸡,这样的老虎如果不经过野化训练,逐步恢复其野性,老虎这个物种将会很快灭绝。一个物种的灭绝在现代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这是多么恐怖的事件。我们人类是比老虎更高级的动物,其生命力的脆弱程度更大,其功能的改变对形态变化的影响是可以与老虎相比的。如果我们任意改变自身器官的功能其后果不比老虎幸运,这决不是“杞人忧天”。我们知道由高级哺乳动物演变成为人类,经过了几千万年,其决定的一步是由爬行进化为直立,直立之后,头颅才能够增大,脑的容量才能增加,人类才有了智慧。人的直立导致了骨盆的缩小,骨盆的缩小限制了胎儿头颅的无限增大,人类才保持了几百万年的平衡发展。试想如果人类全部用剖腹产代替阴道生产,经过几代之后,妇女的骨盆因为失去了胎儿头颅的推压刺激就会进一步缩小;胎儿剖腹产时头颅因为没有受到骨盆的限制,在胎儿期就会进一步增大,最终导致人类形态的变异。这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我们还不能判定,但是从老虎的驯养过程来看似乎就是几十年或者几十代的时间,既就是更长一点时间,这样的忧虑也决不是杞人忧天。这样的课题现代医学应当进行研究,器官、系统由功能的改变到形态、结构的变化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形态的变化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人类的发展有害的变化就可能引起疾病,这只是浅层次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影响是:由功能到改变引起形态的变化,如果由于形态的变化诱发基因的改变,一个新的物种就会出现。因为哺乳动物的前肢由行走功能转变为手的劳动功能,人类这个新物种才能产生。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特征就是哺乳与胎生,如果人类不用乳房哺育婴儿,不用阴道生育,经过几代或者更长的时间,如同老虎驯养失去野生能力一样,女人就会失去哺乳与分娩的能力,那么人类就可能脱离哺乳动物,成为新的物种。生殖器官的功用发生了变化,以享受为主,当性生活不能达到享受的目的时,尽管能够生育,也属于病理状态,也成为医学研究的课题,例如性冷感,性功能障碍等。 食物进步的速度超过了消化系统结构、形态及机理生理、生化机能的进化速度,出现营养供过于求的不平衡状态,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紊乱,因此,产生了糖尿病、动脉硬化、肥胖症以及由此引起的代谢综合征,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显然食物的高速度进步,对人类的进化不利,正如人类的高速度增殖需要控制出生率一样,人类应当控制饮食。 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认识,人体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巨系统,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不仅维持着自身内部环境的平衡,而且维持着人体与外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当外环境改变时,人体能够自动调节各种生理功能,达到维持内外环境平衡目的,这种状态称为自稳态;当内外环境改变超出了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时,机体的自稳态就会被破坏,此时称为自稳态失衡。自稳态失衡时出现了病理状态,机体内部的机能、形态发生变化,并且表现出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包括出现症状与体征,这样就发生了疾病。机体生理状态相对稳定,为健康状态,生理稳态失衡为疾病状态,在疾病与健康之间还有一个“有证无态”和“有态无证”的亚健康状态,人体的生命过程就是各种状态转换、变化的过程。 健康状态仍然是个很难定义的状态,几乎没有一定固定的指标,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客观的参考系,“健康是指生理、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生病”,“完全良好”是缺乏客观指标、不可定量的,“完全良好状态”与系统论中的状态的含义不一致,因为它没有一个可定量的变量。另外机体的健康状态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同的,老年人的健康指标与儿童时期的指标有很大不同,老年人的动脉硬化、消化功能降低、牙龈萎缩属于健康态还是亚健康态?还是属于病理状态?所以正常健康态也是很难定义的,目前以健康成年人作为标准参考系,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制定出几十个指标,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客观事物的“实在”是不以人的意志、认识如何而独立于意识之外存在的,人体生老病死等“各种状态”是人的认识的产物,可以使用不同的参考系对机体的生命过程进行不同的分割。机体的生命过程是客观连续不断的过程,采用不同的参考系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段,得出不同的状态。因此,健康态、亚健康态、疾病态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明确的界限,这也符合系统状态的连续性特点。 什么是亚健康。迄今为止,还没有权威的、约定俗成的定义。但是已经有如下几种比较接近的认识: 定义一: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它与脑疲劳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人称“疲劳综合症”。通俗点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到医院检查不出病,自己难受自己知道”的那种状态。 定义二:亚健康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定义三: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 定义四:亚健康处于健康和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所以被称为“世纪病”。它一般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通俗地讲,“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医院检查化验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 定义五:亚健康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是介于“第一态”健康与“第二态”疾病之间的身体状态,又称潜病状态。这种状态人群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生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易感疾病等。 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在中医系统内都有相应的证候,早在二千年前中医就把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病因,当然也要看到中国古代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现代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有区别的,但是诸如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易感疾病等临床表现,中医积累了丰富的诊断、治疗经验与理论,无疑这些将成为与现代医学相通的部分。现代医学的任务是用现代科学理论及技术(而不是近代西医与近代科学技术)揭示这些理论与经验的机理,把已经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医理论包容到现代医学的理论中去,共同创造出现代医学理论。为什么中医学没有发现新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在欧洲“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发生,其实,新的医学模式在古老的中医体系内早已存在着。中国人十分懊恼:我们祖先创造的理论为什么总是由西方人先说出来?西方人十分惊讶: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发现的所有理论,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理论库中都能找到答案?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①社会生产力决定意识形态,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不连续;②客观事物“实在”的同源性与人类认识事物规律的同效性;③不可通约与可融合的统一性。这些内容不在这里讨论。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二状态,即生病,也可通过治疗恢复到第一状态,即健康。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医学证态概念里,亚健康状态是“有证无态”或者“有态无证”的状态。有证无态,就是有临床表现(证候)而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检查不到异常指标;有态无证,就是西医已经检查出机体具有异常指标,但是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对于患者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如体内的较小的良性肿瘤,细小结石,轻度老年动脉硬化,隐性带菌者,传染病的潜伏期及其极轻型等。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出疾病的定义,疾病是生命过程(健康-亚健康-疾病)中的一个状态,疾病就是有证有态的状态;疾病又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称为病理过程,病理过程是病理状态运动变化的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够用现代科学语言对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进行定义,这种定义就是现代医学的定义。健康——亚健康——疾病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可变化的概念,相互之间既有明确的范围,又有重叠而没有截然的界限,高达1/3~3/4的亚健康人群把健康者与病人分割开并联系起来,完全健康者与患病者都只是少数,这也符合目前临床上所见到的情况。 疾病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病因与发病:疾病是有原因的,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或环境,例如外感染病的病因就是外邪,外邪包括了病原体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三部分是紧密相互联系的,病原体必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助下才能致病,所以把这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外邪”更为合理。病因(如外邪)与发病是不同的概念。现代研究业已证明,在正常人体均存在着少量的细菌、病毒乃至癌细胞,但为什么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呢?中医为我们作出的解释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向我们提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决定条件不仅仅在于外来的致病因素,同时也取决于人体免疫防御能力是否正常。只要外来的致病因素与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之间能保持平衡状态,我们就可以不发生疾病;但当上述平衡关系被打破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二,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病理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称为病理状态或者证态),这些变化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掌握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所处的状态,而且可以预计它可能的发展和转归,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第三,疾病时,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称为病理机制,中医称为病机),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证),这是我们认识疾病的基础。这些变化往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变化是疾病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性变化,另一种是机体对抗损害而产生的防御代偿适应性变化。 第四,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它特殊的变化,机体出现的变化是疾病的局部变化与全身反应的综合。所以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地处理好疾病过程中局部和全身的相互关系。 第五,疾病时,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表现为劳动力减弱或丧失,是疾病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重新建立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关系,恢复劳动力。 疾病的定义及分类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理论范式的进步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在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业也还有不同的看法,采用不同的参考系,就能得出不同的疾病定义。不可能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认可,而且任何定义与理论都会有缺陷,所以,疾病的定义只能在这一时期,相对于医患关系均能认可,对医疗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就可以了,不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人人认可、十全十美的定义。 小结:人体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巨大开放系统,他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着能量、信息、物质的交流,并以此来保持自身内部的相对稳定以及保持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称为自稳态。当自稳态失衡时机体内部的机能、形态发生变化,并且表现出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包括出现症状与体征,称为疾病。简言之,疾病就是自稳态失衡。健康就是机体内、外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疾病就是自稳态失衡状态,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亚健康状态,人体的生命过程就是各种状态转换、变化的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终结过程称为病理过程,病理过程随着时间的延续呈现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又具有阶段性,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的表现称为病理状态。病理过程表现为机体内的机能、形态的变化过程,即病理机制;病理过程的外在表现是症状与体征(证)的演变过程。病理状态是由状态变量进行判定的,病理状态的变量就是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机能、形态改变及症状、体征(证)。所以病理状态的运动就是病理过程,也可以说病理过程是由病理状态构成的。因为病理状态更多的是表示机体内机能、形态的改变,中医的“证”主要由症状、体征表现,而证的实质又是病理状态,用现代科学概念定义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证态等概念,就为现代医学规定了原基概念的定义,为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5.外感染热病学(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