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部分科学家否定阴阳五行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6-4-30 22:17:4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主义者的科学知识是半瓶子醋!中医知识没进门!
72
发表于 2016-5-1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4-30 22:17
科学主义者的科学知识是半瓶子醋!中医知识没进门!


此话差矣。先有阴阳五行,后有中医的应用。理论上不了解中医也可以通晓阴阳五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3
发表于 2016-5-1 10:40:44 | 只看该作者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5-1 10:29
此话差矣。先有阴阳五行,后有中医的应用。理论上不了解中医也可以通晓阴阳五行。

先有中医实践,再有中医经验,再有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先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才能引入。中医界经常把这先后次序给弄混。阴阳五行理论不是中医发明的啊,这么简单的事情就楞弄不明白。

74
发表于 2016-5-1 11:41:4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4-30 19:03
钱先生既然如此大言不惭,那咱们就辨一番。有理不在声高,只要你说出道理和事实,我就会支持你。希望你 ...

王教授应该是科学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王教授著书立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自然有资格指斥别人语无伦次、又说不清道理,那我就请教王教授,下面是我在山西论坛向所谓的科学工作者甄常友问的一个问题,他到今天也没吭个气回答我,我就向王教授求解吧,请王教授用科学理论说清楚其中的道理,谢谢!
请看阿司匹林百科词条,其中一段“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该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这里使用了三个“可能”,以及“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这个阿司匹林可是科学的产物,而且历史悠久,你们的科学为什么对它的作用说不清楚?
75
发表于 2016-5-1 16:07:55 | 只看该作者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6-5-1 03:41
王教授应该是科学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王教授著书立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自然有资格指斥别人语无伦次 ...

         西医诸如此类的不清楚,比比皆是,他不知道!他以为,西医已经解决了医学的“本质”,而中医不知道本质!!  他的西医知识是半瓶子醋!  
76
发表于 2016-5-1 16:0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5-1 16:21 编辑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6-5-1 11:41
王教授应该是科学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王教授著书立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自然有资格指斥别人语无伦次 ...

王教授应该是科学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王教授著书立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自然有资格指斥别人语无伦次、又说不清道理,那我就请教王教授,下面是我在山西论坛向所谓的科学工作者甄常友问的一个问题,他到今天也没吭个气回答我,我就向王教授求解吧,请王教授用科学理论说清楚其中的道理,谢谢!
————————————————————————————————————————
      钱先生这话有点不地道。是你在第6条先教训我、否定我的,我才反击你两句。
      参与争论,一定要说出道理,才让你信服,可你一句道理没说,直接下结论否定对方,那就不妥了。比如说,你说我有偏见,那就必须说出具体偏见是什么,为什么是偏见。这样我才能思考我的观点是不是偏见。你什么也没说出来,就等于没说,变成了抬杠。所以,我说,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万事争不过一个“理”字,对吧。
      另外,你问甄常友的问题,他没吭气,你可接着问。再不吭气,按道理也不该让我回答,对吧?你既然让我回答,我就勉为其难地说两句吧,希望能为你解惑。但要说明,不要把“科学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加在我身上,好不好?那不妥,不能因为我坚持科学的态度,就把我说成是“科学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那不讽刺人吗?
       实际上,一天忙的不轻,哪有空回答网上提的各种问题啊。有些人,问一句话容易,答起来需要几十倍的文字,谁有那个功夫啊?那还不把人累死了?我这次回答你,是看在老朋友的面子而已。但也说一声,并不等于今后什么问题都回答啊。



请看阿司匹林百科词条,其中一段“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该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这里使用了三个“可能”,以及“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这个阿司匹林可是科学的产物,而且历史悠久,你们的科学为什么对它的作用说不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科学不科学,是以“科学”的概念衡量的,不是以哪一门学科(如西医)具体代表的。西医理论中也有很多“机理不清”、“可能是”的地方,也有很多假说,这些都不是“科学”的内容,而是还没有弄清楚的地方,我名之为“杂质”部分。比如说,西医中的假说,就是现在还未搞清楚的地方,就不能算科学理论。因为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提出几个、几十个假说,在这些假说中,有的在以后可能证明是真理,则上升为科学理论;有的可能被明是错误,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假说不是科学理论。西医书中收入的假说,一般是证据相对充足的假说,并得到多数人认可。但仍不是科学理论。西医中的科学理论,是指那些原理清楚的内容。
      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已在“对于中医学是否科学的科学判定”的“三”中论述过了。只是你不明白而已。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174&extra=
      另外,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不是你说的“你们的科学”。中医也不是你的,而是源于我国,推广向全世界的,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2、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中,“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这是弄清楚原理的地方,可称为科学理论中的药物作用原理。
      其余三个“可能”就是还没弄清的原理部分,有待于今后弄清,目前仅仅是倾向于认为。这部分内容就不是科学理论了。只能处于假说阶段。虽然从临床疗效事实上证明阿斯匹林有“消炎作用”,但这只是经验疗效,而不是原理清楚的疗效。不过,该作者不是已经标明“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了吗?并没有当成真理。这样写就很诚实、很客观。不像你把治病经验和疗效当成是原理。实际上那只是事实,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本质在于原理是否清楚。
      我这么说,应该是回答清楚了吧。你看看,我写了多少文字?


77
发表于 2016-5-1 16:14:18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5-1 08:08
王教授应该是科学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王教授著书立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自然有资格指斥别人语无伦 ...

        西医中的科学理论,是指那些原理清楚的内容。  
  ======================================================
        请先生举出一个例子,原理讲清楚了!
78
发表于 2016-5-1 16:1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5-1 16:2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5-1 16:07
西医诸如此类的不清楚,比比皆是,他不知道!他以为,西医已经解决了医学的“本质”,而中医不 ...

  西医诸如此类的不清楚,比比皆是,他不知道!他以为,西医已经解决了医学的“本质”,而中医不知道本质!!  他的西医知识是半瓶子醋!  
————————————————————————————————
         二傻子先生!你这样歪曲事实说话有失身份,太差劲,看看我85楼的回答,让你无地自容。  
      你的西医知识,在我面前,只能是小学生一个。以往,我写的文章你看不懂就是事实。
      

       你写的内容,我指出来,你仍不理解,还狡辨,也证明你看不懂。

      还有一个问题你不懂。没有谁说西医解决了医学所有内容的本质,要真解决完了,也谈不上再发展了。正因为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仍需努力研究才是发展方向。


79
发表于 2016-5-1 16:25:30 | 只看该作者
        ,“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这是弄清楚原理的地方,可称为科学理论中的药物作用原理。
==============================================
        回复:
         痛觉产生的机制,神经环路,化学机制,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完全搞清楚!镇痛的原理,神经机制,化学机制,分子机制……根本没有搞清楚!是科学理论吗?还是经验?假设??
80
发表于 2016-5-1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转载百度

       关于痛觉主要有以下3种学说。
特异学说
       这是最古老但到目前仍然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学说。19世纪前叶,德国生理学家J.P.弥勒提出了“特殊神经能量学说”,认为感觉的性质取决于何种神经被兴奋,例如兴奋视神经可以引起光觉,即使刺激物不是光,而是电刺激或机械压迫视网膜,也将产生光感。约50年后,在皮肤上发现了感觉的点状分布,如冷点、温点、触点、痛点等。这时组织学研究恰好发现皮肤中有4种神经末梢结构,于是有人将触、温、冷、痛4种皮肤感觉分别和这4种神经末梢对应起来。这样,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了自己的感受器。但后来,不同形态的感受器发现得越来越多,人们逐渐怀疑不同的皮肤感觉是否一定与不同形态的感受器相联系。切割痛觉神经通路后痛觉还会恢复的事实,也使人感到痛觉似乎没有固定的痛觉通路。这样,特异学说逐渐受到批判。但上面提到专一的痛觉感受器和痛敏神经元的发现,则给予特异学说以有力的支持。

   型式学说

          20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的一些神经组织学工作者提出了型式学说。他们认为没有特异的躯体感觉感受器,所有的躯体感觉末梢性质都是相同的,各种刺激由于其强度、地点、范围的不同,而兴奋了不同数量的神经末梢,各个神经末梢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由于神经脉冲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构型,引起了不同的感觉,其证据是:①在有毛的皮肤内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的末梢结构,只见到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在皮肤或毛囊根部周围;②人的角膜只有无髓鞘纤维的游离神经末梢,能区分多种感觉型式,不限于痛觉;③人的耳壳皮肤只有游离神经末梢,没有特殊的神经末梢结构,或者组成篮状包着毛囊,但能够感受触、温、冷、痛刺激;④先在皮肤上标记出感觉点,然后取下组织作形态学检查,很少发现有特征性的感受器;⑤人皮肤每1平方毫米内含有100多个神经末梢,它们来源于许多纤维,即使极细的点状刺激也不免同时刺激到多种末梢。

       型式学说的不足,一是此说忽视了游离神经末梢的生理分化;二是有人在有毛皮肤中观察到了有结构的感受器。

闸门学说

        1969年R.梅尔察克和P.D.沃尔设想外周传入冲动进入3个系统:①闸门控制系统;②中枢控制的触发系统;③作用系统。他们把脊髓背角中传递痛觉信号的第1个神经元叫做T细胞,闸门控制系统调制着外周传入冲动至T细胞的传递,一旦T细胞的活动达到或超过临界水平时,便激活了作用系统,引起痛觉和一系列痛反应。外周传入冲动还沿着传导速度很快的神经通路上行,触发特殊的脑的选择鉴别过程,反过来控制闸门系统。闸门学说的核心是闸门控制系统。他们认为 T细胞的活动由脊髓背角罗氏胶质区(SG)的细胞控制,SG细胞构成所谓闸门。粗纤维的冲动通过兴奋SG细胞而使初级传入末梢去极化,产生T细胞的突触前抑制;而细纤维的冲动则通过抑制SG细胞而使传入末梢超极化,产生T细胞的突触前易化。粗纤维冲动使闸门关闭,易于镇痛,细纤维冲动使闸门开放,易于致痛。粗细纤维冲动的数量和比例决定 T细胞的活动水平。此说可以解释许多事实,例如带状泡疹就是因为粗纤维丧失,使T细胞处于较高的活动水平,因此轻触就引起痛觉。而摩擦皮肤或振动可能由于使粗纤维兴奋而止痛。此说发表后,很快引起激烈的争论,而且发现了不少与之矛盾的实验和临床事实,以致此说的首创者不得不一再地加以修改。此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痛觉生理学的发展,但此说已不如以前那样受人重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3 16:12 , Processed in 0.1396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